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蕉頭懶鵝

    遇到問題出現左右搖擺,一正一邪,天使與惡魔就在一瞬間。這是人性的本質和人性的弱點。根深蒂固。

    為什麼那麼多人去西藏,修禪,入道,修行。都是發現了這個人性的弱點,希望透過不斷的修行來消除這種自認為不正向的“問題”。

    在我認為,遇到問題出現兩種意志交鋒,不可怕,實屬正常。比如某天我在路上開車,突然隔壁道的車子莫名其妙蹭過來撞了我的車,這時候,我停下來。內心有2個聲音:一個是妹啊,是不是有病,下車爆扁他一頓!另一個聲音會跳出來說,不行不行,要遵紀守法,報警等警察來。站在道德的高度,文明人選擇了報警,衝動的人選擇了打架。這種選擇根據自身認知高度和受教育水平息息相關。一個從未受過教導,不知道什麼是道德問題,不知道社會規則的人,必然隨心所欲,就如剛出世的孩子,還沒受到各方面的訓化,喜歡就笑,討厭就哭,不管外界是否接受,小孩子的世界只顧自己的感受。但成年人不是,成年人有成年人社會的約束,有社會法律的約束,有大環境的教育教化,你要隨心所欲,不守規矩,分分鐘有相應的規則來給與你處罰。因此搖擺不定的選擇過程中,是對規則制度規範的一種糾結選擇的過程,是權衡即將面臨的問題,自我損失最小,收益最大化的過程。所以成年人的複雜也就複雜在這裡。

    “精神分裂”和“多重人格”並沒有那麼可怕,曾經看到一個案例,說的是一個女生被送往精神病院,因為她沒辦法跟正常人一樣生活,每天就是學狗叫,像狗一樣在地上爬,吃飯也是和狗一樣趴在地上吃,所有的生活對她來說,她自認為自己就是條狗。直到一位心理學家和院長商量,由心裡學家來治療,心理學家每天和這位女生聊天,不管女生在他旁邊喊叫,打他或者咬他,心裡學家都溫柔以待。終於在有一天,女生打破醫務室窗戶,心理學家摸著她的頭安慰“沒事沒事”,這之後,女生漸漸開始和心裡學家交談,溝通。從心裡學角度來說,這位女生之所以出現精神問題,是因為得不到長期的溝通和交流,在能得到正常社交交流之後,她恢復了正常,N年之後她和心裡學家回到精神病院,院長見到女生,和女生交談。院長驚奇的和心裡學家說“她根本就是個正常人啊,之前是不是裝的?”從案例來看,人是社會化動物,需要溝通和交流,如果長期處於封閉狀態,一個人狀態,比較容易出現問題。而題目中提到的遇到問題時,內心有意志交鋒,這不過是人類的正常心理活動而已,是人性的弱點作祟。不可怕,平常心對待即可。

    真正可怕的是被孤立,孤獨感,生活中不管多不愛說話喜歡獨處多內向,還是希望多和他人交流,為了自己健康,向上吧!

  • 2 # 土木tutututuabc123

    遇到問題時,內心會有兩種意志交鋒 ,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當你遇到了難題,你就要想解決問題的辦法,當你想到一個辦法時,你還會想這個辦法對問題的解決效果,有無弊端,等等這些你又都得考慮。否定前一個解決問題辦法的過程其時就是你說的意志的交鋒。決定前一個解決問題辦法的過程也是你說的意志的交鋒。

  • 3 # 潤淿

    題主說的應該是內心的矛盾衝突。

    或者說,就是遇事猶豫不決,內心裡很糾結,患得患失。

    小到生活瑣事,大到決定未來,每個人都有可能出現這種狀況。

    舉例說明,

    小事:

    中午煮米飯,燒個什麼湯呢?是西紅柿蛋湯呢,還是蕃茄蛋湯呢?

    進了菜場和超市,卻不知要買啥玩意,面對兩樣果蔬,不第如何選擇。

    買鞋子,是要哪一款呢?款式選好了,又為選顏色發愁。

    人生大事也是這樣:

    找誰當男朋友呢?這個好帥,但是不那麼會體貼人,

    那個不那麼帥,但是很有錢,人也溫柔體貼,選誰呢?真糾結,過了很久才知道,人家兩個都有女朋友了。

    找工作也是,是進一個創業型的公司,還是進一個穩定的大公司呢?

    怎麼辦?多學習,多思考。

    貴在自知,一個人只有清楚瞭解自己的內心,才會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什麼,該要的是什麼。也會懂得自己該幹什麼,該怎麼做。

    更會懂得如何取捨與選擇。

  • 4 # 覺明觀

    你提出的問題非常的形象。

    我們不妨先靜下心來,細細的感受一下自己在不好的念頭產生的時候,到底有多少個念頭,在大腦裡。

    交鋒嘛,首先就得自己知彼嘛。

    要知道最普通的人,是任由那個不好的念頭,在自己的大腦裡肆意妄為。大腦裡的念頭像放電影一樣,影響著自己的行為,影響著自己的生活。就像是自己的國土,任人踐踏,山河破碎。一臉的沮喪。毫無還手,招架之力,最後變得神神叨叨的。此時會有一大堆的醫學名詞,在等著。

    其次是聰明的人。就像你所提的問題一樣,當不好的念頭升起的時候,就會用另外一個好的念頭去與之交鋒。但這種交鋒往往都是以失敗收場。

    而失敗的那個念頭,就會被擱置一旁。懊惱,沮喪。但瞬間又會產生另外一個念頭。繼續與之交鋒。這整個過程可以在一瞬間完成。

    所以說聰明的人的大腦,就是一個自我不斷鬥爭的大腦。這種失敗,其傷害,不亞於第1種人。在心理上會表現的極度不自信,同時也不會相信別人。此時自己也會給自己各種奇怪的冠名。

