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康伯(1097—1165年),字長卿,江西上饒弋陽縣人。他出身於詩書仕宦之族,父親曾任提舉江東常平之職,家教良好,幼有學行。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高中進士,從此進入仕途,後升為太學正(佐太學博士施行教典、學規官員,正九品)。 就在陳康伯任太學正期間,母親病故,他回到弋陽丁憂。當時,鄰縣貴溪盜匪作亂,波及他的家鄉,陳康伯不是躲避或逃亡,而是挺身而出,號召鄉鄰中的青壯年,組成自衛隊,保衛家鄉。在他的感召下,大家齊心合力,迎擊盜匪,結果,不但阻擋了盜匪的搶掠,而且還將匪首給活捉了,家園得以保全。這件事,既可看出他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同時也可看出他的過人膽識。後來,又出現過一次類似的交鋒,比這一次更驚險。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陳康伯丁憂回朝,先被任命為敕令刪定官,不久出任衢州通判,朝廷還委託他代行州長職責。期間,衢州白馬原發生盜匪叛亂,陳康伯研判形勢,周密謀劃,組織州兵,並聯合朝廷所派來的中央禁軍進剿,最終平息了叛亂。 隨後,他又被調回京城,在樞密院、戶部等部門任職。當時,宋高宗推行向金國求和的屈辱政策,秦檜因貫徹有力,被任為宰相,威權日重。陳康伯在太學時,與當時任太學正的秦檜有舊,關係不錯。但秦檜任相後一直奉行投降政策,陳康伯打心眼裡瞧不起他,無論是在地方任通判也好,在朝中任郎官、軍器監也好,不因故迎合,不因舊巴結,他做他的宰相,自己做自己的小官。所以,在秦檜任相的近二十年間,陳康伯專心應對內交外困的政務,泊然無求,期間甚至還三度奉祠,離崗處閒,時間長達十年。 二 賢能兼具,官拜宰相 事情也有那麼一點湊巧的意味,就在秦檜剛剛去世的1155年,也即南宋紹興二十五年,朝廷忽然記起有陳康伯這麼一個奉祠多年的閒官未用,決定重新起用,宋高宗特地召見了他,一談,很對胃口,本來最初擬任他為漢州知州,談著談著就不捨了,宋高宗改任他為吏部侍郎,把他留在了身邊,這一年,他已年近六十了。後又兼任過禮部、戶部、刑部侍郎,管過人事、財政、司法,可以說,中央幾大要部,他幾乎幹了個遍,對於他來說,這既是宋高宗的信任,同時也是一種重用前的歷練。在這些崗位上,陳康伯向宋高宗提出了很多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合理化建議,大部分得到了施行,造福了百姓。而他所做的一件影響最大的事,便是他在刑部時,平反了很多秦檜時期所興的冤獄,《宋史·陳康伯傳》說:“前此有司希(秦)檜意興大獄,(陳)康伯平讞直冤,士大夫存歿多賴之。”這一自覺的舉動,讓許多含冤莫白計程車大夫平反昭雪,重見天日,陳康伯因此在士大夫間獲得了良好的聲譽。 當然,他這也是在幫宋高宗做好事,使高宗得到了更多人的擁護,高宗自然對他刮目相看。他不久就毫無意外地升為吏部尚書,在任命他為尚書的過程中,還發生了一件趣事。因陳康伯是提拔而非平級重用,有關部門按照慣例,在任命書上擬用“權吏部尚書”發文,以示過渡。但宋高宗一看有個“權”字,對辦事大臣怒道:“朕且大用,何‘權’為?”所以,陳康伯不久就被宋高宗提拔為參知政事,即副宰相。 任副相期間,陳康伯處事勤勉,為人幹練、穩重,深得宋高宗信任。宋高宗曾對陳康伯有一評語,說他:“靜重明敏,一語不妄發,真宰相也。”看來,宋高宗是要重用他為宰相了。