-
1 # 然術健身
-
2 # 夜聽三生
想長壽健康,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外,後天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忙”,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藥。
中國新聞漫畫的泰斗方成老先生享年100歲。
他在晚年仍堅持創作,思路非常敏捷,甚至在93歲時,每天還能夠自己用電腦打字寫傳記呢。
很多人問他養生之道,老先生作了一首詩回答大家:
生活一向很平常,
騎車書畫寫文章。
養生就靠一個字——忙!
“有忙於寫,有忙於養花、養鳥、釣魚等等,只要是真忙,心裡想的,手腳為此活動的,都是養生之道。”
1
忙碌,是這些百歲名人的養生訣竅!
“忙”的確是全世界眾多“大師”級人物的養生訣竅,比如:
著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了蘇州博物館、盧浮宮玻璃金字塔,今年102歲;
著名教育家徐中玉,編寫了《大學語文》教材和課程,今年104歲;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享年112歲;
被錢鍾書稱為“真奇才”的作家羅洪,享年107歲;
“國學大師”、著名學者季羨林,享年 98 歲;
巴金 101 歲,
馬寅初 101 歲,
錢學森 98 歲,
……
這些“大師”級人物的長壽,讓無數人羨慕不已,可大家卻不知道,這些長壽,恰恰是“忙”出來的。
2
為什麼長壽?一個字:忙!
貝聿銘九十歲高齡時,仍舊不知疲倦地工作,設計了蘇州博物館。工作對於他來說,是一種快樂。
他笑稱自己是“勞碌命”,每天就懂得埋頭工作,有時忙到凌晨,呆在博物館裡的時間一般會超過8個小時,仔細斟酌每一個建築細節。
每天凌晨 4 點時,季羨林書房的燈就會亮起。他說:“起來好去幹活呀!”算起來,九十多歲的他,每天的工作時間都會超過 10 小時。
有“漢語拼音之父”之稱的周有光,在《人民日報》上說:“我 85 歲離開辦公室,回到家中一間小得不能再小的小書房中,看報、看書、寫文章。”
齊白石也是信奉“忙”的名人。他要求自己每天必須作畫,信條是:“不讓一天空閒過。”
3
忙碌,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藥!
朋友的父親得了腿病,一走路就疼痛難忍,每天只好待在家裡。
原本,他的父親是一個很能幹的人,不僅把外面的事兒打理的有條不紊,還負責接送孫子,買菜做菜,簡直是裡裡外外一把好手。
相比而言他的母親就非常輕鬆了,退休後什麼事兒也沒有,一天到晚除了收拾收拾屋子,就剩下看電視了。
別人都羨慕她的生活,這麼享受。可事實卻不是這樣,她根本就不像大家說得那樣快樂,這是她常常說自己“渾身難受”。
母親雖說身體上沒有毛病,但是整天不苟言笑,無精打彩的,叨嘮的多了,子女們便不再拿著當回事兒。反正成了生活的常態了。
父親這一病,母親卻象變了一個人一樣。
買菜做飯,打掃衛生,照顧父親,家裡家外都料理著。
怕耽誤孩子工作,她獨自去交水費、交電費、買燃氣。家裡的電路出了問題,母親聯絡物業找人來修,等孫子週末回來,母親還會準備一大桌子好飯菜,吃完飯又忙著刷鍋洗碗。
沒想到,這一忙,母親卻精神狀態比以前好了很多,臉色也紅潤了,皺紋都顯著比以前淡了,整天樂呵呵地忙碌著。
朋友笑說,以前看過一句話:“忙是治療一切的良藥”,看來是真的。
以前閒著無事兒,天天煩,天天這痛那癢,現在忙起來了,反而顧不得煩。
4
怎樣讓自己忙起來?
1.按時早起,別賴床
仔細看看就能發現,這些長壽大師們,幾乎沒人睡懶覺,生活方式極其規律,該睡時睡,該起時起,工作、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
早上的時間不浪費,可以用來讀一篇優美的文章,品一壺好茶。吃完早餐後,和棋友約在公園,一邊聊天,一邊在棋盤上對弈,豈不快哉?
2.別悶在家裡,常出門走走
天天悶在家裡,心中一定會煩惱叢生。想要過得開心,不如常出門走走透透氣。
在天氣好的時候,可以出門慢跑,出出汗。還可以去游泳、打球,把身體鍛鍊得更好。
3.多參加一些社群活動
大師們的這種忙,不是瞎忙,不是忙得通宵達旦不睡覺,而是讓自己的腦子動起來,讓生活充實起來。
有目標、有規劃地過自己的小日子。
退休了可以參加社群活動,和大家一起打麻將,做義工,去認識更多的人,也可以和三兩好友們去公園晨練,聽聽清晨的鳥叫。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4.注重日常儀表
林肯說,“在40歲以前,相貌是父母給的,到四十歲以後,人就要對自己的容貌負責。”
當你穿著得體,整個人都顯得精神飽滿,也更自信,看起來會比實際年齡年輕十多歲呢!
