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礦區女俠

    “廬江縣”的縣名由何而來?

    “廬江”源出何處?流經何地?

    沿革至今為何水?

    廬州、廬州府又是怎麼來的?

    跟廬江又有什麼關係呢?

    “夫廬州所以名‘廬’者,

    以廬江郡而名之也。”

    ——清·嘉慶《廬州府志》(卷一·沿革志)

    1

    郡,古代行政區域名。廬江郡,秦末,以境內有廬江水而名。

    廬江,古水名。在古籍文獻中,最早以河流名記述“廬江”的文字有三:其一,《楚辭·招魂》:“路貫廬江兮,左長薄”;其二,《山海經·海內東經》:“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一曰天子鄣”;其三,《漢書·地理志》“廬江出陵陽東南,北入江”。

    然此“廬江”源出何處?流經何地?沿革至今為何水?數千年來,一說是今江西境內的樂安江,一說是今安徽皖南的青弋江,還有一說是源於廬山北麓之石門澗即古廬江。眾說紛紜,難以確指。

    時至當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魏嵩山,於上世紀50年代經實地勘查、嚴謹考據,歷時十餘年撰《<山海經>廬江考》:“《山海經》廬江發源之‘三天子都’或‘天子鄣’,即今皖、贛兩省邊界率山,其江上游為今江西樂安江,下游則今波陽縣西北穿過波陽湖至廬山東麓與贛江匯合,然後北流於湖口縣西注入長江。……廬江、廬山本‘山水相依,互舉殊稱’。然其所取名為‘廬’,又自當別有原因。秦漢以前,此地為越族所居,‘廬’字或系越語,惟其義今已無法瞭解。”此說雖仍存爭議,但基本上得到學術界的多數認可。

    史載:秦始皇統一中原,廢分封,推行郡縣制,全國設定36郡。後相繼打敗匈奴、南越,收復兩廣,全國又調整增置48個郡(約900至1000個縣)。廬江郡就是於秦末,分九江郡江南西南地區置,以境內有廬江水而名。時廬江郡轄今江西全境和今安徽黃山、宣城及蕪湖南部地區,郡治(首府)番縣(今江西鄱陽縣)。秦亡,楚漢相爭(前206~前202年),廬江郡屬(楚)英布的九江國。

    漢初,承秦舊制。高祖劉邦在整頓秦郡縣制的基礎上,實行郡縣與分封並存的地方行政區劃管理雙軌制,全國設定郡和王國。高祖四年(前203),英布降漢。五年(前202),分廬江郡西南部增置豫章郡,並以九江(今合肥、滁州地)、衡山(今六安、安慶地)、廬江、豫章等四個郡為淮南(王)國,封英布為淮南王,都六(今六安市區北西漢故址)。後英布(前196)謀反被誅,漢高祖改封小兒子劉長為淮南王。

    西漢廬江郡圖

    漢文帝六年(前174),劉長陰謀反叛被殺,淮南國除。文帝十六年(前164)四月丙寅,置廬江(王)國,封親子劉賜為廬江王。廬江(王)國都番陽(今江西鄱陽),領廬江、豫章2個郡。立國12年。景帝四年(前153),劉賜徙封濟北,為衡山王。

    漢景帝三年(前154),“吳楚七(王)國之亂”後,為防止事端,景帝將各王國任免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劉賜亦因反叛陰謀暴露自殺。武帝震驚,決定收回各王國所屬支郡。又以削藩推恩、附益等措施,調整、縮小王國轄區。元狩二年(前121),撤銷江南廬江郡,在江北區以原衡山郡東部與九江郡南部地區並,組建新廬江郡。這時的廬江郡只是沿用原廬江郡舊名,境內已無廬江水了。