果然,1159年秋,宋高宗拜陳康伯為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右相與首相湯思退一同輔佐朝政。1161年春,又拜光祿大夫、尚書左僕射,成為了首相。 三 力挽狂瀾,大敗金兵 南宋自1141年與金國簽訂“紹興和議”後,宋金間二十年間幾乎無戰事。但到紹興年末,也就是陳康伯任首相之前不久,出使金國的葉義問、賀允中回國後,向朝廷彙報說金國必會撕毀盟約,再次南侵,建議朝廷早作準備。陳康伯非常贊同他們對形勢的研判,遂及時向宋高宗提出四點應對策略:一是將曾在“順昌之戰”中大敗金兀朮的老將劉錡調至荊南軍(今湖北江陵),以加重長江上游力量;二是分劃兩淮之地,落實諸將的責任,各保其境;三是淮東只有劉寶獨擋,力量薄弱,必須調兵遣將,以作增援;四是長江沿線各州郡,要大修城、廣積糧,提高抵禦金兵的能力。 他的這些建議,得到了宋高宗的肯定,大部分建議迅速得到落實,各地開始積極備戰。果不其然,1161年,金主完顏亮撕毀盟約,率六十萬大軍,兵分四路,氣勢洶洶地南下伐宋:一路自海道取臨安;一路從蔡州攻荊州;一路由鳳翔攻大散關。完顏亮自己率軍直取壽州(今安徽淮南)。 大敵當前,陳康伯毫無畏懼,立即召集“三衙”(宋中央禁軍最高指揮機構,即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將帥,到都堂議事,又請來臺諫和侍從等朝中大臣一起討論,他丟擲問題的態度異常堅決:不談和與守,只論戰如何!給在場那些久未用兵的將帥們以莫大的信心和鼓舞。 當然,朝中懼敵退縮者不少,阻止用兵者也不乏其人,甚至還有的建議遷都福建、四川,人心惶惶。當時的右相朱倬一句話也不表態,冷冷地旁觀。連當家人宋高宗自己也猶豫不決。在這種情況下,陳康伯以天下為己任,他耐心做宋高宗思想工作說:“金敵敗盟,天人共憤,今日之事有進無退,聖意堅決,則將士之意自倍。”他又向高宗陳策:派成閔駐鄂州以守備襄漢中路;遣吳璘守川陝之地以擋西路敵人;命李寶率兵海上迎戰;安排劉錡以江淮浙西制置使,守衛兩淮。 當年九月,金人渡過淮河,大兵壓境,氣氛非常緊張。鎮守江淮的老將劉錡安排副將王權進軍壽春阻敵,王權剛抵達廬州,聽說金軍前來,還未正面交戰,自己便嚇得匆匆逃竄,宋軍不戰而潰,直接導致淮南淪陷。淮南淪陷,臨安危急如累卵。訊息傳來,朝野震驚,整個臨安城都處於一種不安之中。許多大臣紛紛安置家眷,作逃亡計。宋高宗甚至想到海上躲避。 陳康伯深深懂得,宋高宗就是抗金的旗幟,旗倒則心倒,必須進一步堅定皇帝的信心。為此,他將江西的家人接來臨安,誓死與帝都共存亡;他下令,臨安各城門開關如常,以安定民心;他還找時間故意解衣置酒,飲啖自如;為激發士氣,他建議宋高宗御駕親征。這些措置,讓宋高宗驚慌的內心稍稍得以平靜,但親征卻萬萬不敢答應。並且,隨著逼人形勢的演進,宋高宗甚至又開始動搖了,他某日竟然下了一道手詔說:“如敵未退,散百官。”陳康伯讀完手詔,立即將詔書燒燬了,並繼續耐心做高宗的思想工作說:“與其散去百官受辱,不如孤注一擲親征。”透過陳康伯耐心細緻的工作,宋高宗最後勉強答應御駕親征。 隨後,朝廷以樞密院事葉義問為督軍,以中書舍人虞允文參謀軍事,到江淮前線督查各軍,積極備戰,皇帝隨時準備親征。當時,金軍正在趕造戰船,準備從和州渡長江。十一月初,虞允文以參謀軍事身份到金軍對岸的採石磯(今安徽馬鞍山西南)督軍。由於前線主將王權被罷職,接替者李顯忠未到,江防處於無人指揮的狀態。金軍即將渡江,長江一潰,必然國破家亡,在這種萬分緊急的情況下,虞允文挺身而出,組織部隊抵禦金軍進攻。隨後,金軍渡江攻來,完顏亮親自在江邊指揮。