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民正能量
-
2 # 斯幽故事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公元234年諸葛亮在北伐前線五丈原病逝。諸葛亮一生六次北伐,與司馬懿二人真可以說是亦敵亦友。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並沒有起兵討伐勢弱的蜀漢,蜀漢直到30多年後才滅亡。那麼司馬懿當初為什麼不揮兵南下,攻打蜀漢呢?其實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司馬懿劇照)
曹魏皇帝一直猜忌司馬懿,急召司馬懿回去。司馬氏當時也是名門望族,司馬懿更是才名遠播,曹操在世時就把司馬懿帶到身邊,成為曹魏集團的謀臣。不過曹操一直不給司馬懿實權,一直提防著他。
曹操去世後,曹丕繼位,曹丕不得已只好重用司馬懿,因為諸葛亮興兵北伐,而當時曹魏中只有司馬懿才可以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不過曹丕一直都是,一旦諸葛亮被打敗,就馬上抑制司馬懿勢力的發展。
其實曹氏集團一直都是想用司馬懿,但又十分忌憚司馬懿的。當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後,曹魏皇帝又馬上召回了司馬懿,害怕司馬懿會擁兵自重。所以司馬懿也沒能及時揮兵,攻打蜀漢。
當然,以司馬懿的智慧,他如果想要攻打蜀漢,肯定能有辦法,不過他不想,是有其他原因的。(司馬懿劇照)
司馬懿需要的不是國家統一,而是司馬氏當權。當時司馬懿雖然是前線大都督,但是他是被人控制的大都督,曹魏集團的曹真、曹爽家族依然有勢力和司馬懿抗衡。
如果司馬懿真的帶兵攻打蜀漢,在當時諸葛亮去世,蜀漢窮困的情形下,司馬懿很可能會取勝。可是取勝了,真正勝利的是曹魏,而不是他司馬懿。
在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需要的是在曹魏內部擴大自己的勢力,而不是帶兵去幫曹操打天下,落得個出力不討好的下場。(司馬懿劇照)
司馬懿不想讓蜀漢滅亡,不想蜀漢大臣被曹魏所用。對於司馬懿而言,曹魏掌權者越是無能,對自己越有利。如果蜀漢被滅,那麼蜀漢大臣肯定會變成曹魏大臣,而蜀漢當時還有姜維、向寵等能人。如果這些人來曹魏集團,逐漸掌握權利,那麼肯定不利於司馬家族掌握大權。
司馬懿是個聰明的人,這點道理他當然明白了,他也不會自己出力給自己找來更多的對手。
所以司馬懿此時只想保全蜀漢,保全東吳,來和他們共同抗衡曹魏,爭取更多的權利。
司馬懿智慧卓絕,但是他早有取代曹魏之心,所以不可能真心真意為曹魏做事。
-
3 # 上善若水36526
諸葛亮一生忠於漢室,自隆中茅廬受先主三顧之恩而入世,到五丈原七星燈續命回天乏術而歸西,無不充滿了傳奇!
司馬懿,世家大族子弟,自幼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司馬懿兄弟八人,號稱“司馬八達”,個個俊賢!在亂世之中,司馬如此龐大的家族,沒有發生過內亂、兄弟鬩於牆的事,證明他們對於內部管理是很成功的。
司馬懿從勸曹操稱王開始,步步上升。輔佐魏王太子後,曹丕更是對其言聽計從。
諸葛亮伐魏,司馬懿以“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為策,最終耗盡蜀漢鋒芒,贏得勝利。
司馬懿,屬於大器晚成者!成大業者,必精於隱晦!《易》曰: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善藏器者,不鋒芒外露,隱忍而待,如虎豹獵物,一擊即中!
按一般常理來說,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應該主動請兵伐蜀才合乎情理的。但是,對於曹魏而言,素有“狼顧之相”的司馬懿,根本就不可以長期擁有兵權。曹操疑心司馬懿必會久不甘臣下、曹丕借司馬懿之力穩固朝廷、曹叡抵抗蜀漢諸葛亮又不得不託以重任。
因此,有蜀漢政權在,司馬懿對曹魏江山就還有用處!
