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談歷史說愛國
-
2 # 手機使用者23255590438
白起一生的輝煌得益於穰後魏冉的知遇之恩,范雎進入秦國政壇後,秦朝政治形勢發生了變化,特別是長平之戰後,白起如日中天,范雎與白起將相失和,秦昭王贏稷在范雎和白起之間選擇了范雎。西漢鄒陽在《獄中上樑王書》中有一段話:“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昭王疑之,”衛先生是白起的謀士,說明長平之戰前後,昭王贏稷已經與白起貌合神離,加上宣太后、魏冉等退出秦國政治舞臺,白起不適應秦國的政治形勢,與秦王贏稷產生了隔閡,白起心灰意冷,抗旨不尊,秦王贏稷殺心頓起!
-
3 # 草堂夜語
白起,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將軍。曾率領秦國的虎狼之師橫掃六國軍隊。為以後秦國統一六國立下赫赫戰功,被世人稱做“戰神”。在自己一生的戎馬生涯中未嘗敗績,被秦王封為武安君,就是這樣一位在春秋戰國歷史上叱吒風雲的百戰百勝的戰神,也免不了被君王賜死的命運!
公元前266年,秦國大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起初因為白起有病不能出征,秦王認命王陵為主帥,無奈王陵屢戰屢敗,無奈之下,當白起病情稍有好轉,秦王既令白起到前線替換王陵。白起分析了當時雙方的敵我力量對比,趙國在內,各路援軍正在向趙國集結,此戰對秦國極為不利,秦國失敗在所難免?不願去做統帥。建議秦王撤回軍隊停止攻打趙國!
這就是白起被賜死的起因。白起不願意去前線,於是秦王親自去請白起,白起以有病為由,不肯前去。秦王只得派別人為統帥!結果不出白起所料,秦軍慘敗而歸!白起知道後不但不安慰秦王,還說什麼秦王不聽他的話,結果怎麼樣?
這時候白起也不想想,秦王正在為吃了敗仗而在火頭上,白起這句話等於火上澆油,秦王能不氣憤?這不等於說秦王的能力還不如你白起嗎?秦王作為一國國君,自有其威嚴,冒犯君王威嚴,秦王沒有面子,能饒了你白起。君王需要的是忠心耿耿,唯命是從的臣子,將軍。不是對君王的指令指手畫腳,說三道四的臣子。由此秦王下令免去白起一切爵位。趕出咸陽。
放白起離開咸陽,秦王又對大臣們說,白起被貶,心懷不滿,口吐怨言,不能放過他。立即派人追上白起將他賜死!
白起直死也不明白一個道理,君王的威嚴不可觸犯,君王的面子比天大!君王需要的是一個聽話的臣子。你再有能力而不聽話,君王也不用你,即使你能力不太突出,但你聽話,君王也會信任重用!
白起死的時候還問自己 犯了什麼罪?會有這樣的下場?後來他想明白了就是為趙國被他坑殺的四十萬士卒也是罪有應得了!
站在不同的位置,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秦王考慮的是自己的威嚴不受侵犯。即使他知道此次進攻趙國不能勝利,也得撐下去!白起考慮的是如何打敗自己的對手,取得勝利。沒有取勝的把握就不應該去打。也許他是為了自己戰神名號不被玷汙。一次敗仗毀了自己一世英名。吃了敗仗有可能被秦王所殺,但是他沒想到自己不去一樣被秦王賜死!
