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武器裝備秀
-
2 # fes1990
日本的等級制度很森嚴 到現在也是 所以日軍對於上級基本上是完全服從(226事件算是下克上的典範了) 對於武士道的崇拜和灌輸使日軍對於死亡的漠視 同樣也因為武士道以及天皇神化而對自己上級命令完全服從 自殺是日本人獲得榮譽的途徑之一 即便戰敗 只要身死便可獲得榮譽 這就是日本人為什麼不怕死而怕上級的原因
-
3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某種程度上,一些場合,咱們華人也是這個風格,只不過沒有日本那麼明顯罷了,而且,這也是東亞文化圈的特有現象,北韓半島,咱們中國的臺灣省也都明視訊記憶體在這種現象,對待敵人像秋風掃落葉一般,對待上級........大家自己聯絡生活吧。
我讀書的時候,導師非常推崇一本書《菊與刀》,菊花與刀的代表著日本民族的雙重性,菊花是日本皇室的標誌,刀象徵著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題目意圖表現出日本人本身的矛盾——好鬥而和善,尚武而愛美,野蠻而文雅,順從而富於抗爭。這本書栩栩如生地描繪出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的全貌,並推匯出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徵。不過,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終身也沒有來過日本,卻把日本研究了個透,連日本人自己看了都覺得她說的對,說的好。
在戰場上,除了武士道精神的洗腦,從小被填鴨式的灌輸”忠軍、報國、玉碎“的武士道精神,認為戰死以後牌位進了神社被供奉,比活成一個四世同堂的百歲老人更有意義;甚至還有一些技術層面的考慮,日本武士道經典《葉隱聞書》有種狀態被稱作—— “死狂 ”, 類似於華人所說的置之死地而後生 。這種在戰鬥中假定必死而瘋狂 “求死” 的狀態,也是一種基於戰陣搏殺中生死機率的統計學理論,在戰鬥中,越是膽小懦弱者越容易被打死,所以初次上陣的新兵傷亡率驚人。而參透這一規律的老兵,除了比新兵多一份鎮靜和從容,有的還生出這種瘋狂求死卻能意外獲生的廝殺技巧。
電影《登陸之日》中的諾門坎戰役,可以看出,日本單兵敢死隊面對蘇聯的裝甲部隊用的是自殺式的“萬歲衝鋒”.。
當然,這種不怕死的勁是跟“敵人”使的,對內,日本等級觀念,服從性極強。而且,不僅軍人服從性強,可以說全民服從性都強,除了文化傳統和教育理念方式方法外,很大程度上跟他們的生存的環境有關。一個四面環海,面積不大的島國,資源貧乏,還時常遭受颱風、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的襲擊。要想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必須有團結拼死的精神。久而久之,服從約束的行為就自然形成了。
但是,如果這個領導不是自己的直接上級,而是代表政府的話,那麼情況將大不同。用日本前首相菅直人舉兩個例子。2010年菅直人出任首相,他為官清貧,連房子都買不起,一家人只能跟普通的工薪族一樣,在東京租房子生活。這麼一個清貧自律的首相,卻在日本人的一片唏噓聲中下臺。
2012年12月的東京街頭,一個西裝革履的男子站在啤酒箱上,手裡拿著一個無線話筒。這個人是日本前首相菅直人,當時他孤身一人在街頭演講,呼籲日本人停止使用核電。
周圍來往行人沒有一個駐留腳步聽上一耳朵的,甚至連看都懶得看一眼。這是卸任以後的日本首相,那麼他在任時,情況會好一點嗎?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之後的第三週,時任日本首相菅直人到了福島縣田村市一所用作臨時避難所的體育館,慰問當地災民,接下來發生了意外---他被人劈頭蓋臉罵了一頓。
慰問結束時,菅直人朝體育館門口走去。這時候一個人站起身來,憤怒地叫住了他:“這樣你就想走了?我們怎麼辦?” “你明白被人無視是什麼心情嗎?” 於是已經走到門口的菅直人不得不回來,再次向災民鞠躬道歉。 “你就這樣從我們旁邊走過去,你知道我們是什麼心情嗎?” “實在對不起,我沒那意思,不是就這麼走過去,對不起!” “本來覺得你是值得信任的,現在看來沒法信任了。” “真的別那麼說……” “政府的人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怎麼不把他們帶過來,在這裡住幾天看看!” 一國的最高領導,被普通人問的啞口無言,甚至顯得有點窩囊和狼狽,而且還被媒體毫無保留的播了出來。
這也不是第一次政府因為救災問題被打臉了,1995年阪神大地震,第一個奔赴災區,給災民送飯的,竟然日本最大的黑幫山口組。
所以,正如《菊與刀》中描述,日本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集合體。
-
4 # 令和史官
謝謝邀請!你這個問題其實有為日本兵唱讚歌之嫌,其實並不是日本兵不怕死,而是他們受到部隊的洗腦,有時候內心怕死也不得不去死而已。至於看到上級跟孫子一樣說明對於“下級服從上級”原則的遵守,但是不要忘了日本軍隊素有“下克上”的傳統,而且隨著戰爭的持久化,日本軍隊出現很多軍紀敗壞的現象。因此,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了解日本的軍紀以及軍紀在實際過程中執行的程度。(1)《軍人敕諭》與日本軍人的養成
其實草創時期的日本陸軍是模仿法國式,而海軍是模仿英國制度,雖然採用徵兵制,但是尚未確立軍隊統帥的思想體系,當時主要是透過《軍隊手冊》對部隊進行簡單的管理。此外,為了對軍人進行教育,1872年釋出了《陸軍讀法》與《海軍讀法》。但是似乎效果不太明顯,在西南戰爭之後的1878年8月,發生了近衛炮兵的叛變事件“竹橋騷動”。於是,為了防止軍隊的譁變,加強精神控制,1882年,當時的參謀本部山縣有朋委託下週起草了一份檔案,並以天皇的名義昭示天下,這就是著名的《軍人敕諭》。其核心思想就是天皇是直接統治軍隊的大元帥,強調“忠節”、“禮儀”、“武勇”、“信義”、“素質”,尤其是將對天皇的忠誠作為最重要的品質。其中的“忠節”和“禮儀”主要闡釋忠誠和紀律。下面將其中的要點簡單加以介紹:
a、盡忠是軍人的天職。生於中國者,均須有報國之心,何況軍人乎?……不知忠節之軍隊,與烏合之眾何異?
