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77東

    項羽先可沒想要到烏江自刎,實為形勢所迫,垓下之戰,項羽四面楚歌,率八百親兵向南突圍,漢軍尾隨追擊一番廝殺後,剩二十八騎來到東城而後再殺出條血路來到烏江,不願渡江逃生,復回殺漢軍幾百人,仰天高呼: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遂拔劍自刎!楚漢相爭結束,劉邦建立大漢帝國!

  • 2 # 津城沐雨

    因為項羽一開始沒有想自殺了,所以才向烏江突圍;而到烏江後,又想自殺了,所以在烏江自刎。

    項羽被圍垓下,面對漢軍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項羽決定突圍。

    因為此時雖然項羽被圍,但是還有很多地方在楚軍手裡,而江東地區更是項羽牢固的後方和發祥地,一旦突圍成功,完全有東山再起的可能,所以項羽決定突圍。

    在到達烏江邊後,跟隨的上他計程車兵僅剩28騎,此時的項羽思想也逐漸改變,認為自己的指揮和能力沒有問題,落到如今下場是自己的命運,“天亡我,非戰之罪”。

    面對上千漢軍追兵的堵截,項羽帶領僅存的二十多人分四批突圍,斬殺數百人,而自己的28騎卻幾乎沒有傷亡,面對如此情況,項羽更加堅信自己的失敗,完全是自己的命運。

    烏江邊上,前有滔滔大河,後有漢軍數千追兵,而唯一的渡船僅能渡過一人,想當年從江東出來的時候,八千子弟兵如今只剩他一人,又有何臉面見江東父老?

    命運至此,即使渡過江東,又有何用?到頭來還是失敗,只能讓江東父老再次為自己犧牲。

    既然命運如此,不如就此了結一生吧!

    於是,把陪同自己征戰一生的烏騅馬渡過烏江,轉過身來面對數千漢軍,展開了最後的攻擊。

    霸王項羽,數層包圍,身處絕境,仍然不失霸王本色,一個個漢軍倒下,霸王,霸王,讓敵軍為之膽寒!

    霸氣而伶俐的目光掃過一雙雙驚恐的眼神,突然,落在不遠處一個熟悉的面孔上,沒錯,就是他,曾經自己的麾下、現在的漢騎司馬:呂馬童。

    “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於是一代霸王,拔刀自刎,一世英雄,自此落下帷幕。

  • 3 # 太陽系公理

    項羽突圍,是作為一個將軍很合理的決定,甚至可以說是最經典的軍事行動之一。敵強我弱,後無援兵,不突圍只有坐以待斃,任何一個將軍都會想方設法地逃出生天。比如劉邦後來被圍白登,要是不逃出去,大漢早就亡了。劉邦突圍的有點丟人,項羽呢,直接殺出去,彷彿打了勝仗一樣。

    (下圖是何潤東的項羽)

    突圍而出後,項羽只帶寥寥幾人逃到烏江岸,對岸是他起兵之地。此時絕境。匹夫尚且百感交集,何況項羽。當年他帶八千楚地子弟反抗暴秦,殺宋義、九戰秦軍、坑二十萬降卒、火燒咸陽、分封諸侯,自號西楚霸王,令天下英雄聞風喪膽,何等驍狂。

    如今一敗塗地,追隨他的八千子弟兵屍骨無存,自己……回去怎麼見人啊。

    後人有說項羽自殺,不肯過江東,是懦夫的表現。說他能伸不能屈。但別忘了,人家八千多兄弟戰死沙場,他一揮袖子走了,項羽這兩字怎能威震華夏兩千年。

  • 4 # 文儒風

    李清照說”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不是犯花痴病、英雄夢,遺感項羽不過江。寫詩背景是靖康之恥,她是在委婉的罵渡江逃跑的君臣都是慫包。她肯定項羽“不肯過江東”,並認為因為“不肯過江東”,才讓人們“至今思項羽”。”非要自刎才行嗎?”不,還有兩個選擇。被人殺死,或投降。

    項羽自刎,是與漢軍短兵相接。戰士死盡,“身亦被十餘創” 。說白了就是在戰死的邊緣,他只是補刀自己。 再說第一問“項羽當年真的無路可走了嗎?”我們只討論《項羽本紀》的情況,以此為真,即不渡烏江,不參考它說。 按照史書所說,他有條件渡到江東。但要拋棄跟隨他的騎從,一個人逃走。即有路可走,項羽放棄了。客觀條件,可活;主觀心理,不可活。此時的項羽,處於極度自我懷疑的情況。不說客觀條件如何,他根本沒有信心捲土重來,因為他到死也想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敗。

    我們看項羽死之前的表演:

    第一幕/霸王別姬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日:“漢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日: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漢軍四面楚歌,擊垮了楚軍心態,也擊垮了項羽。項羽跟美人虞姬喝酒,慷慨悲歌,宣洩情感。

    即自己當世無敵,落此困境只是運氣不好,然後大哭。詩表達的很自負,表現出的卻是自我否定。

    第二幕/東城二十八騎

    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日:“吾起兵至今八歲矣, 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原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沒有所謂的虞姬自刎,喝完酒項羽就帶著八百壯士逃跑了,灌嬰率五幹騎追擊。

    一路追殺,追到東城時,項羽就剩二十八騎。項羽自知必死,再次表達自己當世無敵,落此困境只是運氣不好。

    項羽不願承認自己的失敗,就把鍋推給老天。不但要讓自己相信,也要讓別人相信。於是,臨時策劃-場反擊,來證明天亡我,非戰之馳。

    第三幕/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乃謂其騎日:“何如? ”騎皆伏日:“如大王言。 ”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義船待,謂項王日:“江東雖小, 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班笑日: "天之亡 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臨時策劃指揮,-場反擊戰打完。項羽再問下屬:怎麼樣?是不是沒人能打敗我,只是天要亡我?