    《漢書·地理志》載:“廬江郡領縣十二:曰舒、曰居巢、曰龍舒……,郡治舒”。即西漢時廬江郡下轄12個縣,除雩婁(今河南固始縣黎集)、尋陽(故址今屬江西)外,其餘10個縣均在今安徽境內。他們分別是:襄安縣(治今無為縣襄安鎮)、臨湖縣(今無為縣百勝鄉臨湖圩)、樅陽縣、居巢縣、皖縣(今潛山縣)、湖陵邑(今太湖縣東)、松茲縣(今宿松縣)、龍舒縣(今舒城縣)、潛縣(今霍山縣)、舒縣(今廬江縣),郡治設在舒縣。東漢(25~220),沿西漢舊制。此後,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戰亂頻繁,朝代更替,疆土區域變異,廬江郡時廢時置。南朝·宋泰始二年(466)九月,廬江郡改屬西豫州(治睢陽),境內設灊縣(治今廬城鎮南郊1公里)。梁武帝天監末年(519),改濳縣為廬江縣。增置湘州,領廬江郡(均治廬江縣),郡、縣同名,廬江縣名始此。(《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六:廬江縣“蓋因舊郡而名”。)

    2

    合肥,乃春秋名邑。秦並六國,置九江郡,以列城為合肥縣。其縣名眾說紛紜,惟以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施合於肥,故曰合肥”最為科學,即施水(南淝河及前河道)與肥水(東淝河)的流向、支流及交合地點。二水交合,故曰“合肥”。南朝宋置南豫州,永初元年(420),合肥縣、汝陰縣改屬南汝陰部,併兼豫州、南汝陰郡治。永初三年(422),撤銷合肥縣,為僑置的汝陰縣所取代。南朝梁太清元年(547)七月甲子,改設合州於汝陰,以故合肥縣為州名,兼汝陰郡、縣治。

    元代廬州(路)境域圖

    北周大定元年(581)二月,隋代北周。隋開皇三年(583),廢郡,以州統縣。因廬江郡乃秦漢古郡,且下轄廬江縣,遂取其郡、縣首字“廬”,改合州名廬州,復汝陰為合肥縣,兼州治。“廬州”之名始於此。

    時廬州領合肥、廬江、霍山、襄安(今無為縣)、慎(今肥東縣)、開化(今六安市青山)、淠水(今霍山縣下埠口)等7縣。隋大業三年(607),恢復舊郡名,改廬州為廬江郡,仍治合肥。領合肥、廬江、霍山等7縣。

    唐武德三年(620),復改隋廬江郡為廬州,治合肥,領合肥、廬江、慎(肥東)3個縣。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十道,廬州隸屬淮南道。北宋,改道為路,廬州隸屬淮南路。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升廬州為廬州路。

    到了明朝 ,徹底改革地方行政管理體制,撤銷路制,一級區劃為行省,二級區劃為府和直隸州,三級區劃為散州和縣。龍鳳九年(1363),朱元璋攻克合肥,置江淮行省,升廬州為廬州府,治合肥。領合肥縣、廬江縣、舒城縣3個縣,後又增加無為、巢縣、霍山縣,共領6個縣。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置南京直隸,廬州府屬之。

    清順治二年(1645),廬州府改屬江南省(省治江寧府,今南京市),仍治合肥,領合肥縣、舒城縣、巢縣、廬江縣、無為州。

    康熙六年(1667),安徽正式建省(省會治安慶府,今安慶市)。咸豐三年(1853)四月二十三日,安徽省會遷駐廬州府。十二月十日,安徽巡撫江忠源趕到廬州府上任,定廬州府(治合肥)為臨時省會。

    同治四年(1865)六月,廬州府改屬安廬滁和道(道治安慶府)。光緒三十四年(1908)五月,廬州府改屬皖北道(治鳳陽府),直至清亡。

    清·嘉慶《廬州府志》載廬州府境總圖

    辛亥年農曆九月十九日(1911年10月28日),合肥光復,廢道。

    民國元年(1912)一月,廢廬州府,存附郭合肥縣,直屬安徽省。

    至此,廬州、廬州府,作為行政區劃名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但是,“廬州”,作為歷史地名,其豐實厚重的文化底蘊,尤其是以廬州為代表的廬州文化,雖穿越千年的時空,但仍閃爍著璀璨的光芒。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 2 # 潛山小小東方

    “廬江縣”的縣名由何而來?