虞允文立即命令宋軍駕戰艦迎戰,他利用金人不習水戰的弱點,水陸配合,用箭射,用火攻,經過幾天幾夜的苦戰,終於出奇制勝,取得了採石大捷。其他戰場也捷報頻傳,李寶在海上大破金兵,吳玠在四川痛擊敵人。同時,金國此時偏又發生了內亂,完顏雍宣佈廢去完顏亮,自立為皇帝,奪取了政權。當年十二月,進退無據的完顏亮被部將殺死。 至此,這次金軍大規模南侵以南宋勝利告終。而這次勝利,與陳康伯運籌帷幄之中的科學決斷和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過人膽識是密不可分的。這是南宋抗金中極少的幾次大勝仗之一,它不但保衛了國土,維護了尊嚴,也堅定了君臣和百姓的信心,堪稱力挽狂瀾之戰。 四 再膺重命,逝於任上 宋朝皇帝中,有特別敬業勤政的,像太祖、太宗、神宗等皆是。但也有既不勤政又不敬業甚至還沒有責任感的,像徽宗、欽宗,還有眼前這位高宗皇帝。1162年夏,宋高宗名曰倦於朝政,禪位於太子趙昚(宋孝宗),把擔子一丟,自己一邊休息去了。 宋孝宗即位後,對陳康伯這位先朝老臣格外敬重,曾評價他說:“陳康伯有氣量,朕扈從太上在金陵,其從容不迫,可比晉謝安。”孝宗不僅請他繼續任宰相,還加兼樞密使、封信國公,甚至每次見面都稱他丞相而不直呼其名,禮遇有加。 不過,陳康伯有自知之明,孝宗上臺,自己作為前朝宰相,眷戀權位,必然會給新皇帝以壓力,難以放手施展,所以,他旋即就以病為由,請求退休,遭到孝宗拒絕。第二年,孝宗改元,陳康伯又連連上章,請求致仕,孝宗不好強留,畢竟人家已是六十六歲高齡,身體也確實不好,只好讓他以太保、觀文殿大學士、福國公判信州,休閒養老去了。臨別之際,孝宗還反覆請求他說:“若有宣召,還萬望勿辭。”並安排宰相以下百官,將陳康伯歡送至都門之外,給予了他一個朝臣的最高禮遇。 宋孝宗即位時,才三十六歲,年富力強,試圖振興。他主張抗金,並開始大力起用主戰人士。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宋孝宗用抗金名將張浚之議,任命他為樞密使,都督建康、鎮江、江州、池州、江陰諸路軍馬,開啟了收復失地的北伐戰爭,史稱“隆興北伐”。北伐在張浚的領導下,先後敗金兵於靈壁,接連收復靈壁、虹縣、宿州等地,前線捷報頻傳。然而,由於前線諸將不和,最後宋軍被金軍大敗於宿州州治符離,南宋漸漸積累起來的軍事力量因此受到重挫,南宋不得不再次向金割地賠款,俯首稱臣。宋孝宗開始由主戰,轉向求和,並以主和大臣湯思退為宰相。 然而,求和也不一定能保平安。1164年十月,金國因南宋自湯思退任相後,一味主和,不修邊備,遂乘虛而入,渡過淮河,連連攻下楚州、濠州、滁州等重鎮。南宋上下,慌作一團。無法,又只得輸金送銀,向金乞和。這次屈辱求和後,滿朝文武紛紛譴責湯思退的無能和軟弱,要求他下臺。無奈,孝宗只好罷免了湯思退。 湯思退去朝後,用誰為相成了一道技術性難題,朝中主和者多,但目前當然不能用主和者,必須要用一威望高的主戰人士,於是,讓陳康伯復相的呼聲一浪高似一浪。不久,宋孝宗即再次拜陳康伯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平章事兼樞密使,又進封他為魯國公。這時,陳康伯已經六十八歲了,加上體弱多病,家人勸他,身體要緊,應該辭去這個宰相的任命。但是,陳康伯認為,在這個國家受辱的關鍵時刻,自己不能袖手旁觀,他耐心對家人們解釋說:“我乃國家大臣,今國家有難,責無旁貸,當抱病登車,替主分憂。” 入朝之後,他帶病堅持工作,不久因過度工作,病情繼續加重。1165年正月某天,陳康伯入朝議事完後,剛出殿門,喘咳不止,回家就溘然長逝,享年六十九歲。
