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幼兒園臥底136
-
2 # 春龍吐珠
有關商紂王,最開始我是從小人書連環畫接觸的,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又看過了《封神榜》,那個時候,心裡覺得商紂王是一個很壞很壞的人。
後來學歷史,知道商王朝(約公元前16世紀一一公元前11世紀),是繼夏朝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制及奴隸制王朝。歷經了17代31王,共存在了510年。後面由於商朝末代皇帝紂王及貴族們生活奢侈腐朽,荒淫無度,殘暴統治,親近佞人,殘害忠良,殘酷剝削及奴役平民和奴隸,且連年征戰,導致民不聊生。在牧野之戰中被周武王擊敗而亡國。
奴隸制集權王朝,出於統治的需要,實行酷刑。如紂王時代,有名的如炮烙刑,讓犯人在火上燒紅的銅柱子行走,再如殘害忠良,將忠心勸諫的比甘之心臟挖出,後把比甘之妻扔進裝滿毒蛇的池子,還會把人裝進關有老虎的籠子,甚至,把孕婦的肚子剖開,看到底懷的是男孩還是女孩。君王和貴族死亡後,將奴隸實行人祭和人殉等。這些暴刑慘絕人寰,人神共慣。
以史為鑑,執政者應以民為重,以人為本!
-
3 # 這個名字不可能重複的
1當時的社會價值觀是基於制度而來,夏朝是奴隸制,可以說奴隸是沒有人權的,最殘酷的應該是殉葬,其它的炮烙之類的更加不用說了,可以理解為人型商品而已
2人類發展,人口增多,奴隸的暴動,也可以讓一個朝代被替代,原因是隨著人類的發展,制度必然也要隨之改變
4夏朝沒有改變體制,如果宣佈給予奴隸平等人權,或者類似羅馬的幾級公民身份,達到了制度的進步,那麼周朝也沒有什麼天命所歸了,這裡也證明姜子牙的政治能力之高,策反奴隸達到最終成功,並且之後周朝也改善了這一個制度
總結來說,一個制度被另一個制度替代,是時代的進步,是環境的需求,更加是人類的進步,之前說的觀點,可能會有朋友認為偏題,其實真正來說紂王如果不殘暴,周朝掌握話語權之後,會說紂王昏庸,歷史本來就是勝利者來做總結的,我們應該破開表象,尋求內在的本質,再次感謝邀請
-
4 # 野叟雜談
首先,殷商王朝肯定不是一個很美好的時代!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禮記》裡曾經講過:“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大家如果有機會到安陽的殷墟去看看的話,恐怕就會對《禮記》裡的這句話有很深刻的印象。大規模的祭祀坑,可謂觸目驚心。祭祀坑中的犧牲,不僅有牛羊馬狗等動物,而且還會有人!設想一下,假如你生活在殷商時期,你會有多大的機率和一群豬一同被宰殺?生活在殷商時期,絕對不是什麼很有趣的事情!商紂王確信自己對上天那麼恭敬,天一定會保佑自己的。當有人提醒他要小心的時候,他說:“我生不有命在天?”
周公畫像
正因為周人看到殷商王朝如此大規模的祭祀依然沒有挽救其失敗的命運,所以周人才開始思考決定社會歷史車輪前進方向的根本推動力到底是什麼?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陽城中進行了深入反思,他說:“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左傳》中也講到:“福禍無門,唯人所召。”於是,周人不再迷信上帝,而是用理性的天來取代了殷商時期的上帝作為自己的最高神。整個周文化,沒有那麼多的宗教氛圍,十分重視的禮樂文明。
殷墟全景
其次,說道商紂王,這個人是個剛愎自用的暴君,這一點,我們也必須承認。文獻記載中提到,商紂王是一個美男子,而且也很有能力。大家要知道,幾乎所有的暴君都是能力超群的人,否則他根本就做不到這一點。就如同阿斗一樣,他根本沒有殘暴的本事。殷商王朝的刑罰非常殘酷,不僅傳世文獻記載有什麼炮烙之刑等等,從出土文獻中也可以證實。甲骨文中就有很多跟刑罰有關的詞彙,出土的殷商時期的陶俑也真實地像大家展示了那個時期的刑罰。
洛陽周公廟
同樣,周人在消滅了殷商王朝之後,也吸取了殷人失敗的教訓,我們現在還有一個詞兒:“殷鑑不遠”。這句話,來自於《尚書》。周公等人認為,只有民眾才是歷史的主人,只有民眾才是歷史最根本的推動力,周公說到:“民之所欲,天必從焉!”自此,確立了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民本主義的政治思潮。周公一再宣揚保民、親民、惠民、安民、愛民的政治主張。他在給康叔的文告中明確指出,要明德,要慎罰,不要依賴刑罰,要用德行教化百姓。
再次,商紂王的暴虐以及殷商王朝的黑暗到底是不是如同傳世文獻所記載的那樣呢?恐怕也未必。早在孔子的時代裡,孔子的弟子子貢就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子貢說道:“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也就是說,紂王的暴虐並沒有傳聞中那樣的程度。肯定有很多誇張的成分。所以我們做君子的話,就一定要避免出了惡名聲,否則各種壞事都會被算到你的頭上。
商周之際形勢圖
前輩學者們也早就指出,商紂王的失敗,有著一定的必然性因素,除了前面所說的過度迷信鬼神、過度迷信暴力機器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商紂王試圖加強王權。在殷商時期,所謂的國家,更多地像一個部落聯盟。各部族與商族之間,有著很大的獨立性。即便是在商族內部,商王的權力也要受到部族的制約。商王朝建立後,歷代商王都試圖緩慢地加強王權。但是到了商紂王的時期,商紂王開始大幅度地加強了王權。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武王伐紂的時候,曾經在牧野進行過一次誓師,在誓師詞中武王說商紂王的罪行是:“愍棄厥肆祀弗答,愍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惟四方之多罪埔逃,是崇是長,是時是使……”這些才是紂失敗的關鍵所在。宗教勢力與宗族勢力在商朝的政治生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紂試圖擺脫宗教勢力對政治的干預,他還拋棄了與他關係最近的血緣貴族,信用與他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他公然藐視血緣貴族的權力,導致眾叛親離。
商紂王的失敗,也有一些偶然性的因素,當時東夷部落脫離了商王的控制,商紂王不顧內外矛盾積聚的現實,輕易地發動了對東夷的戰爭。商紂王雖然大敗了東夷,卻使得自己的實力受到了很大的消耗,以至於等他打敗東夷回來的時候,周武王向他發動了偷襲。這就是《左傳》中提到的“紂克東夷而隕其身”。
s
-
5 # 剛日讀史
當年商人派遣王后婦好西征,周人不堪一擊,死了數千人。
把周人嚇得提起婦好的名字,小兒都不敢夜哭。 等到紂王時代,史記就記載有“比干剖心”,你信不信?