    此時你細數一下大腦裡面存在幾個念頭。

    一.那個不好的念頭依然還在。

    二.正在與之交鋒的念頭。

    三.再次重整旗鼓與之交鋒的念頭。

    四.之前失敗的念頭。如此往復。其實是有無數個念頭。如果把這無數個念頭用n表示。想象一下我們的大腦要承受多大的負荷。

    但還要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加上個1。也就是n+1。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這個1?這也就是我要跟你講的第3種人。

    就像兩軍交戰一樣。其實成敗的關鍵就是主帥。也就是在我們的內心,還有一個觀戰者。這個觀戰者,其實就是我們的清淨意識,你也可以把它理解為真心,他什麼時候都在。

    如果你想打敗那個不好的念頭。只要讓你的真心參戰,就可以了。不需一兵一卒。你無需生起各種各樣的念頭,去與那個不好的念頭交鋒。弄得大腦發燙,滿臉油光,滿頭皮屑。

    所以我們要提高主帥的能力。不能讓自己的真心變成一個昏君。提高覺知的能力,處理衝突最好的辦法就是和解。但和解的條件一定是,善大於惡,理智大於愚痴。

    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我的地盤我做主。也就是第3種人,覺悟的人。

    另外不要試圖去轉移念頭。你派出去的所有念頭,都會和那個不好的念頭勾結,在下一次的某個時間節點會再次出現。煩惱會加倍哦。

    個人認為,所有用轉移的方法去處理心理問題,都不會根本解決煩惱。

  • 5 # 冷風及月

    很明確的告訴你,絕對不是。

    我以前也有這種擔憂,大腦中念頭來來去去,而且大多是各種無用的念頭,比如過去發生的事情,別人說過的話,甚至是看到的電視節目內容。我曾經有一段時間深深地受其折磨,那段時間我面臨著升學的壓力以及生活上的困窘。

    當我脫離那個處境之後,那些經歷就像有慣性一樣仍然影響著我的生活。直到後來,我參加了工作,放棄了以前的生活習慣,用工作來麻痺自己,讓自己沒時間再去與大腦中的思維“認同”。這時候的我才初步走出了迷茫。

    讓我真正放棄“思維認同”的,是因為一本書,那是德國作家埃克哈特·托爾的《當下的力量》。看完這本書我對生活中的這些困擾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

    這本書是靈性開悟的指引之書,是華人界靈脩教母張德芬女士極力推崇一本奇書。它裡面提出了具體而詳細的開悟的指引,對我們好好生活甚至對於整個人類的靈性覺醒提出了明確的思想指引。下面我只說你提出的問題,然而這只不過是書中極小的一部分而已。

    書中開篇即說,我們的大腦不是我們自己,思維的混亂是大腦的本性。因為大腦喜歡問問題,喜歡創造自我的“身份認同”。因為大腦認為沒有思維的話它就不存在,它會面臨威脅。然而思維只存在於大腦之中,但你的生命卻存在於意識與身體之中。思維極力去創造一個身份認同,即“小我”的身份認同。“小我”的恐懼源自你不知道自己在名字和身份之後是怎樣的一個真實存在。書中提到這幾乎是一個普遍的事實,沒有人能夠擺脫恐懼,我們有生之年應該學會如何與恐懼共處,而不是如何擺脫恐懼。恐懼是一種最基本的情緒,而情緒是思維在身體上的一個反映。如果你與自己的情緒認同,它會反過來加深你的思維混亂。如果你總是處於這種認同狀態而不與自己的本體相聯結,最終你會在生理的層面得到教訓。也就是說你將會患上生理疾病。

    書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普通人與精神疾病患者其實區別不大,也許唯一的區別就是你有沒有足夠的意識從思維認同中將自我解放出來。任何一個人都會有思維混亂,腦袋裡有各種聲音來來去去,它通常會以批判、抱怨、責備、自憐、後悔等形式存在。但是如果你認同這種思維,也就是從其中尋找你的身份認同,那你的“小我”將會越來越強大。

    思維是不是我們一定要極力避免的“疾病”呢?也不全是。書中說到,思維的本質就是干擾,就是會影響你正常的心智。思維之所以會在人類命運長河中一直存在,就是因為我們需要它,它可以在你遭受痛苦後干擾你正常的心智,讓你能夠暫時忘記你的煩惱。從某一方面來講,思維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生活。如果沒有思維,我們的痛苦將會持續不斷地影響你的心智。大腦中的思維其實也是我們的一種自我保護。

    所以我們沒必要擔憂這些問題,思維混亂其實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你與思維認同以及與你的思維創造的“小我”認同。只要你能夠有足夠的“臨在意識”把自己從思維中解放出來,你就不至於罹患身體疾病。而這種臨在意識其實是我們的本能。精神疾病患者也不是喪失了“臨在意識”,只不過他們忘記了我們的本能而深深地與自己的思維認同。

    因此你完全不必擔憂這些問題,真正應該避免的是你的擔憂本身。就像沒有人能擺脫恐懼一樣,也沒有人能夠擺脫思維。也許人類歷史上只有佛陀能夠接近這種禪宗稱為的“無念”狀態。

    所以大腦中的思維混亂是正常現象。如果你還是有這種困惑,你可以去看一看《當下的力量》這本書,理解了書中的觀點,你就能放下對這個事實的抗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目前一些地方學校使用的“導學案”?“導學案”究竟有何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