-
4 # 五色土聊歷史
有人說白起被殺,是因為飛鳥盡良弓藏,還有人說白起被殺,是因為帝王害怕手下功高蓋主,對於以上兩種觀點,我不敢苟同。
以白起的戰績來看,他確實是戰無不勝的,在打殲滅戰這方面無人出其右,歷經70多場戰役,沒有敗績,戰國時期,幾乎一半計程車足死在白起的手下, 尤其是大家熟悉的長平之戰,趙國幾十萬降兵被坑殺,那怎是一個慘字了得。 也正是因為這些戰績反而綁架了白起,讓他不敢失敗, 白起有點輸不起了。
白起最終被殺,原因有二;
其一是白起對自己的瞭解是一知半解,為什麼這麼說呢? 白起只知道自己在戰場上,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所向披披靡的,但是他卻不知道在朝堂之上,如何安放他這顆高傲的心?他不知道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他把個人榮譽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所以說,他只是聰明,但不是智慧。
其二是白起知人能力有限,他不知道他在帝王眼中的位置和作用, 他沒有看破帝王的心思, 常言說帝王的心思很難猜, 看破而不說破方為智者;秦王是以天下為棋盤在佈局謀略,白起只是其中的一個棋子,如果棋子不聽話的話,這個棋子只能是棄子,最後的結果也就不言自明瞭,只能被賜死。
白起雖有軍事能力,但沒有政治韜略,秦王怎麼會害怕他呢?這未免也太小瞧秦王了;但如果白起又是軍事天才,又是政治權謀大師,秦王害怕他功高蓋主倒是有可能。
-
5 # 史無止境
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很少有軍事將領可以像白起那樣憑一己之力左右一個歷史時期的衍進,戰國時期具備與秦一戰的國家魏、楚、趙先後崩潰於白起指揮的軍事力量下,有史書記載,當時六國無一敢與秦一戰,只因為秦有白起。雖然白起未曾見證秦一統六國,但正是他的赫赫功勳直接締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然而提到白起的死,這位被譽為戰國第一名將的戰神既不是死於沙場,更不是老死於臥,而是被賜死於流放的途中,只因他違抗君命,不願再戰趙國。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呢?請看下面我的講解吧。不願再戰趙國,源於兩年前的長平之戰。那一戰,可以說摧毀了秦統一道路上的最後一個競爭者趙國,除了被白起坑殺的40萬趙國士兵令後人唏噓不已外,還留下了那句家喻戶曉的成語一一紙上談兵,然而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秦昭王停止了對趙國的進攻,原因是秦國在這次戰爭中也已元氣大傷,急需休養生息,也或者是秦相范雎包括秦昭王自己都擔心白起功高蓋主甚至到了趙國擁兵自重。總之,在白起認為是順理成章的滅趙國最好時機的時候,在趙國的土地上,白起接到了秦昭王撤車的語書……回秦國後,白起心灰意冷,便稱病賦閒。兩年之後秦國再攻趙國,然而處於亡國壓力下的趙國軍民體現出了空前強大的戰鬥力,秦軍死傷嚴重,履攻不力。萬般無奈下,秦昭王不得不請白起火速去趙國掌軍攻城。但白起拒絕了,理由是趙國在亡國的壓力下,傾全國之力備戰了兩年,那兩年無疑是針對秦國來準備的,現在不是攻打趙國的時候。 在那個時代,君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違抗君命的後果直接導致了白起先流放後被賜死的可悲結局。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評,期待你的加入,大家來一起分享歷史吧,天天開心歷史。
-
6 # 過往皆是歷史
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具有將帥之才。他統領秦軍攻伐天下,為秦國征戰四方,立下了巨大的功勞,受封“武安君”。可是,就是這樣一位牛人最終還是被當時的秦昭襄王賜死,一代不世出的名將就以自刎結束了他的一生,何其哀哉!
公元前266年,秦國發動了對趙國的又一次戰役——邯鄲之戰。當時的秦趙之間已經沒有任何可以談判的餘地了。經過長平之戰的趙國對秦國的痛恨那是咬牙切齒的,40萬人被坑殺!這是何等慘烈的戰爭啊,整個趙華人內心的憤怒被激發起來,他們面對秦國的又一次進攻表示要拼盡全力!
戰爭起初,三軍統帥白起生病了,所以秦王派遣大將王陵去攻打邯鄲,結果卻被趙國和諸侯聯軍打敗。秦軍受挫,秦昭襄王很著急,然後就去請“戰神”白起出山,替自己出這口氣,沒想到白起卻認為此次邯鄲之戰不能打。他向秦王分析了趙國優勢以及秦國的劣勢,最終建議秦王此戰不能打,要是打的話失敗是必然的。他拒絕出戰!
