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遙lgy
-
2 # 白露為霜65799235
主父偃
他的死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簡單點說:一是很多人要他死,諸侯,同僚要他死。
二是他自己作死,五鼎食五鼎烹。
三是劉徹對他兔死狗烹,殺他平衡關係,平息事端。
-
3 # 遺產君
自古以來,皇帝與臣子的關係都是非常微妙的,如果皇帝過於強勢,則臣子們處於弱勢,阿諛奉承,無所作為的就多,如果臣子過於強勢,則樹大招風、功高震主,必然引起皇帝的猜疑,勢必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總之,在皇權統治下,有能力的大臣其下場都不怎麼好,在漢武帝時期,就有一位大臣,堪稱漢武帝時期最有能力的大臣,能與蕭何想媲美,而且幫助漢武帝消滅了燕、齊、趙三個諸侯國,結果下場悽慘,漢武帝滅了他九族,這個人就是主父偃。主父偃是山東臨淄人,家境十分貧寒,但他從小就刻苦學習,喜歡春秋百家之學,尤其喜歡先秦縱橫家們的著述,在各種史書中積累經驗,而且能夠兼顧百家之長,可以說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學識與當時的黃家與儒家有所衝突,因此廣受排擠,連齊王也不待見他。他在齊國是沒法待下去了,遠赴他鄉求發展,他先後來到了燕國、趙國、中山國等諸侯國,由於沒有出色的社交能力和非常好的朋友,也得不到各諸侯王的賞識,沒法在朝堂上大顯身手,不免有些沮喪。
人到中年的主父偃一事無成,貧困潦倒,他輾轉來到了長安,因此頗具才華被舉薦到了漢武帝,他的才華總算能學以致用,他為漢武帝提出了許多比較中肯的建議,在處理北方匈奴問題以及加強中央集權父母都有所建樹,他總能說服同朝大臣同意自己的觀點,在很多重要的事件上甚至能夠左右漢武帝下定決心作出決策。主父偃可以說是整個漢武帝時代文臣中最有才華和實力的大臣,他對於朝政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關鍵戰略性問題上都能影響漢武帝作出巨大的決策,很多重大的決策都有主父偃的深度參與,為此漢武帝非常欣賞他,曾一年之內給他連升四級,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真是羨煞同朝百官,這也創造了漢武帝時期官員上升的奇蹟。
尤其是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深受漢武帝的賞識,在漢武帝時期,有的諸侯王是越做越大,已經對中央政府有所威脅了,這也讓漢武帝十分頭痛,面對諸侯坐大的問題,主父偃建議將諸侯國分封給諸侯王的兒子們,這樣各個諸侯國化整為零,諸侯王的勢力就越來越小,其地位就被削弱了,這樣就能使漢代長治久安,這個辦法正中漢武帝的下懷,這樣做既不會引起諸侯王的強烈反感,也讓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可謂是一石二鳥。
後來漢武帝又讓主父偃專門負責諸侯王事宜,他深入各諸侯國,查究諸侯王的不法行為。主父偃在為漢武帝處理國政的時候,也可以說是不擇手段,也大肆受賄,自然也得罪了不少人,甚至達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也有人勸他有所收斂,結果主父偃回答的霸氣至極“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當五鼎烹”,他是個睚眥必報的人,得罪過他的人都不放過,他沒忘記當年在各諸侯國受到的冷遇。
