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評論少?
5
回覆列表
  • 1 # 影視圈Magazine

    《殺人回憶》是由奉俊昊執導的犯罪懸疑片,根據南韓的三大未破解的奇案改編而成。講述了南韓的一個小鎮上,出現了一系列的連環殺人案,小鎮警察和從漢城調來的蘇警察共同辦案的故事。

    該片取材於二十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令南韓民眾一片恐慌的華城連環殺人案。南韓到80年代還是處於軍政府的控制下,該政府既保持了國家經濟的平穩發展,但是也壓制民主,滋生腐敗。80年代末南韓全國發生了持續的反政府群眾運動,導致軍政府倒臺,開始了真正的民主政府時期。居於這樣專制的社會下,人們的話語權式微,所以說影片所表現的警察非法拘禁嫌疑人、行刑逼供或誘供等手段就不足為奇。

    “殺人回憶”的導演奉俊昊讓鏡頭中的每個人都變成“盲人”,讓他們在無邊的黑暗中永遠看不見兇手。警官找到的每條線索都看似有理,卻總會在關鍵時刻將他們引入歧途,白忙一場。那些見過兇手的人,要不就是弱智,要不就是孩子,沒人能告訴他們罪犯的相貌。

  • 2 # by創可貼

    在亞洲影史上,有餅叔(宋康昊)經典的眼神壓軸結尾戲。有梁朝偉憂鬱的回眸一瞥。

    成就演員經典的更多時候就是一個眼神和一部好的劇本。

    慶幸餅叔早期的演繹接到了《殺人回憶》。

    但他的燒腦成分絕不亞於任何一部燒腦劇。它選擇的題材則是真實故事的改篇。因為這是個從來沒有破解過的案件。就像《十二宮》一樣,到結尾我們都不能預測到結局,只能猜測和痛恨兇手逍遙法外。沒有得到法律的懲罰和制裁。

    比起大衛林奇的《穆赫蘭道》用了許多怪誕和插敘的離奇手法拍攝折磨出人心裡世界的痛苦。《殺人回憶》電影提出的假設,是超出現實的懷疑。它留下的懸念和含義也因此更深,因為那兇手始終沒有找到,因此,我們可以這樣懷疑。

    每一個出場的角色和他行動的方式都有可疑之處。

    就跟宋康昊大叔出現,抓了錯的懸疑人一樣。逼他就範,開始是一位職業工人,變成傻子,又或者,工地跑出來變態的自慰工人。這些人依次出場,出場的方式看似平常,卻有恰到好處的緊密和相連。那模糊的概念也一次一次的轉換和得到清晰。

    但概念總是要推翻,也就是說,我們解題的方式越多。我們就越容易迷失,在最初的觀點上,是否我們還可以把這些錯落有致的因素結合起來,完成一套成倍的理論。

    隨著劇情的推展,宋康昊大叔迎來新的同事。他們的開場,可甚是不打不相識的一對。比起餅叔的暴力,他更擅長的事情是動腦。也許,這裡加上餅叔的暴力逼供,是一次雙劍合璧的組合。可是,即使是這樣,他們也沒能完全的把這個案件解開。

    從一而終,從一開始就沒有答案。那麼,這個故事又將如何發展,繼續下去呢?在這裡,就真的不得不歎服導演所採用的拍攝手法。偷換概念,就如同偷天換日那般吻合和銜接,就是靠這樣的推展和帶動,吸引我們去看,也成就了韓影懸疑片的地位。

    劇情的推展一:我們靠傻子,雖然餅叔嚴刑逼供,給不合理的證詞,並採取錄影帶的方式記錄。但後來,傻子繪形繪色的證詞就完全不像是餅叔提供的那套,他更接近真實,又或者說,那就是真的。

    前面就提起過,導演採取人格留白的拍攝手法,就註定每個人都有其定義。

    看到最後,我們仍然會被人性的這種冷漠折服和嚇到。那時已經是二十年過去了,餅叔也將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再次經過這個路段,回首起前塵往事事。有了一個孩子的提醒,這裡,依然是伏筆,這個孩子說,過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出現在案件第一次發生的地點。