面對這個軍事專家白起的建議,秦王不為所動。眼看白起請不動,那就另找他人吧。於是又派了別人去繼續攻打邯鄲城,結果還是大敗而歸。白起雖說沒有去指揮戰爭,但是前線的戰報卻很快傳到他那裡。白起見罷知道這次秦昭王徹底怒了,肯定會再次請他。果然過幾天秦王二次登門拜訪,白起還是不去,甚至對秦王說道:“當時大王不聽臣的建議,如今卻又讓臣出馬,臣不打必敗之仗。”這番話讓秦王徹底對白起死心了,他認為歷經長平之戰的白起變了,曾經為自己的國家衝鋒陷陣的戰神不在了,剩下的是一個不聽話的無用的老者。於是,下令剝奪全部官職並且趕出京城。白起出城時心中憤憤不平,口吐怨言,最終又被秦王賜劍自刎。
誠然,筆者認為白起之死很奇怪,也不奇怪。所謂“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可能白起表面是因為一句話導致自己被殺,其實真正的原因或許是當時的自己對於已經強大無比的秦國而言沒有多少利用價值了吧。他替秦國打敗了趙國,通過了秦國統一道路上最難的一關。要知道趙國在戰國後期是唯一一個能夠單獨抗擊秦國的國家。長平一戰,趙國幾乎損失了全部的精壯勞力,國家的力量被消耗殆盡,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從此再也沒有國家能夠阻擋秦國統一中國的步伐。失去價值的白起功高震主,在那個君臣關係很複雜的戰國時期,白起的死也是註定的。
-
7 # 多讀文史
我認為白起的死跟秦國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存在很大關係。還有他一直靠耍性子鬧彆扭來爭取利益,在政治上簡直就是白痴。
一、自古以來,功高蓋主者結果都未如人意。白起的死未嘗不是一場政治上的鬥爭,眾所周知秦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是獎勵軍功、鼓勵殺敵求勝的軍功爵祿制度,它是新興的地主階級為提高軍隊戰鬥力而採取一項措施,同時也是調整當時社會關係的途徑之一。但是在這個制度框架下誕生了一批以白起為首的新興權貴階層,新貴階層和老貴族階層在利益分配上有天然的敵對因素。白起的死就是新階層與舊階層權利鬥爭失敗的結果。
二、封建制度的君主權威不容挑釁,秦國的軍功爵位制在制度上就存在天然的缺陷。其建立的目的在於提高秦軍的戰鬥力。雖然在同時代具備一定的優越性,但是沒有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聯絡到一起。這項制度的存在只適應戰爭期間,一旦出現和平時期捆綁在這項制度上的既得利益階層必然要讓君主發動戰爭,以求透過戰爭得到更大利益,這時國家君主就是去的自主權。 然而君主治理一個國家怎麼可能處於戰爭環境。 軍功爵位製得利益的那些能怔慣戰的軍人團體與君主就產生不可調和矛盾。白起只是被推春來做領頭羊的。
回覆列表
未嘗敗績的一代殺神白起為何會被賜死?
相信只要是對中國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們肯定都是知道的,在中國的歷史當中,有一個人是被稱之為殺神的,這個人就是秦國的大將白起了,這個人的一生可以說是極為彪悍的,在他的戰爭生涯當中沒有嚐到過一次敗績,但是最近的時候就有很多的朋友們在詢問小編說,殺神白起最後為什麼會被賜死呢?其實小編告訴大家,這就是中國自古以來的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了,因為白起的帶兵作戰能力實在是太過於強大了,這就導致了皇帝認為他一旦有了謀反的心思,就算是自己也是沒有任何辦法能夠去阻擋他的,那麼當這種憂慮一日接著一日的出現在皇上的心中時,他就會想要用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來讓自己的皇位坐穩了,這個辦法最後就只剩下了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