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歐洲軍武通訊
-
2 # 飛常可樂
又是一道“關公戰秦瓊”的題目,但是問題既然提出來了,我正好有自己的理解,那就與大家分享一下。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吳起和韓信這兩個人。
對於這兩個我就不寫他們的生平了,對於我的回答沒有任何意義。
直接說:
韓信。不用說,我估計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個名字,有的人是從歷史裡瞭解到,有的人是從“王者榮耀”這款遊戲知道了這個名字。但是亦有很多人不知道韓信生涯戰績如何。我就來簡單的說一下。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這兩個著名的典故就是出自韓信,並且一生從無敗績。毫不誇張的講,如果沒有韓信,那很有可能就沒有劉邦的大漢王朝。
吳起。對於吳起很多人可能比較陌生,那麼我就簡單說一下吳起,吳起比起孫臏和龐涓來說要成名的早很多。戰國初期,為什麼魏國能夠成為強大的國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吳起。著名的“魏武卒”便是出自吳起之手,吳起還著有“吳起兵法”。秦、魏之間著名的“陰晉之戰”吳起更是以五萬魏武卒大敗秦國五十萬大軍。吳起一生也是從無敗績。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這已經不是誰嬴誰輸的問題了。“圍魏救趙”這一計從本身來說它不同與其他計謀,我們稱之為“陽謀”,就是說無論你是誰就算明知道這是孫臏援救趙國的計謀,但是你又不得不踏進別人得圈套,歷史上龐涓中計了,但是在我看來吳起、韓信也會如此,不同的是結果可能不會像龐涓那麼慘。
我覺得對於吳起、韓信二人看出來孫臏的計謀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重要的是他們不會像龐涓那樣進入孫臏的埋伏圈。我覺得如果是吳起或者韓信帶兵的話絕對不會像龐涓所率領的軍隊那樣草率的進入孫臏的埋伏,對於吳起韓信來說,他們肯定是明白齊軍此次攻打大梁的目的就是讓他們班師回救,從而解除邯鄲之圍。如果這樣,在桂陵之戰中一旦齊軍不能夠快速的擊敗魏軍,那麼孫臏必然會撤兵,因為一旦桂陵之戰陷入膠著,那麼無論此戰誰贏都將會是兩敗俱傷,孫臏此行的目的正如上面所說不是和魏國進行決戰的,只是為了解除邯鄲之圍,此時邯鄲之圍已經解除,目的已經達到,那麼徒添齊軍的傷亡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所以在我看來,就算是吳起、韓信統兵,依然會敗,因為他們回兵救大梁的時候就已經敗了,不同的是回師期間的桂陵之戰可能不會像龐涓那樣敗的那麼慘。
-
3 # 昌寶聯護欄
個人感覺圍魏救趙之計,不在於誰用遇到誰,關鍵在於誰的速度更快,圍的地方的距離,圍的地方可以不可以短時間攻打下來。
如果說魏國有能力暫時防住來齊國圍魏的軍隊,可保障攻趙魏軍的補給,攻趙魏軍又能在短時間內攻破趙國。那麼趙國滅亡後。攻趙的魏國部隊必定會回援截斷圍魏的齊國部隊的退路,那麼齊軍必然會敗。
如果,魏國沒有能力阻擋圍魏的齊國軍隊。那麼攻趙魏軍肯定需要回援,如果不回援,魏國必定會被攻破。一旦魏國被攻破,哪怕只是切斷魏軍補給線,攻趙的魏軍都會士氣大衰,必然是攻趙魏軍失敗。
兵聖孫武有言“水無常態,兵無常勢”,任何一條計謀都需要因地、因時、因人去採用。
公元前219年,迦太基人在中東地區有一個叫迦太基的國家,也是一個文明古國,迦太基的軍事統帥叫漢尼拔,這個人可以說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軍事家,他帶領五萬大軍翻越阿爾匹斯山,再次到達了亞平寧平原,可以說連連的摧城拔寨所向披靡,打得羅馬軍隊望風而逃。這個時候,羅馬有個統帥叫費邊,費邊這個人,他已經知道了漢尼拔的厲害,所以他主張一路退卻,沿途堅壁清野,把房子燒掉,把糧食燒掉,把井毀掉,讓漢尼拔的軍隊 得不到供應,喝不上水,吃不著飯,一路下來,一路退逃,費邊被羅馬人所嘲笑,但是後來人們漸漸地發現,費邊的辦法很有效,漸漸地漢尼拔就有點頂不住了,隨著供應線的拉長,隨著他自己越來越得不到應有的供給、應有的補給,在這種清況下,他漸漸地開始變得焦躁起來,而這個時候呢?費邊就覺得時機要到了,他決定去打擊對於漢尼拔的軍隊來講至關重要的一個它的同盟城市叫卡普蘭,這個城市是那時候漢尼拔唯一能得到供應和補給的地方,當費邊帶領羅馬軍團去攻打卡普蘭的時候,漢尼拔有點著急了,立刻回兵來救,可是他發現他的軍隊要在這個地方跟羅馬軍隊決戰,不見得能佔得著便宜,最後他就想了一個辦法,這個辦法和孫臏當年想的辦法很相似,他的辦法就是回師,把他的全部部隊掉過頭來去攻打羅馬,這很有點像圍魏救趙,他把他的部隊帶到羅馬城下,去圍攻羅馬的時候,費邊手下的將領們都急了都慌了,因為這些人都是羅馬人,打下羅馬,他們整個家就完蛋了,家破人亡,所以他們紛紛向費邊要求立刻起兵回身去救羅馬,然後費邊告訴大家,說我們羅馬還沒有到那麼不堪一擊的程度,即使是漢尼拔去攻打,一時半會兒是攻不下來的,而眼下卡普蘭我們唾手可得,如果這個時候我們去回救羅馬的話,我們就等於中了漢尼拔的計,他很有可能在半路上,在我們還在運動中的時候,把我們殺個片甲不留,所以他不主張回師去救,他說我們只有速戰速決,加緊攻打卡蘭。幾天後,漢尼拔一直在羅馬的城邊等好訊息,等什麼好訊息呢?就是看看費邊什麼時候撤軍,撤到快到羅馬的時候,他回身去把他消滅在半途中,可是他等到的訊息是卡普蘭陷落,這是一次失敗的圍魏救趙的例子,是因為像費邊這樣的統帥,他識破了漢尼拔的計謀,才使漢尼拔這麼出色的百戰百勝的將領,在最後一戰中,終於遭到一種滅頂之災,終於沒有再延續他勝利的輝煌和神話。
