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晏靖南

    1.《中國刑法史》

    2.《中國刑法史》

    3.《中國民法史》

    4.《秦律通論》

    5.《唐律研究》

    6.《唐律研究》,錢大群南京大學出版社

    7.《中國法學史》,何欽

    8.《羅馬法原論》

    9.《羅馬法教科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0. 丹寧勳爵:《法律的正當程式》

    11 伯頓:《法律和法律推理導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12.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3.贊恩:《法律的故事》,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15.谷口安平:《程式的正義與訴訟》,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16.王世傑、錢端升:《比較憲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7.季衛東:《法治秩序的建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8.《致年輕律師的一封信》

  • 2 # 法律知識庫

    法學是實踐性學科,也是思維性學科。為此,多位知名學者甄選了十本好書,為法學新生開啟入門秘笈。這些書寄託了諸位老師對法學新人的殷切期盼,也希冀各位讀者以閱讀為起點,開啟求學之路。

    《元照英美法詞典(縮印版)》

    ——最權威法律英語詞典

    對法律的初學者,我的頭一條建議,向來是請他們買一部好的詞典,並且經常請教它。——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前院長羅斯科·龐德教授[RoscoePound]

    【內容介紹】

    《元照英美法辭典》(縮印版),在全面介紹英美法的基本制度、概念等方面填補了目前中國法律辭書在此方面的空白。本書以倪徵燠、王名揚、楊鐵梁等八位國內外著名學者為學術顧問,並組織多家國內著名法科院校、科研機構中的二百餘專家歷經多年,反覆修訂、審定而成。“縮印版”完整保留了原版內容並進行了少量勘誤;尺寸縮小更便於攜帶。

    《走不出的風景》蘇力/著——最“接地氣”的學院致辭

    蘇力的致辭是“貼心”抒情的“政治修辭”,只是那倫理人格的風格化的呈現。而那風格,無非是他對莘莘學子,對北大,對中國法律教育同法學的熱愛、忠誠、不計回報的奉獻的自然流露。

    ——清華大學馮象教授推薦

    【內容介紹】

    《政法筆記(增訂版)》馮象/著——漢語法學隨筆巔峰之作

    法理精深、角度睿智、論調風趣,以平易近人的姿態思考著最具“中國特色”的社會和司法問題。新加入《舊約聖經》中的利未記也會引發我們對法治的再思考。—中國政法大學劉星教授推薦

    【內容介紹】

    《政法筆記》是馮象先生在《讀書》開的專欄文字,以英美中古文學博士的筆意,言說國內法治領域的大小故事,孔夫子名譽權、魯迅肖像權、婚前財產公證……涉及到智慧財產權的方方面面,就文章而言,都稱得上漢語法學隨筆寫作的巔峰之作。這些隨筆也徹底改變了我們傳統的“普法觀念”,透過學者言說本身去影響一種現實的語境,以期普法之目的。

    《民法思維》王澤鑑/著——相容英美法系判例研究與大陸法學學理探討

    讀王澤鑑先生的書,不能僅僅讀其中的法學知識,更要琢磨其中的法學方法。擇其要者,可概括為四端:其一,請求權基礎的思考及論證方法;其二,法解釋學的方法;其三,案例研究的方法;其四,比較法的方法。法學方法猶如游泳方法,如果只談如何游泳而不能實際下水實踐,必然是誤人子弟的空談。同樣,如果只學習游泳的理論而不實際下水實踐,自己的能力根本不會有什麼實際的提升。

    王澤鑑先生的著作,既有對於相應方法的闡述,更多的則是實際應用這些方法的思考和論證。讀書不僅應領會作者的意思,同時應注意作者的方法。

    正是這些方法,對於中國民法研究水平的提升,至關重要。

    ——清華大學韓世遠教授推薦

    【內容介紹】

    本書重視方法論上的運用,所設例項主要針對民法領域重要的基本問題,並多引用判例學說及德國法的理論,有助於讀者理解相關法律的解釋適用,對民法的學習應有助益,本書對於大陸和臺灣地區民法的比較研究也應有所助益。

    《法的門前》 [美]彼得·德恩里科鄧子濱/著

    ——美國法理學必讀書目《法律之門》中文精編本,美國法最佳入門讀物

    《法的門前》是美國經典法理學教材《Beforethelaw》的中文精華本,和卷冊浩大的原著相比,這本書的結構更加精當,論述簡潔流暢,盡得其要,書中很多素材和內容適合中國讀者閱讀,尤其適合剛跨入法學門檻的新生理解法學專業以及作為了解英美法的基礎讀物。

    ——著名學者周大偉推薦

    【內容介紹

    《法的門前》是美國經典法理學教材《法律之門》的作者之一彼得·德恩里科與原書中文譯者鄧子濱,專為中國讀者合作改編而成。《法的門前》既汲取了原書的精華,又特別為中國讀者考慮,刪繁就簡,精心篩選和編撰了適合中國讀者的素材和內容,尤其適合法學院的學生以及希望瞭解和思考美國司法模式的讀者作為基礎讀物。

