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online菜鳥
-
2 # 潛行的苦力怕
最開始計算機沒有作業系統 只能手寫二進位制程式碼 後來出現了彙編 Ms用匯編開發了ms-dos 然後Windows釋出 從3.x開始使用保護模式執行 然後同一時期釋出了windows NT 21世紀初 微軟拋棄了ms-dos 所以原來的windows 9x系列(包括me) 也被拋棄了 之後的都是windows NT系列的了
總之就是
裸機>DOS>Windows 1.x>Windows 2.x>Windows 3.x(從這一版本開始使用保護模式執行 但是仍易崩 此時釋出了Windows NT)>Windows 95>Windows 98>Windows ME>DOS和9x系列的Windows被拋棄
Windows NT 3.x>Windows NT4>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Vista(題主可能不知道 這是Windows 7的前身)>Windows 7>Windows 8.x>Windows 10
沒錯Xp以上的Windows都是NT系列的
至於保護模式:CPU有多種執行模式 其中有兩種是真實模式和保護模式 DOS就是在真實模式下執行的 既可以呼叫DOS中斷也可以呼叫BIOS中斷 相當於一個極快的8086 最多可以定址1MB 然後是保護模式 它的定址能力提高了許多 但BIOS中斷也無法呼叫了(保護模式是32位的 Bios中斷只能在16位的真實模式下使用) Linux和Windows NT Windows 3.x以後都用的是保護模式
對於答主來說可能看不懂 但本人只是略懂 錯誤之處請指出 不喜勿噴
-
3 # 半杯茶的小酒杯
計算機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
1642年法國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為幫助稅務局的父親計算稅務問題,製作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計算機——加法器。
1936年艾倫.圖靈發表了計算機理論的奠基性論文《論可計算數及其在判定問題中的應用》,闡明瞭現代計算機理論,從理論上定義了現代通用計算機,可計算性等重要概念。
圖靈不但在計算理論上為現代計算機奠定了基礎,他在二戰期間還為英國的軍事情報局六處製造了一臺名為bombe的計算機,並用該計算機破譯了德國的軍事密碼ENIGMA。這使盟國提前了2~4年結束了二戰,同時為盟國避免了1400萬~2100萬人的死亡。
美國計算機協會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數學與計算機天才設立了圖靈獎,這是計算機界的最高獎項。
1946年,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埃克特等人研製出了著名的電子計算機ENIAC。它有17468只電子管,7200多個二極體,70000多個電阻,10000多隻電容器和6000多隻繼電器,50多萬個焊接點。佔地面積170平方米左右,重30噸,運算速度每秒鐘5000次加法,能在3/1000秒時間內完成兩個10位數乘法。當時最快的計算機做40點彈道計算,需要兩小時,埃尼阿克只需3秒鐘。
計算機界有名的“debug”一詞也來自ENIAC,因為ENIAC的電線常被蟲子(bug)咬斷,檢修人員常常要到機器裡去查詢被咬斷的電線,再把它接上,於是尋錯就被“debug”一詞取代。儘管埃尼阿克很簡陋,但是它象徵著第一代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馮·諾依曼在參與研製ENIAC時發現它有兩個致命的缺陷:一是採用十進位制運算,邏輯元件多,結構複雜,可靠性低;二是沒有內部儲存器,操縱運算的指令分散存貯在許多電路部件內,操作非常麻煩且費時,馮.諾依曼提出了在計算機中採用二進位制演算法和設定記憶體貯器的理論,並明確規定了電子計算機必須由運算器、控制器、存貯器、輸入裝置和輸出裝置等五大部分構成的基本結構形式。基於該理論的計算機EDVAC於1952年建成,它的誕生使計算機技術出現了一個新的飛躍。它奠定了現代電子計算機的基本結構,標誌著電子計算機時代的真正開始。
1981年美國IBM公司推出第一代微型計算機IBM-PC,是世界上首次明確了PC的開放式業界標準。
IBM 5150配置有4.77MHz主頻的Intel 8088處理器,搭載16KB記憶體和DOS作業系統。另外,沿用至今的BIOS(基本輸入輸出系統)也是在當時首度整合其中,堪稱PC發展的里程碑。
在作業系統的層面上IBM出現重大誤判,將微處理器(CPU)和作業系統這兩項核心技術外包。經調研和論證,IBM決定採用英特爾公司(Intel)開發的8088型微處理器和數字研究公司(DigitalResearch)的CP/M作業系統。
誰料想數字研究公司獅子大開口,每臺電腦按慣例收取授權費200美元,並附加其它條件。IBM一怒之下改與電腦神童蓋茨的微軟公司商談合作。蓋茨敏銳的意識到了巨大的機會。
