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鄧海春

    春秋五霸意氣風發,戰國七雄犬牙差互,所謂亂世出英雄,春秋戰國時期,各路諸侯或盟或伐,人才也是數不勝數,賢臣良將的典故數不勝數,所以很多時候,人們常常將春秋與戰國合二為一,稱之為“春秋戰國”,也經常將春秋和戰國就這麼理解成一個時期。那麼問題來了,春秋和戰國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呢?

    一、春秋在前,戰國位後

    周人發跡於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經周文王、周武王時,殷商已是“讒惡進用、忠良遠黜”武王伐商,建立周朝。然盛衰無常,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燃烽火而戲諸侯,哪知第三次犬戎真的來犯,大多諸侯王不聞不顧,至此西周滅亡,周平王元年(前770),周平王遷都洛邑,東遷之後的周朝,史稱東周,東周開始的這一年,便是春秋時期的開端,也是戰亂的開始。

    戰國是繼春秋之後的又一次大變革,如果說春秋時周天子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話,那戰國時期,周氏王朝的勢力已經是日薄西山了。周王室衰微而七雄興起,中原持續動盪,至秦朝統一六國終止,因此時間的先後,是春秋戰國最大的不同。

    二、春秋爭霸,戰國統一

    自東周開始,周朝由強轉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繁。春秋五霸人人聞名,然此“霸”非取周而代之,而是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質便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大國互相攻交伐戰,小國抱團取暖,在轟鳴的鐵騎下,無數小國被吞併、或成附庸,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後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戰國與春秋暫無明確的時間界限,但公認的戰國開端便是“三家分晉”,經過春秋時期百餘諸侯國互相兼併,戰國時只剩下二十幾個相對強大的國家,各家的兼併戰爭使得諸侯變少了,勝出者疆域變大了,人口變多了,財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財富,都集中在了少數幾個諸侯手裡。征戰也不只是簡單的奪城掠池,百姓希望有個安定的環境,國君圖謀天下歸一,七雄相爭,要的不是隻做“霸主”,而是要取代周室,“以天子自居”。

    三、君權下替,加固王權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天子”之稱名不副實,周王室也只等同一個中等諸侯國,然而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都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弒君現象屢見不鮮,雖然大部分都是發生在春秋早期,但戰國的開始正是“三家分晉”,三位大夫瓜分晉國,君權下替。戰國時,國君學聰明瞭,為了避免大權旁落,不僅任人唯親,同時也重用出身卑微之人,士人階層得以崛起並與外戚互相周旋,在君王的有意安排下互相爭鬥,似兩虎相爭而君王得利,王權得以加固。

    四、國無定界,郡縣代邑

    春秋時期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便是國與國之間少有界定線,對於這百餘諸侯國來說,“國”只是後世定的稱謂,那時的大國尚有城池,但一些小國只有些縣、邑,雖稱一“國”,實為一家,並沒有國家形態。而戰國則不同,隨著國士不斷開疆拓土,為了方便管理,便設立郡縣以取代縣邑,大國之間便互相劃分國界,約定土地,所以戰國有國界。

    不僅如此,春秋戰國還有許許多多的不同點,比如春秋的官僚制度便是官位世襲、土地世祿,但戰國時期,布衣們也能登上朝堂,也能拜爵封侯;還有農業制度,春秋多為氏族集體勞作,而戰國時小農經濟迅速發展,男耕女織已成社會主導,林林總總。但不可否認,即便是社會動盪、民心難安,但春秋戰國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農業大發展、社會大進步,為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2 # 谷老師

    周朝建立後,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從經濟上講,井田制開始瓦解,奴隸主貴族不能按照原來的方式奴役廣大的奴隸,土地私有制開始出現。從政治上講,王室衰微大國爭霸,周天子已經不能像西周時期那樣號令天下,一些大的諸侯國之間開始了爭霸戰爭,吞併一些小諸侯國。從文化上講,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各種思想流派紛紛出現。闡述自己的主張。從社會效果看,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不穩定。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從經濟上講,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形成,小農經濟佔統治地位,社會性質發生了深刻的轉型。從政治上看,各國經過一系列的變法,地主階級掌握了政權,奴隸主貴族勢力受到沉重打擊,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各國之間不斷兼併。從文化上講,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各種學術思想的交流與反駁,最終法家思想取得勝利,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從社會效果看,秦滅了東方六國,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 3 # 愛吃蛋炒飯wwh