5.堅持讀書學習、旅行
顯得年輕的人大多都堅持活到老學到老。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
讀書開闊心胸,旅行開闊眼界,喜歡讀書和旅行的人,對任何事情有自己的見解,不會人云亦云,自然神采飛揚,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6.堅持運動
身體健康才是保持年輕的基礎,不顯老的人一定都堅持運動,讓自己由內而外散發著活力。
7.保持年輕的心態
心態年輕的人,會積極嘗試新鮮事物,總是帶著好奇眼光去學每一樣新東西。
在他們身上你也許能看到眼角眉梢的皺紋,但更讓你目不轉睛的是他那神采奕奕的面容和熱愛生活的精神狀態。
我們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讓自己“忙”起來,生活充實了,整個人就變得神采奕奕,在忙碌中學習,在忙碌中休閒,在忙碌中快樂。
回覆列表
沒有健康長壽藥,只有健康長壽術。內練一口氣,散淤排淤,一通百通,健康無憂,大機率長壽。
健康才能長壽,這病那病,好多的病,周身病,眾病之源,或為勞損。勞而淤,淤而積,積而壓,壓而阻,阻而損,勞損也。過勞生淤,淤積而損,積勞成疾,病矣。
勞損是人類的天災。起因有二,一是S型脊椎(特別是腰、頸部位)偏心過載,受人體構造所致,人人不可避免;二是習慣性姿態過載,比如長時間在某個姿態上,相對靜止,活動不足;或運動超限,勞力過度,等等。人成為人,與動物比較,直立行走,加之格外的勞動和鍛鍊,付出的代價就是勞損。動物爬行,胸腹肌肉收縮成弦,後背似弓,脊椎後側受壓較小,椎關節和肌肉勞損風險,較人小的是數量級。
勞淤,集中發生在,脊椎相關的關節和肌肉。這個區域,是人體機械運動的活動軸心,關節、肌肉細密,活動幅度相對最小,活動方向單調,易生淤,難排淤,故勞淤集中。
勞淤壓迫神經血管,致勞損,疾病。中樞神經從脊椎出來,首先要穿過勞淤集中區,再到達組織器官。勞淤壓迫神經,組織器官通訊指揮不暢,工作不協調;勞淤壓迫血管,血流不暢,供養不夠,組織器官出力不足;勞淤壓迫血管,血流不暢,免疫系統護衛不足,抗病能力減弱,組織器官易感染病變。勞淤壓迫神經血管,哪哪都會彆扭,啥啥都會病,實質就是勞損。
防病治病治未病,健康長壽,散淤排淤是根本,辦法是內練一口氣。
內練一口氣,其基本思想是:調動自己的身軀和內臟,利用呼吸,讓脊(中樞)神經附近的背、腰、臀、頸肌肉和關節(勞淤集中區),在不常運動的方向運動起來,擾動瘀阻,散淤排淤,解放神經血管,免疫系統隨血流充分護衛,從根上釜底抽薪,自我保健,勞而不損,康泰自若,生命自如。
內練一口氣,其動作要領是:吸氣,憋氣,旨在讓肺部充氣,形成一個有壓球體,配合軀體運動,及腹腔內臟移動,由內向外撐開與脊柱相關的肌肉和關節,比如脊椎間關節、肋骨與脊柱間關節、髖關節、肩關節,等。
內練一口氣,招式很多,站、坐、臥、行、駕駛,都可以練…參見2019年1月28日,2018年11月14日,5月26日,我的主頁,然術全本,拿走不謝。
然術一上手,就有好感覺。內練一口氣,散淤排淤,迅速遏制淤阻增量,阻止疾病繼續發展,減輕心理負擔,好感覺立竿見影。堅持練習,養成習慣,消減淤阻存量,疾病逐漸減輕,直至消除,整個人感覺煥然新生。然術,散淤排淤,防病治病治未病,健康長壽,效果顯著,有例項。
內練一口氣,不拘泥於各種套路,也不要管那些神神秘秘的功法,然術已揭示其本質,涵蓋其招式。套路和功法,沒有抓住勞損這個病根,也沒有抓住散淤排淤這個關鍵,思想模糊,動作各異,誤打誤撞,效果勉強,重在話術。
包括中醫在內,各種藥物,各種治療,效果不能咋地。針炙、按摩,社會上還有很多理療方法,因為不能有效散淤排淤,所以都不會有用。淤阻不散不排,血液迴圈不暢,人體免疫系統尚不能充分巡邏護衛,食物藥物當然也不會有用。選用中藥,加大活血化淤的劑量,試試無妨。所謂的食物藥物和治療,好比揚湯止沸,似有效,似無效,終無效,直到你生命耗盡,錢財花光,也只是一場遊戲一場夢。中醫不咋地,西醫不咋地,名醫也不會咋地。
好多的人,患過好多的病,醫生來來回回說過好多的話,開過好多的藥,還有好多的措施,結果並不理想,身體總是越來越差,活多久心中無數,有同感的舉個手。
運動保健養生,不要幻想。運動,可致過勞生淤,樞紐部位脊椎相關的勞淤不能散不能排,還會越積越多,勞淤更嚴重。跑、跳、球類等常見的運動形式,猶如火上澆油,對健康的影響,更大的可能是負面的,當然不能保健養生,甚至會誘發、惡化疾病。運動,屬文體娛樂活動,在發揮其極積作用的同時,要注意散淤排淤,避免其對健康的危害。運動需要健康的身體,能運動說明身體還行,人們誤認為是運動促進了健康,這是人云亦云的直覺失準,要警惕。
多少人,從運動時期的生龍活虎,到後來的疾病纏身,苦不堪言,壽命不長,根子就是勞淤勞損。
健康長壽沒有藥,只有術,苦口婆心:然術有真意,君當常習之,或無他法,男女通用,老少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