兵力原本就是為了保護國家、維護國家權力。兵力的強弱決定著國家的命運興衰。不為輿論所惑,不為政治所動,謹遵一途,恪守軍人忠節之義務,常有“義重於山,死輕於羽”之覺悟。
b、軍人須懂禮儀。作為軍人,上至元帥、下至兵卒,必須依據階層加以統制,即便是同樣地位者之間,因為有兵役年限的差別,新任者必須服從舊任者。下級服從上級,實際上是直接服從朕的旨意。
看了這些敕諭,你大概會明白為什麼日本士兵看到上級就跟孫子一樣了吧。他們天天接受的教育就是要為天皇盡忠,重名譽勝過重生命,而且服從上級就是服從天皇,反對上級就是反對天皇。
(2)軍紀敗壞與《戰陣訓》的出臺那麼,如果日本軍隊能夠嚴格執行《軍人敕諭》,確實可以保證軍隊的戰鬥力與忠誠度。但是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為了填補戰死士兵的由缺口,招兵範圍不斷擴大,要求一再降低,很多低素質者被徵入伍,加之軍隊訓練跟不上,從而導致日軍軍紀不斷敗壞。據《太平洋戰史》第5卷記載,從1941年開始,日本軍隊內部的犯罪與非行不斷增加,主要表現在上級對抗下級、上級對下級施暴、殺傷、侮辱、逃兵等。比如軍隊內犯罪的統計,從1937年的1138起變為1941年的3148起,幾乎增加了3倍。另外,在中國戰場,由於八路軍以及反戰同盟的宣傳,軍隊出逃的人數也不斷增加。為了整飭軍紀,1941年,陸軍大臣東條英機釋出《戰陣訓》。其中第七條是“生死觀”:提出在必死的場合,要採取毫不動搖的行動,勇敢獻出生命,以為君國盡忠作為最高的軍人精神。死得其所,留下永恆的忠勇英烈之名,是武人的最開心的事情。第八條“愛惜名譽”:認為重視名譽有羞恥之心的人是最強的。要時常考慮到自己的行動會給鄉親、家人以及親友的名譽造成影響,因此更加要為此而努力。尤其是提出“不要生受俘虜之恥,寧死不留罪禍汙名”。
透過這種教育,去強化士兵的榮辱感,讓士兵以被俘虜為恥,以犧牲為榮,甚至不惜將其家人捲入其中。這大概是大多數日本士兵願意赴死的真實原因吧,因為,怕死也得死,不戰死後面會死的更慘。這種缺乏人性的教育與制度是造成日本士兵後期大量傷亡的重要原因。
回覆列表
這跟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二戰之後美國為了方便在日本進行統治,對其民族性格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對這種現象在研究成果《菊與刀》一書中做了詳盡的解釋。
日本人的雙重性格在二戰中顯露無疑,既欣賞美好的事物而又窮兵黷武,既重視禮節而又好勇鬥狠,既喜歡新鮮事物而又冥頑不靈,既盲目聽信長官而又桀驁不馴。
日本人非常看輕自己的生命,由於常年生活在火山地震多發的海島上,尤其是對於抵抗能力薄弱的原始人來說,隨時存在被自然災害奪取生命的危險。天長日久這種影響毫無例外的對民族性格產生了影響。因此對於日本人來說,活著意味著經受苦難,只有死去才是永久的安享。
所以經常能看到日本人拿櫻花自比,意味著生命凋零的一瞬間才是生命中最高光最昇華的時刻。因此從骨子裡日本人對死亡是嚮往的,這也是切腹自殺這一獨特死亡儀式的思想根源。
這一特性經過軍國主義思想的強化和洗腦,反應到戰場上,自然是士兵敢於毫不猶豫的去死,略微流露出對於生命理性思考計程車兵就會被孤立和批判。
作為矛盾的另一方面卻是對於上級的盲目迷信和盲從,這同樣能從日本的矛盾性格中得到解釋。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還有一重性格,就是自己所遵從的信條一旦被打破就會陷入自暴自棄的漩渦。比如太平洋戰場上,切腹未死的日軍士兵,被美華人俘虜之後,發現美國士兵的飲食補給比日軍不知好了多少倍,從此便死心塌地的跟隨美軍,萬事服從命令。這讓當時的美軍士兵也常常大惑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