    春秋戰國時期包括了東周整個時期,有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而戰國時期只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部分。春秋戰國時期:包括了東周整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東周又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兩個時期。因此這一時期也稱為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歷史時期之一,其主體時間線處於東周末期。戰國時代是華夏曆史上分裂對抗最嚴重且最持久的時代之一。以三家分晉的結果為標誌,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 4 # HK君

    1.經濟和政治制度不一樣。

    對於周朝的制度,有不同的歷史看法,一種看法是西周時為奴隸制社會,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奴隸制瓦解的社會,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封建制度建立的社會。

    還有一種看法是,封建本意指封邦建國,西周是帶有奴隸制成分的封建領主制社會,春秋是成熟的封建領主制社會,戰國是封建領主制瓦解、封建地主制建立的社會。

    對比歐洲的奴隸制羅馬帝國和封建領主制的中世紀,西方的封建領主制也有大量奴隸制成分,沙俄直到1861年廢除農奴制前,90%的農民是農奴。

    歐洲封建領主制沒有產生封建帝制,王權一直受到領主貴族和商人階層的制約,同時還有大量富農存在,這就讓君主專制制度沒有成長的土壤,歐洲也因此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出工業革命。

    所以,春秋時的封建領主制是非常成熟的農業文明社會的政治制度。

    戰國時代,還夾雜有大量領主制,但是戰國的國家兼併現象——就是戰爭太嚴重,導致了封建地主制的壟斷階段出現——就是秦滅了山東六國,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中國封建社會的毒瘤——封建帝制出現了。

    封建領主制類似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封建地主制類似於壟斷資本主義,而封建帝制類似國家資本主義。

    2.春秋時期的國際環境是尊王攘夷,戰國時期就開始諸侯兼併。

    春秋時期(上圖),《論語·憲問》裡有一條孔子語錄:“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要披頭散髮穿左衽的衣服了!

    春秋時期,中華文明還在尊王攘夷,內部的聯合、協作大於競爭,中華文明還能對外進行擴張,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

    戰國末年,荀子曾與臨武君在趙孝成王前“論兵”,說道: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齊桓公、晉文公)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商湯、周武)之仁義……

    可見,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晉文公要比戰國的政治家傑出,戰國雖然有七雄,但是沒有一個可以和桓、文、管仲相提並論的政治家。沒有一個可以為中華文明而抵禦遊牧民族入侵的諸侯盟主

    縱約長雖然有蘇秦,但是蘇秦也因為欺騙齊閔王而被殺,只有信陵君才能率領山東諸國一起抵抗強秦。但是信陵君既不是魏國君主,也不是魏國宰相。

    秦國雖然強大,但也只是在消滅山東六國的時候顯得強大,而在對付匈奴的時候,卻沒有傳說中的那樣強大。

    在山東六國中,燕國擊退東胡,秦開拓邊,國境幾乎囊括整個遼河流域,並進入吉林省境內,甚至控制北韓半島。

    趙國擊退匈奴,胡服騎射,確立了強大的騎兵。並設立騎邑——結合馬場的軍事殖民據點,如果後世一直沿著這條思路出發,佔領漠北高原,從戰略層面改變漠北遊牧民族的生存方式。

    楚國有莊蹻入滇。

    秦國呢?下圖是戰國中期的地圖,秦國還沒有進行商鞅變法。

    到了戰國後期,秦國已經變法過100年了,再看看下圖中的秦國有沒有開拓中華文明的文化圈:

    這時候,秦國都已經攻破楚國的郢都了,自己的秦長城還被西北的義渠人攻入,義渠距離關中,距離咸陽很近,秦國不首先像趙國、燕國那樣驅逐義渠之戎,收復黃河上游,反而不斷對山東六國進行攻打,從現代歷史角度和中華民族的整體角度看,秦國是在內耗!

    以秦國的軍事實力,如果秦國有尊王攘夷,或者成為中原霸主——真正的西帝(當時,秦國與齊國一度稱為東西二帝),就應該像漢武帝那樣驅逐匈奴,打通河西走廊,建立河西四郡。對於河西地區,最早的記載是《穆天子傳》的周穆王西遊。

    在秦朝的萬里長城中,秦長城要比趙長城、燕長城更加靠南邊。

    我們知道明長城要比趙長城、燕長城靠南,但是即使是明長城的陝甘段也要比秦長城更加靠北!

    換句話說,秦國只對內強硬,對外沒有開拓精神

    秦國只適合掠奪發達的地區,而對於相對落後的邊疆,秦國的那套系統就不頂用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充電寶敢充一晚上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