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rSHI科技觀
-
2 # 陽光灑滿角落
蘋果,高通,inter,amd,arm這些是高科技公司吧,這隻能算作爹,它媽媽asml是總部設在荷蘭的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裝置製造商之一,向全球複雜積體電路生產企業提供領先的綜合性關鍵裝置。asml是生產晶片光刻機的
-
3 # 兩塌糊塗2020
主要與資訊革命發生在美國有關。什麼叫資訊革命?就是大量的資訊產業公司出現了,改變了社會生產生活模式,這就是資訊革命。而這些載體是什麼?就是企業。美國引發了資訊革命,開創了人類第三次工業革命,許多技術都是在美國創造的,形成了美國企業,就是目前的微軟,IBM等科技巨頭,他們的很多技術都是保密的,只能用他們的產品,卻弄不到他們的技術,所以只能看到美國有許多大科技公司。如果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哪個國家引領了世界,那麼同樣的道理,未來大家就會說怎麼這個國家出現了這麼多的高科技公司了。——一點愚見。
-
4 # 揮塵坐談
歐洲有的,諾基亞愛立信黑莓也都風光一時的,不過每個牛的公司後面都得有個牛的國家才行,要不然很難保障自己的利益。典型的例子是HTC,當年HTC手機最火時,它後面的臺灣不足以支撐它走下去,黑莓的手機作業系統不會比安卓的差,如果它是中國企業,還可一戰的,中美現在貿易戰,但蘋果手機居然不在裡面,蘋果是牛的,但最牛的是後面的國家,你認為歐洲沒有牛的公司,正是歐盟的力量下降的體現
-
5 # 我1391571
歐洲不缺蘋果和索尼這種級別的公司。諾基亞巔峰時期遠勝現在的蘋果。索尼和飛利浦西門子在工業領域相比好像還差點,索尼只是勝在門類多,工業科技娛樂都涉及了。歐洲唯一缺少的是谷歌這種型別的網際網路企業。要說軟體企業歐洲也有sap這種和甲骨文等量級的巨頭。歐洲在機械時代電氣時代誕生了一批重量級企業,資訊時代的確乏善可陳,不僅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少,其他資訊時代的代表比如美國ibm,微軟,惠普還有一大批微電子企業都是歐洲缺少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二戰期間和二戰結束後很多歐洲人才都去了美國,美國隔岸觀火不僅基本沒受戰爭影響還發了戰爭財。這是導致後面資訊革命沒能出現在歐洲而是出現在了美國。所以歐洲其實是自己作死把世界老大的位置讓給了美國
-
6 # kalaoo174071812
什麼叫做科技巨頭? 投入了鉅額研發經費研發技術的,就是科技巨頭,
別以為只有電子技術才算科技,機械、生物、製藥,都是科技。
我們看看世界各大公司研發經費排榜就一目瞭然。
http://digi.tech.qq.com/a/20171215/024715.htm
歐盟釋出2017全球企業研發排行榜 華為排名全球第六
德國大眾研發經費世界第一,砸了137億歐元。
瑞士有兩家超級牛逼的製藥公司,都在80-90億歐元的水平。
回覆列表
首先,要強調的是:歐洲並不缺乏創新,相反,很多劃時代科技產品都誕生於歐洲:
網際網路的起源--全球資訊網(WWW)誕生於歐洲核子中心(CERN),100%歐洲創造;Linux系統:1991年由一名赫爾辛基大學在校生開發,谷歌的Android正是基於前者Skype:最早利用網際網路語音協議(VOIP)的公司,由瑞典和丹麥人創立。此外還有諾基亞,愛立信等通訊領域寡頭公司等諸多例子,在此不窮舉了。那麼現在回到正題:為什麼歐洲現在沒有想谷歌、蘋果這樣的科技巨頭呢?
2019年,全球494家“獨角獸企業”(成立不到10年,估值10億美元以上)。其中,中國企業206家、美國203家,佔據全球“獨角獸”80%以上,而整個歐洲加起來只有47家。
接下來講講原因,主要闡述前面答主沒有涉及的部分,作為補充:
1.風險融資環境,歐洲遠遜於美國
美中國人在文化上更願意冒險,美國也一直得益於大量的風投企業和科技孵化器。整個行業專門研究對有風險的新公司的投資,不僅提供資本,而且還提供可以為科技企業家帶來成功與失敗的商業建議。在有利的稅收條款的前提下,他們做好了在一些甚至大部分投資中虧損的打算,以追求那一個或少數可以帶來鉅額收益的重磅炸彈。
相比之下,歐洲則沒有那麼發達的融資渠道。銀行仍然主導著企業貸款,往往需要有形的抵押來支援商業貸款,企業發展稍有不慎,就很難重新站起來。正是由於潛在的高昂的失敗成本,輕資本的歐洲企業家往往傾向於直接打包出售其剛剛萌芽的科技企業,而不願承擔隨時破產的的風險。這是歐洲企業難以壯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2.美國的國防支出遠不止國防,歐洲遠不能及。
美國科創公司可以快速發展還得益於美國龐大的公共支出,尤其是國防支出,其外延很廣,遠不止國防那麼簡單。美國國防開支的一個重要副產品是國防部委託私人公司進行的研發,私人公司隨後可保留該技術的所有權以用於商業應用。例如,為阿富汗戰爭而開發的機器人,隨後又廉價地提供給了iRobot之類的公司,碳纖維材料也是因國防研究而誕生,另外D還包括GPS,語音識別,高階加密,Tor網路(可簡化匿名Web瀏覽)等等。
美國國防高階研究計劃局(DARP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大學研究計劃為許多剛萌芽的新興技術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卻不強求產出。而歐洲企業的技術研發很難獲得如此優質的經費來源。
3.歐洲企業在走出國門之前,難有規模效應。
對於一個新興公司,本地市場體量很重要。在走向世界之前,您的本國市場越大,就越容易發展壯大。不光科技行業,對於所有行業而言,,情況都是如此:可口可樂和麥當勞等公司在走出美國舒適區之外時就已經規模龐大。這一點,美國和中國優勢明顯,這樣很好地解釋了前文提到的全球獨角獸企業,中美瓜分8成有餘!
而歐洲雖然也是一個擁有5.1億人口的龐大經濟體,但是很少有初創企業能夠一開始就立足於整個歐洲,往往還是侷限於本國或者同語種的歐洲區域。其本質原因在於,無論是法規,標準,資訊還是資本都難以真正在整個歐盟內部無縫流動。
-----------------------------------------------------------------------------
本條回答乾貨太多,就不附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