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言飛語

    阿Q精神”簡單的說就是一種自我安慰的精神,學者概括為:就是阿Q的自嘲、自解,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簡言之,是使用精神勝利法進行自我安慰,或者即刻忘卻。

    所謂阿Q精神,究竟是怎樣呢?它的主要特點,一句話說來,就是精神勝利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精神的基本的東西,也是特有的東西。自然阿Q性格還是如一般實際存在的人物一樣相當複雜的;然而阿Q之所以成為典型,則是精神勝利法透過種種條件的突出而具體的表現。他的自尊自負與自輕固然是精神勝利法的主要的表現條件,他的排斥異端與“投降”革命也是精神勝利法的一個相關因素,至於怒目而視的怒目主義和“在肚子裡暗暗咒罵”的腹誹政策,更是精神勝利法的最主要的現象了。

    阿Q精神的特點之一,就是極度自尊,他本身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無家無業,平時靠打打工維持生活,不是特別需要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會想起他的存在。就是這樣的阿Q,一樣充滿了自尊,對村莊所有的人都看不起,都不放在眼裡。對趙老太爺的兒子更是瞧不起,認為自己的兒子肯定不他強,居然忘了自己連老婆都沒有呢。當然城裡人也不在他的眼裡。

    阿Q精神的特點之二,就是欺軟怕硬。阿Q平時的愛好之一就是和人吵架打架,但阿Q並不傻,他也是看物件的。能靠嘴贏的,他就拼著嘴上,把對方罵輸罵怕,能在力氣上碾壓的,他會毫不猶豫的揮拳而上,大打出手的同時,不忘罵罵咧咧的。對小尼姑也是極盡調戲之能。打架的時候,如果輸了,就說君子動口不動手,你看,阿Q還是挺有文化的。面對更強的假洋鬼子,那是隻有捱打的份了。

    阿Q精神的特點之三,就是極度性幻想。

    只要一男一女在一起,他就認為人家是在勾勾搭搭,尼姑與和尚肯定背後做見不得人的事,一個女人外面獨行,肯定也是想勾引男人了,總之,只有有女人的地方,一定都和性有關係。所以阿Q認為,你們都可以,俺也做得,因此私下見了吳媽,見四下無人,便撲身而上,大叫吳媽我要和你睏覺!性幻想狂的下場可想而知。

    阿Q精神的特點之四,就是大耍賴皮。比如偷尼姑庵的蘿蔔被發現了,就開始強詞奪理,胡攪蠻纏。

    阿Q精神的特點之五就是投機取巧。

    本來對革命黨深惡痛絕的阿Q,看到革命黨得勢了,感覺機會來了,居然也剪了辮子,嘚嘚嗆嗆的成了一身正氣的革命黨人,他腦子裡想的都是如何取得利益,彷彿下一刻那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一下子就會壓到他的身上。當革命要求被拒了,立馬就去高發假洋鬼子去了。

    阿Q精神的特點之六就是自欺欺人。

    就是我們常說的精神勝利法。阿Q被人打了,心裡就會想,哼,兒子打老子……無非自我安慰罷了。

    阿Q精神的特點之七就是是奴性十足。

    看到官府的人,不由自主的就跪下了自己的膝蓋。

    就社會現實來說,這世界上阿Q精神也是很有市場的,遇到不開心遭遇不公平的時候,許多人會不由自主的阿Q一下,算是自我解嘲,精神上自我安慰吧。

  • 2 # 來自喵星球的喵先生

    阿Q精神是一種長期受壓迫,無信仰,無目標的人物身上體現出來的生存反應,看過小說描寫,也看過電影作品,在極度困難,極度壓抑,又沒有希望的大環境下,人還要活著,就會有這種思想反應,或者稱之為精神,個人認為這很像某種身體自我保護反應,只不過這是精神層面的自我保護,就是為了活著

  • 3 # 子墨子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現代文學的巔峰之作,震撼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小說裡的主人公阿Q有一種自我安慰的精神,因為極具代表性所以被世人稱之為“阿Q精神”,也即“精神勝利法”。

    阿Q是清末民初被剝削、被壓迫、被凌辱而自身卻毫無覺醒的人的典型代表,他們靈魂扭曲,精神麻木,渾渾噩噩卻又逆來順受。

    阿Q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無名無姓,無親無故,無家無業,晚上住在土穀祠,白天給人打工,努力維持著自己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地保弄走了他的氈帽,趙太爺只給他留了一條褲子,最後被逼無奈,只能小偷小摸度日。當革命來的時候,他嚷嚷著要革命,卻不知道什麼是革命,最後還稀裡糊塗的被趙秀才誣陷送上了斷頭臺。

    為什麼說阿Q精神就是精神勝利法呢?

    阿Q是懦弱無能的,誰都可以欺負他,他心裡惱怒,卻又不敢反抗,只能自我欺騙。別人打了他,他就說“媽媽的,兒子打老子”,去佔嘴上的便宜,還莫名其妙的高興起來。他畫押時畫不圓那個圓圈,嘴裡就罵到“孫子才畫的很圓的圓圈呢。”這種過嘴癮的自我欺騙伴隨了阿Q的一生,自我欺騙就是精神勝利法。

    其實,精神勝利法的本質是根深蒂固的奴性教育,像是統治階級給普通人的一針精神麻醉,也是窮苦人最無可救藥的精神頑疾。

    阿Q愚昧落後,受盡剝削和壓迫,卻對“封建正統”極力維護,這種畸形的結果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儒家教育長期灌輸和毒害的結果,就像祥林嫂一樣。被男權至上的封建禮教毒害著,卻反過來維護封建禮教的“從一而終”,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可笑與可悲。

    阿Q是一個符號,一個代表,一個縮影,一個民族的病態形象。

    今天,阿Q的精神疾病已經痊癒了嗎?我看未必。

    這就是文學的魅力,魯迅的魅力!

