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以史為鑑
-
2 # 一老沈一
不知道史先生所問“玄學”是否還有他指。如果就是通常所說的“玄學”,可以解答如下——
第一,玄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玄學,其概念類似於形而上學——也就是類似於哲學。20世紀20年代,國內曾有著名的“人生觀論戰”,科學派的代表人物是丁文江;玄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張君勱和梁啟超,他倆主張“人生觀問題只能由玄學來解決”。
狹義的玄學,則指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學說,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向秀、郭象、裴頠、張湛等等。“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嵇康也牽涉其中。
第二,關於狹義玄學,史籍多有記載,《晉書》、《宋書》、《新唐書》等皆有記述。至於本題所問“真有那麼玄嗎?”咱們後面再講。
“玄學”名稱的由來。關於狹義“玄學”,國內外的看法是一致的——即指中國魏晉時代(220-420),依託“三玄”——《老子》、《莊子》、《周易》,進而宣傳自己思想主張的哲學思潮,因之被稱為玄學。
特別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於官學立老莊之學,稱之為玄學,使其有了官方背景。
玄學最主要的內在思想特點,是以老莊學說揉和儒家經義,從而代替兩漢經學。 而其最主要的外在表達特點,是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辨形式。
老子曾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被看作是對道家學說的最高概括。
玄學,倡“玄教(道家理論)”,探“玄理”,析“玄義”,思“玄悟”,成“玄風”——從內容到形式,達到了高度統一,不叫“玄學”,還真無以其他名謂可附加。
玄學的主要流派。玄學家,大都是魏晉時的所謂名士。他們以出身門第、容貌儀止和虛無玄遠的“清談”相標榜。嵇康是比較早的一員,他主張譭棄兩漢時興的“禮法”,但受到大多數玄學家的反對。嵇康寫了很漂亮的《難自然好學論》等文章。大概司馬懿覺得他是個搗亂的傢伙,藉口不孝,把嵇康殺了。
從玄學的主要流派說——
先是何晏寫了《道德論》;王弼為《老》、《易》做注。他兩個,是“貴無”派的代表,認為倫理綱常的“名教”出於自然,一切存在物(有)由“無”產生,“無”為根本。
其後,向秀、郭象反對“無”中生“有”,主張萬物“自生”、“獨化”,但也認為名教與自然一致。
然後是裴頠,寫了《崇有論》一書,堅決反對“貴無”主張,強調“無”不能生“有”,認為名教天經地義。
玄學的出現不是偶然的。玄學出現有其必然性——
第一,兩漢經學,逐漸讖緯化、神學化,失去了生命力,走向式微。在這種情況下,道家學說興盛,是大機率事件。
第二,因為儒家經學從前漢開始,已經紅火了數百年,完全改弦更張是成本很高的事情。曹操殺孔融,司馬懿殺嵇康;包括司馬懿殺何晏、夏侯玄,大約都與他們的思想過於激進,並被冠以有違綱常有關。所以,後來的玄學,更加採取了似乎遠離朝政時事的“清談”模式。而且,大多走了儒道融合的道路。
第三,人類的思維能力是在不斷進化的。玄學,著重探討現象世界背後更根本的本體,而且採用了更為思辨的方式,標誌著中國哲學的理論思維水平大大前進了一步。
玄學“真的很玄嗎”。史先生問到了這件事,回答只能說——是,也不是。 說“不是”,因為玄學家們探討的還是現實世界的哲學問題。說“是”,則是其內容和形式,又都侷限於象牙塔中。
後世,包括現在,都在講一個詞——“清談誤國”,一般指的就是玄學。何晏被尊為“清談”的鼻祖,主要是各種概念“玄之又玄”。
前面說到了,玄學講“玄教”、“玄理”、“玄義”、“玄悟”、“玄風”,等等。其實還有“玄綱”、“玄照”、“玄感”、“玄曠”、“玄韻”、“玄覽”、“玄讌”、“玄勝”、“玄術”,等等,不一而足。
而且,玄學家們自視清高,顧弄玄虛,其實骨子裡,是不敢深涉時事的“怕怕”心理作祟。
遠離社會的哲學,篤定是沒有足夠生命力的。 東晉以後,玄學逐漸衰微。當然,其對經學的影響長時間存在。特別是,其也影響到了佛學。張湛寫了《列子注》一書,用玄學的理念解釋佛學,這導致了後來的儒道釋合一——中國的思辨思維,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最後要說的是,魯迅先生有一堂極其精彩的講演課,題目叫《魏晉文風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收錄於《而已集》中。曾有幸請教過魯迅研究的大家,詢問這是調侃文章還是嚴肅學術。獲答曰:當然是極其嚴謹的學術文章,但也有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深意。有意者,不妨找來讀一讀,非常有益於對“玄學”的瞭解。
-