    那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平凡普通。電影也迎來了結束。要是用心的去看,或許,這部電影是沒有尿點的。

    電影採取了太多的交織現實,又離奇我們的思緒,就是每一次,答案就快浮現,新的概念又將迅速推導。所以,每個人的留白都是一層桌布,輕輕一掀,就出現黑。

    也許,導演更多想表達的將是人們的冷漠,慫恿了人性那深不見底的惡意。但更多的感觸是那個時代,每個人其實都身不由己,大家都忙著生存啊!哪有時間去關心和顧及別人。

    那個時代的科技依然是落後的。那怕是有精液的證據也不能馬上抓到犯人,要送去美國化驗的這段時間,或許,兇手早就得知了訊息,而挑之夭夭了。

    一切,受之於人。這是個無奈悲劇黯淡黑白無光的時代。就連兇手是男性和女性也無法分辨。更多的說法也被柔軟了,兇手可能是一個有力量但手有酥軟的男人。

    一直追蹤,一直追逐。這是一場勇者的鬥智。當然,無關結果,是惡人勝出還是正義並肩。

    或許,《殺人回憶》電影留給我們的後覺。就是正義都行走在放逐之間。

  • 3 # 藍喵叔叔

    謝邀,《殺人回憶》是南韓難得的高分懸疑電影,是一個改編自南韓「三大未解懸案」之一的「雨夜連環強姦殺人案」的真實故事,發生於1986-1991年,且至今未破。導演奉俊昊恰到好處的拿捏,使得這部電影成為了他個人風格的代表電影,也成為了南韓電影範本級的電影。

    我就從下面幾個角度來談談自己對這部電影的看法:

    【劇情的推進】

    不同於我還有印象的其他破案類的電影,那些電影裡推動劇情發展的一般是一些「牽強」的線索,通常靠著主人公高人一等的觀察、歸納、總結能力強行帶領我這種小白觀影者前行。這部影片的線索最終沒有推動案件的破解,只是推動劇情的推進。導演並沒有著重於強調懸案之懸,影片中關於案件本身的線索十分清晰:案發-根據謠言找到的嫌犯一-否決-發現幾個案件的相關性-偶然抓到嫌犯二-否決-從廣播站找到決定性線索-抓到嫌犯三-DNA否決-懸案。在隨著電影破案時我們完全能夠理解甚至能夠預先猜到案件程序,我們心知肚明前兩個嫌疑犯不過是導演和觀眾開的一個黑色幽默,甚至我自己也在心中暗暗確定那個手指纖細面容英俊的點歌人就是罪犯,這一切都在觀影者的理解能力範圍之內,使得觀影者有一種「上帝視角」的感覺,不禁提高了我們的觀影快感。但是作為一個懸案,如何處理好懸而未決的結尾是一個重點。影片沒有在伴隨著幾聲絕望的槍聲的深邃隧道中結束,而是一轉來到17年後,在影片開始的那個排水管前,樸探員聽到一個或許是希望,又或許是絕望的新線索。影片最後定格在了樸探員表情複雜的臉上,留給觀眾的是無限的遐想。電影沒有刻意臆斷出一個兇手(甚至電影中兇手都是由不同人扮演的),而是留給觀眾自己發揮。現實中的懸案,可能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這樣的結尾我非常喜歡。

    【電影的手法】

    影片始於稻田中孩子純真的臉,然後鏡頭拉高展現給觀眾一望無際的黃金稻田。你以為整部電影的基調是這樣一種暖暖的「治癒」麼?非也,充滿陰霾的瓢潑大雨才是充滿電影的整體基調。你以為這部電影僅僅是為了突出罪犯「神乎其神」的犯罪手法麼?非也,因為電影最終又回到了曾經開始的那片稻田,在一種溫暖的色調下終結於樸探員滿含淚水的面龐。雖然案件沒有破解,但是這部電影算是「圓滿」了。

