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好玩的程式碼

    恆星溫度高達幾千度,人類是如何測算出來的?科學家給出解釋

    我們都知道太陽的溫度很高,而且太陽在源源不斷的釋放能量,那麼太陽這麼高的溫度人類是怎麼測算出來的呢?一般我們都知道物體溫度的高低能夠透過表面看出來,一般顏色由暗紅到亮紅,然後再到亮黃,白藍白,藍這是溫度一步一步走高,在宇宙中,紅恆星的表面溫度達到了2500k到3500k左右,g型的黃星,表面的溫度達到了5000k到6000k左右,比如說我們的太陽,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達到了這麼高,而o型的藍巨星,其表面溫度達到了30000k以上!

    根據顏色去判斷恆星的溫度,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方法,因為這隻能夠讓人得到一個溫度的大概範圍,很難得到一個準確的數值,那麼恆星的溫度是用什麼方法測量出來的呢?因為恆星的溫度太高,我們根本就沒有辦法到恆星附近去測量它的溫度,我們能夠觀測恆星的溫度是依靠它們給我們傳來的波,然後再透過波段的特性來分析,比如說我們的太陽,科學家測量太陽的溫度,也不是測量出來的,只是對太陽的輻射進行了測量,在物理學上有一個叫黑體輻射的概念,這概念的大概意思就是任何的物體都有不斷的輻射!

    吸收以及反射電磁波的性質,不同的物體所輻射出的電磁波都是不一樣的,是具有一定特點的波普分佈,而這波普分佈是於物體本身的特性和溫度有關係,科學家把這稱為是熱輻射,黑體輻射的本身服從於普朗克定律,而我們將太陽的本身看作是一個黑體輻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將太陽的輻射畫出一條輻射曲線來判斷它的溫度,太陽的輻射強度會隨著波長的分佈出現一個最大值,而這個最大值可根據一個公式來計算,黑體輻射的峰值所對應的波長越短,那就說明所對應的天體溫度就越高,反之則是越低!

    透過這種方法,我們就能夠計算出恆星的溫度,不過這也就是能夠測出一個大概值,具體的溫度也是沒有辦法測量出來的,不過這種測量的方法要比看顏色判斷溫度準確的多,而且判斷的恆星的溫度出了顏色之外還有它的亮度也是能夠判斷的,恆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和恆星的半徑,能夠得出恆星最終的溫度,目前這就是科學家測量恆星溫度的辦法,不過想要知道恆星準確的溫度,現在估計是沒有辦法測量出來,因為恆星的表面溫度太高,我們不可能飛到恆星附近去測量!

    就算是能夠飛到恆星附近,恐怕飛船都已經化了,所以人類還在不斷地發展自己的科技,等到人類的科技發達到一定的程度,我們就能夠準確的計算出恆星的溫度,不過這還是需要很多年,可能幾百年以後,人類的科技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我們就能夠準確的計算出恆星的溫度,目前科學家還在不斷地研究宇宙中的天體,而且科學家發現宇宙中有很多神秘天體,比如說黑洞,黑洞之所以在宇宙中被稱為是神秘天體就是因為黑洞的引力無限大,所以經過黑洞會身邊的物質都會被黑洞吸收!

    而且基本上沒有物質能夠逃離黑洞的引力,所以科學家猜想黑洞是不是能夠穿越時空,因為黑洞一直吞噬物質,那麼這些被黑洞吞噬的物質去了哪裡現在我們也不知道,所以科學家對黑洞能夠穿越時空也是一種猜想,不過黑洞存在宇宙中一定是有它的道理,只是現在我們還不知道黑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可能再過很多年以後,人類能夠解開黑洞的奧秘,就能夠解開宇宙中的奧秘!科學家現在還沒有看到黑洞的真正面目,因為黑洞能夠吸收光,所以我們無法看到黑洞的裡面!