首當其衝的就是燕王,也只能怪燕王造孽太多了,他霸佔庶母,強佔弟媳,這樣的醜聞正好給了主父偃報仇的機會,他把這些報告給了漢武帝並加一些莫須有的罪名,燕王自知難逃一死,就自殺了之。
齊國是主父偃的出生地,他奉命去齊國當丞相,監視齊王的一舉一動,有傳聞說齊王與自己的姐姐亂倫(其實這並非齊王的本意,是齊太后指使),齊王想到之前不久燕王剛剛因為亂倫被誅殺,自己如今也被人抓住把柄,於是也自殺了。
由於齊王無後,齊國就滅了,這個悲劇是主父偃性格造成的,他貪婪刻薄,和齊王早就有仇。
丞相公孫弘早就對主父偃有了嫉妒之心,也對他恨之入骨,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一個籠子裡面兩隻叫雞公非要拼個你死我活,,公孫弘正好藉助各諸侯王的不滿情緒,特別是齊王,公孫弘就認為是主父偃迫害、公報私仇而死的,漢武帝也對齊王之死很痛心。公孫弘在漢武帝面前那是壞話說盡,而且此時各諸侯王也十分害怕主父偃,他們為了自保,就聯合起來要值主父偃於死地,最終漢武帝迫於各方的壓力,緩緩與諸侯王之間的關係,同時避免他們不至於造反,於是就只能犧牲主父偃了。
漢武帝下詔說“主父偃滅了三個諸侯王,那我就只能滅他九族”。
主父偃的家人、親戚、朋友、師長甚至還有學生都被漢武帝殺掉,主父偃性格孤僻,獨立特性,又沒有知己的同僚和勢力,在朝廷上很難立足,只可惜如此才華橫溢之人,慘死在眾人的口舌之下。 -
4 # 小白講歷史故事
功高蓋主 歷史上火燒慶功樓 杯酒肆兵權 都是帝王做的事 要不然功臣就會 陳橋事變,黃袍加身 江山就坐不穩了
-
5 # 天娛百貨專營店
數千年的帝國,死的大賢者都是開國之臣。帝王都知道,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你既然能讓我當上皇帝,也能輔助他人登上皇位。所以帝王由愛才之心變成妒才之心。至於你說的這位,還真不是屬於那種開國之臣,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主父偃。
他滅掉了三個諸侯國,並非真心為了漢武帝,純粹出於私心、虛榮。雖然如此,但是漢武帝重大決策背後都有他的身影。但是為何處以滅九族呢?
樹敵太多!現在社會上人都明白,絕不樹敵的“保命”原則。但是這位,可真是不一般。主父偃年少不得志,知道已經四十歲,才被啟用。所以他一旦被重用後,就跟報復社會似的,各種不爽,不停彈劾百官,後來他因收受賄賂被漢武帝下令抓捕後,其他官員都落井下石。
人緣太差!主父偃在說自己一生的經歷時,他就感嘆,自己從未有人情溫暖的體驗,因為大器晚成,反而被自己親朋好友嫌棄。後來在他飛黃騰達時,散重金以求互不相認。極為偏激的心理,讓他對整個人生有不滿,除了政治上的才華,剩下的也就是百無聊賴。
公報私仇的心太重!跟大家說一下,這三個諸侯國,燕國、齊國、趙國,也是夠讓人諷刺的!都是一方為王的君主,想必都是金錢和權力兼備,但是竟然都是都做出了不合人倫道德的事情。齊國的君主和他親姐姐在一起了,燕國更過分了,趙國君主跟自己女兒在一起了。
或說,這跟主父偃有什麼關係呢?就是因為主父偃想攀權富貴,齊國太后不許,結果這位小心眼就記上仇了。他開始他的表演——彈劾齊王,結果被漢武帝任命去當齊國的相國,結果不偏不倚,齊王膽小怕事,畏罪自殺了。好嘛,整樁案子就成了主父偃告的狀,案子也是主父偃查的,人也是主父偃在任國相的時候死的。
這麼明顯的公報私仇,漢武帝當成下不為例睜一隻閉一隻眼興許得過且過了,可是齊國無後,沒人繼承王位,只能迴歸中央皇權手裡。這時候下面這些郡王都人心惶惶,以為是漢武帝的意思。後來趙國、燕國也迴歸皇權時,漢武帝實在坐不住,為了穩固下面各地的郡王,再加上眾多大臣彈劾,族滅九族也是理所應當的!
