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orfear
-
2 # 歷史茶坊
徐達是明朝開國名將,朱元璋的發小,淮西二十四將之一,領兵擊敗陳友諒,剿滅張士誠,揮師北伐,推翻元朝,明朝的江山社稷至少有一半是他打下來的。朱元璋對徐達的評價極高,稱讚他“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徐達有四子四女,長女嫁給燕王朱棣為妃,徐增壽是徐達第四子,也是朱棣的小舅子,他的死跟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有著莫大的關聯。朱元璋死後,朱標之子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他最擔心的就是眾位擁兵自重,鎮守邊關的叔父藩王。因此繼位不久,建文帝便實行殘酷的削藩政策,先後將周王、代王、齊王、代王等藩王廢為庶人,發配邊疆。燕王朱棣做為實力最強的藩王之一,不甘心被乳臭未乾的侄兒玩弄於股掌之間,他從《皇明祖訓》中找到一條起兵造反的理由“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建文帝在削藩之初就預料到朱棣有謀反的可能,為了證實自己的猜測,他召來朱棣的小舅子徐增壽,向他徵詢其姐夫的近況。徐增壽斬釘截鐵的表示“燕王富貴已極,決無反叛的可能,”他的話讓長期以來困擾不已的建文帝舒了一口氣。
建文帝疑燕王反,嘗以問增壽。增壽頓首曰:“燕王先帝同氣,富貴已極,何故反!”——《明史·徐增壽傳》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果真起兵靖難,可戰事並非一帆風順,雖然他挾持寧王朱權加入了反叛大軍,將戰鬥力最為強悍的朵顏三衛收為己用,但山東參政鐵鉉固守濟南,擋住了朱棣南下的道路。隨後建文帝撤換統帥李景隆,大膽起用才能卓著的盛庸為平燕將軍,多次擊敗燕軍,並斬殺大將張玉。徐增壽做為徐家子孫,眼看父親死後,徐氏一門日漸式微,為了重振家族的往日榮耀,他把寶全都押在姐夫朱棣身上,屢次把京師兵力防守的情況派人秘密告訴朱棣,被建文帝察覺。朱棣接到小舅子的情報後,立即改變戰術,採用奇兵突襲的方式迅速向南京進發,盛庸被迫在長江北岸堵截燕軍,建文帝由此失去戰略縱深,戰場形勢頓時嚴峻起來。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軍渡過長江,即將兵臨南京城下,又急又怒的建文帝質問徐增壽:“當初你說燕王富貴已極,不可能造反,現在他的大軍馬上就要兵臨城下了,現在你還有什麼話好說?”徐增壽無言以對,建文帝見狀更加憤怒,親手拔出寶劍,將其當廷誅殺。徐增壽被殺後,屍體擺在朝堂上。谷王朱橞和李景隆開啟金川門,朱棣揮師殺入皇宮,見到徐增壽的屍體,撫屍大哭。登基稱帝后,朱棣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諡忠愍,由其子徐景昌襲爵。第二年,又進封為定國公。
同為朱棣的姻親,徐增壽的大哥徐輝祖卻堅定不移地站在建文帝這邊,不僅建議將入京祭祀的燕王之子扣為人質,而且多次親自領兵與燕軍作戰。靖難成功後,徐輝祖拒絕迎接和擁戴燕王登基稱帝,惹得朱棣大怒,欲殺之而後快,徐輝祖表示父親徐達是開國功臣,子孫應該免死,迫使朱棣只好將他的俸祿和爵位革除,勒令其回家閉門思過。
-
3 # 奇蹟生活中
