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嫻妹談兵
-
2 # 簡易世界
普魯士19世紀是在歐洲的德意志境內最強大的兩個邦國之一,也是當時歐洲的列強之一。在之前整個國家受到了啟蒙運動的思想,其行政機構的高效率和廉潔為歐洲之首。但在法國大革命初期敗於法軍,並在1806年再次敗於法軍。隨後在拿破崙兵敗俄國後,戰勝法軍。其地位自此在歐洲舉足輕重。整個國家由此開始進入高度發展狀態,其軍事力量之強位於歐洲前列。1862年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著手開始德意志統一大業。並於1871年打敗法國,統一德意志。其軍事力量在歐洲不可小覷。其國家崛起,是一個奇蹟。併為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奠定了基礎。其軍事地位舉足輕重。
-
3 # 放棄的回憶
在古代西方歷史上,普魯士是日耳曼民族的一個分支,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小邦國。神聖羅馬帝國在拿破崙帝國的打擊下瓦解後,普魯士成為了波蘭王國的一個藩屬侯國。後來,拿破崙帝國東侵沙俄帝國,波蘭王國兩面不討好,走向衰弱。普魯士得以和德意志王國的另一個小邦國合併,從而脫離波蘭王國,成為了德意志王國的一個侯國。
拿破崙帝國覆滅之後,普魯士開始崛起,與奧地利競爭德意志王國的領導權。1861年,普魯士擊敗了丹麥、法國、奧地利,統一了德意志王國北方各個邦國,建立德意志帝國。
而奧地利則被排斥在德意志帝國之外,奧地利與匈牙利組建了奧匈帝國,成為了一個二元制帝國。
昔日的德意志王國事實上並未完成統一,只是統一大部分的邦國,原本屬於德意志王國的眾多邦國之一的丹麥、荷蘭、瑞士、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這六個國家都被排斥在外。
普魯士的不斷崛起,和其軍事制度有著很大的關係。普魯士的軍事制度有五大發明:兵棋推演、參謀制度、軍事學院、義務兵役、技術練兵。
這五大軍事制度發明者叫沙恩霍斯特,一個出生於德國漢諾威的普通農民的兒子,開始在漢諾威從軍,後來加入普魯士軍隊。沙恩霍斯特在普魯士軍隊中服役的時代,正是拿破崙帝國的巔峰時期。普魯士軍隊也曾跟隨拿破崙入侵沙俄帝國,也曾加入反法同盟,與拿破崙的法蘭西軍隊作戰。
多年戰爭的經驗,以及不斷更換的政治立場,使得沙恩霍斯特不斷思考戰爭的意義。在沙恩霍斯特得以掌握一支軍隊之後,他開始了軍事制度的革命。
首先是重視兵棋推演,在沙盤上推演戰役的程序。其次是設立參謀部,讓更多有學識的指揮官參與兵棋推演,從而制定戰爭計劃。最後是設立軍事學院,為參謀部培養專業而有學識的智慧官。
沙恩霍斯特始終認為,天才統帥是數百年一遇的,拿破崙式的人物更是難得,而普通的指揮官少不了諮詢,這種諮詢通常是一批或多或少的人共同思考的結果。他們的學識和經驗使他們有能力做出一個正確的判斷,並將對戰局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沙恩特從這一點出發,制定了參謀制度。為了參謀制度能夠避免產生各說各話,思想無法統一,最後無法做出決斷的情況,沙恩特有在參謀制度的基礎上,發明兵棋推演制度和軍事學院制度。也就是說,參謀部的參謀們空口說白話不行。
首先必須有著專業的軍事理論知識,這就得進軍事學院學習。其次得拿出兵棋推演的戰略戰術方案。
軍事學院制度對培養專門的人才有著非凡的作用。後來德國參考軍事學院制度,又設立了許多的技術學校,為德國的工廠培養了大量具有專業技術的工人。技校制要比英國的學徒制,在培養人才方面更有效率。
沙恩霍斯特的思想還不僅僅如此,相比這三大發明,最重要的是第四個發明,實行普遍的義務兵役制度。他的理論就是將軍隊打造成為一個龐大的軍事學校,透過技術練兵,不僅能為軍隊培養儲備兵員,更能為社會培養更多有思想,有知識計程車兵。
沙恩霍斯特極度重視作戰技術和軍事教育。1810年,他建立了柏林軍事學院,力圖培養一批受過良好軍事訓練、精通政治和受過全面教育的軍官。沙恩霍斯特的改革,為普魯士軍隊的復興奠定了重要基礎。
而後面兩大發明,沙恩霍斯特的權柄不夠,沒有實踐過,僅僅停留在理論上。1813年,沙恩霍斯特去世,軍事改革的責任轉給了他的幾個忠誠的下屬:格奈澤瑙、克勞塞維茨、博因、格羅爾曼。
格奈澤瑙利用沙恩霍斯特的理論,在1814年滑鐵盧戰役擊敗了拿破崙。沙、格二人開啟了普魯士軍官的專業化世代。在他們之後,普魯士總參謀部在米夫林、克勞澤內克、賴赫爾等人的管理下,潛心研究戰略戰術,尤其是對如何將線膛火炮、後裝多發槍、電報、火車等新技術運用到軍事中進行了大量研究。
而克勞塞維茨更是寫了一本可以和《孫子兵法》相提並論的兵書《戰爭論》
在近代歷史上,普魯士的軍事建設,從根源上要從普魯士的三代“腓特烈”士兵國王說起。腓特烈時代,普魯士完成了軍隊國家化的建設,將軍隊打造成為了社會的學堂,將整個國家打造成為了一個大兵營。
腓特烈時代,普魯士的軍隊從強盜式的、一心只為賺錢的軍官們的私人行當變成了國家的軍隊,軍隊與國家密不可分,一起成長,服務於整體的榮譽和利益。大批國民年輕時都曾參軍並接受軍事訓練,沒有軍隊,這些有為青年對公民生活和公民的義務都將是陌生的。