司馬懿正是因為蜀漢的存在,而得以保全其家族的安危。
這個就是所謂的“養寇自重”!況且,諸葛亮死後,以劉禪的能力,不足以對曹魏造成多大的威脅。蜀漢也不需要誰“養”。多年征戰使得益州越來越顯疲憊之相。
所以,對於司馬懿這樣的能人,曹氏是非常頭疼的!棄不可、用也不可。曹叡當然的不願司馬懿擁有兵權,即使司馬懿想要伐蜀,曹魏也不會支援!
-
4 # 南方鵬
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後,司馬懿命還長著,還有十七年壽命,在此期間,蜀漢失去頂樑柱,司馬懿也沒有藉機伐蜀,以圖統一天下,一來,司馬兄弟雖是長壽之人,但那是過後方知,於當時卻不可能知道自己能活多久的,司馬懿在諸葛亮去世這一年也已五十六歲了,放在古人中也算壽命不短了,沒想到還要長,朝廷和個人都沒有伐蜀這個心思和準備。
第三點是上下無心,也沒有時間去伐蜀,滅人國須先做準備,但曹魏皇帝曹睿在諸葛亮死後便一改明君氣象,貪於享樂與營建宮室,無心進取,沒有一定程度的兵力後勤準備是絕不可能成功的,皇帝貪圖享受,司馬懿又自認年邁,並且東吳不時騷擾,遼東也出了大事,公孫淵背魏自立,遼東地近鮮卑烏桓等異族,一旦成氣候,為禍必烈,所以曹睿司馬懿都不敢怠慢,立即部署發兵,待到司馬平定遼東,回來中途,曹睿已病體沉重了。
曹睿臨終被孫資劉放強改託孤旨意,改託與曹爽司馬懿,又留下孫禮給曹爽當副手,並提曹爽為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提防之意明顯,之後進入二人明爭暗鬥時期,司馬懿初期失利,被逼託病不出,期間曹爽倒主持了一次伐蜀,弄得灰頭土臉,到249年高平陵之變,重新奪回權柄,已經時年無多了,何況內部反對力量也漸漸抬頭,更加無力和沒有時間伐蜀了。
-
5 # 我是趙帥鍋
如果曹魏舉國上下都支援伐蜀,司馬懿肯定也敢像後來遠征遼東一樣,對蜀漢發動大規模的征伐戰。因為,以魏國的軍事資源,只要多路發兵,就可以把諸葛亮打得連北都找不到。
從某種意義上,就算諸葛亮活到鍾會伐蜀時,也會一籌莫展,我們總認為,只要蜀國在某個地方留一些軍隊,就能如何如何。但其實,在整體資源有限的背景下,你不論怎麼佈置,也會顧此失彼的。
但問題是,魏國上下,不要說明帝曹睿,就是各大豪門大佬,都不會允許司馬懿來領銜伐蜀。最簡單而言,以司馬懿的家族背景、資歷、能力,領銜軍隊滅掉蜀國,那司馬懿會膨脹成什麼樣子,誰也不敢想象。
在這種背景下,不是皇帝會制約司馬懿,就是豪門大佬也會想辦法制約司馬懿的。 甚至而言,就算司馬懿不顧眾人反對非要伐蜀,他最後的下場,恐怕也就和當年的曹真一樣。或者,即便司馬懿要更牛逼,能取得一些勝利,但也是無法擴大戰果的。
因為,無論皇帝還是豪門大佬,都不會繼續為他追加戰爭資源,司馬懿就等於用一個地方軍隊,與蜀漢舉國之力相爭,這顯然是沒有勝算的,所以最後還是隻能乖乖撤回來。
事實上,司馬懿面對諸葛亮和蜀漢,一直都非常保守,因為他受到太多的力量制約。否則,蜀漢一個撮爾小國,諸葛亮都敢成天窮兵黷武,高呼反攻大陸,司馬懿憑藉最強大的魏國,憑什麼就不敢呢?諸葛亮想解放全天下百姓,解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魏華人民;那司馬懿也想解放天下百姓啊,也想解救那些生活在蜀漢暴政之下受苦受難的人民啊!