    但是科學家認為黑洞的裡面,可能是一個極度扭曲的空間,因為黑洞引力太大,它能夠把時空扭曲,這就是它非常神奇的地方,而且科學家一直研究黑洞,就是因為黑洞裡面藏著很多奧秘,我們想要知道黑洞的奧秘是什麼,就需要不斷地對黑洞進行研究和探索,而且宇宙中的恆星有很多,而且恆星死亡以後能夠變成黑洞,這也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的太陽在50億年以後也會死亡,到時候會變成一顆白矮星。

  • 2 # 山水1320

    恆星距離我們實在是太遙遠了,就連距地球最近的太陽,也有1.5億公里。雖然距離遙遠,但是幾十億年來太陽卻是源源不斷的把Sunny和熱量送到了地球。在Sunny的沐浴下,使地球四季有春,處處充滿溫暖。太陽離地球那麼的遙遠,有多高的溫度熱量能傳遞到地球,也是人們探討的天體物理學重要課題之一。

    大家都知道太陽表面的溫度高達6000℃。那麼問題來了,人們是怎樣測量到太陽的溫度高低?就現在的科技水平,任何探測儀器都無法接近太陽,更不要說用儀器近距離實測。科學家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一些水在太Sunny的照射下,隨著水溫的增高而透過一定的公式作出計算,從而測得太陽的溫度。而這種方法卻不太適合遠在天外的其它恆星。而是採用透過多年的實踐,發明出的恆星光譜序列表進行測算。根據恆星的顏色,對號入座,從而估算出恆星的表面溫度高低。一般來說藍色的恆星表面溫度在10000~20000℃之間,而藍白色的恆星最高則可達到30000℃左右。而黃色的恆星表面約在6000℃左右。紅色的恆星也有2000℃。不過這些資料都是恆星表面溫度的大約數字。想想鐵在1000℃以上瞬間就會化為鐵水。再看看恆星的表面溫度之高,實在令人感到欣慰。因為只要有溫度,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就會永遠長生不老。

  • 3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恆星的溫度高低,取決於恆星內部核聚變的強弱,在恆星不同的發展時期,以及質量的差別,內部核聚變強度就會不同,對外釋放的熱量會有很大的差別,恆星表面的溫度也會表現出差別,使恆星呈現出不同的顏色,一般由低到高,恆星外表的顏色為黃色、白色、藍色。

    那麼具體溫度值是多少呢?比較簡單的方法是應用光譜來判定,不同的溫度對應的光譜型也不一樣。

    目前用於恆星分類的光譜型別有很多種,拿哈佛分類方法舉例,從高到低可以分為O、B、A、F、G、K、M、R、N、S型,其中第一種和後三種所佔比例很小。以上每種光譜型又可根據譜線相對強度分為10個次型,進一步細分譜線型別。

    目前還有另一種稍複雜的方法,就是應用黑體輻射維恩位移定律來判定,根據太陽輻射強度和波長分佈模擬輻射曲線,根據輻射強度峰值所對應的波長來判斷恆星的溫度,對應的波長越大恆星溫度越小,反之則越大。

  • 4 # 魔小頓

    在天文學, 恆星分類是將恆星依照光球的溫度分門別類,伴隨著的是光譜特性、以及隨後衍生的各種性質。 根據維恩定律可以用波長來測量物體表面的溫度,但對距離遙遠的恆星是非常困難的。 恆星光譜學提供瞭解決的方法,可以根據光譜的吸收譜線來分類:因為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只有特定的譜線會被吸收,所以檢視光譜中被吸收的譜線,就可以確定恆星的溫度。 早期(19世紀末)恆星的光譜由A至P分為16種,是目前使用的光譜的起源。

    20世紀初,美國哈佛大學天文臺對50萬顆恆星進行了光譜研究。 他們根據恆星不同的譜線進行了分類,結果發現它們與顏色也有關係。

    藍色:“O”型藍白色:“B”型白色:“A”型黃白色:“F”型黃色:“G”型橙色:“K”型紅色:“M”型

    (口訣為Oh Be A Fine Girl Kiss Me)

