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解憂心理醫生

    我是學習這個專業的,畢業後也一直從事心理諮詢工作,我說說我的觀察。

    社會上說這個話,這個論調,我是非常理解的。言者可能是他對心理學,表面上還不是很認可。如果他對心理諮詢瞭解,自己願意去做心理諮詢,可能就就不同了!

    我們來看心理諮詢發展史,那些劃時代意義的人物就可見:各種原因加入這個行業的都有。

    有的心理健康,有的心理受折磨最後康復了,而他們又想透過自己幫助那些和自己以前一樣痛苦的人,有的誤打誤撞,感覺喜歡,就堅持下去做的,成為傑出心理學家的。

    首先看心理諮詢治療的發明者弗洛伊德。

    他是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82—1885年在維也納綜合醫院擔任醫師,從事腦解剖和病理學研究。然後私人開業治療精神病。他沒有心理障礙,不存在心理問題而從事心理學的。

    再看意義治療的創始人,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他是怎麼的人?他是怎麼步入心理學的呢?

    他是20世紀的見證者,他創立的意義治療和存在分析被成為心理治療精神分析的發明者弗洛伊德、個體心理的發明者阿德勒之後的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

    心理學家弗蘭克爾,他3歲時候就立志長大成為一名醫生。而那時候,孩子們普遍流行的職業理想是船員或軍官,而他很容易地就將自己的醫生夢想與之結合起來,一會兒希望將來成為船員,一會兒希望成為軍醫。

    他是怎麼的一個人呢?我再補充些。

    人們或許已經忘記了他是那個曾在集中營裡被編號為1191104的待決囚徒,但絕不會否認他一生存在的價值: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

    他是人們心中完成不可能完成之事的典範。納粹時期,弗蘭克爾作為猶太人,全家陸續進了希特勒的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部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他妹妹倖存。 他不但讓自己超越了這種絕大多數人都熬受不起的苦難,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讓他的“意義治療”有個更大的縱深與生命的制高點。

    他67歲任仍堅決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領到駕照,長期喜歡登山,80歲時還登上了阿爾比斯山。

    他生前為無數人做心理諮詢,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他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在他身後,不知給多少人帶來希望!此書在美國已發行73版,銷量1200萬冊,被翻譯成24中語言。此書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著作之一”。

    他是20世紀的一個奇蹟! 人類的靈魂的守夜人, 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 對生命的不懈怠的熱情, 或許就是他那奇蹟般一生的奧秘。

    我們看了兩大師,“心理從業者自己也有病,沒病也不會去學心理學”,是這樣嗎?

    再看

    人本的馬斯洛,羅傑斯,是這樣嗎?大家感興趣可以看他們的書,我就不這裡寫了。

    再看中國的心理學家楊鳳池,他從業也不是因為自己有心理問題。

    也有特殊經歷的,比如露易絲.海。

    以上是我的以前淺見,希望對大家瞭解心理學和從業人員有些理解。

  • 2 # 多維人生dovilife

    有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這是對心理學和心理諮詢的極大誤解。

    我第一次聽到類似的論調是在大學的時候。有天在看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的時候,一旁的同學說,搞心理學的都是自身有問題的,甚至是精神病,你要小心啊。當時很納悶,不知道這兩者有什麼關係。

    後來參加心理諮詢培訓的時候,一位教授跟我們分享了一件趣事。他說,“某次我應邀去某單位做諮詢,諮詢完後在送我回來的路上,同車的一個女孩子問題我:老師,你是學心理學的,你猜猜我現在心裡在想什麼?我心想這不是給我出難題嗎!心理學又不是算命讀心的,我怎麼知道她在想什麼?但是如果我回答不了她的問題,我這心理學的教授面子又過不去。於是我回答對方:我猜你在想我能不能猜出你在想什麼。”

    在跟我們說完這個故事之後,教授說,你們不要逢人就說你是學心理學,做心理諮詢的。更不要想著去搞定別人。先搞定自己,有能力了才考慮搞定別人,否則有可能你沒搞定別人,反被別人搞定了。當時不理解老師的這句話,但對於“別逢人就說你做心理諮詢”的這個話倒讓我印象深刻。

    後來在做諮詢的時候發現很多人都是在沒有辦法了才鼓足勇氣踏入諮詢室的門,因為他們跟很多人一樣,認為有病才來諮詢,這種錯誤觀點常常導致很多可以早些解決的問題演變成更嚴重的問題,或承受更長時間的痛苦和折磨。而一些不負責任的諮詢師也讓大眾對心理諮詢產生負面印象。

    看到有人說,心理學就是要看到可恨之人的可憐之處。這種論調也誤導了大眾對心理學的瞭解,使人把心理學跟陰暗面聯絡。這不是心理學的全部。

    總的來說,認為有病才去學心理學,大概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要歸功於書籍和影視作品。