    “廬江”源出何處?流經何地?

    沿革至今為何水?

    廬州、廬州府又是怎麼來的?

    跟廬江又有什麼關係呢

  • 3 # 夏天Alex

    “廬江”,最早出現於《山海經·海內東經》的一條江名,現為哪條水流尚無定論。後郡因江名,縣因郡名,延續至今。廬江又名潛(潛川),始於南朝梁(《梁書》、《魏書、地形志》)。

    廬江之名由來已久,據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飛博士考證,古籍中有“廬江之名昉于山海經。漢以之建國”的記載,以及《山海經》記載的“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可知,廬江確實是因古水而得名。與之時代最近的《漢書·地理志》中記載:“廬江出陵陽東南,北入江。”又于丹陽郡宛陵縣註解道:“彭澤聚在西南。”根據這兩條記錄,廬江指的是青弋江。 與《漢書》同時代的《水經》中又看到這樣的記載:“廬江出三天子都,北過彭澤縣西北,入於江。” 北魏酈道元作《水經· 廬江水注》,把《山海經》所載廬江與廬山聯絡起來,以為“廬山之名,山水相依,互舉殊稱”,認為廬山即古“三天子都”,所以,古廬江便是出於廬山北麓的石門澗。 唐代,廬州刺史盧潘作《廬江四辯》,認為《山海經》中提到的“三天子都”指的是黟縣南率山,明朝學者吳度親自到率山調查,見有巨石刻“三天子都”四字,並寫了《三天子都考》一文,進一步肯定盧潘的說法。根據這一線索,古廬江,即今天江西境內的樂安江。 而安徽大學歷史系教授周懷宇先生認為,這幾種說法各有道理。由於地理的變遷,關於歷史真容的追尋往往未必有確定的答案。廬江這條古水的名字,已經湮沒於歷史的迷霧當中,而以這條古水命名的廬江,卻流傳到現在。 先秦時期,廬江縣屬於舒國的領土。但是舒國弱小,相繼被徐國和楚國吞併,改稱舒邑。秦朝統一之後,在全國推行郡縣制,舒邑改稱舒縣,先屬九江郡,後屬衡山郡。西漢初年,郡國並行,舒縣先後隸屬於九江國與淮南國。 公元前174年,漢文帝劉恆的弟弟——淮南國的國王劉長謀反事發。劉恆與弟弟感情深厚,他駁回了大臣們判處劉長死刑的要求,只是將弟弟貶往蜀地。但是,劉長在前往蜀地的路上,“憤恚不食死”。 劉恆聽到弟弟的死訊,失聲痛哭,不能自已。史載:“上哭甚悲”。因念及自己的兄弟,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將劉長當年的淮南國的土地一分為三,封給劉長的三個兒子。其中,巢湖以西、大別山以東、北到淮河,南到江西南昌的土地設為“廬江國”,被分封給了劉長的小兒子劉賜。這是廬江第一次以行政區劃的名字出現在史書中。 古籍中記載:“廬,屋廬是也,廬江者,地近江而可廬。”這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名字,寄託的不是漢文帝劉恆的殺伐決斷或是雄才大略,而是一個普通人對兄弟的思念,一份對平常生活的嚮往。 公元前153年,漢景帝將劉賜改封到六安一帶的衡山國,廬江國被取消,其江北的土地被設為廬江郡,歸中央政府直接領導。 東漢末年,這個被漢文帝寄託了平凡生活願望的廬江,一度被捲進孫吳與曹魏的紛爭之中,一度成為吳魏交鋒的前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中出了很多成語,你都知道它們的典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