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西北鄉土美食

    鰣魚是中國名貴的食用魚之一,講鰣魚一定繞不開長江三鮮:

    長江三鮮是指在中國長江下游水域中出產的三種肉質鮮美的魚類——河豚、鰣魚和刀魚。

    自六朝以來,由於士大夫階層和文人墨客的極力推崇,撰寫大量有關的詩詞文章,長江下游城市形成歷史悠久的品嚐江鮮的狂熱嗜好,例如蘇東坡拼死吃河豚。

    由於大量捕撈,長江中的鰣魚已經基本絕跡,而刀魚的產量也急劇下降,價格頗為昂貴。河豚,天生含有劇毒,被冠以最危險的美食之稱。“劇毒河豚”至今在各地的禁食名單之列。 《本草綱目》有記載:“河豚有毒”,“味雖珍美,修治失法,為之殺人”。

    食用事項

    河豚有毒,需經嚴格工序製作

    菜品特色

    長江三鮮,指的是刀魚、鰣魚、河豚,都屬長江洄游魚類,鹹淡水兩棲,每逢春季溯江而上,在淡水產卵繁殖後入海,與一般定居類江魚不同。因此,不僅肉質特別細嫩腴肥,且營養豐富。

    刀魚因上市最早,且鮮美無比,故列三鮮之首。宋朝劉宰曾設刀魚宴餞別友人,並賦詩“芼以薑桂椒,未熟香浮鼻”,贊刀魚味美。刀魚味美不僅在於肉質細嫩爽滑,腴而不膩,且富含豐富的蛋白質、磷脂和維生素,所以吃刀魚不僅能飽口福,還能養生。《本草綱目》中就有用刀魚治痔瘻和補氣的記載,而民間也常將刀魚作益氣活血之用。

    “魚中之王”鰣魚。鰣魚除富含核黃素、尼克酸及鈣、磷、鐵等,具有很高營養價值外,還有補益虛勞、滋補強壯、清熱解毒等功效。當然,“魚中之王”的美稱同樣認可了鰣魚的美味,所以俗語稱“紅燒鰣魚兩頭鮮,清蒸鰣魚誘神仙”。

    三鮮中,滋味與口感最特別的當屬河豚,它帶有肉刺的魚皮膠質濃厚、粘口,豐腴鮮美,入口即化。

    今天我們講鰣魚的做法:

    鰣魚

    (一)清蒸鰣魚

    1.主料:鰣魚一條或中段。

    2.配料:黃酒、味精、精鹽、蔥段、薑絲,豬網油、玉蘭片、水髮香菰、火腿片、高湯。

    3.魚宰殺洗淨。將其置入器皿中,在魚身上擺好各種配料,用網油裹起。各種佐料與高湯適量倒入其中。上火蒸約15分鐘即可。蘸薑末、醋吃。剩下的骨架可加高湯、醋、胡椒粉做成酸辣湯。

    (二)紅燒鰣魚

    1.主料:鰣魚一條或頭尾

    2.配料:醬油、黃酒、味精、白糖、蔥段、薑片、溼澱粉。植物油

    3、做法:將魚宰殺洗淨。放入鍋內熱油煎一下。放入蔥、薑黃酒,加蓋略燜後,加入醬油、白糖、味精、水,燒沸後轉小火燒15分鐘,用溼澱粉勾芡。出鍋裝盤。

    (三)酒釀鰣魚

    做法是:將鮮鰣魚去內臟(不去鱗),洗淨放入適量酒釀和熟豬油,加蔥、姜、火腿片及調料,上籠蒸15分鐘左右而成。

    出籠後的鰣魚酒香四溢,色澤潔白,鮮嫩味美。1975年4月12日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主席訪問南京期間,張家港(沙洲)鰣魚專送南京招待國賓。

    製作方法:

    1.鰣魚去內臟,不要去魚鱗,用鹽、味精、紹酒、薑汁醃10分鐘左右。

    2、把醃好的鰣魚裝盤,酒釀抹在魚身上,入蒸箱蒸8分鐘,盛出裝盤,撤上蔥絲、紅椒絲即可。

    特點:酒香濃郁,魚肉鮮嫩。

    (四)砂鍋鰣魚

    製作工藝

    1. 鰣魚擦去肚膛黑膜,洗淨血汙,從中切成兩段

    2. 火腿切成片待用

    3. 炒鍋置旺火上,放人植物油,燒至五、六成熱,將魚皮朝下稍煎;