    大眾對心理學最初的瞭解和興趣,多半開始於書籍或影視作品中對催眠,讀心術,精神分析之類的介紹,尤其類似《沉默的羔羊》《lie to me》這類的影視劇。

    這些作品一方面讓人因為好奇而敲開心理學大門外,另一方面其塑造的形象也讓人以偏概全地看待心理學,把它們等同於心理學的全部。

    心理學是一門包括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等的邊緣性交叉學科。實際上催眠只是精神分析中用到的一種技術,精神分析則是心理諮詢眾多流派中的一個分支,而心理諮詢只是心理學下面的一個分支。從這些書籍作品中看到的並不是心理學的全貌。

    其次缺乏相關的知識體系結構是一個重要原因。

    市面上有很多的心理學知識普及和自助類書籍,且不說其質量水平如何以及存在的各種偽心理學知識,從這些書裡邊獲得的知識大多是碎片化的,不成體系。

    有些心理諮詢領域的理論和方法是心理學家在解決自身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出來,其中有些缺乏實證的支撐,由此給人錯覺,認為研究心理學的都是自身有問題的。

    在沒有基礎理論支撐下有些人一開始就閱讀精神分析或心理諮詢領域的書籍,很容易把自己往陰暗方面帶,亂給自己和他人貼標籤,認為心理學是有病才學。

    第三,把“問題”等同於“有病”是造成這個問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從進化心理學上看,生而為人,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問題”,即先天的心理缺陷和認知偏差。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受這些先天的“問題”影響而不自知,心理學幫我們瞭解自己的這些“問題”是什麼,從而讓我們可以有意識的去避免這些不良心理缺陷和認知偏差對我們的影響,更好地發揮我們的潛能,讓工作和生活更美好,而不是去發現自己“有病”。

    第四,提到心理學人們聯想到的大多是精神病,傾向於把心理學或心理諮詢等同於抑鬱症或精神病,而這實際上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心理學研究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這個過程中,心理,生理及社會因素是如何影響人的方方面面,並讓我們成為今天的自己。

    心理諮詢解決的是正常人的不健康心理問題,而精神病屬於異常人的異常心理問題,涉及生理上的改變,在中國原則上不屬於心理諮詢的工作範疇,而且這部分人只佔人口的很少一部分比例。

    把心理問題等同於精神病,是阻礙很多人獲得心理幫助的重要原因。而事實是,每個人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如職業發展,人際交往,婚姻情感等方面的問題,這些都是心理諮詢的內容,而不只是抑鬱症這類才是諮詢的物件。

    心理學如何讓人獲益?

    《社會心理學》的作者,美國心理學家戴維. 邁爾斯在其教材中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此作出瞭解釋: 社會心理學是拓展你的思維,豐富你的生活,塑造你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加深對人與人之如何相互影響的理解。我寫這本書是希望盡我所能去用批判性思維制約直覺,用同情完善評判,用理解取代錯覺。

    我們最需要從心理學中學習的是它的批判性思維和從不用角度思考,理解人的方式。

    心理學研究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這個過程中,心理,生理及社會因素是如何影響人的方方面面,並讓我們成為今天的自己。

    瞭解每個人是如何變成今天這樣的,瞭解到每一個人都帶著過去的痕跡走到今天,在面對他人的時候才可以更寬容,更理解他人,從而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

    瞭解人一生的發展規律,我們才知道如何在不同的階段用適合孩子的方式去教育撫養孩子,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而不是把父母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抱怨為什麼孩子不如己願。

    心理學是為了讓人的生活變得更美好。將心理學的一些研究成果應用於實踐中,更好地理解自己,他人和這個世界,從而可以去更好地發揮我們的潛能,可以更好的與自己,他人,以及這個世界相處,這是我理解的心理學的意義。

  • 3 # 霍體清

    如何看待社會上諸如“心理從業者自己也有病,沒病也不會去學心理學”的論調?

    這種論點顯然是錯誤的,最起碼以偏概全,確實有一些心理學從業者,他們開始學習心理學的時候,知道自己有一些問題,想透過學習改變自己,順便考下從業資格證書。也有少數的人,學習心理學以後,不但不能解決別人的問題,自己卻有了問題。有很多學心理學的人並不是自己有問題才學的,而是喜歡,或者覺得有用。

    有一些有心理問題的學習心理學,目的是解決自己的問題,經過努力考下了證書,但沒有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的問題也沒有解決,少數人反而加重了,這裡主要的問題是一些心理學知識理論不科學,還加入了一些迷信、宗教的東西,這些知識肯定是害人的,如果學了科學的心理學,肯定能解決問題。

    牛頓的經典力學延續很長時間,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就是因為一開始就是科學的,唯物的,所以長盛不衰。心理學也應該推行科學的理論體系,才能讓更多的人受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既快又牢的學習記憶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