    導演很善於用鏡頭來講故事,許多畫面細節的很有品頭。比如勇古那雙出鏡率很高的靴子和那個富有深意的穿鞋套的動作;比如樸警官和勇古翻花繩的鏡頭;比如樸警官的「看著我的眼睛」;這些看似隨意穿插在主線中的一些鏡頭,有的交代了人物的背景(瞭解這兩個還在玩翻花繩的高中畢業警官你就能理解他們的行為了);有的使得劇情合理的推進(無論是觀眾還是光昊看到勇古的靴子想必都知道了後面會發生什麼,這也使得 勇古打人-光昊報復-勇古截肢-證人死亡 這樣的劇情發展更加合理);有的為最後悲傷的結局埋下了伏筆(樸警官前兩次施展出的「看著我的眼睛」,襯托出最後那一看成為了最絕望的一看)。

    正是奉俊昊對於這部電影節奏爐火純青的把握,使得這個故事的發展行雲流水。不突兀,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案件抽絲剝繭的指向罪犯,觀眾甚至可以和警官們一起預知到案件的發生,但這並不影響劇情的吸引力,我們知道結局,但是過程卻跌宕起伏。

    【人物的魅力】

    電影的片名《殺人回憶》,這究竟是誰的回憶?我傾向於是電影海報中給出的答案。這是兩位風格迥異的兩位探員的回憶。一個是來自於「大城市」漢城的蘇探員:善於推理,勤於觀察,相信證據,靠「頭腦破案」,有著自己的底線;一個是小鎮樸探員:做事魯莽,逼供誘供,敷衍迷信,靠「直覺破案」,曾經沒有底線。

    影片的開頭半小時幾乎是宋康昊大叔的獨角戲,而大叔也只用寥寥幾個鏡頭就展現出了一個「醬油」警探該有的風範,樸警官和他兇悍的搭檔勇古在破案過程中採用了所有你想不到的破案方式來敷衍了事,而這種冷笑話似得破案隨著蘇探員的到來產生了碰撞。冷靜睿智的蘇探員為案件帶來了突破。可能你以為這一對對立的「搭檔」只是為電影增加了一點作料。但是這兩種看似不能融合的迥異性格,在經歷了案件大起大落後發生了戲劇性的改變。在樸探員左手流著重要證人的血;右手為自己的兄弟勇古簽字截肢之後,原本致力於為犯人編造「殺人回憶」的樸探員最終阻止了已經扣下扳機的宋探員的手。而這個一直遵守「不刑訊逼供」底線的宋探員,在殘酷現實和罪犯在前卻不能正罰的壓力下終於崩潰,差一點就成為了《七宗罪》中的米爾斯。

    曾經有底線的人打破了自己的底線,曾經沒有底線的人找回了自己的底線。電影的最後結局雖然算不上反轉,但是破案過程中兩個探員性格的反轉何嘗不是一種震撼。

    【現實的社會,真實的電影】

    這部電影不僅僅講的是一個簡單的破案故事,準確的說,一部好的電影永遠不僅僅在於故事本事。所有故事都有它所存在的背景:這個真實的案件發生於1986年,我們看到了一個案件發生時這個社會的複雜。警界中繁瑣的流程、地方案件充斥著暴力執法、破案過程的隨意、對現場保護的隨意;社會輿論壓力,示威遊行,無所不入的記者,隨時想起的防空警報;小城鎮警官對於大城市矛盾的態度。這種種阻力混雜在一起,使得案件屢屢在關鍵時刻停滯不前。而這部電影也成功的把這些因素糅合在了一起,讓觀眾明白現實不是那麼理想,你想要的東西得不到;近在咫尺的犯人你抓不了,而這才是真正的進退兩難。

    影片最後其實可以在黑暗的隧道結束,但是導演還是給出了一個更光明的開放性結局,那個像「普通人一樣」藏身於大千世界的兇手,或許有一天看到這部電影,看著最後樸警官的眼睛,也會想起自己的「殺人回憶」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睡不著的吃褪黑素,對身體有沒有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