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楓葉如丹dan
-
2 # 小斌先森__
番茄是明代時從南美洲傳入中國的,因為色彩鮮豔,沒人敢吃,很長時間作為觀賞性植物,清代末年,華人才開始發現番茄可以吃,估計番茄炒蛋應該是民國出現的,查閱了很多資料,都找不到第一個做番茄炒蛋的資料。
-
3 # 惠漂小黃
我查的資料來看,我發現,所謂的”雞蛋炒西紅柿“,就是以前的”木須肉“, 而”木須肉“這道菜在明代的菜譜上是有的!!哈哈, 而同時的西方,仍然把西紅柿做成佐餐的醬, 而並沒有拿西紅柿和任何蔬菜或者肉類同時烹調,因此,我得出結論: ”西紅柿炒雞蛋“是華人的發明!!!
也可能有人會問,為何”西紅柿炒雞蛋“又叫”木須肉“呢?
原來,這個“木須”就是”苜蓿“,而不是一般飯店的菜譜上那樣寫的“木須”。而叫這個苜蓿是因為雞蛋炒熟後類似苜蓿花,所以取這個名字。
因此,”西紅柿炒木須“就是”西紅柿炒雞蛋“
而木須肉就是雞蛋炒肉,裡面的一般會加木耳和黃瓜片,做以點綴
-
4 # 人民正能量
西紅柿炒雞蛋作為我們現在飯桌上普遍食用的一道菜,我們經常做這道菜,也習以為常了,但是他的歷史並不久遠,也是近代才出現的。西紅柿本身就是舶來品,據考證在15世紀末,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附近的印第安人就開始種植了。大約在明朝萬曆年間被從東南亞傳到中國來,有這方面記載的古書是明代趙函所寫的書《植品》裡面開始有西紅柿的記載了。
但是即使西紅柿當時傳到中國,也只是當做觀賞物品,人們不敢食用,普遍認為如此鮮豔的食品和特殊的味道,害怕它有毒,所以只可遠觀而不可食用之。在後來的很長時間內,人們也沒有把它當做食物來吃。
但是無論是民國還是到我們現在的改革開放以前,由於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還比較低下,生活質量不高,西紅柿炒雞蛋都沒有普遍走到老百姓餐桌,一直到改革開放以後,這道菜才盛行起來,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歡,走到老百姓的餐桌上。
-
5 # 村姑說村事
一看這個番茄炒雞蛋就來勁,百吃不厭。我們這裡農家院裡蔬菜種的最多的要數番茄了,人們又叫“西紅柿”,我們這裡的老農又叫它“洋柿子”,夏天裡隨手摘下來就能吃,施過農家肥的西紅柿特別地清香又酸甜。再配上炒兩個農家土雞蛋,那味兒更絕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正如題主所問,番茄和雞蛋是從哪個歷史時期開始的?
番茄據史料記載,番茄其實在中國種植的歷史並不算長,而且是從外國引進的,應該是在明代的萬曆年間才傳入中國的。
番茄起源於南美洲,剛開始的時候,只是作為觀賞植物,後來傳到中歐各華人們才開始了食用,17世紀進入了菲律賓,然後才傳入中國。直到20世紀才大面積種植開來。
番茄從觀賞到食用,經歷了許多的波折,也體現出了人類的大無畏精神。起初剛被發現的時候人們叫它以“狼桃”,以為有毒,並不敢吃!但戀愛中的男女因為它的鮮紅和美麗而把它叫做“愛情果”,傳說有一對戀人因為做好了一起赴死的準備,才吃了這愛情果,結果沒死!從此以後,人們才開始食用它了!
雞蛋我們聽多了“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的爭論,最後難分高下,我們更無法下定論。但有關雞蛋的記載在中國許多歷史書籍中都可以見到。《山海經》,《漢書》,《金瓶梅》中都有提到。著名的醫學寶典《本草綱目》中還闡述了雞蛋的許多藥理作用,能清氣解熱,潤肺利咽,還能補血等等。但具體是哪個年代才有的,我們無從得知!從哪個國家先有的,我們也無從得知!
雖然番茄是泊來品,但番茄炒雞蛋卻是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因為番茄炒雞蛋的形狀家苜蓿,所以又稱為“苜蓿肉”。最早的記載也是在明代,可見中國勞動人民從一開始種植番茄,就開始做番茄炒雞蛋這種美食了!如今的番茄種出了花樣,品種越來越豐富,大的叫西紅柿,小的叫聖女果。鮮食炒食,吃麵拌醬,或者做蘸水調料,或者與各種蔬菜搭配起來,農家人幾乎頓頓離不了。但番茄炒雞蛋卻始終勝券優渥地存在於人們的餐桌上。
-
6 # 隔壁村De小王
番茄是明朝來到中國的,也不清楚那時候他們,知不知道番茄和雞蛋是絕配,可以燒湯可以炒。有可能那時候他們把番茄只是當作一種水果吧!
番茄炒蛋,如今這道菜經常出現老百姓的餐桌上。營養美味,老少皆宜。要說是誰發明了番茄炒蛋這道菜,這個還真不知道。
番茄炒蛋大概是清朝以才發明的,毛用番茄炒辣椒招待過斯諾。
-
7 # 小楊哥vlog
關於這道菜的最早記載,根據我查閱的資料,是民國時的一本雜誌《園藝》。1935年,農學家邢錫永在《園藝》上釋出了一篇題目為《番茄之營養價值及其主要加工與烹調法》的文章,裡邊記載了幾種當時常見的番茄的做法。其中寫道:“油烙番茄片,去皮切片,用油烙加雞卵食之”。
這可能就是最早的關於番茄雞蛋的記載。在這個記載中,顯而易見,應該先放番茄,後放雞蛋。
為什麼,會產生番茄雞蛋這道菜呢?
