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淘樂王國
-
2 # 驚鴻一8一
用百姓的心態,遠古的視覺,不糾結生詞,注意氣韻與背景,畢竟詩經離我們太遠,時移世易,景物全非,老百姓知道那是在講什麼故事就可以了,詩經大咖們,別生我氣哦。我只是回答“看懂詩經”。
-
3 # 睿樸家族傳承
我是從聽春秋故事才開始真正理解了詩經裡的意思。詩經中的風,雅,頌,都是有其使用場景,離開了使用場景,翻譯的再白話,也是無法理解其中表達的意思的。就拿衛風中的《碩人》,就是讚美齊莊公的女兒的美麗的。
後來為了娶老婆,又造了一個新的住處,後來由做了首《新臺》。再後來兩個兒子為了兄弟之情,雙雙死在刺客之手。又有人做了一首
《二子乘舟》,就講述了一個故事。“二子乘舟,泛泛其景。願言思子,中心養養!二子乘舟,泛泛其逝。願言思子,不瑕有害!”
可以想象出,古人的想象力是多麼豐富,作出這麼優雅的詩詞。
單純讀詩經,我也只記得一首《關雎》,畢竟這首詩是詩經排行第一位的。聽的多了,自然就會記住一些。
因此,再讀詩經的時候,我會配套找春秋中對應的故事,一起了解故事和古人當時的情景來理解。
-
4 # 華叔1964
詩經裡面一些很深刻的話: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關關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
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詩經•召南•草蟲》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詩經•衛風•木瓜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詩經•鄭風•將仲子》
既見君子,雲胡不喜。《詩經•鄭風•風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小雅•十月之交》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
-
5 # 嚻灬灬灬嚻
讀《詩經》,我們能獲得美的享受。詩歌的美不僅體現在內容上,而且體現在手法與節 奏上6古人說《詩經》有“六義”,即風、雅、頌與賦、比、興。風、雅、頌是詩的性質、體 制上的分類,賦、比、興則是詩的創作手法上的分類。
朱熹《詩傳綱領》雲:“賦者,直陳其 事;者,以彼狀此;興者,託物興詞。 ”“賦”是直抒情意,直述人事;“比”是借物為比, 喻其情事;“興”是託物興起,抒寫情意。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這一章,以河洲上雎鳩之關關而鳴以求其偶為比,以興起後二句所賦的淑女、君子之為佳 偶,這一類詩是“興”的作法。《詩經》中的詩以四言詩為主,但也有例外。 《鄭風•緇衣》雲:“緇衣之宜兮,敝,予 又改為兮。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敝”和“還”是一言的。《小雅•祈父》雲: “祈父,予王之爪牙。” “祈父”是二言的。《召南。江有汜》雲:“江有汜,之子歸,不我 以。If我以,其後也悔。”前四句都是三言的。
《召南•行露》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 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都是五言的。 《小雅•十月之交》的“我不敢效我友自逸”是八言的。但以全部《詩經》而論,終以四言詩佔絕大多數。
-
6 # 農村小夥中哥
先買一本帶註釋的詩經,然後再去了解一下先秦時期的風土人情(雖然史料很少),以後就是後人對詩經的理解,其中我覺得孔子最得之。我覺得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各抒己見,大放光彩的時候思想碰撞十分激烈,民風也相對開放,多瞭解一下對你理解詩經也大有裨益。從文化視角讀《詩經》,又往往是一個發現我們自己,發現自己的文化和傳統的過程。李山老師說,現代人讀《詩經》,就像一個小孩子,某一天突然在被子和衣服裡聞到媽媽的味道,是驚喜的發現。比如在西周,飛簷斗拱還沒有的時候,《小雅·斯干》中就提出“如翬斯飛”,想象房子像鳥奓開翅膀一樣“飛起來”,可以說,《詩經》為中國古典建築立了法。我們作為它的文化後裔,讀它,能更好地理解我們的現在。
1
“手如柔荑”,手伸出來像柔和的荑,什麼叫“荑”呢?是茅草的嫩芽,特別白,所以這個比喻是取其白,兩隻手伸出來,細長、白嫩。
“膚如凝脂”,面板像凝固了的脂肪,白中透青,就像小嬰兒五六個月時的面板,這也說明這個女子從來沒有受過風霜,養得金貴,面板好。
“領如蝤蠐”,蝤蠐是寄生在木上的昆蟲,它的幼蟲圓圓的、長長的、白白的,這是形容莊姜的美頸,圓滾的,有一點兒肉,而不是像雞脖子似的青筋暴露著,那就有點兒嚇人了。接著說,“齒如瓠犀”,說牙齒像瓠瓜的籽,細長而整齊。
“螓首蛾眉”,螓就是知了,此處是形容莊姜的髮式,像小知了的頭部那樣額頭兩邊高高地翹起來,同時後邊也要翹起來,像蠍子尾巴。蛾眉是什麼?像蠶蛾的鬚子一樣又細又長,彎彎的。
接著下面來了一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什麼叫“巧笑”?就是笑的時候,腮幫很美,一笑倆酒窩,很動人,“倩”,就是指她的酒窩。“美目盼”講的是什麼呢?眼睛黑白分明,這是一種健康的審美。現代很多人總覺得單眼皮不好,雙眼皮好,好端端的單眼皮就拿刀拉一下,這個不自然,是一個審美的誤區。其實,丹鳳眼有時候也很迷人,古人就不講雙眼皮,而是讚美眼睛黑白分明,這樣就有精神。人的眼睛清亮、黑白對比分明,顧盼生姿,相反,渾濁的眼睛一轉,就沒那麼美妙了。這是這首詩一個特別的地方。先是用工筆描,對手、膚、頸、齒、發、眉進行靜態的描繪,然後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講的是什麼?媚,有生命力,動人。實際上就是氣質好。前面畫形,後面傳神,開闢了一種刻畫美人的方式。
沒有枯燥的引經據典,無需瞭解古代漢語的句式、語法,生澀的古文一下子就變成了我們今天容易理解的樣子。
2
講文學,沁人心脾一見難忘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是華人耳熟能詳的名句,但這個境界到底美在哪裡,讀到它時,那種讓我們的靈魂瞬間舒適起來的力量來自何處呢?
