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考古軍中馬前卒
-
2 # 仁勇校尉
三國時吃烤肉、嚼甘蔗當然是真的。
首先吃烤肉這點毫無疑問,烤是人類最原始的烹調技術,無論何時何地都很常見。膾炙人口這個成語,膾指的是類似於生魚片的吃法,炙則指的是燒烤的吃法。
三國時代的烤肉,可能已經與今天比較相似了。漢代吃烤肉時,已經經常運用蜂蜜作為燒烤調料,加上鹽、姜、花椒、豆豉等調料,雖然遠不如今天的調味品豐富,但做得好的話,與今天一般水平的燒烤差距也不算大。
烤肉可能是三國時與現在口味最相近的食物了。
(烤肉)
嚼甘蔗這點更無疑問了,曹操的兒子魏文帝曹丕可以作證。曹丕是一位甘蔗愛好者,不僅喜歡吃甘蔗,還自己種過甘蔗,並用甘蔗和人打過架。
(甘蔗)
乃種諸蔗於中庭,涉夏曆秋,先盛後衰,悟興廢之無常,慨然永嘆。”曹丕自己在院子裡種了甘蔗,還從種甘蔗的經歷中大發一番感慨, 感嘆興廢之無常。曹丕也是一位大文學家,很是多愁善感。
曹丕有次舉行宴會,甘蔗當時也算奢侈品,可以進入高等級宴會。曹丕自幼學習劍術,請教過很多名家。這次宴會上有位劍術名家將軍鄧展,曹丕在宴會上拿甘蔗和鄧展比劃了一番,曹丕在自己文章中得意的說自己取勝了。
(曹丕)
-
3 # 學動春風
一般來說,某個問題,一旦“考古軍中馬前卒”先已作答,我便繞著走,不大敢再去做續貂之談。因為,凡是他回答的問題,往往留給別人闡發的餘地並不多,文章又寫得厚重凝鍊,作為我,總是逡巡再三,不敢下筆。這感覺,很有點類似李白過黃鶴樓之情景。考古軍中馬前卒,比之崔顥,自然沒什麼問題;而我跟李白,卻差得很遠,所以這比喻還不是很恰當,權且用來形容一下自己的心情吧。
本來,這一次也打算繞行。但看一看這個問題, 只有他和“仁勇校尉”君兩個人回答,雖然從名字上說,似乎是一個將軍帶一個兵,但這支隊伍,未免太過單薄,於是就想出來壯一壯他們的聲威。不管自己唱得好壞 ,站出來喊兩嗓子 ,也算是幫個人場吧!於是便拉拉雜雜寫出了下面的一些回答。
三國離現在沒有多遠,華人的燒烤歷史 ,實際上要比三國久遠得多,完全稱得上“古已有之”。而且,這個古,還是非常古非常古的古:早在180萬年前的西候度人和藍田人遺址中,就已經發現了燒骨化石和炭火遺蹟。當然,這是不是人類有意識地使用天然的火,還存在爭議。但是,人類開始使用自然界的天然火,原本就是受到取暖和燒烤肉類香味的誘惑才開始的,這一點卻是大家的共識。所以,這裡發現了燒骨和殘炭的遺蹟,也恐怕不能完全排除人工燒烤的可能。
有確切把握可以斷定是人類主動使用天然火源的遺址,乃是北京的周口店和稍晚於周口店的山西襄汾丁村遺址群。
周口店的情況,“考古軍中馬前卒”和“仁勇校尉”二君已經述及,我這裡只補充一下丁村人的用火情況。
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丁村遺址群的水洞遺址發掘中,發現了一處30萬年前的燒烤營地,營地中殘存大量被燒考過的動物頭骨和肢骨化石,與之共出的,還有炭堆、砍砸刮削等石器。這的注意的是,這些動物化石上,還留有砍砸刮削的痕跡!於是,考古工作者推斷:這裡,應該是一處遠古人的燒烤大排擋。當這則訊息向媒體釋出時,確曾有許多媒體,是以《發現30萬年前遠古人“燒烤”遺蹟》這樣雷人的題目報道過此事的,並說,遠古人也愛“擼串兒”。這當然是想象得太過浪漫了。不過,那時的中國大地上,已經有燒烤,當是事實。
再向後來,燒烤的考古發現更多,更近一些的,比如考古軍中馬前卒在回答中所說的漢代青銅燒烤爐,也是實實在在的證據。
這樣一些證據,無疑都可以在考古層面告訴我們:中國的燒烤技術,早就存在。所以,在三國時代燒烤 ,技術上一點問題沒有。
燒烤技術在中國早已存在的證據,還有切實的文字記載。
比如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可見到“炮、炙、燔”這些漢字。
我們知道,炮的本義,不是現在的“大炮”啊“炮仗”之類,這都是很晚才有的意思。最初,“炮”的意思,就是在器物上烤肉,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燒烤。商紂王發明了“炮烙之刑”,這一定是受了烤肉的啟發。當然,也有人說“炮烙之刑”是夏桀王發明的,如果是這樣,那就更早。比三國要早上兩千多年。
“炮”、“炙”、“燔”這幾個字,在古代都是烤肉的意思。蘇東坡還有兩句詩,“燎毛燔肉不暇割,飲啖直欲追羲媧”,說得更明白。
另外,在《詩經·小雅·瓠葉》中,曾反覆吟唱:“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描繪的,就是先秦時期宴會上的燒烤情形。雖然這家不太富裕,只能給客人烤個兔子吃。
由此不難看出,燒烤技術在中國早已存在,不僅在考古上有實物支撐,而且還有堅實的文字資料加以佐證。有了這二重證據,其結論,當毋庸置疑。
因此我們可以斷定:在三國時吃烤肉,技術上,不存在任何問題。
說完了燒烤,我們再來講甘蔗。
季羨林先生有一部寫了十七年才寫成的書,叫《糖史》。
在這本主要是寫蔗糖的書中,季羨林先生從梵語“薩卡瓦”這個詞是西方英語、德語等語言中所有“蔗糖”一詞的詞根,考證出西方本來沒有蔗糖,他們的製糖技術,是從印度傳入的。連帶著,季先生推斷:甘蔗,可能原產地並非中國,或許是印度,或許是東南亞,但具體的地點待考。