仔細研究,可能有兩個途徑:
第一個途徑:
番茄炒蛋是中國吃貨對西方菜的改良。
1824年,美國主婦瑪麗·倫道夫的食譜中記載著一道“番茄蛋卷”的做法:將12個大番茄去皮切碎,在平底鍋中放入牛油、鹽、胡椒、洋蔥丁煎香,隨後放入番茄。等到其果肉糊爛成醬之時,打進6個雞蛋,迅速攪拌成一張蛋卷,隨即裝盤上菜。雖然這道菜將番茄與雞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但是番茄在其中依然只是扮演著一種類似醬汁的角色,與中國的番茄炒蛋沒有任何淵源關係。
所以,這個說法很難成立,畢竟中餐、西餐的思維方式,差別太大。
第二個途徑:
番茄炒蛋是中國的吃貨從傳統美食汲取的靈感。
在番茄炒蛋之前,也有一道神菜,廣泛存在於中國老百姓的餐桌上。
這便是韭菜炒蛋。時至今天,這道菜仍然很流行。
也許正是不知道哪一天,中國廚師想到韭菜炒蛋,索性換番茄試一試。
沒想到,竟然酸甜可口、十分美味。
-
8 # 歷史隆中對
番茄炒雞蛋要能出現,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
一,番茄成為人們的食物;
二,炒菜成為烹飪方式;
三,雞蛋成為炒菜的一部分。
我們逐條來看,第一點,番茄什麼時候成為華人的食物的。
其實番茄成為食物的歷史都很短。直到18世紀,在一次充滿藝術氣息的機緣巧合後,番茄才開始成為人們的摯愛。
番茄原產於南美洲,因為色澤太過明豔,人們都認為它有毒,所以只把它當做觀賞植物,叫做“狼桃”,即“狐狸的果實”。
後來一位法國畫家野外寫生,看到狼桃,感覺非常誘人,於是便吃了一口。
吃完之後,不僅沒事,反而滿口生津,感覺十分美味。就這樣,番茄開始成為人們的菜餚。
在中國,番茄一開始是入藥的。趙學敏(1719----1805)的《陸川本草》中記載番茄“健胃消食,治口渴,食慾不振”,相當於藥食同源了,療效差不多跟健胃消食片一樣。所以華人開始吃番茄應該在清中後期,入菜可能在清末民國時期。
第二個問題,炒菜什麼時候出現的。這個問題可以跟第三個問題一起講,即炒雞蛋什麼時候出現的。
《齊民要術》中有一個菜譜“炒雞子法”,就是當今社會的炒雞蛋,而且方法都一樣,“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擘蔥白,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磕雞蛋到碗裡,攪拌雞蛋,撒蔥花,鹽,豆豉汁,大火炒制,美滋滋(古人真的會玩)。
而《齊民要術》成書於南北朝時期,所以前後一比對可以得出:番茄炒雞蛋出現於清末民國時期。
-
9 # 琳琳曦
西紅柿又名番茄,原產於秘魯和墨西哥。16世紀中葉,西班牙、葡萄牙人殖民中、南美洲,把番茄帶回歐洲。到了歐洲,它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狼桃”。剛開始說番茄有毒,吃了會長瘤子,因此作為花園裡的賞植。它成熟時鮮紅欲滴,紅果配綠葉,美麗誘人,很受歡迎。
到了17世紀,英華人就知道番茄可以食用,但到18世紀初才作為蔬菜作物進行經濟栽培。1752年,英華人開始用番茄作果子露的製作原料。總的來說,18世紀中葉,番茄才開始食用栽培。18世紀末的時候,英國、法國、德國的食品店裡,已經遍佈番茄的身影。
番茄大約是在明朝萬曆年間傳入中國。明代萬曆年間趙函寫的《植品》(1617)提到,番茄是西洋傳教士在稍早的萬曆年間,和向日葵一起帶到中國來的。成書於1621年的明代農學家王象晉栽培植物著作《群芳譜》也記載:“蕃柿一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當時番茄叫“番柿”,因為形狀酷似柿子,又來自西方。清朝時期又叫西番柿。
番茄在中國傳播速度非常慢,和歐洲一樣,剛傳入時也被當作觀賞植物。清朝光緒年間,各地文獻對番茄的評價仍舊是“可玩不可食”。直到20世紀初期,才開始作為蔬菜栽培食用,大規模種植是在建國之後。
民國時期山西太原府正大飯店西餐選單
番茄的食用,抗戰期間已經非常普遍。1936年,斯諾訪問延安,招待他的就是西紅柿炒辣椒。1935年,老舍旅居青島,寫下的 《西紅柿》《再談西紅柿》兩篇小文提到了很多西紅柿菜品,比如番茄蝦仁。
而關於西紅柿炒雞蛋,據說在民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不過沒人知道它的發明者。到了抗戰時期,已經風靡全國了。
1940年代,抗戰期間,汪曾祺輾轉到大後方西南聯大就讀,在昆明的飯館裡驚喜的吃到了真正的西紅柿炒雞蛋,在他回憶那段歲月寫下的《昆明菜・炒雞蛋》中就寫道:番茄炒雞蛋,番茄炒至斷生,仍有清香,不疲軟,雞蛋成大塊,不發死。番茄與雞蛋相雜,顏色仍分明,不像北方的西紅柿炒雞蛋,炒得“一塌胡塗”。
紅黃交錯,賣相味道皆佳,酸酸甜甜的,可口又下飯。之後的70多年裡,西紅柿炒雞蛋風靡中國大江南北,經久不衰。
回覆列表
應該是明朝後期或者清朝前期才吃上的因為當時西紅柿是從西班牙殖民了新大陸以後才透過各種貿易從美洲到了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