    下屬答:對對對,大王說的對,您該死。

    絕處逢生,江東父老來接他了:孩子,回家吧。失敗是成功之母。

    項羽笑了,天要亡我,我還活著幹嘛?八千子弟兵盡死,我有何顏面回江東?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這才是項羽的人生哲學。

    三幕戲,項羽反覆告訴自己,天要亡我。

    努力向別人證明天要亡我。還要接到別人的反饋,認同他的說法。

    真相明瞭,只欠一死,讓世人看到天要亡我,非戰之罪他的事實。

    他如果活下來,那就要承認自己被打敗。他怎敢不死呢?不死怎麼證明是天要亡他。

    司馬遷寫《項羽本紀》,開篇就說了項羽是什麼樣的人。

    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日:“書足以記名姓而已。 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項羽力能扛鼎,才汽過人。他很有天賦,很有志氣,也很驕傲。但他不是個有耐心學習的人,不樂意去面對不足。一切只憑天賦、志氣、驕傲。

    憑天賦,打下了一片輝煌。讓他堅信,自己的屬性就是“無敵”,憑智力、武力,沒人能打敗他。取得的一切,靠的既不是學習、知識,也不是團隊,是他自己的能力。

    而劉邦,摸爬滾打了幾十年,太知道自己行不行了。政治上,蕭何比他在行,那就交給蕭何;軍事上,韓信比他在行,那就交給韓信;見識上,張良比他在行,那就聽張良的。

    一介平民,四十老吏,亡秦滅楚,-統江山。卻坦率直言:此三者,皆人傑也,我不如之。

    蕭何、曹參也只是縣吏出身,見識有限。但一步步做大,一點點學習,能做好國家丞相。

    至於其他人,樊噲夏侯嬰,屠狗牽馬之輩;周勃灌嬰,織蓆販履之徒。

    韓信也是草根二半吊子起步, 但他愛好軍事,熟讀兵書,異於常人的鑽研精神。每次打仗都像作死,讓隊友贏了也不知道怎麼贏的。完了給別人用理論分析、別人也未必能懂。對待懂用兵的俘虜,以師禮事之。

    這不但是個天才,還是個專家。是孫吳一樣把用兵當學問的人, 玩出詩一般的藝術感。 項羽,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整個時代,都差他一個段位。

    項羽憑的僅僅是個人智勇、天賦。十年前,他是才氣過人的項羽,對面是一幫鄉巴佬。 五年前,他是才氣過人的項羽,對面是一幫創業黨。 現在,他還是才氣過人的項羽,對面是一幫專業團隊。 連灌嬰都成長為職業騎兵師長。

    用人,輸給了劉邦;用謀,輸給了張良;用兵,輸給了韓信;用武,又被灌嬰追到絕路。讓他怎麼承認不如他們?

    單挑,他天下第一;打仗,他正面剛所有;他不仁嗎?恭敬慈愛,關心下屬;他不義嗎?破釜沉舟,救別國盟友;他不狠嗎?殺上將奪兵權;他沒權謀嗎?拆解組合,分封列國;他不得人心嗎?死後,魯地臣民也在為他戰鬥,見到他人頭,才降漢。

    他想不通自己哪一點錯了,為什麼會輸。實際上他做到了他認知下的最好。還是因為不學習,高深的他不懂。那群鄉巴佬入了咸陽,就收藏圖書;他到了咸陽,就殺人放火。

    那幫鄉巴佬幾十歲的人了,尚且活到老、學到老,二十多歲的項羽就不屑學習任何東西了。

    他不懂什麼是仁政,不懂什麼是大義,不懂什麼叫政治家的胸懷,也不懂軍事的學問,更不懂人心。

    他不明白啊,以他的認知,他做的已經完美了啊。淪落到這一步,只有一一個原因,那就是天要亡他。極度的自我懷疑下,讓他抓住了這根要命稻草。

    他就這樣找到了答案,找回了自信。帶著他的驕傲,豁達地赴死。

    臨死裝-逼,化作千古浪漫。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一司馬遷

  • 5 # 山頂的太陽

    不到最後時刻誰願意自殺?向烏江突圍也是為了尋求一線生機,到烏江時只剩二十多人,面對漢軍重重圍堵,不禁悲從心起,回想自己馳騁疆場,叱吒風雲,如今落到這步田地,這種強烈的反差讓他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所以在一番衝殺之後拔劍自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季如何穿搭減齡又有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