在東漢楊孚的《異物志》中 ,曾有這樣的記載:“甘蔗,遠近皆有,交趾所產特醇好,本末無薄厚,其味至均。圍數寸,長丈餘,頗似竹,斬而食之,極甘;榨取汁,如飴餳,名之曰糖。”交趾,當時是中國的一個郡,現在的一部分獨立出去變成越南了。
這說明,揚孚生活的年代,甘蔗在中國已經是“遠近皆有”,並不稀罕了。楊孚生活的時代,要比三國早一百多年,那麼,百多年後的三國時,嚼甘蔗,應該也不在話下。
-
4 # 柳氏異聞錄
烤肉還是吃得到的,嚼甘蔗這是肯定的。
先說甘蔗吧,甘蔗的起源地的說法比較多,其中就是中國本土起源說。外來說的話,它進入中國的時候,特別早,早過葡萄和苜蓿。在先秦時代就有了,不過那會兒的甘蔗叫“柘”,漢代開始人們才漸漸用“蔗。”
吃甘蔗這件事情在三國肯定有。《三國志·吳書·孫亮傳》中記載有,"亮使黃門以銀椀並蓋,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獻甘蔗餳……"
烤肉,這是中國傳統的美食。烤,這種烹飪形式,在古代是很常見的,尤其是沒有流行炒菜的時代。只不過講究的做法,人們更喜歡灸烤和炮。炮的比較有意思,周代八珍之一的“炮豚”,就是火烤乳豬。它製作方法就是選一頭豬或者羊,把內臟取乾淨,往肚子裡塞進紅棗,用葦子裹好,外面再塗一些泥,開始用烤。等外層的泥烤乾後,再撥開泥巴,去掉皮肉上的薄膜,再用米粉糊塗一遍。接著,把塗好米粉糊的肉放進油鍋裡炸,炸到金黃色起鍋加香料,接著用文火燉上三天三夜。——這個做法有點像叫化雞。
吃烤串,因為沒有炮那麼麻煩,也挺流行。漢代還出土過青銅烤爐。烤串易吃,但是肉比較貴。
在三國吃烤肉和啃甘蔗都是可以達成。但是考慮那會兒人的生產力有限,想要達成這兩樣需要一定的社會身份和財富。其中,甘蔗肯定不會像今天這麼賤價。肉的話,古代一直都比較貴的。
回覆列表
假如我們穿越到三國時期,又恰好成了一個有錢人或者官員,那麼烤肉和甘蔗還是很容易吃到的。
先說烤肉
其實早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學會了使用火。在很多遺址中都找到了用火的痕跡,有的還伴隨出土了被火烤過的獸骨,應當是先民們吃烤肉之後丟棄的。
(周口店遺址發現的燒骨和種子,是北京人用火的重要證據之一)
再後來,烤肉更是普遍。漢字中的“煨”、“炮”、“炙”都和烤肉有關。古人不僅在日常生活中食用烤肉,甚至在祭祀的時候,也會向神靈或者祖先貢獻烤肉。
下面這幅圖是一件漢代的青銅烤爐。可以看出這個爐子跟今天吃燒烤所用的相差無幾,上面是一個帶篦子的銅爐,用於盛放炭火。在它的下面還有一個用來接炭灰的銅托盤。
三國時期,烤肉同樣盛行。在酒泉嘉峪關魏晉時期的畫像磚墓中,就描繪著當時人用叉子烤肉的場景。巧的是,這樣的銅叉實物也被考古工作者找到過。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在著名的“刮骨療毒”過程中,也要吃烤肉呢。
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飮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關羽一邊讓醫生割開臂膀颳去餘毒,一邊跟大家喝酒吃烤肉,雖然自己還笑嘻嘻聊天,但是恐怕在他對面的關平、馬良等人是不忍卒視 。
接下來說甘蔗
甘蔗起源於哪裡?說法不一。據研究,中國對於甘蔗的記載來自於《詩經》,而根據國外的文獻,亞歷山大東征印度時才知道了甘蔗這種植物。因此有些學者認為,甘蔗最早起源於中國,後來從印度逐漸向西方傳播。
無論如何,兩漢三國時期,在中國南方是絕對有了甘蔗的,北方人也能偶爾吃到。史書記載,吳國的交州出產一種特產,叫甘蔗餳,應當是用蔗糖熬製的某種甜品。
關於三國時期的甘蔗,最有名的應當算是曹丕用甘蔗比武的事兒了。
曹丕撰寫的《典論·自序》篇中,記載了這件事:
嘗與平虜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餘與論劍良久,謂言將軍法非也,餘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固求與餘對。時酒酣耳熱.方食竿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 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為之。餘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展言願復一交。餘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餘卻腳剿,正截其顙。
這段自誇的成分太多。曹丕說自己擅長劍術,有一天跟將軍鄧展一起喝酒,聽說鄧展也武藝高強,於是就跟鄧展討論劍術。一來二去,倆人說不到一塊了,鄧展就說,那啥,咱們比試比試唄!剛好當時後邊有甘蔗,就一人拿了一截甘蔗當武器,下場比武。結果不出所料,鄧展大敗。
畢竟曹丕的爹是曹操,鄧展演技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