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石上清泉8

    謝謝邀請。我認為學齡前的教育應該教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包括生活、飲食、學習、待人接物等等。這段時間好習慣的養成有利於孩子的成長。良好的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生。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你和孩子一輩子都享用不盡的利息。如果養成的是壞習慣,那是你和孩子一輩子都償還不清的債務。

    那什麼是學齡前孩子教育最重要的呢?從自己的經歷來看,人一旦為人父母,就應該學習改變自己,決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特別是不能把孩子作為自已的私產和出氣筒。一個孩子的成長是需要我們作父母的傾注感情和應用智慧的,你可別低估了孩子的接受和感知能力,你的一頻一笑,一舉一動都傳遞著大量的資訊,刺激著他的神經,並不斷積累成性格和習慣。所以我認為讓孩子感覺爸爸媽媽是愛自己的,自己和爸爸媽媽一樣是這個家庭中的一員。鼓勵他去完成自己的事情,讓他樹立自己能的自信心是最最重要的。我講一個我自己的故事,大家就知道自信心的培養有多重要。我們的孩子因出生時太重,到三歲左右時特別容易跌跤子,有一次與小朋友玩,跑跌倒了,他爸爸很氣憤地覚得自己很沒面子,大聲吼孩子“別個和你一樣大的娃都走得穩穩當當的,你為啥子光摔跟斗”還惡狠狠地跑過去提起孩子就打,單位上的同事跑過去搶起孩子跑進屋反鎖門才避免了一頓惡打。後來這孩子從小到大都缺乏自信。他在與人交流和做事中常常表現出要麼逃避,要麼破釜沉舟的態度。很大了他用了很長時間費了很大力氣來克服。所以,我提醒為人父母者不要為了自己的面子,傷了孩子的自信心。除了最重要的自信心的培養,再分點介紹其他六點必須進行的教育。

    1、審美化興趣培養 所有後面的教育都必須營造一種給人美感和愉悅的氛圍中去進行。這需要父母去學習。

    2、計劃性教育 這個教育不可少。看起來有點成人化,其實只要設計得當是其他教育進行的基礎。計劃性大家都懂,在此不多述。我只講如何培養孩子的計劃性。比如,周未問孩子:“春天來了,草莓成熟的時候到了,你想不想去採草莓”他如果說想去。你可以引導他是否想邀請其他小朋一起去。如果他表示想邀請,你就讓他自己告訴你先要做啥,再做啥,最後想一想是不是還有沒有想到的。久了孩子就會自己作計劃了。

    3、時間教育 這個問題看起來好象對學齡前孩子有點抽象,對家長來說好象有點難。這個事培養好了,什麼做事磨蹲,上學起不來呀,都不會出現。我們作父母的可以找好的季節帶孩子去欣賞日月出落。讓孩子體會一天怎樣的。而父母可選雙休日與孩子一起做煅練,做早餐,進行一天有張有馳,有靜有動的生活。慢慢孩子就有了日生活的節奏感。以後他就會養成好習慣。

    4、健康安全教育 用繪本告訴孩子小動物挑食是會生病的。小鳥不練習飛就飛不高飛不遠的。過公路走斑馬放心要注意綠燈行紅燈停……

    5、如何與人共處的教育 透過講故事,看繪本讓孩子有豐富的視覺印象,更重要的是父母與人交往,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開言吐語都會在孩子的記憶裡留下烙印,在他的行為裡反應出來。

    6、禮貌教育,這也是透過繪本和父母行為來進行的。

    這些我們都做好了孩子一完會有好習慣。

  • 2 # 知識淘金者

    個人建議閱讀是必須的,每天父母陪同十分鐘。另外,其他讓孩子去嘗試畫畫、圍棋、音樂等等,看興趣在哪或天賦在哪,然後堅持!堅持!

  • 3 # 遇見瑞吉歐

    最近我意識到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在時間的浸潤下慢慢得到解答的,當然這個答案不是最優答案,不是標準答案,只是我的答案。

    具體是這樣的,在去年的10月份也就是小嘟2歲多的時候,我開始關注英語啟蒙,主要是看到我一個同學家的小孩英語說得特別好,我同學和他老婆是英語機構的老闆兼老師,這條件擺在這,孩子的英語能力那肯定是不用說的。

    因為這個機緣,我開始瞭解到了3S,海尼曼,培生,牛津樹等等。然後開始搜更多的英語啟蒙書籍,資料。蓋兆泉,安妮鮮花,廖彩杏,吳敏蘭,汪培珽的書都有涉獵。

    看完這些書以後,終於有點底氣,知道該怎麼給小嘟制定英語學習路線了。

    準備的資源有,播放器(牛聽聽),動畫片(hello teddy,Peppa pig, number blocks, stick with mick , big muzzy, super simple song, penelope..)這些呢可以說是最適合低齡兒童的動畫片了。還有就是牛津樹,培生,海尼曼分級讀物,以及各種英語繪本和點讀筆。

    資料在手,天下我有。好了,正式開始我們的英語啟蒙,因為我覺得2,3歲孩子學英語主要還是應該集中在家庭裡,當然也可以把這部分教學任務交給培訓班,但我覺得小齡童的英語啟蒙,我怎麼也能 handle 啊,花錢上這培訓班,不值!,所以我將學習時間都規劃在家裡。

    前面沒上幼兒園時都還好,每天可以有點時間,看一看聽一聽。但是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因為我和孩子爸爸英語水平有限,家庭日常對話涉及到的英語很少,每次呢,只能在看supersimplesong時跟著影片飆一會兒英語。