由此可見“圍魏救趙”不是每次都能成功。
-
4 # 風動藤動銅鈴動
如果真的出現題主問的這種名將對決的事,那就有好戲看了,歷史上確實也有過,如三國時期曹操與孫劉的赤壁之戰、北朝時期梟雄高歡與名將韋孝寬的玉璧之戰等,雙方名將計謀頻出,用計破計,精彩紛呈。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越是勢均力敵的對手,關鍵時刻一個小失誤就可能滿盤皆輸,所以除非他們真的曾經對戰產生結果,否則也是真的很難事先知曉的。
因此,這個問題不如就直接問要怎麼樣才能破此圍魏救趙或者說圍點打援之計,我們看看有什麼破綻可以利用。
首先可以效仿趙奢救閼與之計,繼續全力佯攻邯鄲,做出不理睬孫臏圍魏的假象,讓他在桂陵道路上設伏几天,以疲憊和鬆懈動搖他的戰術決心,然後突然卷甲而趨,直奔魏都大梁。
還可以用加強版的。繼續佯攻邯鄲同時,立即分出一支部隊,以迂為直,繞遠路佯攻另外一個目標,然後突然轉向,再直奔魏國大梁救援,待孫臏的伏兵不堪等待,開始行動之後,我佯攻邯鄲的部隊立刻停止攻擊,卷甲而奔魏都大梁,或者佈置截擊力量,以精銳去抓住孫臏的齊國部隊進行作戰。不過好象孫臏也用過類似的計策。
戰術的關鍵在“致人而不致於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能陷於被動,不能進入敵人的伏擊路線和伏擊圈,不表現出來急於趨利,而應採取出敵意料之外的路線和突然的行動。這個說起來容易,要做到卻很難,尤其是面臨的對手也深諳此道的時候。
當然上述僅是個人的一點紙上談兵。若是吳起、韓信能與孫臏對戰,一定有更多奇謀妙計,因敵變化,但最後鹿死誰手,亦未可知啊。
回覆列表
謝邀,首先我們要搞清楚這是一個偽命題。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分析一下韓信的兵法是和誰學的:
韓信早年家境貧寒,平日裡靠鄰里的接濟勉強度日。甚至他母親去世後,連棺槨都買不起,最後只能隨便找一塊荒地,把母親安葬了。韓信長的高大,並且他喜歡佩戴刀劍,別人看了非常不爽。有一次一個年輕屠戶擋在了韓信的面前說:“你要是不怕死,你就用手中的劍刺我;如果你怕死,就從我胯下鑽過去。”韓信看了一眼年輕的屠戶,隨後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鑽了過去,後世人把這次韓信受辱成為“胯下之辱”。
項梁起兵反秦以後,韓信投奔了項梁,但是在項梁手下默默無聞,沒有任展示才能的機會。項梁死後,韓信被項羽任命為中郎將,而此時的韓信如同突然覺醒,多次獻計給項羽,但是項羽卻置之不理。後來在蕭何的建議下,韓信投靠了劉邦,在劉邦手下韓信被任命為大將軍,從此走上了他的人生巔峰,成為了一代“兵仙”。
後來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對於韓信為何如此出眾,又師從何人,並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但是在民間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韓信的師父是尉繚,尉繚出生在秦國,是秦國的國尉,此人精通兵法,是一個卓越的軍事理論家,但是他不認同秦始皇的擴張策略,逃離了秦國,後來不知去向。
二、韓信的啟蒙恩師為李左車,他曾經輔佐過趙王歇,後來不知何種原因成為韓信的謀士。但是這種說法沒有可信度,缺乏歷史依據。
三、韓信是無師自通,他天生就是軍事奇才,他的謀略都是他自己悟出來的,這種說法也是被大多數人所認可的。
我們再分析一下孫臏:孫臏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出生於阿、鄄地區(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他是孫武的後代,並著有《孫臏兵法》。。 孫臏曾經與龐涓同窗學習,後來受龐涓的陷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了齊國。齊威王任命他為軍師,在齊國大將田忌的幫助下兩次擊敗龐涓,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唐德宗執政時期,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卓越的軍事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中,後來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封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總結從以上分析可知,如果吳起、韓信遭遇了孫臏的圍魏救趙之計,那麼吳起、韓信不一定是孫臏的對手,因為孫臏著有《孫臏兵法》,此兵書肯定結合了孫武的《孫子兵法》,而《孫子兵法》又是中國最早的兵書,那麼孫武以後的大部分軍事人才都學習過《孫子兵法》,所以韓信也有可能學習過《孫子兵法》,由此分析韓信如果遭遇了孫臏的圍魏救趙之計,他不一定是孫臏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