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unjin6278

    在歷史上,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每一個擁有這樣權力的帝王,都幻想長生不老,永遠君臨天下。秦始皇是如此,漢武帝是如此,唐太宗、唐玄宗以及明朝的一些皇帝莫不如此。難道皇帝們不知道生老病死是人間常情,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其實他們也應該是清楚的,但面對皇權的至高無上,誘惑力太大了,以致讓他們達到利令智昏的程度。然而長生不老藥沒找到、沒煉出,卻煉成了促死的催命藥,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亡秦者胡也”這句讖語,正是在秦始皇熱心尋找長生不老藥時偶得的。為了能尋到長生不老藥,秦始皇先後派了方士韓終、徐福、盧生等去海外尋找仙藥,仙藥自然是找不到的,有的方士趁機就跑到海外無影無蹤,如徐福,有的又回來了,受到了秦始皇的懲罰。不過盧生雖沒給秦始皇帶來仙藥和長生不老術,卻帶回來一本圖書,書上有一句話引起了秦始皇的注意,那就是“亡秦者胡也”。當時秦始皇已經統一六國,放眼天下誰敢與秦爭鋒?秦始皇就想到了北方的匈奴,他們被稱為胡人,難道以後滅我大秦天下的能是他們?於是秦始皇就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精銳秦軍,北擊匈奴七百餘里,掠取了黃河以南地和河套地區,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秦始皇又徵發大批民工,由蒙恬主鎮,將原先就有的秦、趙、燕等諸侯國阻擊匈奴的舊長城進行了維修、連線、改造,形成了西起臨兆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至於說秦始皇是不是因為看到了“亡秦者胡也”這句讖語才讓修的長城,我想應該有這種成份,因為古人都很迷信,很相信天人感應。但也不全是,在秦始皇之前,秦昭王時為了阻擋匈奴騷擾,就在邊境修築了長城,這是確保國家北方邊境安全的需要。另外蒙恬家族幾代人都是秦國戰將,率秦軍與匈奴人周旋多年,他應該很瞭解對付匈奴人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匈奴人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來無影去無蹤,很難與他們作戰的。要想曠日持久地守好邊疆,只有築一道長城,這樣防可守,進可攻,就能有效對付遊牧民族的入侵騷擾。因此築萬里長城決不僅僅是秦始皇看了那句讖語才作的決定,而是長久以來防禦匈奴人的既定國策。正因為是讖語,總有讓人猜不透捉摸不透的地方,秦始皇只知防北邊胡人入侵了,卻不知此“胡”非彼“胡”。“亡秦者胡也”之“胡”,誰知竟是自己的二兒子胡亥。秦始皇萬萬沒想到,正是胡亥篡位,在趙高一手指鹿為馬、顛倒黑白的統治下,把個固若金湯的大秦江山給葬送了,幻想千世萬世永存的大秦朝,竟二世而亡了。

  • 2 # 東西堂主

    修不修長城,修的話該怎麼修,當然不會單純依據坊間傳聞。重要的是,長城在防什麼?目前公認的:秦長城不完全是秦修的,而是秦在逐漸完成統一的過程中,把之前燕、趙等諸侯國已修建的長城連起來,同時自己也修了幾段原創性的長城。那麼這些諸侯國為什麼要修長城呢?肯定不是如法炮製的“亡燕必胡人也、亡趙必胡人也”。都這麼說的話,坊間傳言也是夠囉嗦了。實際上,我們如果把中國古代長城路徑圖(左)和中國氣候、氣溫圖(右)略作對比,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大約在而北緯42度上下的幅度內,南邊屬於中國的暖溫帶,這裡比較適合農作物生長,所以在幾千年的文明演變中,孕育出了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而以北是中溫帶,每臨9月霜凍為農作物成熟期,低溫會導致農作物早夭。所以這裡滋長的大多是草原遊牧文明。遊牧民族生產效率低,但機動性好;農耕文明生產效率高、生活恬淡幸福,但卻機動性很差。如果和遊牧民族硬鋼的話,肯定是討不到便宜。所以惹不起,躲得起。所以,沿著大致的氣候/文明分界線,各國的長城都修建起來了,而秦只不過查漏補缺,擔任了連線的工作。至於有人非要抬槓說: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不就是秦朝時候的事嗎?哦,對不起,這麼符合儒家倫理的故事,實際上已經是南北朝以後的民間演繹了。

