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茅臺鎮醬香白酒

    划龍舟即賽龍舟,端午節賽龍舟起源有以下四種說法:

    1、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的情況下,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和《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在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佈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注:“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鹹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

    2、沅陵盤瓠招魂: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龍舟。沅陵龍舟發源於遠古,祭祀的物件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盤瓠。盤瓠曾落戶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兒六女,兒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瑤、侗、土、畲、黎六個民族。盤瓠死後,六族人宴巫請神,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師不知他魂落何處,就讓各族打造一隻龍舟,逐溪逐河尋找呼喊,以至演變成後來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動。

    3、紀念曹娥:

    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

    4、紀念伍子胥: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 2 # 八閩仔阿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遊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 3 # 故事夜總會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華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很多都是口口相傳,長期演變下來,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版本。但是吃粽子和賽龍舟是始終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也是過端午節的標誌。就像八月十五必須要吃月餅一樣。

    其習俗源於古時楚國賢臣屈原投江而來,當時楚華人民聽到屈原投江自盡的訊息都很悲痛,紛紛劃龍船去救。他們為了保護屈原的屍體不被江中的怪物和魚蝦吃掉,就用糯米做成了粽子撒在江中,想以糯米的粘性來封住怪物和魚蝦的嘴,保護屈原的屍體不被吃掉。從這以後就演變成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龍舟吃粽子紀念屈原的習俗。

    其實,據相關資料考證,“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吳越之地春秋之前就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只不過是因為詩人屈原投江身死,而變得影響更遠,從而成為全國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 4 # 忙裡偷閒花甲人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端午節。關於端午節究竟始於何時,因何而設此節,歷來眾說紛紜,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幾種說法:一是源於紀念中國傑出的政治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後期楚國的大夫,主張革新,聯齊抗秦,他還起用能人,讓楚國富強起來。然而卻遭到當權貴族的排擠和陷害,楚王又昏庸無能,竟聽信奸邪讒言,將他免職,將他流放到沅湘一帶。屈原在流放期間,眼看著楚華人民遭受苦難,楚國走向衰亡,他心中萬分悲憤,便於公元前278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屈原自沉後,人們為搭救他而出動了許多船隻。後又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用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敬慰亡靈。故有說端午節賽龍舟包粽子的風俗即起源於此。二是源於紀念伍子胥死難的日子。伍子胥是春秋時期楚華人,其父曾任楚國大夫,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歷經宋、鄭等國入吳,任吳國大夫,助吳王闔閭整軍經武,國勢日盛。不久攻破楚國,以功封於申,又稱申胥。但到吳王夫差時,因伍子胥力諫吳王拒越國求和及停止伐齊而被吳王疏遠,後吳王夫差又賜劍命伍子胥自殺。就在五月五日這天,將伍子胥遺體裝進鴟夷革內,丟進大江。後人們亦於五月五日對其表示悼念。三是源於“惡日”。古俗稱五月五日為“惡日”。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對五月端午就有諸多忌諱,認為這天出生的孩子“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後又有一些傑出的人物亦歿於這一天,人們更視五月五日是個不吉利的日子。又因農曆五月正值天氣逐漸變熱,各種瘟疫疾病發病比其它時候多,人們亦認為五月就是“惡月”,五日是“惡日”。四是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相傳曹娥14歲時,其父於五月初五迎伍君神淹死江中而不見屍體。曹娥為尋父屍沿江痛哭十七日,投江而死,江浙百姓感其孝心美德,於五月五日悼念她。端午節的由來眾說不一,尚難肯定哪種說法才是唯一的起因,而哪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端午節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逐漸形成諸多習俗併成為全國性的民間節日,它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表現了中華民族化兇為吉,在戰勝邪惡中追求美好生活的良好願望。現在人們過端午節,“惡日”的喻意和迷信色彩越來越淡薄下去,而吃粽子,龍舟賽等習俗卻在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中廣為流傳下來。

  • 5 # 頭大書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華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華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 6 # 哎喲您來了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賽龍舟習俗是起源於古時楚華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借賽龍舟來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鍋魚怎麼做,有配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