3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玄學這是魏晉時期的一種文化思潮,在《宋書》當中就說,“有晉中興,玄風獨振”。我們就說這玄學是怎麼產生的,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學問,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玄學的產生,它是從兩漢到魏晉思想上的一個重要變化。我們知道從西漢,儒學就定為一尊後,儒家的政治理論學說與陰陽五行柔和搭配,包羅永珍,成為一種宇宙論,為大一統的漢帝國統治奠定了理論基礎。而與此相輔而行的,就是對儒家經典進行種種繁瑣解釋的經學。
隨著東漢王朝的崩潰,圍繞在儒學周圍的神聖光圈兒,也就黯然失色,儒學在人們心目中也就越來越難以忍受,成為一種繁瑣的學問,再加上統治階級的腐朽以及社會大動亂,更加宣佈了儒學的“不周世用”和思想的虛偽,在這種背景之下,玄學就產生了。
玄學產生的根源還在於老莊之學,它的宗旨是“貴無”,最高主題是對個體人生意義價值的思考。他與兩漢的儒學大不相同,儒學注重的是王道秩序,和名教秩序,而玄學卻探討理想的人格。兩漢的儒學熱衷於天人感應,神學目的論,魏晉玄學從漢代的宇宙論轉向了深邃的,具有思辨色彩的本體論。
玄學的特點,是對個人本體的思考,他不是透過經驗性的觀察而是運用抽象的哲理。富於談玄析理的色彩。
玄學有點兒像到道家。在現實的人生當中在情感之中去達到無限的體驗。它是一種“重神理而遺形骸”,重自然而輕雕飾的美學觀念,而新興的山水詩與山水畫可以說都有著濃濃的玄學色彩。他超越有限以達到無限為根本。
玄學思想作為一種本體論,他追求的是一種理想的人格,他有著“貴無”的思想,魏晉士人徜徉山水,琴詩自樂,追求一種“不與時務經懷”的蕭條高寄的生活,他們動違禮法,以任放為達,陶潛與竹林七賢,就是典型的代表。就這樣,老莊之學在魏晉士人的推動之下以輕人事任自然的價值觀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進入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世界,鑄造了中國士人玄遠清虛的生活情趣。
回覆列表
玄學有大致兩種說法,一種是道家學說,就是《易經》、《道德經》、《莊子》及衍生作品和學說。
另一種其實就是讖緯學,(chèn wěi 是中國古代讖書和緯書的合稱。)在古代就有人專門研究這個,主要用途就是大到預測王朝命運、解釋天人感應、各種祥瑞,小到普通百姓的氣運財報,生老病死無所不包。
東漢時期,儒生一般把儒學經典稱為“外學”,而把讖緯稱為“內學”,在官方太學中有專門教授“內學”的大儒。
一,占卜晉代只能延續一代的神預言公元265年,司馬昭病死,司馬炎繼位後就逼迫曹奐禪讓,取代曹魏成為晉朝的開國皇帝,史稱晉武帝。
晉武帝在登基後,很開心的在大典上要向上天占卜一下晉代能延續多少代。結果太史又是祭祀上天,又是擺弄占卜的草和龜殼,算了半天,結果竟然是個【一】。
於是司馬炎又驚又怒,群臣大驚失色,誰都不敢發言。這時,侍中裴楷趕緊出來打圓場說道:“臣聽說,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寧,侯王得到一就能做天下的中心。”
晉武帝一聽,這個解釋勉強接受,群臣都讚歎而且佩服裴楷會說話。 大家後來就把這事忘了。
等到晉武帝死後,傳位於白痴皇帝晉惠帝司馬衷,果然引發八王之亂,西晉傳到第二世就不行了,只能逃到江東去苟延殘喘,建立了東晉。
可以說算的非常準了。
二,三國兩晉時期活的最長的大師張臶,字子明,鉅鹿人,生於公元136年,當時還是漢順帝時期。
張臶一生歷經了漢順帝,漢衝帝,漢質帝,漢桓帝,漢靈帝,漢少帝,漢獻帝,魏文帝,魏明帝,魏少帝等十位皇帝,活了足足105歲,差一點就可以看到晉朝取代魏朝,擱到如今也是長壽之人。
張臶年輕的時候就在朝廷太學裡學習,他的同學們學成之後都是出仕當官主政一方,而張臶學成後就直接回家隱居去了。因為別的人學的都是“外學”而張臶學的是內學。
張臶一直在家鄉隱居,天下大亂時袁紹四處招賢納士,於是想請張臶出山,結果張臶(估計知道袁紹不成器)帶著門徒跑到上黨去了。
袁紹侄子高幹也想請他指教,也不去,帶著門徒跑到常山去了。
後來曹操幹掉了袁紹、高幹,成為丞相也想請張臶出山,張臶也沒有答應。
因為張臶哪家諸侯的隊伍都不參與,而且學的是正統的太學內學,同時期文人沒有人不說他好話的。
魏明帝曹睿的時候,張掖郡黑河(玄川)的洶湧波濤中出現了靈龜寶石揹負的影象,影象有麟鳳龍馬,形狀鮮明。
當地把此事當做祥瑞上報,當時的太史令高堂隆解釋道:這預示著大魏的吉祥命運。!曹睿大喜,就把此事頒告天下。
有一個縣令和張臶關係很好,就把詔書帶上去請教張臶,張臶秘密地對縣令於綽說:"神明只預言未來,而不追述以往。先用禎祥之兆預告未來,然後興盛還是衰落才會隨之而來。漢朝滅亡已久,曹魏已得天下,還追述什麼興廢之兆呢?這塊寶石今天的變異,只是將來之吉祥的徵兆。"
後來司馬氏果然取代了曹魏。
在魏少帝曹芳正始元年的時候,一隻戴勝鳥在張家門口做窩。張臶掐指一算,對弟子們說,這個預示著大凶的徵兆,我怕是要死了。 於是張臶抓緊時間彈琴吟詩,安排後事,十來天之後張臶壽終正寢,終年一百零五歲,可以說是三國亂世之中獲得最長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