  • 3 # 男子漢皇漢義勇軍

    謝謝邀請,首先以秦始皇及其智囊團絕對不會因為這句讖語而修長城的。修建的目的就是因為北方胡人是漢民族的大威脅!另外有些著名歷史學家考證說這個胡指的是秦二世胡亥,我就呵呵了。秦始皇老年巡遊帶的就是這個最寵愛的兒子。老大扶蘇在始皇帝看來絕對很討厭,把他發配但邊疆,每天看著匈奴人。現在一些海外歸流的秦簡,記載當時始皇帝的確就是傳位胡亥,史記記載的是錯誤的,我感覺還是很符合人倫實際的

  • 4 # 武丁仗劍決雲霓

    先說秦始皇為什麼要修長城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邊患主要是來自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秦始皇為什麼修長城防禦,而不是主動攻打匈奴呢?首先要對比中原農耕民族和草原遊牧民族有那些不同。

    一,進化程度一一也即文明程度不同。中原民族最遲自周王朝已進入人類文明的發達階段,確立了城邦,建立了政府,誕生了律法,掌握了先進的生產方式(改造自然),至秦已相對成熟和完善。而遊牧民族還停留在半信史的部落時代…………。

    二,崇尚一一也即崇拜或者信仰不同。中原民族崇尚禮儀,崇拜聖人,遵守等級和秩序,功名求取憑才幹、賢孝(讀書和修為),財富積累靠勤儉、勞作。一句話,“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而遊牧民族崇拜武力,喜好殺伐,只遵從征服同類異族的傳統,只要馬快、弓硬、刀鋒利,別人的土地、金錢、財物、女人都可以據為己有。

    三,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原民族佔據亞熱帶和北溫帶地域,利於農作物生長,大部分時間都可以保證自給自足,極端災荒年份也有豐年的儲備和家族鄉紳的救濟以及政府的賑災。遊牧民族純粹靠天討食,正常日子,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今日有酒今日醉,從不計劃和節餘,一旦遇上旱災、雪災和鼠疫,草枯畜牲死,只有打馬南下掠奪中原人民以活命。

    四,生活方式不同。中原民族喜靜,自上古開始就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勞開墾,精心耕耘,顧家守業,多數人一生未出方圓幾十裡一步;你不看,一代代人下來,黃河流域的土地被修整的阡陌縱橫,黃土高原的山坡也被鏵梨翻成了梯田。遊牧民族好動,逐水草而遷徏,流動半徑至於千里,走到哪,吃到哪,從不耕耘治理,直到現代,草原的地貌還與上古無異。部落間相互吞併不絕如縷,征服與被征服是家常便飯,沒有多少家國概念。

    五,對待戰爭的態度不同。中原民族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輕言戰爭,即便開戰,也是為了以戰止戰,爭取持久和平;就是人民個體的樸素認識,也是為了他這一代人把仗打完,讓子孫後代過上安穩的太平日子。而遊牧民族正相反,他們為戰爭而生,以征服為榮耀,視快馬彎刀為生命,戰爭伴隨著他們的一生。

    六,作戰樣式一一戰術手段不同。中原王朝的軍隊除一部分守衛京畿外,其餘的分駐在邊境關口、城鎮,為防邊將坐大,一般互不隸屬,調動程式複雜,也很耗時。主動出擊,一是兵力集合困難,二是找不到對手,三是作戰工具落後(戰車),四是單兵能力不及,五是糧草供應困難。而匈奴人是全兵皆兵,兵民一體,來無影,去無蹤,忽藏匿於九天之下,忽出現於阡陌之中,忽聚嘯於邊關隘口,忽飄散於密林叢芒。總之,中原軍隊對匈奴軍隊是攻無可攻,防不勝防。