-
6 # 漩渦鳴人yy
古人云眾口銷金,這一句話呢,或許不在其位者,很難理解這些話的意思,但是如果九泉之下你去問主父偃的話,那他自然可以滔滔不絕的跟你講一個禮拜。
主父偃是一個很有學識的人,同時這個人具有獨特的戰略眼光,這也就造成這個人天生就有一股子命不凡的鏡頭,他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幹大事的人因此屁顛屁顛的去找了齊王,因為他出生在齊國。
結果齊王不認同他,主父偃,自然也是不服啊,所以說此處不一留爺,自有留爺處。因此就跑到了漢武帝那兒,漢武帝多麼毒辣的眼光啊!衛青原本就是一個奴隸,結果被漢武帝硬生生提拔到大將軍的位置,漢武帝對於人才有自己的一套甄別手段。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一套甄別的手段還是特別有效,包括他發現了這個主父偃,主父偃也確實做出了巨大的功勞,比如說漢武帝一生比較沾沾自喜的是兩件事情,第一個驅逐匈奴,二個推力推恩令,就是主父偃向漢武帝提出的建議,除此以外,還幫助漢武帝連續滅了三個諸侯國。
除此以外,再滅掉燕國和齊國這兩個國家的時候,可以看到主父偃這個人是牙齜必報,恩怨必嘗的一個人,這種人你很難去爬得住這個人的脈,你知道你什麼時候因為一件小事情得罪他,最後他找你復仇的時候,你還一臉蒙逼的那種情況嗎?我相信被他幹掉的那個三個諸侯王也對他一臉蒙逼。
當然,對於漢武帝來說,這個時候諸侯的這個問題已經可以說得到一個徹底的解決。但是現如今他得面對一個諸侯王聯合起來一起反對他的一個危險。
所以說,綜上所述,主父偃為什麼會死呢?
第一點,這個人過於張揚。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第二點,這個人做事情的時候過於的牙齜必報,使得下面的人很擔心他會公報私仇。
第三點,這個人得罪的人太多了,很多人都想找他復仇。
第四點,漢武帝想要殺了它來平息眾怒,警示手底下的大臣,而且還有那些諸侯王。
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條,最致命的是第四條,畢竟你是主子養出來的一條狗,讓你咬人的時候你就得咬,讓你死的時候你就必須得死。君要丞死,臣不得不死,就這麼個來處。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幫漢武帝滅三國的名臣應該是主父偃吧!主父偃,山東臨淄人,家境貧寒,但他從小刻苦學習,專研縱橫王霸之術。後到長安被推薦給了漢武帝。主父偃對朝政有獨到的見解和方法,關鍵時候是漢武帝做出了正確的決策! 漢武帝當時很擔心各地諸侯慢慢強大起來,主父偃,就建議實行推恩令,也就是將諸侯王越分學小,削弱諸侯王的實際地位!使得長治久安。針對漢朝諸侯王的問題,主父偃主動為漢武帝分憂,經常深入各地諸侯國去調查諸侯的犯罪問題。先後查出燕,齊, 等三國的問題,滅了三國,燕王,齊王先後自殺。主父偃為了漢武帝的中央集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主父偃在查諸侯國時也犯下錯誤,就是報私仇,收受賄賂,得罪了不少人,當時的丞相公孫弘常常在漢武帝面前提起主父偃的過錯,而且,各地諸侯也紛紛告發他,因為諸侯們都怕他查,所以大家都想把主父偃告倒!漢武帝擔心各地諸侯因此有反心,為了安穩他們只好下令誅殺主父偃。漢武帝說,他滅了三個國家,我只有滅他九族了!於是主父偃被滅了九族,到晚年時,漢武帝常常想起主父偃的功勞,感嘆要是主父偃在,他也不會犯下很多錯誤!可惜,一代名臣主父偃,如果不死,漢朝會更強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