微軟當時並沒有作業系統產品,但蓋茨迅速從西雅圖一家小公司買來了一個名為86-DOS的作業系統,並借鑑CP/M的優點對86-DOS進行了改進。然後,蓋茨向IBM開出了極有誘惑力的合作條件,即微軟完全配合IBM和英特爾的硬體標準和規格,特別設計PC-DOS作業系統,每臺電腦收授權費不到50美元。IBM大喜過望,雙方一拍即和 。在與IBM的談判中,微軟居然保留了PC-DOS軟體的獨佔權。
IBM個人電腦推出後暢銷全球,全球電腦廠家爭先恐後地為IBM電腦開發應用軟體,這就使與應用軟體緊密相關的微軟DOS不費吹灰之力便成為行業標準。全球電腦廠商預裝DOS的授權費象淌海水一樣滾滾而來,使微軟進入了一種坐地收銀、日進斗金、贏家通吃、“想不發都難”的夢幻境界。
此後,微軟又推出了革命性的windows3.0圖形化作業系統,極大地刺激了IBM相容型電腦的銷售和以視窗為最新標準的應用軟體開發。
1995年微軟又推出WIN95版和視窗NT版32位元圖形化作業系統,它充份支援英特爾奔騰(Pentium)微處理器以及多媒體和網路廠商的硬體功能,使使用者得以享受高速運算、多媒體、整合網路、資源管理器、免費網際網路瀏覽器和更加友善的操作介面。
從此以後,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一騎絕塵,在個人電腦作業系統領域孤獨求敗,甚至為了避免100%壟斷市場引起壟斷糾紛,還資助競爭對手蘋果公司。
-
4 # Mis科技
中國古代人算賬喜歡用算盤,而外國喜歡用繩結來計算,機械計算。後來外華人發現,這幾種計算方式都難以滿足計算的要求。
1989年,美國科學家赫爾曼.何樂禮研製以電力為基礎的電動製表機,用以儲存資料。
1930年,美國科學家範內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臺類比電子計算機。
1946年2月14日,有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問世。是美國為了滿足計算彈道而研製的。之後幾十年裡,計算機經歷了,電子數字機,電晶體數字機,積體電路數字機,大規模積體電路機。慢慢的由為了簡單計算而改進的計算機就演變成了為滿足複雜運算的需求,但現在為了滿足人類體驗的需求改變。
-
5 # 火星代少年
問題有點大,部分回答其中一個問題“程式設計計算機的又是什麼軟體,它怎麼來的?”
不嚴謹,僅示意,請斧正。
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先搞清楚軟體是如何控制硬體的,它們之間是如何互動的。
我們首先從儲存程式的介質開始講起。
1.我們知道程式可以存在硬碟上,斷了電資料也不會丟失。具體原理不深究,我們可以簡單類比一下:我們用一個吃飯用的盤子當做硬碟碟片,現在我們在上面擺一圈硬幣,硬幣有的正面朝上,有的反面朝上,我們還可以用手拿起一個硬幣,把它翻轉重新放到盤子上。我們用手指當做磁頭,在盤子上轉,指在正面朝上的硬幣時,我們讀“一”,指在反面時,我們讀“零”。這就是硬碟儲存的原理,透過懸在碟片上的磁頭電磁作用於碟片,改變碟片上無數微小的點的磁性,代表許多的0和1,哪怕斷了電,磁性也不會發生改變,資料就存下了。
2.在計算機發明初期,程式是打孔在紙帶上的,透過在紙帶上順序打孔,來表示0和1。而這些孔是可以和硬體互動的。我們舉個現代點的例子,比如我們用一個光源照射一個光敏元件,當有光時,光敏元件受光,開始導電,而沒有光照時,光敏元件電阻極大,不具備導電性。那麼,我們可以在光源和光敏元件之間放上打過孔的紙帶,然後移動紙帶,當光源穿過孔洞時,啟用電路,光源被遮擋時,電路切斷,從而不斷改變電路通斷,控制用電器,比如控制一盞燈的亮或滅。
3.我們可以想象,透過這樣簡單的通斷訊號,我們可以賦予其複雜的含義,表示一些抽象的東西,比如福爾摩斯碼。進而我們可以用抽象出來的東西不斷累加,表示更多的含義更抽象的東西。比如我們用福爾摩斯碼錶示26個字母,再用字母表示語言,或計算機程式。
4.計算機程式就是我們用0和1不斷的一層層抽象顯示出來的字元,可以被我們人類理解和書寫。反過來,無論用什麼程式語言寫程式碼,最終都是轉化成0和1給硬體去執行的,去觸發相應的硬體電路通斷。可能某個0控制顯示器上某個點發紅光,某個1控制那個點發藍光。
5.說到這裡你大概已經明白了,計算機其實就是由很多的晶片組成,而其中很多晶片就像是已經打好孔的紙片。各個晶片之間相互配合,讀取其他晶片傳來的資料,做出對應的輸出。最終組合成一套複雜的可以和現實世界互動的系統,比如透過鍵盤輸入,透過顯示器輸出。
這個問題“程式設計計算機的又是什麼軟體,它怎麼來的?”現在應該很清楚了,它們很可能不是鍵盤敲的,而是用材料製作出的,不同引腳有不同通斷的晶片,透過它們組合而成的底層程式,再在此之上不斷複雜累加抽象,最終形成可以透過鍵盤輸入的程式邏輯。
回覆列表
微軟並不是先行者,只是後來居上而已
一開始程式設計用的是打孔機(我也忘記是不是叫這個了),後來才出現各種程式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