話說比干言辭懇切,向紂王進諫,可是商紂王還是不理不睬。
(婦好)
比干苦口婆心地勸啊勸,一直進諫了三天三夜。
紂王終於失去了耐性,大怒道:“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竅,你比干不是號稱聖人嗎?我今天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生有七竅!”
說完,紂王命人剖開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來。
在小說《封神演義》裡,妲己害怕比干認出她的真面目,就假裝心痛,向紂王說要吃聖人的心才能好。
(比干劇照)
而比干就是這樣一位聖人,又傳說聖人的心有七顆,挖出一顆並不會有事。
紂王聽信了她的讒言,挖出了比干的心。
在史記記載和小說形象中,比干是一位驚天動地的大忠臣,讓人憐惜!
史書上對紂王是這樣的記錄和評價的
商朝是奴隸社會,到了紂王時期已經衰敗不堪,紂王“親小人而遠賢臣”,他改變了當時的人才選拔制度,棄那些貴族人才而不用,卻從奴隸中大力提拔。
(貴族)
比如秦國的先祖惡來、飛廉就是奴隸出身。
他嘗試對國家制度進行變革,卻大力打擊自已的親人,比如說微子啟。 紂王又想改變國家的階層架構,把那些奴隸解放出來,進一步解放勞動力,增加“華人”的數量,增加國家賦稅,再進一步對外發動戰爭。
真是窮兵黷武!真是“國將不國”!
於是比干經常勸進紂王不要這麼幹。紂王不聽勸,結果商朝滅亡了。
紂王強王室而杜私門,“與民爭利”,讓“天下人商久矣!”。
周人憑著七副兵甲起兵,歷數紂王“七宗罪”,最厲害的一條就是紂王“收容逃奴”。
(武王伐紂)
而微子啟等人也到了“山海關”等地,棄暗投明,和周人一起推翻了紂王這個暴君。
紂王身敗名裂,與妲已自焚而死,惡人就是惡人,對待自已也是這麼殘忍。
紂王死後,他留下的那些惡政讓周文王、周公這些聖人非常頭疼 比如周人趁著商人主力遠征徐州一帶的時候,起兵攻打朝歌,商紂王就能組織奴隸組成軍隊與諸侯聯軍作戰。
“人心散了”,以前這些奴隸多麼服從王化,多麼聽主人的話,現在經過紂王這麼一搞,這隊伍就不好帶了。
後來,周公為此建立《周禮》來撥亂反正,用“以人法天”的理念來治理國家。
他提倡國家的治理要仿效自然法則,一切要按照規矩來,不要違背天道。百姓要做順民,百官要做順臣,父母要慈愛,子女要孝順,各階層之間要講尊卑等級,奴隸主可以宰殺奴隸,但奴隸不可以造奴隸主的反。於是社會又開始安定和諧了下來了。
周朝建立後,微子啟等人有功於國,封在宋、衛那麼一丁點地方。
殷商遺民的孔子自己就看不下去了。他說,“紂王只是做錯了點事情,結果天下人就把壞名聲都扣在紂王頭上!”。
這什麼情況?孔子和後世的儒者講的怎麼會不一樣? 其實個人覺得,商紂王應該是想讓社會制度有所變革,但是觸動到了 比干、微子啟等人的利益。
莊子說過:“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歷史上將周文王、周公、姜子牙比做聖人,但相對於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角度來說,紂王是進步的,聖人卻是反動的、落後的。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回覆列表
封神榜中紂王荒淫無道,殘暴統治,民不聊生,周武王帥正義之師討伐紂王。但是這可能後人對紂王的錯誤的誇大,在封神榜中存在藝術加工。在史書中,卻沒有發現有商紂王殘暴不仁等形象的確切記載。很多學者都對此提出的疑問。毛澤東同志也認為紂王有本事,文武雙全,並不是一個壞的君王。作為君王要鞏固自己的政權,定會採取必要的手段,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他最後被西周打敗,作為失敗者,肯定揹負錯誤的責任。西周出於政治的需要,所以將紂王錯誤誇大,形成了其殘暴不仁的民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