陳康伯(1097—1165年),字長卿,江西上饒弋陽縣人。他出身於詩書仕宦之族,父親曾任提舉江東常平之職,家教良好,幼有學行。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高中進士,從此進入仕途,後升為太學正(佐太學博士施行教典、學規官員,正九品)。 就在陳康伯任太學正期間,母親病故,他回到弋陽丁憂。當時,鄰縣貴溪盜匪作亂,波及他的家鄉,陳康伯不是躲避或逃亡,而是挺身而出,號召鄉鄰中的青壯年,組成自衛隊,保衛家鄉。在他的感召下,大家齊心合力,迎擊盜匪,結果,不但阻擋了盜匪的搶掠,而且還將匪首給活捉了,家園得以保全。這件事,既可看出他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同時也可看出他的過人膽識。後來,又出現過一次類似的交鋒,比這一次更驚險。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陳康伯丁憂回朝,先被任命為敕令刪定官,不久出任衢州通判,朝廷還委託他代行州長職責。期間,衢州白馬原發生盜匪叛亂,陳康伯研判形勢,周密謀劃,組織州兵,並聯合朝廷所派來的中央禁軍進剿,最終平息了叛亂。 隨後,他又被調回京城,在樞密院、戶部等部門任職。當時,宋高宗推行向金國求和的屈辱政策,秦檜因貫徹有力,被任為宰相,威權日重。陳康伯在太學時,與當時任太學正的秦檜有舊,關係不錯。但秦檜任相後一直奉行投降政策,陳康伯打心眼裡瞧不起他,無論是在地方任通判也好,在朝中任郎官、軍器監也好,不因故迎合,不因舊巴結,他做他的宰相,自己做自己的小官。所以,在秦檜任相的近二十年間,陳康伯專心應對內交外困的政務,泊然無求,期間甚至還三度奉祠,離崗處閒,時間長達十年。 二 賢能兼具,官拜宰相 事情也有那麼一點湊巧的意味,就在秦檜剛剛去世的1155年,也即南宋紹興二十五年,朝廷忽然記起有陳康伯這麼一個奉祠多年的閒官未用,決定重新起用,宋高宗特地召見了他,一談,很對胃口,本來最初擬任他為漢州知州,談著談著就不捨了,宋高宗改任他為吏部侍郎,把他留在了身邊,這一年,他已年近六十了。後又兼任過禮部、戶部、刑部侍郎,管過人事、財政、司法,可以說,中央幾大要部,他幾乎幹了個遍,對於他來說,這既是宋高宗的信任,同時也是一種重用前的歷練。在這些崗位上,陳康伯向宋高宗提出了很多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合理化建議,大部分得到了施行,造福了百姓。而他所做的一件影響最大的事,便是他在刑部時,平反了很多秦檜時期所興的冤獄,《宋史·陳康伯傳》說:“前此有司希(秦)檜意興大獄,(陳)康伯平讞直冤,士大夫存歿多賴之。”這一自覺的舉動,讓許多含冤莫白計程車大夫平反昭雪,重見天日,陳康伯因此在士大夫間獲得了良好的聲譽。 當然,他這也是在幫宋高宗做好事,使高宗得到了更多人的擁護,高宗自然對他刮目相看。他不久就毫無意外地升為吏部尚書,在任命他為尚書的過程中,還發生了一件趣事。因陳康伯是提拔而非平級重用,有關部門按照慣例,在任命書上擬用“權吏部尚書”發文,以示過渡。但宋高宗一看有個“權”字,對辦事大臣怒道:“朕且大用,何‘權’為?”所以,陳康伯不久就被宋高宗提拔為參知政事,即副宰相。 任副相期間,陳康伯處事勤勉,為人幹練、穩重,深得宋高宗信任。宋高宗曾對陳康伯有一評語,說他:“靜重明敏,一語不妄發,真宰相也。”看來,宋高宗是要重用他為宰相了。果然,1159年秋,宋高宗拜陳康伯為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右相與首相湯思退一同輔佐朝政。