徐增壽暗中幫對手做事情,甚至將朝中重要情報傳給他,建文帝知道之後當場質問他,他無話可說當場承認,建文帝因此殺了他。
-
4 # 史海撲通
建文四年6月13日,朱棣進入南京城後,派騎兵火速前往皇宮,到達左順門看到了徐達之子徐增壽的屍體,徐增壽這些年一直在暗中幫助朱棣,不曾想在功成之際身份暴露,死於非命。
表面上看,徐增壽之死是建文帝殺叛徒洩憤的行為,細想一下,其實殺徐增壽洩憤只是建文帝的障眼法,為他自己出逃爭取時間。
其實,靖難之役打了三年,朱棣只是消耗了朝廷的兵力,地盤上沒有絲毫的擴充套件。濟南、德州等地久攻不下讓朱棣有了繞過山東,直抵京師南京的想法。
這個策略出其不意,果然收到了不錯的成效。一路過揚州、下長江、破鎮江,各地守軍紛紛投降,轉眼就到達了距離南京城外僅30裡的龍潭。
速度之快讓建文帝坐不住了。當然建文君臣也知道,朱棣此舉兵行險著,如果朝廷的外援力量趕過來,內外夾擊燕軍,那麼就輪到朱棣危險了。
所以此時建文君臣的打算是先議和,拖延時間,同時派人召外援勤王。6月9日,先是李景隆等人與燕王議和,朱棣不同意。6月11日,又派谷王等人再去,也被朱棣打發回來了。
與此同時,徐增壽作為內應,本打算找機會開城門放朱棣大軍進城,不料被監察御史魏冕發現,氣急之下魏冕與一眾官僚將徐增壽胖揍了一頓,並要求朱允炆殺掉徐增壽洩憤。
同僚十八人即殿前毆之幾死,會輟朝,冕及大理寺丞鄒瑾當陛大呼:請速加誅,臣等義不與此賊同生!不聽。
不過奇怪的是,在如此證據確鑿的情況下,朱允炆居然沒有理會百官的請求,只是下令把徐增壽囚禁了起來。
筆者認為朱允炆就是在這時完成了自己的逃跑計劃。
因為當時朱允炆面臨的情況很糟糕,京城只有20萬兵馬,面對燕軍的虎狼之師,在氣勢上就弱很多,而且城中並沒有能征善戰的將領。議和不成的朱允炆,一定會考慮到一旦南京被攻破,他要怎麼辦?
他要給自己準備第二條路,況且全國大面積的地盤還在朝廷手中,朱允炆不想輕易認輸。
朱允炆很清楚,一旦南京城破,自己就是朱棣的首要目標,他要讓朱棣找不到他,他要為逃跑準備充足的時間。
唯一的可能就是製造自己自殺的假象,迷惑朱棣,利用朱棣分辨真偽的時間趁機逃走。
第一步,朱允炆要讓朱棣以為自己得知城破之後意志崩潰、心灰意冷,朱允炆給自己安排的戲碼就是,悲憤交加下親手殺掉叛徒徐增壽洩憤。
這樣也就解釋了,朱允炆沒有馬上處死徐增壽,而是關了起來。而左順門位於午門內側,選擇在左順門殺掉徐增壽也是為了朱棣一入皇宮就能看到徐增壽的屍體。
上之舉義,增壽最效勤誠,有發其事於朝,遂囚之。上入金川門,建文君將自焚,命捽至殺之君順門廡下。
第二步,朱允炆給自己安排的自殺方式是自焚,因為燒過的屍體非常不易辨認,起到迷惑朱棣拖延時間的作用。
當然這有可能並不能讓朱棣上當。第三步,朱允炆安排自己的妻兒闔宮自焚,增加了自殺的說服力。
果然朱棣看到皇宮起火,一邊命人救火,一邊尋找朱允炆的屍體,燒過的屍體面目全非需要一一核對。同時,還有內監證明朱允炆的確與妻兒自焚,現場已經找到了朱允炆妻兒的屍體。
朱允炆的一系列安排成功的騙過了朱棣,讓朱棣滿皇宮搜尋朱允炆的屍體,而此時的朱允炆早就逃之夭夭了。
朱棣搜遍皇宮,不僅沒發現朱允炆的屍體,連玉璽也不見了。朱允炆費了這麼多心思逃出南京,肯定是不甘心的,想找機會東山再起。
只不過讓朱允炆沒想到的是,他這個皇帝當得太失敗,最終竟然都沒有一支勤王之師。朱棣登基之後,就全國歸順了。
徐增壽死得可惜,為了表彰徐增壽的功績,朱棣登基後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諡號“忠愍”。永樂二年,進封定國公,子孫世襲。
回覆列表
徐增壽是誰?
