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頭
-
2 # 清風化入塵
清朝是個貪官輩出的朝代。有清一代貪官格外多,而且多肆無忌憚,前赴後繼,無懼於嚴刑峻法。乾隆年間的浙江巡撫王亶望就是其中的典型。清代的官場中,官二代很多,尤其是乾隆朝。王亶望的父親王師是著名的清官,年輕時當清苑縣知縣,不畏權貴,敢於碰硬,與橫行不法的八旗子弟周旋,曾被列為京畿考績第一。王師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受乾隆皇帝特達之知,由知縣、知州、知府、河道總督、布政使一路擢升而至江蘇巡撫。王師不善迎逢,從不巴結上司。但乾隆皇帝卻感念他廉潔奉公,特別賞識他。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特別召見王師,溫語嘉獎,親筆題寫“吳會風清”四個字賜予王師。
可惜,王師勤勞王事,積勞成疾,死在任上,終年61歲。乾隆是個念舊的人,特別提拔他的兒子,以慰王師在天之靈。王亶望是王師的次子。他書讀得一般,乾隆15年山西鄉試中舉,但自知點元無望,就不想再苦讀了。家裡花錢捐了個知縣,被吏部分發到甘肅山丹,他就在山丹、皋蘭當了好幾年知縣。王亶望與他父親的風格迥然有異。他是那種膽大妄為的人,加上手腕靈活,特別善於迎逢,所以一到甘肅官場就左右逢源。與同僚和上司打成一片,與陝甘總督勒爾瑾的關係更是親密無間,如魚得水。
這樣一來,吏部考功司對知縣的循例議敘時,甘肅官場自然就會說王亶望的好話。好話一多,吏部就選授他為雲南武定知府。升官照例到部引見。乾隆皇帝念他爹的好,見到王亶望就像見自己的子侄一樣,一下子萌生出要栽培他的意思,讓他留在甘肅候補,別去雲南了。不久,王亶望補寧夏知府,又火箭般地升任浙江布政使,署理浙江巡撫。乾隆39年,王亶望調任甘肅布政使。王亶望說動了陝甘總督勒爾瑾,以甘肅旱災的名義,向朝廷虛報災情,然後再以賑災的名義把士民的捐納私分。他還為了方便分錢,令士民將豆麥折成銀兩捐納。王亶望會做人,想出這麼一個撈錢的點子後並不是自己獨吞,而是甘肅官場人人有份,當然,他和勒爾瑾拿大頭。只半年時間,王亶望向朝廷報告,收捐19000人,捐豆麥82萬擔。朝廷起疑了,甘肅那麼窮,怎麼會有近兩萬人捐納,收了那麼多糧食,難道甘肅的餘糧很多?多虧了勒爾瑾替他圓謊,朝廷才將信將疑地放過了他們。王亶望官符如火,不久就升任浙江巡撫。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王亶望得意之時,他的母親去世了。在清朝的漢大臣裡,丁憂是個大事。父母之喪要辭官回籍守孝三年,否則就是貪位忘親,是很嚴重的問題,會遭到言官彈劾,而且也會讓人瞧不起。
王亶望撈的錢多,花的也多。他平時起居八座,窮奢極侈。早在甘肅布政使任上就專門在私邸養戲班子,到了天下財賦之區的杭州則變本加厲,越發花錢如流水。如此,王亶望其實是沒有什麼存款的,一旦沒有進項,立馬就會捉襟見肘。更何況他廣置姬妾,有11個兒子,其中6歲以下的就有8個,家累之重非常人所能負擔。官司打到乾隆皇帝那裡,皇帝召見李質穎。問到王亶望,李質穎據實回奏,說王亶望的妻妾都還在浙江,根本沒有回籍。這下皇帝生了氣,給王亶望罰俸撤職的處分,但沒有撤他的差,還讓他自費留在海塘工程中,戴罪立功。可是皇帝心裡已經有了陰影。
甘肅涉案官員,貪了兩萬兩銀子以上的一律問斬。乾隆48年7月,王亶望被斬於菜市口。
-
3 # 長得帥也要多看書