1161年春,又拜光祿大夫、尚書左僕射,成為了首相。 三 力挽狂瀾,大敗金兵 南宋自1141年與金國簽訂“紹興和議”後,宋金間二十年間幾乎無戰事。但到紹興年末,也就是陳康伯任首相之前不久,出使金國的葉義問、賀允中回國後,向朝廷彙報說金國必會撕毀盟約,再次南侵,建議朝廷早作準備。陳康伯非常贊同他們對形勢的研判,遂及時向宋高宗提出四點應對策略:一是將曾在“順昌之戰”中大敗金兀朮的老將劉錡調至荊南軍(今湖北江陵),以加重長江上游力量;二是分劃兩淮之地,落實諸將的責任,各保其境;三是淮東只有劉寶獨擋,力量薄弱,必須調兵遣將,以作增援;四是長江沿線各州郡,要大修城、廣積糧,提高抵禦金兵的能力。 他的這些建議,得到了宋高宗的肯定,大部分建議迅速得到落實,各地開始積極備戰。果不其然,1161年,金主完顏亮撕毀盟約,率六十萬大軍,兵分四路,氣勢洶洶地南下伐宋:一路自海道取臨安;一路從蔡州攻荊州;一路由鳳翔攻大散關。完顏亮自己率軍直取壽州(今安徽淮南)。 大敵當前,陳康伯毫無畏懼,立即召集“三衙”(宋中央禁軍最高指揮機構,即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將帥,到都堂議事,又請來臺諫和侍從等朝中大臣一起討論,他丟擲問題的態度異常堅決:不談和與守,只論戰如何!給在場那些久未用兵的將帥們以莫大的信心和鼓舞。 當然,朝中懼敵退縮者不少,阻止用兵者也不乏其人,甚至還有的建議遷都福建、四川,人心惶惶。當時的右相朱倬一句話也不表態,冷冷地旁觀。連當家人宋高宗自己也猶豫不決。在這種情況下,陳康伯以天下為己任,他耐心做宋高宗思想工作說:“金敵敗盟,天人共憤,今日之事有進無退,聖意堅決,則將士之意自倍。”他又向高宗陳策:派成閔駐鄂州以守備襄漢中路;遣吳璘守川陝之地以擋西路敵人;命李寶率兵海上迎戰;安排劉錡以江淮浙西制置使,守衛兩淮。 當年九月,金人渡過淮河,大兵壓境,氣氛非常緊張。鎮守江淮的老將劉錡安排副將王權進軍壽春阻敵,王權剛抵達廬州,聽說金軍前來,還未正面交戰,自己便嚇得匆匆逃竄,宋軍不戰而潰,直接導致淮南淪陷。淮南淪陷,臨安危急如累卵。訊息傳來,朝野震驚,整個臨安城都處於一種不安之中。許多大臣紛紛安置家眷,作逃亡計。宋高宗甚至想到海上躲避。 陳康伯深深懂得,宋高宗就是抗金的旗幟,旗倒則心倒,必須進一步堅定皇帝的信心。為此,他將江西的家人接來臨安,誓死與帝都共存亡;他下令,臨安各城門開關如常,以安定民心;他還找時間故意解衣置酒,飲啖自如;為激發士氣,他建議宋高宗御駕親征。這些措置,讓宋高宗驚慌的內心稍稍得以平靜,但親征卻萬萬不敢答應。並且,隨著逼人形勢的演進,宋高宗甚至又開始動搖了,他某日竟然下了一道手詔說:“如敵未退,散百官。”陳康伯讀完手詔,立即將詔書燒燬了,並繼續耐心做高宗的思想工作說:“與其散去百官受辱,不如孤注一擲親征。”透過陳康伯耐心細緻的工作,宋高宗最後勉強答應御駕親征。 隨後,朝廷以樞密院事葉義問為督軍,以中書舍人虞允文參謀軍事,到江淮前線督查各軍,積極備戰,皇帝隨時準備親征。當時,金軍正在趕造戰船,準備從和州渡長江。十一月初,虞允文以參謀軍事身份到金軍對岸的採石磯(今安徽馬鞍山西南)督軍。由於前線主將王權被罷職,接替者李顯忠未到,江防處於無人指揮的狀態。金軍即將渡江,長江一潰,必然國破家亡,在這種萬分緊急的情況下,虞允文挺身而出,組織部隊抵禦金軍進攻。隨後,金軍渡江攻來,完顏亮親自在江邊指揮。虞允文立即命令宋軍駕戰艦迎戰,他利用金人不習水戰的弱點,水陸配合,用箭射,用火攻,經過幾天幾夜的苦戰,終於出奇制勝,取得了採石大捷。