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公元
-
2 # 上古幻雲之刑天
給大家科普一個真實的炎黃。
黃帝,以土瑞之德而得名。軒轅六部中的有熊支部首領。其父是軒轅少典(即六部聯盟首領的稱呼)。有熊部落也稱公孫氏。因祖居陝西姬水,得姓姬。姬水也稱涇水,與姜水(即渭水,)是匯入黃河的兩大支流。涇渭分明講的就是這兩條河流。軒轅部落在姬冒其時代,與華胥聯盟部落分開,遷徙到河南新鄭一代,定居。開創軒轅的鼎盛時代。姬冒其也是第一代少典。
黃帝的父親姬尹,屬於第十一代少典。
黃帝在新鄭的具茨山,重振華胥聯盟,拜風后為相,力牧為將。容成作曆法,隸首作算術,師父大撓作甲子,倉頡造字,伶倫作音律,叟區占星術。
-
3 # 嚴師說字
歷史是透過文字記載的。文字隨著歷史的發展引申了很多意義,但其本義是不發生變化的。不論是歷史人物還是朝代,都有透過文字讓我們去研究和了解。尤其是上古時期,那些古文字我們多數是推測而定結論,經過幾千年的演義,引申了還不知多少個層次。就是春秋時期的孔子離炎黃時期也得兩千多年,何況司馬遷書寫的《史記》,對於上古時代,多數應該是傳說。唯一流傳下的應該是文字,所以我們就應該從文字的本義去分析那個時代的特徵,而不是一味去用那些傳說的故事去充當過去的歷史。
現在用的漢字到我們目前發現的古文字,都有一定的延續性。古文字是在事物的象形和象形會意的基礎上,採用曲線形式來表達字的資訊。現在用的漢字是用具有特定意義的筆畫來描述字的意義。我們所用的漢字,是在漢晉時期確定下來的,那個時期對古文字的認識更接近歷史的真相,尤其是對常用文字的確立更確切。如炎黃、蚩尤、堯舜、禹夏、倉頡、伏羲等,這些傳說的人物和朝代,不論是後人給他們的用文字定義,還是當時他們自己用文字定義。肯定是最恰當的定義。這些文字的本義也就是對那個時代的人物特徵和歷史特徵最真實的表述。這些文字的本義也真實印證了現在的有些神話傳說。下面先從“炎黃”說起。
伏羲 、炎帝、黃帝
《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炎帝)、黃帝為三皇。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伏羲是古代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
神話及其傳說有其虛構的成分,但也不是沒有一定的依據。從伏羲二字本義來分析,我們看看隱含著那些與其傳說有關的資訊。
伏(服或匐、孵)是由人的變形“亻”和犬會意而成的字。字形會意表示犬匍匐在人的身邊。借“服或匐”聲表示犬匍匐在人的身邊伺候人。借“孵”聲表示可以菢卵孵化。與傳說伏羲女媧相婚生兒育女相吻合。
羲(兮)是由繁體“義”的省形“”和兮會意而成的字。義是由美的省形“⺷”和我組成的字。美指內心和外貌均美的人;我指示自己。會意為自己要以美人做榜樣來要求自己,“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借“宜”聲表示效法別人要適宜,不然就是東施效顰,適得其反。義的本義就是由人外表形態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徵。兮是八(分的省形)和丂會意而成的字。八表示分,這裡指示分清;丂表示一種敲擊樂器,這裡指示樂曲。兮的字形會意為分清樂曲,在古詩詞中表示分句結束,就是現在的標點符號。兮即標音又會意。羲的字形會意從物體形態看分清物質的內在性質。也就是從字形看清其字義。印證了伏羲畫“八卦”用來說明自然界變化規律;同時也說明伏羲創造文字。
炎帝是上古時期的部落的首領,號神農氏。該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也就所以稱為炎帝。應該是後人為了紀念炎帝部落發明的取火用火,就創造了一字“炎”,用於記錄那個時代的特徵。火不僅用於把生食加熱成熟食,還可用火來燒荒種地,同時還可用火來戰勝蟲災。這個時期歷史也較長,傳說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更加說明炎帝時期不是一人,而是一個時代特徵。“炎”的字形是火上之火,這一火焰的特性有關,火苗上出,所以借“焰”聲表示火苗的外焰是溫度最高的。傳說,炎帝是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號神農氏。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也就所以稱為炎帝。
炎帝時代應該是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製造和使用石器,如磨和碾,以及敲擊石頭來點火。都可以用文字來說明。點(打鑽切)是由鑽的省形“佔”和熱的省形“灬”會意而成的字。字形會意為鑽木取火。讀音借“打鑽切”表示敲打火石或鑽木都可以取火。據說炎帝親嘗百草,研究用草藥治病,併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他的子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黃帝和炎帝應該是在同一時期。黃帝應該生活在黃河流域。有文字“黃”可以說明,黃也與用火有關。黃的讀音來源於“火光切”,黃為火光之色。黃是由“艹”和“寅”的省形“”會意而成的字。“艹”指示春天草木復甦,萬物生長;寅“”表示燕子飛回北方築巢,繁育後代。黃總體表示大地回暖之意。黃色為暖色。因參照物是火焰的焰心為黃色,所以黃為五色(青赤黃白黑)居中。黃為帝王之色。