清官名臣之後卻敗壞家風。貪汙腐敗甚至連賑災銀和百姓捐贈都不放過,上下勾結積極行賄,連皇帝都敢騙。乾隆有心培養無奈王亶望太不爭氣,最後乾隆知曉他的各種不軌後,失望、痛心、憤恨相交,當然震怒不已。
-
4 # 史海甄客百曉生
出身名門,父親一生清廉
王亶望是在父親的光環下成長起來的,其父王師為雍正、乾隆兩朝名臣。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出生的他,自幼便受到時任蘇州守備的父親薰陶,立志考取功名從而入仕為國效力。經過多年努力,王師在24歲時成功中舉,1730年(雍正八年)進士及第,隨後以直隸元城知縣正式步入仕途。
雖然是小小的一方知縣,但王師卻視同畢生事業來做,在任七年“決斷公允”,在雷厲風行之下化一切不軌行跡於無形。元城多為沙田,村民遂廢而不耕,王師到任之後,鼓勵村民開墾耕作,最終使百畝沙地變為肥沃良田,百姓豐衣足食,對這位父母官也是感恩戴德。
乾隆漢服像
在其後的清苑知縣、冀州知州任上,王師繼續秉承“不畏疆御,不恤誹謗”,不僅使治所政績能年年名列前茅,而且“民情大服”,因功在乾隆初年擢升為清河道道員。彼時正值乾隆帝欽命文淵閣大學士高斌(慧賢皇貴妃高氏之父)與協辦大學士劉於義往赴直隸籌措水利大計,作為輔臣,王師盡心盡力以身作則,親自前往保定、河間等地實地考察,對每一條河流所經地勢一一條列,得到高斌和劉於義兩人的大加讚賞,對京畿附近的水利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因此被再度擢升,歷任山東、河南、江蘇、浙江布政使,最高官至浙江巡撫(從二品,1750年十一月擢升)。
在巡撫任上,恰逢乾隆首次南巡江浙,在行宮特召見王師詢問坊間民情,王師都對答如流,且江蘇在其管理下確實井然有序,為了嘉獎這位兩朝元老,乾隆親筆御書“吳會風清”四字贈與王師。只可惜,一生奔波勞累的王師,最終在1751年(乾隆十六年)八月因勞累過度去世,享年62歲。
以舉人之身捐納入仕,備受乾隆寵信王師的去世,使乾隆深為惋惜,其次子王亶望於1750年(乾隆十五年)獲得了舉人的功名,還曾受到乾隆帝的大加讚賞。然而在眾人認為王亶望即將“子承父業”的一片大好形勢之下,他卻走了與父親王師截然相反的道路,而乾隆帝卻一直被矇在鼓裡,直到兩件公案的浮出水面。
王亶望劇照
在公案未事發敗露之前,王亶望的仕途在父親的光環下可謂平步青雲令人豔羨。考取舉人之後,王亶望透過捐納的方式獲得了知縣的官銜,先後任職於甘肅山丹和皋蘭縣,從此正式踏入仕途。憑藉乾隆對王氏一族的信任以及自己的善於逢迎,王亶望先後擔任甘肅布政使、浙江巡撫等要職,單從其在甘肅做出震驚朝野的貪墨一事之後,還能享有升遷巡撫的待遇,便可看出乾隆對其的寵信程度非凡,然而本該鞠躬盡瘁為國效力的他卻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冒賑公案事發,皇帝龍顏大怒從一開始,王亶望不論在性格上還是做事風格上都與父親王師格格不入,他憑藉自己的狡黠心思一邊擅於揣摩聖意的同時,另一邊卻暗自打起了貪墨的心思。
在甘肅任職期間,作為管理當地財政的長官,王亶望唆使總督勒爾謹假以本地“民貧地瘠、糧倉難以補買”為由,向朝廷申請重開已被取消多年的捐監政策。所謂“捐監”,即透過普通民眾捐糧的方式給予其可參加科舉的監生資格。按照常理,捐監必須採用捐貢米豆的方式,但在王亶望的唆使下,包括勒爾謹在內的一眾當地官員,統統做起了兩面派,一方面照舊向乾隆奏報每年捐糧情況,特別將一些易受旱災的州縣捏造坐實,另一方面卻私下變換折色(銀兩)收取,而這些錢銀並未用於買補還倉,實際統統被王亶望等人收入囊中據為己有。