    4. 烹入黃酒、醋、醬油和清水500毫升,燒開後裝入砂鍋

    5. 再加精鹽、蔥(切段)、姜(切片)、火腿(切片),蓋上鍋蓋,置風爐炭火上細燉,保持湯麵偶冒小泡,待湯汁濃稠,揀去蔥段、薑片即成。

    工藝提示

    1. 鰣魚皮下脂肪豐厚,不必去鱗

    2. 須用砂鍋,小火慢燉,方是正宗風味。

    (五)網油鰣魚

    菜系:滬菜

    特色:魚肉肥嫩細膩,蘸以薑末、香醋,口味鮮美

    原料:鰣魚中面350克,豬網油150克,糖豬權油丁10克,熟豬油25克,蔥結1個,香醋25克,姜1片,嫩薑末5克,紹酒25克,火腿20克,精鹽10克,水發冬菇1只,白糖25克,冬筍肉25克,酒釀15克

    製作:1.鰣魚開膛,除去內臟和鰓,保留魚鱗,用清水洗淨。火腿、冬筍切成約0.15釐米的片。香菇去蒂洗淨。網油洗淨後揩乾。香醋、嫩薑末放在同一碟內。

    2.把豬網油攤平,中間先放冬菇,然後把火腿片、筍片間隔地排列好,兩側撒上豬油丁,把鰣魚擺放在火腿、筍片之上,用網油輕輕包裹起來,保持排列原樣,放入盤內。然後,加紹酒、白糖、熟豬油、精鹽、灑釀、蔥結、薑片,上籠用旺火急蒸10~15分鐘,待網油基本融化時取出,放入保暖的魚盤內(有香菇的一面朝上)。上菜時,帶香醋、薑末碟,供蘸食

    用。

  • 2 # 奇怪的雲

    鰣魚又名三黎魚,時魚,長江下游洄游性魚類,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現在常見的基本養殖的價格100-200左右。如果能見到野生的價格基本幾千元一斤。物以稀為貴。野生的鰣魚應該是比較貴的食材。

  • 3 # 蘇蟹閣

    野生的長江鰣魚,是一種非常非常名貴的魚,早已經從長江裡消失了。

    現在我們能吃到的鰣魚,基本都是從東南亞、美洲進口的養殖鰣魚,其風味與名貴程度,遠遠遜色於長江野生鰣魚。

    消失的“長江第一鮮”

    鰣魚、刀魚和河豚,這三種生活在長江裡的魚類,被並稱為“長江三鮮”。這三種魚類擁有獨特的風味,腴而不膩、鮮美稱絕,深受人們喜愛。

    然而,隨著水體汙染、人類過度捕撈等原因,這三種魚類漸漸從長江消失了。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鰣魚就已經基本上在長江裡絕跡。如今,刀魚的數量也越來越少,政府部門已經發布了限捕令來保護刀魚,野生河豚的數量也急劇下降。

    鮮美味道的秘密

    鰣魚是一種具有洄游習性的魚類,它“初夏時則出,余月不復有也”,這種極度依附時令的習性,使它獲得了“鰣(時)魚”的名字。

    每年春夏之交,鰣魚會從長江入海口逆流而上,返回淡水中尋找合適的產卵地,產卵後再返回大海。在這段洄游的時間裡,鰣魚體內積累了豐富的營養物質,尤其是它的鱗下面板,積蓄了滿滿的脂肪。

    因此,此時的鰣魚口感最為鮮嫩可口,只需簡單清蒸,就能完全品嚐到它的美味之處:肉嫩、脂厚、鱗鮮、湯美。

    令人扼腕的消失

    絕妙的美味,賦予了鰣魚高貴的身價,同時也為它帶來了毀滅性的命運。

    上世紀六十年代左右,整個長江的鰣魚產量達到300-600噸,算是一個比較穩定的數值。到了七十年代,這個數字出現了爆炸性的變化:最高達到1600噸!這個誇張的數字,背後是對鰣魚生態鏈的透支,嚴重影響了鰣魚後續的種族繁衍。

    到了1986年,過度捕撈鰣魚的後果就顯示出來了:整年度捕撈到的鰣魚僅僅為12噸,可以說是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到了九十年代,鰣魚的蹤影已經從長江消失了,而且可能是永遠地消失了……

    無法複製的野生之美

    可能有人會問,鰣魚既然這麼好吃,為什麼不進行人工養殖呢?

    這是因為,人工養殖,想需要基本的野生魚苗的。捕撈到魚苗後,透過不斷的嘗試,調整合適的養殖環境、飼料、溫度等,最終才能實現成熟的人工養殖。

    然而,當人類打算進行鰣魚人工養殖的時候,卻發現,已經尋找不到任何野生的鰣魚了。沒有基礎的魚苗,人工養殖根本無從談起。

    因此,野生長江鰣魚,可能會成為一種無法複製的美味,僅僅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之中,再也找不回來了……

  • 4 # 尋味者之旅

    鰣魚的肉質很嫩,味道鮮美,鰣魚的鱗片很大,閃閃發亮,吃鰣魚魚鱗要保留下來,在中國吃鰣魚也有著悠久的歷史了,許多詩人詩句中都有體現,清蒸鰣魚能保證營養不流失,更能夠體現原味,所以做法雖簡單,但更美味。