但問題是,什麼理想、口號都是大而空的。真正的問題是,發動戰爭時,誰去付出?誰去收穫?司馬懿發動伐蜀的戰爭,充當付出的人,自然就是魏國境內各大的豪門大族,他們既要提供糧食和錢財,又要提供壯丁,最後呢,戰爭勝利後,好像就司馬懿能夠摘取最大的勝利果實,絕大多數人卻只能充當炮,甚至對曹睿而言,也是弊大於利。
當然,因為司馬懿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最開始他面對諸葛亮,永遠只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從不主動挑釁諸葛亮。後來諸葛亮死後,他也從來不提伐蜀的事情,甚至到後來的征討遼東,也不是他主動請纓,而是曹睿親自點了他的將,他這才領兵出征。
後來,司馬昭之所以敢主動伐蜀,是因為司馬家族經過三代人的努力,已經成為帝國最強大的勢力集團,但即便如此,司馬昭的伐蜀也是遭到舉朝反對,包括常年在西線對付姜維的鄧艾,支持者只有鍾會等寥寥數人。而出兵之日,司馬昭還要斬殺將軍鄧敦才能保證戰爭順利開始,由此可見這其中鄂阻力。
回覆列表
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位大佬如果拋棄政治原因,完全可以成為好朋友了,兩個人恰恰是因為政治原因,各歸其主征戰了很多年,雙方之爭,有勝有負。但是總體上是諸葛亮勝的多一些,司馬懿居於下風,但是司馬懿也有他的辦法就是堅守不出,這一招,諸葛亮也是很無奈,就是因為這一招,諸葛亮最終也被拖死在五丈原。一代英雄,終歸於黃土。
此刻在正常人看來,司馬懿佔據上風了。而且這個上風也是全面的上風,兵強馬壯,而且對方主帥去世,軍心不穩,而且蜀國內部也有楊儀和魏延內訌的發生,是一個兵伐蜀國的好時機。但是這只是一方面,司馬懿之所以撤兵,肯定有他自己的考慮,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我相信他的想法也會更周全一些,這也是他站在他本人的角度做出多方面權衡利弊的結果。
我想站在他本人方面撤兵,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就是魏國朝廷有很大一股力量在牽制他,嫉妒他。司馬懿長期掌握軍隊大權,在那個有軍權就可以稱帝的時代,這是皇帝最忌憚的事情,魏明帝曹睿就擔心司馬懿做大自己的勢力威脅到自己活著子孫後代的地位。其實嫉恨司馬懿的又何止是皇帝一個人呢,當時朝中的以曹爽為首的權臣 ,更是對他威脅很大。所以命令他回兵。
其次,天下大勢都認識到蜀國失去諸葛亮後被滅也是早晚的問題,司馬懿也沒必要待在前線,召回是最好的處理方式。於是回到朝廷的司馬懿被升到太尉的高位,權利就被架空了。
再次當時也是天下大亂的時代,遼東的公孫淵造反,東吳的軍隊攻佔合肥,都需要司馬懿回去處理這些事情。等到評定完公孫淵的造反後,曹睿去世,又成了下一任帝王曹芳的託孤大臣,此時朝廷內部政治鬥爭更加激烈,還要和曹爽作鬥爭。
最後這也是鞏固自我權力獲得自我利益的需要,司馬懿要篡權就要有自己的勢力,在朝廷內工作,自己穩坐釣魚臺,才能夠在一系列鬥爭中不斷增強自己力量。在此後的很多年裡,經過長期鬥爭,終於鬥倒曹爽,成了朝廷的實力派,從客觀上掌握了曹魏的實權,為兒孫建立晉朝打下了基礎。
很多事情的發生往往都是多種原因雜糅的結果,都是站在自己立場上充分考慮權衡利弊的結果。大人物,聰明人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