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楠溪風情
-
2 # 錢久元
斯大林格勒戰役,
諾曼底登陸戰役,
好像還有庫爾斯克戰役,
不過,
最重要的還是“道義戰場”上的失利!
-
3 # 等一等要起風了
1、敦刻爾克戰役錯誤命令,放跑了幾十萬英法聯軍
2、大不列顛空戰,迫使英國全面抵抗,並損失的大量優秀的飛行員和戰機
3、對北非戰場的忽視,沒有控制蘇伊士運河,沒有掐斷英國的經濟命脈
4、蘇德戰場舉棋不定,讓德軍深陷泥潭
5、希特勒最後的失誤則是在柏林戰役前錯誤地判斷了蘇軍的主攻方向,致使柏林戰役失敗。
-
4 # 魔都浪兒
二戰後期德軍的失敗,如果深究起來許多都是希特勒的錯誤指揮,在敦刻爾克如果不是他怕機械化部隊陷入雨天泥濘而放慢行軍速度,30萬英法聯軍不可能從容渡海。在莫斯科如果不是他過於輕敵未派全部主力,那年冬天斯大林不一定能安穩待在莫斯科。 作為戰略家,希特勒竟然在沒能徹底解決英國問題時,就貿然發動了對蘇聯的戰爭,先不談蘇聯的戰略縱深, 單是兩線 作戰就夠德國受的了。 希特勒由於缺乏自信而導致的指揮失誤:英美聯軍已於7月10日在西西里島登陸,義大利的情勢惡化。當時希特勒認為德軍必須要抽調兵力到義大利和巴爾幹半島,就是這一個決定,把曼施泰因利用超乎完美的戰術苦戰的成果,完全丟棄。
希特勒的瞎指揮,在德軍進攻初期不太明顯,越到後期,希特勒瞎指揮造成的惡果越嚴重。到了後期德軍戰事失利,因為前線德軍戰事不利,所以希特勒更不“放心”別人,因此變本加厲插手軍務,更要瞎指揮。越是他親自來瞎指揮,德軍越不利;德軍越不利,希特勒更加擔心,又要深入瞎指揮!特勒對手下將領們後期也不放心,也確實應該不放心,特別是國防軍出身的那些將帥們,刺殺希特勒事件就是這些軍官們謀劃的,如果成功了,曼斯坦因、龍德斯泰特、克魯格、隆美爾等掌握重兵的將領應該能控制局勢。
而這些將領對希姆萊戈培爾那樣的納粹投機者很看不上,估計會把他們清洗掉,然後謀求與西方談判。即使談判不成,也會謀求合理的作戰方式或投降方式,避免不必要的人員傷亡。如果將領們掌權,毫無疑問柏林保衛戰將不會發生!
-
5 # 迪啟一
元首在二戰中大體的戰略可謂是非常成功的,但在某些戰役和戰略行動上的戰術欠佳
一、1940年的法國,希特勒給正在向敦刻爾克進攻的裝甲部隊下達停軍令,導致33萬英法聯軍撤出。
二、1941年的蘇聯,莫斯科,元首執意要在拿下基輔後再發動對莫斯科的攻勢,不僅損耗了部隊的戰鬥實力,還把時間拖到了寒冬。以致對莫斯科的進攻徹底失敗,這次德軍在東線戰場上的第一次失敗。
三、1942年的蘇聯,斯大林格勒,在第6集團軍被包圍之初到被殲滅的前夕都自始至終地不同意該部隊突圍。使得第6集團軍,這個當時東線上最大的集團軍被殲滅。此次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慘重,傷亡人數達150萬人。
其餘事例在這就不一一列舉了。總的來說,希特勒在整個二戰初期和中期的戰略思想是沒有錯誤的,但在一些細節指揮上有點“固執己見”、“一意孤行”。元首給德國帶來了發展和繁榮,但最終還是親手將德國推入萬劫不復之地
回覆列表
德國的希特勒,瞎指揮的典型代表,希特勒對政治還是有一套,但指揮德軍作戰只能葬送整個軍隊。