    介紹一下清蒸鰣魚的做法:原料:鰣魚一條、豬網油、酒釀、料酒、雞油、鹽、糖、雞湯少許、筍片、火腿片、香菇片、姜、醋、姜、蔥、香菜;

    第一步:首先把鰣魚去腮、在胸尖部剪開去內臟,然後順脊背部骨頭用刀劃開,一條鰣魚分二片沖水;

    第二步:把筍片、火腿片切好,幹香菇去蒂,用水泡發好切小片,豬網油用水稍微燙下晾乾,切方片,雞油用蔥、姜熬好備用;

    第三步:調汁:少許雞東加入酒釀、料酒、鹽、糖、雞油調成汁備用;

    第四步:用乾毛巾把鰣魚吸乾水份,放入盤中,魚背上依次擺好筍片、火腿片、香菇片,澆上調好的汁,蓋上豬網油,放點薑片、蔥段,上籠蒸十八分鐘左右,拿出去掉姜、蔥、豬網油,湯汁反覆澆幾次在魚身上,放幾根香菜上桌。

    ~~溫馨提示~~

    清蒸鰣魚時一定要把魚的血水沖洗乾淨,然後經過上面的做法,這樣蒸出來的鰣魚味道更純正,香味突出,有時候客人吃鰣魚時會要求跟盤醋和薑末,風味獨特,本來是蘇菜,傳入上海經過改良,更適合廣大食客口味,大家也非常喜歡吃這道美食。紅廚美食很高興為您解答,謝謝關注與轉發!

  • 5 # 國信大酒窖

    鰣魚為中國珍稀名貴經濟魚類,產於中國長江下游,以當塗至採石一帶橫江鰣魚味道最佳,素譽為江南水中珍品,古為納貢之物,與河豚、刀魚齊名,素稱“長江三鮮”,但繼揚子鱷、中華鱘、白鱀豚、胭脂魚之後,長江鰣魚也遭遇種群危機。

    鰣魚被稱之為“魚中之王”,鰣魚除富含核黃素、尼克酸及鈣、磷、鐵等,具有很高營養價值外,還有補益虛勞、滋補強壯、清熱解毒等功效。當然,“魚中之王”的美稱同樣認可了鰣魚的美味,所以俗語稱“紅燒鰣魚兩頭鮮,清蒸鰣魚誘神仙”。

    早在80年代中期,長江鰣魚在上海市場上售價已高達800元每公斤,如今則是無價亦無貨,出再多錢也難以買到一條真正的野生長江鰣魚了。有專家稱,若在今後的20年間仍不見長江鰣魚的身影,則可斷定該物種已經滅絕。

  • 6 # 格格巫的

    鰣魚張愛玲在她的《紅樓夢魘》中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言論,大意是:人生三大恨事,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其實這句話是借自宋人釋惠洪的《冷齋夜話》,據說北宋名士彭淵材為人迂闊好怪,曾對人說: 吾平生無所恨,所恨者五事耳。人問其故乃答曰: 第一恨鰣魚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蓴菜性冷,第四恨海棠無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詩。聽者不覺大笑。

    在這三恨、五恨之中,鰣魚多骨刺被置於第一,雖說是戲謔之語,但也能看出這在飲食愛好者眼中還是頗為遺憾的。多刺肥美也成為鰣魚的一大辨識度極高的標誌。鰣魚較早時候被稱為鯦魚、魱魚。據《爾雅·釋魚》載: “鯦, 當魱” 。郭璞注云: “海魚也, 似鯿而大鱗, 肥美多鯁, 今江東呼其最大、長三尺者當魱。”《正字通· 釋魱》: “ 魱音互, 鰣別名, 一名鯦。” 《直省志書·寧波府》曾記載: “鰣魚, 海出者大, 甘肥異常, 腹下細骨如箭鏃。”李時珍《本草綱目》載:“鰣,形秀而扁,微似魴而長,白色如銀,肉中多細刺如毛,其子甚細膩。”甘腴肥美的鰣魚,除了細刺繁多,還有一大遺憾,就是它的時令性極強,過時不候。寧原《食鑑本草》說:“鰣魚,年年初夏時則出,余月不復有也,故名。”司馬光的《類篇》裡也說:“其魚出有時, 故名鰣。 安石榴花猩血鮮,涼荷高葉碧田田。鰣魚入市河豚罷,已破江南打麥天。”宋人陳造《早夏》一詩描繪了一幅動人的江南鰣魚出河圖。

  • 7 # 四石有隻雪納瑞

    鯽魚本身就不貴,屬於淡水魚,刺偏多.比較適合拿來煲湯,稍微用油煎一下,然後下蔥姜,倒入開水燉煮,不多時,湯魚就成奶白色了,濃郁香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鋒第二輪就讓主力趙睿輪休,是自負還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