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海拾遺
-
2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民族心理,我覺得是假的。
智商稅是一種很詭異的東西,你逃得過喊麥,逃不過抖音;逃得過愛國憤青,逃不過民主精英;逃得過兩種蔬菜不能一起吃,逃不過起跑線上的育兒經;逃得過在投票集贊在你心上自由的飛翔,逃不過套馬杆的漢子威武雄壯用「假歷史震驚你」!
公元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南宋和蒙古進行了最後一次大決戰,史稱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
結果是宋軍大敗。丞相陸秀夫揹負末帝趙昺投海身亡。
此戰之後,南宋正式滅亡,元朝統一中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淪為北方少數民族的統治。
關於南宋滅亡、崖山海戰,網上一直流傳著一個“感動十億華人”的說法---
當時日本國內得知南宋滅亡這個訊息後,上至天皇、幕府將軍,下到低階武士、平民舉國上下皆穿孝服,面西而跪長達三日之久,用“舉國茹素”來哀悼大宋王朝的滅亡。
這個說法出自南宋遺民鄭思肖的著作《心史》中的《元韃攻日本敗北歌亞序》,其名句:“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原句是:“日本即古倭也,地在海東,先朝嘗入貢,許通商旅。彼近知大宋失國,舉國茹素。”
除此之外,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北韓的史料上都無記載。
兩宋時期日本未向中國派出國一次正式外交使節,中國也從未向日本派出國外交使節,兩國之間並無正式外交關係
兩宋時期最具有官方色彩的交往是在1172年(南宋乾道八年),明州刺史趙伯圭給日本朝廷送去禮物,由於牒狀上有“賜日本國王”字樣,“賜”字在日本朝野引起巨大爭議,認為有辱日本尊嚴。爭議平息後,白河法皇給予回覆並獻方物。(朱雲影:《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
儘管如此,中日在宋朝還是沒有建交。
元初時,中日民間交往也中斷。鄭思肖從未去過日本,當時隱居蘇州,他如何知道日本國內發生了什麼?
日本自隋朝起,就自認為是能與中國平起平坐的國家。
南宋滅亡最多能引起日本人的唇亡齒寒之感,對新興的元王朝加強防範。當時已經開始試圖脫離朝貢秩序的日本,像藩屬國對待宗主國那樣舉國戴孝、茹素,盡臣子之禮是不可能的。
就算是對南宋稱臣的藩屬國越南,在南宋滅亡後雖然抗元,都沒有“舉國茹素”來哀悼前宗主國。
《心史》只是抒發鄭思肖個人情感的作品,書中寫了大量不符事實的情況,所以歷來很少受到重視。換句話說這樣的“野史”最多隻能作為佐證,是不能當作直接證據的。
-
3 # 大宋講書人
這個是無從考證的事情,日本史料裡面也沒有提及。
南宋人自己寫的也不能全信。兩宋時期日本和中國沒有派出國一次正式外交使節,兩國之間並無正式外交關係。
到底是誰在傳謠大多數人會說到南宋遺民鄭思肖的著作《心史》中的《元韃攻日本敗北歌亞序》,其名句:“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其實,這根本不能直接當做證據呀,這就是人家自己抒發一下追思而已!
崖山之後再無中華這說法誇大了南宋滅亡給中華文化帶來的影響,這個說法被日本史學界認可,成為他們美化侵略的一種說辭!最早是明代錢謙益在《後秋興之十三八首·其二》中說: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這句詩才是崖山之後無中華的來源。
-
4 # 奚萌子
茹素,是吃素。不是穿白衣服。日本人本來就吃素,舉國茹素是常態。
還全國穿白帶孝呢,他們天皇死了都做不到。
-
5 # 薩沙
怎麼說呢?
南宋滅亡以後,日本很多人哀悼這件事是客觀存在的。
但並不是鄭思肖的《心史》裡面記載的那麼誇張,什麼天皇帶頭絕食3天。
古代的日本,尤其是元代之前,對中國頗為尊敬。
這主要出於兩點,第一是文化上的巨大差距。第二是實力上的巨大差距。
元代之前,中日有過幾次衝突,大的衝突極少,而且都以日本慘敗告終。
當時日本明白不是中國的對手,唐代開始派遣遣唐使,學習中國的一切。
到了宋代,日本也是非常重視同中國的文化交流和貿易。
宋代建立以後,大宋和日本雖沒有什麼外交聯絡,只是同平氏政權有正式的外交關係而已,但來往並不多。
到了鎌倉幕府建立以後,兩國也沒有什麼官方的來往。
這主要是日本閉關鎖國在海外,距離宋朝距離遙遠,中間又相隔了大海和遼國、金國,關係不可能很親密。
但中日貿易是非常紅火的。
舉一個例子,當年日本本國使用的銅錢,也就是最常使用的貨幣,全部是中國製造。
因為日本不缺乏銅礦,但缺乏鑄造優質銅錢的技術。
當時中國不但大量出口貨物到日本賺取了大量的貴重金屬,還輸出了很多銅錢。
宋代雖然反複製止銅錢的外流,但仍然造成日本國內的嚴重通貨膨脹。
由此可見,中日貿易的規模之大。
有意思的是,當時日本很嚮往中國的文化和昌盛。
對日貿易中,其中重要的貨物竟然是書籍與文房四寶、繪畫等美術品、工藝品等。
中國一些傳統文化,也由此進入日本。
當時日本還是文化貧瘠的荒原,那時候的武士掌握國家政權,只知道打打殺殺。直到後來江戶時代,武士才開始修身養性,裝文人。
但南宋崩潰以後,蒙元佔領中國。
日本國內頓時有一種觀點,就是中國漢唐文化已經被蒙古人破壞,反而日本才儲存下來。
所以,日本國內高層還有一些文化人士,多對南宋滅亡比較悲傷,認為這是野蠻征服文明的例子。
尤其日本利用海島和颱風,兩次擊敗蒙元入侵,更堅定了這個想法。
隨著明朝恢復以後,日本這種觀點有所減弱。
後來壬辰倭亂,日本入侵北韓嚮明朝開戰,但底氣其實是不足的。
很多時候,日本士兵是畏懼明朝軍隊的,總覺得明朝非常強大(實際上也是如此)。
但滿清消滅明朝,並且掌權200多年以後,更重要的是胡服留辮,大搞文字獄,對中國影響很大。
所以,日本從此有了文化上的自傲敢,認為自己才是中華文化的繼承者。
大家也許不知道,直到清末魯迅他們留學生去日本,日本人知道他們是漢人卻留著辮子,還會說“亡國奴”!