二戰時的德軍,只要希特勒不瞎指揮,什麼都好說。
希特勒不過是搞政治,如果刺殺希特勒成功,曼斯坦因、龍德斯泰特、克魯格、隆美爾等掌握重兵的將領應該能控制局勢,而且這些將領對希姆萊戈培爾那樣的納粹投機者很看不上,估計會把他們清洗掉,然後謀求與西方談判。即使談判不成,也會謀求合理的作戰方式或投降方式,避免不必要的人員傷亡。別的不說,柏林保衛戰毫無意義,如果將領們掌權,不會有數萬青年團的孩子白白送死。
至於波蘭、法國的成功,撇開英法的不營救外,德國參謀部的功勞可不能歸到希特勒頭上。希特勒的政治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說他具備軍事指揮才能絕不能贊同,尤其是在二戰後期一連串糟糕的軍事決策。希特勒能看到坦克的作用並不能代表他的軍事才能。作為戰略家,竟然在沒能徹底解決英國問題時就發動了對蘇聯的戰爭,先不談蘇聯的戰略縱深,單是兩線作戰就夠德國受的了。
希特勒的瞎指揮,在德軍進攻初期不太明顯,越到後期,希特勒瞎指揮造成的惡果越嚴重。到了後期德軍戰事失利,便進入了奇怪的怪圈:因為前線德軍戰事不利,所以希特勒更不“放心”別人只會,變本加厲插手軍務,更要瞎指揮;越是希特勒瞎指揮,德軍越不利;德軍越不利,希特勒更要深入瞎指揮……說他瞎指揮,主要是因為他在敦刻爾克戰役、莫斯科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等事關生死的重大軍事戰略上,決策上都有嚴重失誤。
在當時的情況下,德軍要經過烏克蘭向高加索進攻,必須冒極大的風險而成功的機會也頗渺茫。其理由可分述如下:(1)這無異於把攻勢分成兩片。右面的一片(即主力部分)指向南方,而掩護側面的左翼兵力則指向東方。(2)在向南進攻時,北側面將從庫斯爾克一直延伸到斯大林格勒,全長達410公里,很明顯極易受俄軍的威脅。(3)德軍交通線延伸過長,一共只有3條鐵路線可供利用,而其交點羅斯托夫(Rostov)並不安全,如果俄軍從北面攻佔該城,則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周圍作戰的德軍都將被切斷後路。(4)德軍在進入高加索之後還必須堅守所征服地區相當長的時間,始能使俄軍因缺乏石油而癱瘓。若只把那些油田毀掉就撤退,則他們自己也就不能利用那個地區的石油。(5)當向巴統-巴庫之線前進時,德軍還須越過一道極艱險的障礙物,那就是高加索山脈的峰脊。
基於以上的分析,即可知希特勒遠征高加索的計劃實一無是處。假如依照原始計劃,把進攻高加索的行動列為最後階段,則以當時德軍的兵力而言,也就很難從頭到尾貫徹這四階段的連續作戰。戰爭計劃應以軍事可行性為基礎。希特勒在尚未發動戰爭之前,對於經濟問題就應先作審慎的思考,而在戰爭過程中卻不應讓他的軍事戰略受到經濟慾望的支配。
總而言之,由於缺乏遠見和常識,希特勒對於1942年德軍南俄戰役的失敗實應負其全責。他一方面具有大而無當的雄心,另一方面所考慮的全是不成熟的外行想法。自1941年秋季之後,他再也不聽任何忠告,而一心只依賴自己的直覺,其失敗也,孰曰不宜?
為了理論上的興趣,可以再提出一個反問:即以當時的情況而言,希特勒如欲在1942年夏秋發動攻勢,則又應以何者為目標?