    以上是中原王朝對匈奴人的總體態勢。具體到秦始皇,還有直接原因。他雖然橫掃六合,統一四海,但匈奴人一直佔據著河套地區,直接威脅著帝國首都咸陽的安全,最近處直線距離不足一百五十公里。秦始皇派蒙恬率大軍將匈奴逐出河套,並修馳道,築九原城,修長城,都是為了護衛首都安全。而大軍追擊匈奴,一是秦朝初建,政局不穩,大部分人還沒有養成忠於王朝的慣性心理,怕後院起火;二是一部分秦軍還在南方討伐,不可冒然兩面作戰。三是當時人口有限,草原沙漠即便佔領,也得不償失,無人駐守,大軍一撤,遊獵者隨後跟進。最好的方法就是隔離一一築牆,

    事實上,戰國時的燕趙早已築牆,並不是秦始皇首創。自後各朝代也陸續修築,規模遠超秦,只不過秦二世而亡,歷代儒家文人士大夫對其大肆醜化,再加上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修長城就成了秦始皇的暴政之一,一提起長城馬上聯想到孟姜女,再到秦始皇的殘暴好色,幾乎成了定論和公議。當然了,自古江山文人捧,千秋功過儒生評嘛。可是從古至今也有許多研究漢匈關係的學者,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在秦始皇所處的時代條件(無騎兵)下,修長城是唯一的選擇。所以修長城是秦始皇為了一勞永逸的解除北方邊患,企圖江山永固、基業萬世。決不是緣於什麼盧生仙書的讖言。

    再分析“亡秦者胡”這句話

    引一段流傳了兩千年的讖言:秦始皇即位後,用盡各種方法追求長生不老之術。有一位方士盧生,察覺了秦始皇這種心理,便告訴秦始皇,海上有一座蓬萊仙山,山上住著擁有不死之藥的神仙。於是秦始皇邊讓盧生出海尋找蓬萊,以求得不死之藥。盧生回來後,向秦始皇表示未能找到不死之藥,卻拿到了一本“仙書”,書上寫著一則讖語:“亡秦者,胡也。”秦始皇看到後,認為讖語中的“胡”是指匈奴,乃命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以絕亡秦之患,又修築萬里長城,以防胡人南侵。秦始皇死後,李斯等人擅改遺詔,擁立秦始皇少子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秦二世暴虐無道,導致了秦朝的滅亡,應驗了“亡秦者胡”的預言。不過“胡”原來並非是秦始皇所想的“胡”族(匈奴),而是其子“胡”亥。

    我認為這個說的繪聲繪聲、有鼻有眼的所謂“讖言”只能當故事看,應該是秦始皇死後,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天下大亂,儒生趁機篡改和編造的,一是借天意咀咒贏政,以為幸災樂禍意。二是向劉、項等亂世英雄推銷自已,即誰打江山、坐江山必須重用他們這幫人,這是神的旨意,否則,到手的江山也會立馬跨臺。

    但我同時認為“亡秦者胡”這句話在秦始皇生前就應該有,而且還流傳甚廣。為什麼?原因是秦始皇橫掃六國後,中國境內再無對手,那他下一個敵人來自何方、又是是誰呢?當然是從周朝開始就困擾蠶食中原地區近千年的匈奴人。既無意圖降服、也無力量消滅,那就築長城永久隔離。所以胡人是秦王朝唯一的危脅,是當時朝野的共識,並不是什麼秘密,更不是所謂的“讖言”。只不過秦二世而亡,那個花花公子名字中恰好有個“胡”字,儒生們便事後諸葛亮,將彼“胡”演義成此“胡”,以顯示自已先知先覺;反襯秦始皇聰明反被聰明誤,錯將此“胡”當“彼”胡,嘲笑其愚蠢透頂。我們當代人權當歷史故事看罷。這正是:

    君王早知沙丘死

    何必匆匆築長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時期的詹姆斯和錫安·威廉姆斯,誰的身體更勁爆?錫安·威廉姆斯對位詹姆斯你看好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