-
6 # 紫禁公子
對於這件事情,一直都存在著爭議。有人覺得卻有其事,有人覺得這是被誇張的事情。我個人覺得,這個舉國哀悼肯定是被誇張了的。不過,日本這裡因為宋朝滅亡的事情而有人有過哀悼的舉動,這應該是真的。在宋朝之前,日本跟中國的關係還算不錯,而且日本非常尊敬我們國家。日本很多文化流傳都是來自於中國,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說,日本當時對中國有著很深的感情,是非常正常的事。
可是日本和中國畢竟相距還是有一段距離,再加上當時的交通不便利,兩國之間的來往並不算特別的密切。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兩國的關係又怎麼可能說是親密得如同是親兄弟一般呢?再者來說,兩國的交流,百姓之間切身的感受非常少。所以即使有一個國家滅亡之後,另一個國家的人其實都不會有太大的感同身受,自然就不可能做出舉國哀悼的壯舉。
當然還有一點,日本這方之所以會尊重中國,是因為當時中國的實力比他們強。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實力的國家,比他們強他們就重視,一旦比他們弱的話,那他們就會去欺負。畢竟一直以來日本這方面都非常看重利益,強的一方就去巴結,以此獲利。弱的一方就去欺負,搶奪利益。所以他們尊重宋朝,是因為宋朝的實力比他們強大。但是宋朝被滅了,代表的就是他們實力不夠強,所以才會被滅。這樣一來,宋朝就不再是日本人心中的強者了,自然這時候的宋朝在他們心中的地位已經發生了變化,自然不可能人人都像以前一般尊重宋朝,不可能做出每個人都祭奠宋朝的舉動。
再說了《心史》本書中記載的情形也太過於誇張化了,還提到了什麼日本天皇帶領全華人民穿素服,並且還絕食三天的事情。這種事跡就連至親的人去世都很少會有人做,更別說為一個關係只算親密一點的國家做出如此大規模的舉動。想一想就知道,這絕對是被誇大了的事情。
所以綜上來說,在當時,可能是會有一些日本人心中對宋朝充滿了尊重感。在聽到這一沉重訊息之後,忍不住祭奠一番。但這類人畢竟是少數,因為很多人只關心於身邊的事情,而對於一個遙遠國度的滅亡,他們看來,這是跟他們沒有什麼關係的事。
回覆列表
還有真有這種說法,而且不是空穴來風,我查了一下,出自南宋遺民鄭思肖的《心史》,“彼近知大宋失國,舉國茹素”。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史料可以佐證。是不是真的舉國哀悼,或者真的哀悼,是出於怎麼樣的心理,沒有史料,無從得知,但我們可以分析分析。
第一,日本應該會有同情和惋惜。但不會有悲痛,隋唐時期,日本向中國派出很多留學生和留學僧,學習中國的文化,在此後的許多年,日本對中國的文化是很推崇的。但是它並不像北韓或者其他周邊小國那樣,甘願俯首稱臣,在唐代時,其君主已經自稱天皇,與唐代交流時,也極力追求平等地位。所以對於算是鄰邦,不算屬國,這就跟明朝滅亡時,北韓的悲痛不太一樣了,北韓是中華屬國。
但是日本應該是感到惋惜的,因為它相信“崖山之後無中華”,這裡肯定是指華夏文明,或者說中原文明,因為日本那個時期學的就是中華文明,是他的標杆,華夏文明的正統已經覆滅了,這肯定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
第二,日本人應該會有擔憂。當時的蒙古所到之處,如秋風掃落葉,歐亞大陸無不在其鐵騎之下臣服。所謂唇亡齒寒,南宋倒下了,日本雖然偏安小島,但是也會為國家的命運擔憂。害怕成為下一個南宋。事實上,日本的擔憂也是有道理的,後來元軍確實兩次進攻日本,不過比較邪門的是,遇到大風,沒能成功,讓日本逃過一劫,日本人認為是上天保佑,稱為“神風”,也就是後來的“神風特攻隊”的名字來歷。
一件好的東西被打碎,人都會產生惋惜的情緒,個人覺得沒有必要過度解讀。如果非要因此認為,日本有多心向南宋,未免有些一廂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