王亶望劇照
在捐糧改為捐輸(銀兩)僅僅半年,在勒爾謹向乾隆上奏的奏本中,就累計有19000餘名監生資格送出,得米豆糧高達82萬石,如此離譜的資料由不得不讓人生疑,在乾隆發出“四不解”詰問之後,勒爾謹在王亶望授意下,勉強過關。如此一來,經過三年的布政使任期,王亶望不僅“擁資甚巨”,而且還於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被升為浙江巡撫,可想而知此時的乾隆對於甘肅報賑一事雖有懷疑但仍然對王亶望持寵信態度。
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王亶望因母去世按例需解職回鄉丁憂,但時逢杭州石塘改造工程提上日程,由於其對此工程知之甚詳,所以乾隆特命其在工督辦,但由於王亶望之妻兒家眷一同留在杭州而不回鄉替其守喪,讓一向重孝的乾隆深為惱火,不僅嚴厲訓斥了王亶望一番,還將其革職並仍令其留駐杭州“自備資斧效力贖罪”。
乾隆劇照
受到一向對自己寵信有加的皇帝訓斥,對王亶望的打擊不小,為此他不惜以5000兩巨資捐贈工程的方式來重新博回信任,但可惜的是,在乾隆帝第五次南巡之時,看到杭州“添設坐落更多”,對王亶望更是失望至極,對於剛任巡撫沒多久便在海塘工程自捐巨資一事,讓乾隆疑竇叢生,發出這些銀兩是否是其甘肅任上所得的疑惑。
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三月,爆發了以蘇四十三為首的回民起義,在大學士阿桂前往鎮壓之時,上報甘肅近日皆有雨,這引起了乾隆對於當年甘肅報賑“四不解”的再度重視。由於總督勒爾謹辦事不力被革職抄家,僅從其管家曹祿名下就搜出一萬餘兩白銀,時任甘肅布政使的王廷贊為了鎮壓起義更是願意出資4萬兩白銀作為軍用補給,出發點雖然是好的,但一個小小藩司幾年之內哪來的這麼多錢?
李侍堯畫像
如此情形下來,更加證明了乾隆的猜疑確有實據,於是趁著阿桂在甘肅鎮壓起義之際,乾隆令其與總督李侍堯以勒爾謹和王廷贊為切入點,對當年報賑一事進行詳細勘察,經過二人的連番盤查,震驚朝野的甘肅冒賑案終於浮出水面,以王亶望為首的涉案人員多達百餘人,在八年時間中,集體貪墨數額近百萬兩。龍顏大怒的乾隆最終下令,王亶望等56人被處死,46人被髮配戍邊。
小結:俗話說得好,在古代封建社會當中,伴君如伴虎,為臣當自危。王氏父子,同樣官至巡撫,一位廉潔奉公鞠躬盡瘁,受到乾隆重用實至名歸;而另一位卻只鍾情於阿諛之道,且貪得無厭,雖然在事發之前同其父一樣有平步青雲的待遇,但終有窗戶紙捅破的那一天,迎來的不僅是自己身首異處,而且還殃及百餘名官員一同受到重懲,如果不是他的唆使,勒爾謹即使再有膽子也斷不敢帶頭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想必若其父王師泉下有知,也定會同乾隆一樣,對王亶望之舉痛心不已。
回覆列表
歷朝貪官汙吏何其多,王稟望可以說是最倒黴的官二代了,出身於官宦之家,靠父親的關係買了官,既然是買來的官那就要得把花出去的錢在拿回來,新官上任不是為民請命,而是要想辦法填飽自己的私囔,利慾生人膽,唯有貪腐,王稟望一案可以說自清朝入關百年後是絕無僅有的,涉案人多,全省大小官員上下一氣集體作案。面對如此巨大的案子,乾隆也不禁拍案驚覺,王亶望立即誅殺正法,制度不變革,反腐無效果,大清王朝的腐敗,其實罪魁禍首,是最大的貪汙犯是號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