在腓特烈時代,軍隊從地痞流氓和社會渣滓的收容所變成了公民教育的學校和真正從屬於國家的軍隊。軍隊的國家化為整個國家注入了靈魂。
當然,腓特烈時代的軍隊國家化缺少技術練兵和普遍性的義務兵役制度,使得整個社會缺乏足夠的活力。直到俾斯麥的時代,將沙恩霍斯特的理論推行,才扭轉這種局面,最終將德國打造成為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世界強國。
俾斯麥推行三年義務兵役制度,並規範兵種,推行技術練兵制度,打造了一支高效率專業化的軍隊。很多士兵完成三年義務兵役之後,不僅成為了一個合格的軍人,更重要的是學到了一門專業技術。當這些士兵退役,走入社會後,憑藉著一門技術,能夠找到一個專業對口的好工作。
德國在一戰之前,總參謀長毛奇就曾說過:我們這裡計程車兵,隨便到哪一個國家的軍隊中去都能成為指揮官,我們計程車兵能做你們(英國和法國)的連長和營長。
從這句話中,就可以得知,德國的軍隊不僅僅是軍隊,德國計程車兵不僅僅是士兵。他是一個功能化的學校,能夠打造出色士兵,也能打造優秀的工匠和管理型人才。
總體來說,沙恩霍斯特的五大發明,開啟了普魯士陸軍在Continental百年的霸主時代,同時也塑造了德國的精神,為德國社會培養了大批的人才,推動著德國社會的發展。
俾斯麥之後,近代各個國家,基本上就是以普魯士的練兵之法打造陸軍,以英國的練兵之法打造海軍。日本明治維新之時,就是請德華人練陸軍,請英華人練海軍。
不過,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西方國家都把普魯士的五大練兵之法說成是軍國主義的具體實踐。二戰結束後,德國和日本戰敗,普魯士的練兵之法被掃進了歷史,現在推行的是英美兩國的那一套兵役制度。
普魯士練兵之法現在只在兩個國家仍保持著強大的影響力,一個是中國,一個是以色列。其它國家,差不多都被英美兩國的顏色革命清除得差不多了。要說根本的影響力,恐怕只剩下了戰棋推演、參謀制度、軍事學院三種,當然這三種也找不到普魯士的痕跡,完全是借其名以及框架的另外一種軍事制度了。
猶太人湧現了很多著名的科學家和思想家,例如馬克思和愛因斯坦,他們兩個就是猶太人。不過,他們首先是德華人,其次才是猶太人。其實在二戰時期,很多猶太人都是德國國籍,他們世代生活在德國的土地上。以色列建國後,很多的民族特性、軍事思想等都是繼承德國的。
以色列要在中東建國,要在阿拉伯人的世界中取得一席之地,要取得一次次的戰爭勝利,就必須推行普魯士的練兵之法,將國家打造成為一個大兵營。
除了以色列之外,就是中國。清末民初,袁世凱在天津小站建立近代中國第一支近現代陸軍,就是參考了普魯士的練兵之法,希望為國家打造出一支尚武的強大軍隊,能夠抵禦外來入侵。
袁世凱練兵很有成效,於是清朝以袁世凱的六鎮新軍為根基,重新對清朝其它軍事力量進行改編,設立了三十六鎮新軍,其中就有武昌鎮。
新軍一練成,武昌起義就爆發了。因為以普魯士的練兵之法打造的軍隊是一支國家化的軍隊,是一支服務於國家的軍隊,而不是某一個反動政權的私人武裝。
其後,這支新軍不堪忍受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的局面,又轟轟烈烈地投入到孫中山領導的北伐戰爭當中。國共合作破裂後,有一些新軍發動了南昌起義。
從以上論述中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普魯士在近代軍事史的地位是軍事革命的奠基者、近現代化陸軍的開創者!
回覆列表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詞:老兵帶新兵,部隊主官,參謀。現在各國陸軍中,團以上的建制中都有參謀一職。拿一個旅舉例:其高層包括正副旅長,以參謀長為首的七八名參謀。各國陸軍都是這樣,還有作戰部隊中一名老兵搭配兩名新兵等原則。這些就來自於普魯士軍隊。
也就是說實際上雖然經歷了多年的發展,但是如今世界各國陸軍的總體架構實際上仍然是建立在18世紀的普魯士軍隊的架構之上的,雖有修繕但是本體仍然不變。
目前近代軍事史學界公認的最有效率的4支陸軍分別就是美國陸軍,德國乃至普魯士陸軍,前蘇聯陸軍和中國陸軍。這裡就著重講講德國陸軍。
普魯士是一個騎士建立的國家,算是有國家的軍隊。普魯士國家世俗化之後,其軍隊的組成就是以普魯士軍官團為核心的。普魯士軍官團就是當初條頓騎士團的後代,這些人非常容易辨識,他們的名字裡都帶一個“馮”,德語就是“Von”。無論是普魯士時代還是德意志帝國時代,這些名字帶馮的絕大多數都是軍隊的軍官,他們世代參軍,軍事素養自然沒話說。在18世紀的多次戰爭中強勢崛起的普魯士也逐漸完善了自身陸軍的架構體系,並且被各國一直沿用至今。
二戰德國名將你隨便拉一個基本都帶馮。
比如埃裡希·馮·曼施坦因
卡爾·魯道夫·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
二戰因為德國擴軍,很多非貴族出身的軍官也當上了將官。不過你要是看一戰的話,當時一戰的德國空軍基本找不出幾個名字不帶馮的飛行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