帝(地)是由立的省形“”、“冖”和巾會意而成的字。立表示人雙足合攏身體向上直立於地面之形;下面一橫“一”省去用“冖”代替,“冖”表示覆蓋,這裡表示天幕,寓意“帝”不是立於地上的凡人,而是立於天上的神;下面的“巾”表示帝是至高無上的佩巾者。借“地”表示帝是萬物的創造者,是萬物的根本,天創造地生養,帝是萬物的締造者、主宰者。帝本為天之號,又為王者之稱。德合天地者為帝;奉天承運者為皇;得天時地利人和者為王。從黃帝的字義來看,應該主宰這片黃色土地的人。
-
4 # 中原灣
首先黃帝和炎帝是人,他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祖師,領導中華民族從荒野群居掠奪生存走進農耕部落文化,結束了被人任意屠殺荒野的局面,讓人們過上安居樂業的原始社會。
因為當時沒有文字記載,只是口口相傳,黃帝部落的後繼者仍是黃帝的後裔,也可能稱“黃帝”,所以人們就把好黃帝的功債永遠傳頌,逐漸神化成神。炎帝也是這樣成為了神。其實史書中的嗤尢,也是破一些地方的黎民百姓所崇拜的戰神。
-
5 # 水煮汗青
黃帝和炎帝應該是歷史人物。
為什麼說“應該”呢?因為我們目前的史料對上古時期的記載甚少,就連夏商周都是爭議不斷,更不用說夏朝之前了。
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他是從“五帝”開始寫的,為什麼不寫三皇呢?因為他也找不到可以證明三皇的史證,從史官的角度來說,他不能虛構。但從司馬遷的《五帝本紀》中又可以找到三皇的影子,那就是“神農氏衰”這句話。
三皇五帝三皇爭議很大,不同的資料有不同的版本,但神農氏是被普遍認可的一位。因此司馬遷在寫黃帝的時候用了一句“神農氏衰”,給五帝時期拉開了序幕。
神農氏衰,面對諸侯相侵的問題也是“弗能徵”。意思就是在黃帝之前,天下是由神農氏掌權,但到了後期,神農氏的勢力減弱了,各地的諸侯開始相互爭鬥。面對天下失控的場面,神農氏也無能為力。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黃帝的部落崛起了。
到目前為止,黃帝的身份是可以確定的,但是炎帝卻有爭議。
《史記》中記載,炎帝因不滿百姓都投奔黃帝而引起交戰,那麼炎帝是誰?又來自哪裡?這個答案司馬遷沒有說,我們只能在《國語》中找了。據《國語》記載,炎帝為神農氏,與黃帝是兄弟,都是少典之子。
在這裡大家會有一個疑問,如果炎黃二帝都屬於神農氏,為何不拯救“世衰”的家族,而要互相爭鬥,另起爐灶呢?
我認為,在三皇時期的神農氏就像周朝的周天子。當神農氏得到天下以後,給自己的子孫們開始分封土地。少典應該是神農氏末期的天子,他把皇位傳給了炎帝,而黃帝則被分封出去,成為諸侯王。由於黃帝更有人氣,因此百姓喜歡跟著他幹事業,這就讓“正規天子”炎帝很不爽,由此而引發兄弟之戰。
戰爭的結果就是炎帝輸了,成為神農氏的最後一位天子。黃帝代替了神農氏取得天下。
回覆列表
黃帝和炎帝為什麼成為了神話人物?
中華民族的神仙有很多,但是大多都是對於華夏民族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的。甚至大家所知道的很多歷史人物,因為卓越的歷史貢獻或者高尚的情操,被後世封神,成為大家所熟悉的神仙,比如大家所熟悉的“關二爺”或者“托塔天王李靖”。
黃帝和炎帝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對於華夏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所以被尊為神仙也是出於古人對於黃帝和炎帝的崇拜,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黃帝和炎帝是不是真實存在的?黃帝和炎帝當然是真實存在的,但是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上古帝王,而是部落首領或者部落聯盟首領。
炎帝,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神農。
但是炎帝僅僅是炎帝部落聯盟首領的稱號,神農是第一任也是貢獻最大的炎帝,後來還有多位炎帝一直統治著炎帝部落。並且炎帝部落最後一任炎帝榆罔,曾與黃帝交戰,但是後來重歸於好,組成炎黃聯盟,擊敗了蚩尤,也就是最早的炎黃子孫由來。
黃帝只有一個,就是人皇軒轅。人皇軒轅最初只是有熊部落的首領,但是在人皇軒轅的帶領之下,有熊部落逐漸發展壯大,成為能與衰弱的炎帝部落相抗衡的黃帝部落。
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雖然曾經交戰,但是最後重歸於好,形成了炎黃聯盟,人皇軒轅成為了當時炎黃聯盟的首領,佔據了主導地位,最後擊殺了蚩尤,成為了天下共主。
炎帝和皇帝雖然是神話人物,但也是原始社會真實存在的部落聯盟首領,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