  • 4 # 雅語

    作為現代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在他的中篇小說《阿Q 正傳》裡,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極為鮮活的人物形象阿Q。這個人物讓讀者印象深刻的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具有一種”阿Q 精神“,也就是“精神勝利法”。每當阿Q 受到欺負,處於劣勢,又無可奈何時,他就會使用這種”精神勝利法“,心理上得到了安慰,覺得戰勝了對手而快樂起來。

    魯迅先生在小說中塑造這一形象,並不是用來搞笑的,而是應該有兩個方面的目的。其一,阿Q 是辛亥革命前後時期千千萬萬普通老百姓的典型代表,他們的愚昧、麻木、思想上的不覺悟讓魯迅先生很為痛心。魯迅先生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所以就塑造這樣的形象來批評和喚醒他們,希望他們能夠醒悟。塑造這樣的人物形象,不止《阿Q 正傳》一篇,在魯迅的《藥》等小說中,我們也能感受到魯迅先生的創作意圖。其實在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人生道路的選擇上,我們就能看出魯迅先生的奮鬥目標了。其二,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 和阿Q 的“精神勝利法”,從側面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辛亥革命沒有在群眾中搞好宣傳,群眾都不知道革命是怎麼回事,革命的實質是什麼。有錢有勢的人搞投機革命,阿Q 之流對著別人嘴上一說”我要革命“,見到對方有點怕了自己,於是精神上獲得了極大的勝利,感覺到極大的滿足,得意洋洋起來。所以說魯迅先生塑造阿Q 的無知和精神勝利也是對辛亥革命的一種委婉的批判。

    今天,我們拋開魯迅先生的小說《阿Q 正傳》提到阿Q 和他的“精神勝利法”,也有兩個作用。一個作為調侃,取笑一下別人。另一個作為賞識,讚揚一下自己終於學會和掌握了”精神勝利法“。實際上,在我們的生活中,適當地運用一下阿Q 的“精神勝利法”,對調節我們的心情,開拓我們的思想,穩定我們的情緒,擴寬我們的胸襟是好處的!

  • 5 # 東流泉書院

    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據他自己所說是“沉默的國民的靈魂”,是一種沒覺醒的、沒覺悟的麻疲的華人的靈魂,它是魯迅沉痛批判的東西!而經典作品的魅力在於正如魯迅所說“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讀者而不同……又會照見別樣的情景的罷,這實在是使我覺得很有意味的。”因此,我們讀《阿Q正傳》常常看到的卻是一種“好笑好玩”的“精神勝利法”!

    這就是經典!常人“看山是山”,得道的人“看山不是山”,悟透道的人“看山還是山”,不過這山己不是那座山!

    阿Q的“精神勝利法”對指導今天人生的意義,我認為有三種:一是對“精神壓抑的人”是難得的法寶,它可以使人釋放壓力,解除煩惱,使你不至於“因抑鬱自殺”而以“每天太陽都是新的”式的心態,去生活。二是對有理想,有抱負的人遇到“挫折”時,能重新拾起勇氣,以一種“自慰自嘲自我解壓”的方式,契而不捨的奔向理想的彼岸。三是在國際問題上,仍得堅持魯迅先生的批判的態度。因在國際問題上這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是要不得的,它是一個民族的民族氣節,民族自信的體現,是一個民族是否能挺起“脊樑骨”的標杆,就像正在進行的中美貿易戰,“莫雷事件”等等,我們能用“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來默默承受嗎!

  • 6 #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阿Q,是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

    阿Q,本來是一個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流浪僱農,卻常常以"先前闊"來誇耀過去,以”兒子會闊“來大談未來。

    阿Q忌諱自己頭上的癩瘡疤,卻又認為別人“還不配“。

    阿Q被人打了,無力還手,心裡卻在想著:這個是"兒子打老子“。

    這些"精神勝利法“是阿Q不能夠正視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地位而採用的一種自我麻醉的手段。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發表於1921年至次年。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僱農阿Q。

    阿Q雖然幹起活來"真能做",但是卻一無所有,甚至是連姓名都被人遺忘。悲慘的地位使阿Q倍受凌辱,而處於社會下層的他卻是自輕自賤,自欺自慰,用精神上的勝利來掩蓋實際上的失敗和被奴役的地位。

    作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尚未覺悟的貧苦農民的典型,被奴役的社會地位決定了阿Q對壓迫者的憎惡和對革命的“神往",也給了阿Q"農民式的質樸"、"真能做“的勞動習慣和做人的本領。但是封建宗法思想的毒害和小生產者狹隘守舊的習慣勢力的限制,則是造成了其性格的主導面,即阿Q精神。

    例如:因為向趙太爺的女僕(吳媽)“求愛“而被趙秀才打出門外。

    為討"生計"被迫進城入夥偷盜。

    辛亥革命波及未莊時,阿Q從縣城返回,雖一向反對造反,但見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對此驚恐萬狀,於是也不免對革命"神往"起來。正當聲稱“造反“,並沉浸於幼稚而糊塗的幻想之中時,搖身一變為"革命黨"的假洋鬼子揚起“哭喪棒",禁止阿Q的革命。

    在趙家被搶刧後,無辜的阿Q卻又突然被"革命黨“抓進了縣城的大牢並被處決了。

    《阿Q正傳》透過塑造阿Q這一藝術形象,深刻的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階級矛盾,剖析了由於封建的經濟剝削、政治壓迫和宗法思想的毒害而形成的落後的"阿Q精神“,也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8層樓,與前棟間距45米,該選多少層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