其他戰場也捷報頻傳,李寶在海上大破金兵,吳玠在四川痛擊敵人。同時,金國此時偏又發生了內亂,完顏雍宣佈廢去完顏亮,自立為皇帝,奪取了政權。當年十二月,進退無據的完顏亮被部將殺死。 至此,這次金軍大規模南侵以南宋勝利告終。而這次勝利,與陳康伯運籌帷幄之中的科學決斷和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過人膽識是密不可分的。這是南宋抗金中極少的幾次大勝仗之一,它不但保衛了國土,維護了尊嚴,也堅定了君臣和百姓的信心,堪稱力挽狂瀾之戰。 四 再膺重命,逝於任上 宋朝皇帝中,有特別敬業勤政的,像太祖、太宗、神宗等皆是。但也有既不勤政又不敬業甚至還沒有責任感的,像徽宗、欽宗,還有眼前這位高宗皇帝。1162年夏,宋高宗名曰倦於朝政,禪位於太子趙昚(宋孝宗),把擔子一丟,自己一邊休息去了。 宋孝宗即位後,對陳康伯這位先朝老臣格外敬重,曾評價他說:“陳康伯有氣量,朕扈從太上在金陵,其從容不迫,可比晉謝安。”孝宗不僅請他繼續任宰相,還加兼樞密使、封信國公,甚至每次見面都稱他丞相而不直呼其名,禮遇有加。 不過,陳康伯有自知之明,孝宗上臺,自己作為前朝宰相,眷戀權位,必然會給新皇帝以壓力,難以放手施展,所以,他旋即就以病為由,請求退休,遭到孝宗拒絕。第二年,孝宗改元,陳康伯又連連上章,請求致仕,孝宗不好強留,畢竟人家已是六十六歲高齡,身體也確實不好,只好讓他以太保、觀文殿大學士、福國公判信州,休閒養老去了。臨別之際,孝宗還反覆請求他說:“若有宣召,還萬望勿辭。”並安排宰相以下百官,將陳康伯歡送至都門之外,給予了他一個朝臣的最高禮遇。 宋孝宗即位時,才三十六歲,年富力強,試圖振興。他主張抗金,並開始大力起用主戰人士。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宋孝宗用抗金名將張浚之議,任命他為樞密使,都督建康、鎮江、江州、池州、江陰諸路軍馬,開啟了收復失地的北伐戰爭,史稱“隆興北伐”。北伐在張浚的領導下,先後敗金兵於靈壁,接連收復靈壁、虹縣、宿州等地,前線捷報頻傳。然而,由於前線諸將不和,最後宋軍被金軍大敗於宿州州治符離,南宋漸漸積累起來的軍事力量因此受到重挫,南宋不得不再次向金割地賠款,俯首稱臣。宋孝宗開始由主戰,轉向求和,並以主和大臣湯思退為宰相。 然而,求和也不一定能保平安。1164年十月,金國因南宋自湯思退任相後,一味主和,不修邊備,遂乘虛而入,渡過淮河,連連攻下楚州、濠州、滁州等重鎮。南宋上下,慌作一團。無法,又只得輸金送銀,向金乞和。這次屈辱求和後,滿朝文武紛紛譴責湯思退的無能和軟弱,要求他下臺。無奈,孝宗只好罷免了湯思退。 湯思退去朝後,用誰為相成了一道技術性難題,朝中主和者多,但目前當然不能用主和者,必須要用一威望高的主戰人士,於是,讓陳康伯復相的呼聲一浪高似一浪。不久,宋孝宗即再次拜陳康伯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平章事兼樞密使,又進封他為魯國公。這時,陳康伯已經六十八歲了,加上體弱多病,家人勸他,身體要緊,應該辭去這個宰相的任命。但是,陳康伯認為,在這個國家受辱的關鍵時刻,自己不能袖手旁觀,他耐心對家人們解釋說:“我乃國家大臣,今國家有難,責無旁貸,當抱病登車,替主分憂。” 入朝之後,他帶病堅持工作,不久因過度工作,病情繼續加重。1165年正月某天,陳康伯入朝議事完後,剛出殿門,喘咳不止,回家就溘然長逝,享年六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