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開國元勳徐達,他是明初第一大將,與開國皇帝朱元璋是發小,智勇雙全,能力出眾,在明朝諸將中地位最高,但為人低調,深得朱元璋信任與厚愛,也是為數不多的得到善終的功臣。徐達死後,朱元璋追封徐達為中山王,為緬懷大元帥徐達,一一冊封了徐達的三個兒子,大兒子徐輝祖繼承其父徐達魏國公之職,二兒子徐膺被封為指揮使之職,而本文的主人公徐增壽就是徐達的第三子,他則被封為左都督。
按說徐增壽是功臣之子,朱允炆為什麼要親手殺了他?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長孫,是朱元璋最愛的兒子朱標的孩子,朱允炆生性單純善良,寬厚待人,性格與他的父親非常相似,即便是他的叔叔們也對他無以苛責,也深得朱元璋喜愛。但他的性格缺陷就是優柔寡斷,顧念親情,有雄心但是沒能力。早先朱元璋立朱標為太子,奈何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愛屋及烏,在痛心之餘決意將皇位傳給朱允炆。
朱允炆繼位後,幾位藩王叔叔樹大根深,勢力龐大,朱允炆頗為憂慮。在眾臣的勸說下,朱允炆也決意削藩。其中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為人心狠手辣,殺伐果斷,智勇雙全,暗藏雄心壯志,並且治軍有方,手下皆是能征善戰之人。朱允炆決意削藩起,徐家上下的命運也開始有了變化,徐增壽的悲劇也從此開始。
由於徐家將大女兒嫁給了朱棣,所以朱允炆對徐家上下沒有一個是信得過的。朱允炆認為,若他日削藩不成,朱棣必反,而徐家由於與朱棣聯親,必然會偏心朱棣,聯手動搖他的皇位。但是徐家上下卻恰恰相反,徐家三兄弟對朱允炆忠心耿耿,一心輔助朱允炆。
魏國公徐輝祖與其父徐達頗為想象,忠勇無雙,一心報國,無奈得不到朱允炆信任,他曾勸說朱允炆扣留朱棣之子朱高煦,若他日朱棣造反,則可留作人質。可朱允炆不聽,說都是堂兄弟,他進京給爺爺朱元璋上香磕頭,而我卻把他扣下,未免太不近人情。
(徐增壽劇照)
朱允炆又就此事詢問了徐增壽,卻得到了相反的答案,徐增壽認為不能扣留朱高煦,他是來盡孝道的,這樣做不符合人倫。朱允炆愛聽這話,因為他本身就是孝順之人,於是乎,就把朱高煦放走了。 而對於朱棣是否會造反,徐輝祖與徐增壽也持相反態度。徐輝祖認為朱棣暗藏不臣之心已久,必反,還勸說朱允炆早作準備,以免不測。徐增壽則認為,朱棣是先王子嗣,皇上的親叔叔,已經是藩王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享受富貴還來不及,怎麼會造反呢?他極力認為朱棣不會反。徐增壽的話更符合朱允炆內心的想法,認為自己的叔叔應該不會害自己,而他的這個四叔在以前也對他不錯。
完了,朱允炆身為帝王,太過顧及親情,不設防朱棣,小聰明無大智慧,必自毀長城。
果然,朱棣在燕京起兵造反,打出了清君側的口號,直逼南京城。直到朱棣打過長江,直奔南京而來時,朱允炆才明白他這位四叔已經徹底反了,他大怒之下,責問徐增壽,你不是說朱棣不會造反嗎?徐增壽心驚膽戰,大汗淋漓,一時無言以對。朱允炆拔劍而起,手起刀落,親手劈了徐增壽,將徐增壽斬殺於大殿之內。
我個人認為,徐增壽只是缺乏戰略眼光,判斷失誤。而真正斷送朱允炆皇位的,我覺得恰恰是朱允炆自己,他的性格適合做一個老好人,但絕不適合做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