    在1860至1870年間, 安吉洛·西奇神父為了分辨觀察到的恆星光譜,創造了早期的光譜分類法。 在1868年,他已經將光譜分為四類:

    第一類 :白色和藍色的恆星,光譜有厚重的氫線和金屬線。 (現在的A類)第二類 :黃色星-氫的強度減弱,但是金屬線更為明顯。 (現在的G和K類)第三類 :有寬闊譜線的橘色星。 (現在的M類)第四類 :有明顯碳帶的紅色星和碳星。

    在1878年,他增加了第五類: 發射譜線的恆星(ex:Be、Bf等)

    在19世紀的90年代末期出現了一種新的分類法,取代了西奇分類法,即哈佛分類法。

    哈佛分類法是由哈佛大學天文臺發展出來的,由赫羅圖的橫座標為光譜的型態,依照溫度的順序由左向右依序為O、B、A、F、G、K、M等型別。 1894年,哈佛大學天文臺開始對恆星光譜作有系統的分類,在安妮·坎農的主持下,經歷了40年時間,到1934年共分析了數十萬顆恆星的光譜,編纂成10冊的亨利·德雷伯星表及其擴充星表,並發展出現在使用的摩根-肯那光譜分類法。

    這是目前最通用的恆星分類法,依據恆星的溫度由高至低排序(質量、半徑和亮度皆與太陽比較),但其光譜標示仍沿用哈佛光譜中的分類,將恆星的光譜分成七大類,每類再細分為十小類。 但目前最熱的星為O 5 ,最暗的星為M 5 ,即O型只有五小類,M型只有六小類,總計為61小類。

    各型別的特性如下:

    O:溫度高於25,000K,有遊離的氦光譜,氫的譜線不明顯,在紫外線區的連續光譜強烈。 多數的原子都呈現高遊離狀態,如氮失去兩個電子,矽失去三個電子。B:溫度在11,000至25,000K之間,氦原子譜線呈現中性,矽則失去1或2個電子,氧和鎂原子失去1個電子。 如B 0就已經沒有氦的遊離譜線,氫譜線則已很明顯。A:溫度在7,500至11,000K之間,光譜以氫原子的譜線最強烈,矽、鎂、鐵、鈣、鈦等都為遊離的譜線,但金屬的譜線很微弱。 如A 0已經沒有氦的譜線,有微弱的鎂與矽的離子譜線,也有鈣離子的譜線。F:溫度在6,000至7,500K之間,有離子化的金屬譜線,氫的譜線轉趨微弱但仍很明顯,鐵、鉻等自然態的金屬譜線開始出現。 如F 0的鈣離子線強烈,氫的譜線雖已減弱,但中性氫原子譜線與一階金屬離子線都很明顯。G:溫度在5,000至6,000K之間,有遊離的金屬、鈣譜線及部份的金屬譜線,氫原子的譜線更為微弱,分子譜線(CH)已經出現。 如G 0譜線以中性金屬線為主,鈣的離子線達到最強,氫氧根(G帶)的吸收線很強。K:溫度在3,500至5,000K之間,主要為金屬譜線。 如K 0在藍色的連續區強度微弱,氫線很微弱,有中性金屬譜線,分子譜線(CH、CN)依然存在。M:溫度低於3,500K,有金屬、分子及氧化物的譜線,氧化鈦(TiO)的譜線成為最主要的譜線。 如M 0已有很強的分子帶,尤其是氧化銻、鈣原子的譜線強烈,紅色區呈現連續光譜;M 5鈣原子的譜線很強,氧化銻的強度超過鈣。

    此外,在巨星的區域內因為還有其他的元素參與核反應,所以還有R、S、N三種在巨星分支上才會用的分類;還有些恆星因為有些特殊譜線而不易歸類於其中,也會另外加上註解用的字母作為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歐洲國家聯賽,德國隊VS荷蘭隊的比賽比分該如何預測?德國隊這場比賽能否復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