依照許多戰略家的看法,包括當時德國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在內,都認為仍應以莫斯科及其附近工業區為目標。從政治觀點來看,此乃蘇俄的心臟;從經濟的觀點來看,這是全國鐵路網的神經中樞;從軍事的觀點來看,那也正是敵軍主力之所在;所以只有在這裡打擊始能產生決定性的戰果。
也許有人要問,德軍此時進攻莫斯科能否有成功的把握?兵兇戰危,打仗,誰都不敢說有必勝的把握。但假使希特勒認為進攻莫斯科沒有把握,則他去從事遠較危險的高加索遠征,豈非更難解釋?從理論上分析,1942年德軍若進攻莫斯科,似乎要比1941年較易於成功。其理由是:(1)距離較近,(2)時間較早。誠然德軍實力已有相當損耗,但俄軍實力在1942年初也已降到最低極限。從以後的事實來看,德軍還是能夠深入高加索和達到斯大林格勒,足以反證其實力仍相當堅強,遠非俄軍所能及。
各種分兵荒謬決策,使戰線不穩定,無論進攻還是防禦都受挫,或是錯失戰機!
幾個例子:
1.40年法國戰役下令裝甲部隊停止對英法聯軍的追擊,造成敦刻爾克大撤退,為44年的西線戰場的開闢埋下隱患.敦刻爾克戰役,是在1940年,德軍橫掃西歐時發生的。古德里安的裝甲兵席捲法國,正要將盟軍在敦刻爾克圍殲,但希特勒突然下令,要古德里安停止進軍,為此,當時古德里安還與其爭辯反對不進攻,但無果,只能執行命令原地不動,當希特勒再次授權古德里安行動時,全殲英法聯軍的機會就已經錯失了。
2.41年底42年初的莫斯科會戰。在冬季物資準備匱乏的情況下,正確的做法應是回兵西歐再覓戰機,但希特勒卻命令德軍進攻莫斯科,鞏固取得的勝利。結果可想而知,和拿破崙征戰俄國時遇到的情況一樣,俄國嚴寒的冬季,使得德軍的戰鬥力銳減,最後導致失敗。莫斯科城外,將裝甲部隊在南線和中線來回排程,雖然吃掉了蘇西南方面軍,但這一來一去為蘇軍作莫斯科保衛戰贏得了時間,同時蘇軍增援部隊也在這段時間趕到,以致德軍進攻堅固防禦的城市受挫,最後德軍在此地區形成突出部,蘇軍多次對其痛下殺手,莫德爾曾經提議:若是能撤出突出部的防線將能節約幾個師的部隊用作他處作戰,但遭到希特勒拒絕.
3.後來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幾乎是莫斯科會戰的翻版,希特勒再次將戰鬥拖到了冬天,最後百萬大軍,全軍覆沒。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準備切斷斯大林格勒市區的6集與南叢集之間的聯絡時,保盧斯與曼施坦因已認識到有被切斷包圍的危險,請求希特勒允許6集撤退,請求遭到拒絕.蘇軍快完成包圍時,6集請求突圍但再次遭到希特勒的拒絕,最後21萬軍德軍與8萬僕從國軍隊被包圍並殲滅,戰役使南集失去進攻能力.
4.庫爾斯克戰役,南集計劃重新拿回普羅霍夫卡,以完成再次對斯大林格勒包圍之勢.曼施坦因計劃在第二波攻擊中投入30萬的精銳裝甲軍,便可以順利擊潰或殲擊該地蘇軍,重新恢復42年秋的戰線.然而盟軍在義大利西西里的登陸引起希特勒的關注,從南集抽調了不少精銳裝甲軍到義大利,曼施坦因怒火中燒,該計劃被擱淺.
5.德軍徹底轉入戰略防禦之後,希特勒再次發癲,要求德軍不準撤退甚至還拒絕收縮防線和機動防禦,然而防線上飽受蘇軍強大兵力的摧殘,士兵疲憊防線搖搖欲墜,中集在巴拉季昂戰役中被數倍於自己的兵力坦克火炮空軍的蘇軍碾壓致死,28個師被殲擊.雖然中集司令官佈施是個軟蛋,但希特勒堅守的命令使中集各指揮官無法靈活防禦或組建預備隊,中集沒做出什麼有效掙扎便被蘇軍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