    其實我也買了美國家庭日常英語1000句之類的書,但因為懶,至今還沒細細翻看。其他時間,我們還是中文環境,偶爾播放音訊,但是沒有理解的輸入在小嘟耳朵裡可能就是噪音,所以並沒有持續的什麼每天1小時輸入。小嘟的英語學習也就是不連貫,沒有往一個臺階式發展。更像一直在兜圈圈。

    然後就這麼混著混著就到了上幼兒園了,在家時間就變得更加稀缺緊張了,每天晚上最多就能擠出1小時學習時間,我就在這1小時上做文章啊,把時間劃分3份,前20分鐘做什麼,中間20分鐘做什麼,後面20分鐘做什麼。也就是每天最多能學習三樣,但是我看了看我列的學習清單,媽呀,至少7,8樣。於是又制定,一三五幹什麼,二四六幹什麼。

    好棒的計劃,每天這樣學,拉長到以年為單位,加上時間的複利,哇,這孩子要不得了啊!

    嗯,美夢做做就好,事情能按我設想的那樣嗎?

    毫無疑問,不能呀!

    Too young too simple!

    因為娃娃們都是不按套路出牌的,更多的是,這讓我終於意識到了,孩子是一個自由意識獨立體。

    孩子的自主選擇行為就是她主動思考,培養興趣的第一步啊。

    我們不能事事都替孩子安排,然後又在她長大以後抱怨這孩子,什麼事都喜歡依賴父母,不會主動思考。

    記得前不久看的蒙臺梭利寫的《童年的秘密》,裡面有一句話就是,成人不瞭解兒童,結果就會使得成人與兒童處於不斷的衝突之中。消除衝突的方法,並不是我們成人應該獲得一些新的知識或達到更高的文化水準。成人必須發現阻礙他真正理解兒童的那種無意識的錯誤,包括你自認為是愛孩子,幫助孩子的方式。無意識這三個字需要劃上三條斜槓!

    書中還說到一個觀點讓我震驚之餘也在反思,蒙奶奶在一百多年就說,成人是兒童成長道路上最大的阻礙!!! 這話值得每個父母都得去想一想,我們當下的行為是在幫助孩子還是在阻礙孩子。

    讓孩子有自主權不是說就放任孩子的任何選擇,我們是成人,自然比孩子更有生活閱歷,智慧。我們大概能知道哪些對孩子好,哪些對孩子不好。這一點可以再結合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一起看《父母的特長也是孩子的天賦之一》。

    所以如果把父母和孩子的關係看成一根平衡軸,這一頭是父母的監督,引導。另一頭是放手給孩子自主權。父母在這條軸的哪個位置,應該是隨著孩子的年齡和發展不斷變化的。

    我們不能什麼都替孩子做主,也不能完全放手什麼都不管。很多研究也發現,如果父母,老師能夠給孩子更多自主權,會激發孩子的動機。不畏挑戰,全神貫注。

    知道這一點後,我現在就佛系多了。

    如果孩子放學回家選擇了玩沙子,玩橡皮泥,那我就用我的方式支援他的玩耍,比如為他提供材料,給她建立環境,鼓勵她去創造,思考。而不是按著我的計劃安排走。

    如果我想讓她學習一會兒英語,或者讀會兒繪本,那麼我會詢問她要不要。如果不要,那不勉強。但是我會用一些方法讓她逐漸喜歡上英語,人的任何行為都是有動機的(比如你現在肚子餓了,想要吃東西,這就是原動機。你不餓,朋友叫你去吃飯,你還是跟著一起去了,這就是社交需要動機)。

    那孩子學習英語的動機是什麼?我們父母在開啟孩子英語啟蒙之前可否想清楚這一點。

    就學英語這件事,我是想清楚了。將學英語這件事放在一個長的時間軸上,我應該怎麼分佈?

    初期是培養興趣,中期是引導上道,後期是自主學習。現在你讓一個3,4歲的孩子記一個單詞,可能前面花好長時間記住了,沒過一會兒你再問她又忘記了。但是到了7,8歲你再讓她記這個單詞,相信她會更容易記住。

    孩子的課餘時間是有限的,學習了這個就肯定沒有時間學習那個,如果你現在就讓3,4歲孩子拼單詞量,一,要花費大量時間,其他活動時間佔比就會減少。二,經過訓練她可能也會記住很多,但是因為這個學習量是你各種手段逼迫出來的,損壞了她內在的動機。以後想要她自主學習就很難。

    所以把這個道理放射到任何科目的學習,在小嘟的這個年齡段,我認為都不是學習知識的時候,而是培養興趣的時候。

    不管市面上怎麼宣傳英語學習敏感期,父母要知道點到為止,注意適度。英語只是語言工具,學齡前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學習和發展,比如生活能力,運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藝術能力,表達能力,主動思考能力。等等。這些才是地基。夯實好這些,學習好英語也好,數學也好,語文也好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我認為,未來社會強調終生學習。你提前搶跑那麼一會兒看似領先了,但是你提前那麼一會兒意義並不大。

    北京大學有一個心理老師徐凱文,他專門研究了北大的高材生們,發現30.4%的北大新生有厭學情緒,最後他得出一個詞,叫空心病。 這篇文章大家可以找來看看,全國最優秀的學生群體,竟然很多人都有厭學情緒。為什麼?他們在一路追趕一路領先,到達彼岸時,突然找不到學習的意義了。

    所以回到兒童教育,我們要反思,學齡前我們應該重視什麼,培養什麼才是對孩子真正意義上的助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媒重排現役十大控衛:保羅第6,歐文第4,第1無人能撼動!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