    《批評官員的尺度》安東尼·劉易斯/著何帆/譯

    ——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

    以“沙利文訴紐約時報”案為核心,介紹美國第一修正案如何被法官、律師、媒體、公民社會啟用,從而使得“言論自由”這一精神在美國生根及成長。

    ——清華大學劉瑜教授推薦

    【內容介紹】

    1960年,九位大法官在“《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中力挽狂瀾,宣佈“對公共事務的討論應當不受抑制、充滿活力並廣泛公開”,維護了媒體、公民批評官員的自由。《紐約時報》資深記者、兩度普利策獎得主安東尼·劉易斯,以翔實史料、生動筆觸,系統回顧了這起新聞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完美展現了霍姆斯、布蘭代斯、漢德、沃倫、布倫南、布萊克、韋克斯勒等偉大法官和律師的形象。

    《誰來守護公正》布萊恩·拉姆蘇珊·斯溫馬克·法卡斯/編何帆/譯

    ——你與美國最高院大法官只有一本書的距離

    1978年,前蘇聯作家索爾仁尼琴在哈佛大學演講時,批評美國和西方社會過分重視法律。索爾仁尼琴被公認為是追求自由,不畏強權的標誌性人物,但他認為法律是一個冷酷的東西,是一種威脅。肯尼迪大法官當時42歲,這些話帶給他強烈的震撼,他意識到地球上有一半人口在法治領域之外生活,有兩個原因“要麼不願,要麼不能”。法律的基礎是人類生活的經驗,“人們沒法恪守你不敬畏的事物,不會維護你不瞭解的東西,更不會去捍衛你不知道的事情。”這大概就是一向謹言慎行的最高法院法官們面對電視鏡頭的原因。憲法不是過時和古老的條文,也不靠神秘感維繫,透過一個又一個案例,人們參與,辯論,明白和知曉它的意義和目的,才能把它們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當下中國,也是如此。

    ——著名主持人柴靜推薦

    【內容介紹】

    大法官們用生動、通俗的語言,詳細解讀了美國最有權力,也最為神秘的政府機構的內部運作。書後還附上了對最高法院現任書記官、前法官助理、前首席政府律師、出庭律師、資深記者和歷史學家的訪談,從不同視角,向讀者全面展示了美國最高法院的歷史淵源、職能定位和傳統文化,方便大家進一步瞭解這些“法治與公正的守護神”。

    《法學思維小學堂》 [德]英格博格·普珀/著蔡聖偉/譯——學一種不一樣的法學思維,法律人獨立思考的引導手冊

    這是為法學初學者撰寫的一本法學思維導引手冊。特別向法學新生推薦這本注重實際操演的法學思維訓練書籍。

    ——中國政法大學舒國瀅教授推薦

    【內容介

    本書作者在德國刑法學界享有盛名,這本小書,可說是她集自己數十年的教學寫作經驗,為法學初學者撰寫的一本思維導引手冊。本書內容不同於傳統方法論教科書的敘述方式,而是重在各種方法的實際操演。

    《論犯罪與刑罰》 [意]切薩雷·貝卡里亞/著黃風/譯

    ——刑法學傳世經典,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刑罪原則著作

    “刑法學之父”貝卡里亞的經典代表作《論犯罪與刑罰》引領無數法律人推開了刑法乃至法學思想的大門。這本書是每個法科生的入學必讀書目。

    ——北京師範大學趙秉志教授推薦

    【內容介紹】

    本書力圖完整再現貝卡里亞的著作原貌,同時增加了黃風教授撰寫的導讀:貝卡里亞及其刑法思想,方便讀者更為清晰地瞭解貝卡里亞的刑法學思想。

    《法治的細節》周大偉/著

    ——見微知著,細節塑造法治

    細節決定成敗,法治中國的程序無疑取決於法治的細節。周大偉先生於1979年入讀西南政法學院。畢業30年來,作為一位有心人,由西南而京華,又長居北美的經歷,使他穿行於不同法域,收穫了豐富而細微的法學實踐體驗。從他的眾多精彩、精到、有趣的篇章裡可以看出:法之理不能獨獲於書齋之中,法之力必須與社會高度互動方能更顯強勁;法之理要出於實踐,法之力要融於實踐。法治中國建設,需要構建“實踐法理學”,需要更多敏感於細節法治的學者的積極參與。

    ——西南政法大學付子堂教授推薦

    法治,是千百年來無數人反覆闡述的一個概念,似乎內涵和外延都非常清楚了。但在中國,現代法治秩序的建構持續了世紀有餘,迄今尚未完成,留下許多未解之謎。無論謎底如何,現實再次提示我們:細節決定成敗,魔鬼隱藏在細節之中。周大偉先生的這本書聚焦“法治的細節”,可謂慧眼獨具。在古今中外各種現象的刻畫中,讀者當能找到許多解謎的線索。

    ——上海交通大學季衛東教授推薦

    【內容介紹】

    《法治的細節》是一本講述世間法治的人情世故,日積月累的的思考記錄,從貌似瑣碎的細節出發,尋求制度建設的原理與途徑,這是作者的典型論證方式。本書也啟發我們反思一個問題:人類不同文明,就需要調整的關係和遭遇到的困難而言,相互之間並無多大分別,但是所形成的制度模式卻差異甚大。這種分歧也許跟民族整體思維方式的不同有深切關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學習成績不好,是因為志向不夠嗎?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