“蒹葭”就是蘆葦,盛壯的時候是綠色的,九十月份以後,綠色減退,變成了淡綠髮黃,蘆花就成了大片的灰白,這樣的形貌就是“蒼蒼”然了。大片的蘆葦,一片蒼蒼,是何等景象!而“蒼蒼”這個疊音詞,讀起來的感覺,又是那樣既響亮又有氣派。無形中,句子的韻味變厚了很多。“蒹葭蒼蒼”一面是形容葦子長勢,一面也道出了時節。“白露為霜”的秋冬之際,空氣中有水,氣溫高,天暖和,落在葦葉子上就是露珠,即“白露”。隨著天氣變冷,露珠就開始結成霜了,晶瑩剔透的圓形小顆粒。不經霜,葦叢也不會“蒼蒼”然;因經歷寒霜,所以“蒼蒼”才愈見味濃。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從整體詩篇境界來說,讀到第四句即“在水一方”時,畫面差不多就要活起來了:一大片蘆葦,還有一大片的秋水,組成的光景中,莽蒼的是葦,碧陰陰的是水,有光有影,有明有暗;特別是秋水,自有色澤。春天的水泛綠,夏天的水發黃,而秋天的水,一切都沉靜了,清澈得見底,全是透明的。春日,水欲清而草動;夏時,水欲止而魚躍;也只有秋天的水面,可以水波無痕,靜如明鑑,映現葦叢的倒影,格外的明朗、空靈、純淨,真可以過濾人的心緒!中國古典的詩歌,可以豪不慚愧地說,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很早就懂得用簡短的語詞,抓住大自然宜人光景的某一片段,構成一幅風景,成為“永恆的瞬間”的。《蒹葭》頭幾句所營造的境界就是證明。
3
對於人類社會從哪兒開始的問題,西方人認為人類是從上帝造人開始,男人與女人偷吃禁果,周人重視婚姻,也影響了華人的哲學觀念,對於人類社會從哪兒開始的問題,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回答。西方人認為人類是從上帝造人開始,男人與女人偷吃禁果,有了婚姻,是一種原罪。華人卻不這樣看,《周易》中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措,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說夫婦之道很重要,像天地生萬物一樣,簡單地說,就是認為人倫從婚姻關係的締結開始。這就是一箇中國邏輯。《論語》中有“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孝悌這件事情應該是做人的根本。它的邏輯跟《詩經》和《周易》是一樣的,就是好家庭培養好的社會成員。
古希臘人則不是這樣,他們認為教育一個希臘公民是不能在家裡面實現的,因為他們認為家裡面不是女人就是奴隸。在希臘社會中女人只有半個人格,她們只有一半的法權,奴隸全無人格。這據說是蘇格拉底說的,蘇格拉底主張完整人格的希臘公民,應該到廣場上去培養。古希臘人喜歡在廣場上談論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哲學。在成年男人背後常常跟著一群見習做希臘公民的小男孩,看大人怎麼談話,怎麼認識問題、議論問題。這是西方的邏輯。
由此可知,讀《詩經》首先是為了瞭解我們自己的民族,同時也應該瞭解別人,之後再回頭看自己,就更加心明眼亮。透過比較不同民族的文化,判斷哪些好,哪些不好,然後該堅持的堅持,該否棄的否棄。
《詩經》是歷史最深處的文學,是民族創生期的文化。對於華人來說,既必須讀懂,又最難讀懂。本書是《詩經》研究專家李山教授講給大眾的優質《詩經》課,撣去表面的塵土,將古老的經典解析得明白如話,將遠古的時代還原在眼前,讓每個華人都感覺親切萬分。從文化視角逐句串講《詩經》,再現文學的美感、趣味,領悟經典的思想、格調,追溯一切古典文學的優良基因,從經典中讀懂自身,找到生活的來路。
回覆列表
如果想充滿趣味性的瞭解和學習《詩經》,推薦你看一本書《圖解詩經》。
全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
數百幅精美圖片與文字相輔相成,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給讀者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圖文並茂的形式,融合新穎獨特的版式設計,幫助你更加直觀地瞭解《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