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潯陽鹹魚

    先下結論,當然是丞相的權力更大。

    在宋代,大丞相、丞相是宰相的別名。從宋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到南宋左右丞相,總名都是宰相。

    宋初沿襲唐代制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作為宰相一職,沒有定員。在宋朝前期,從尚書左、右丞、六部侍郎以上到三師都有資格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官品則由本官的官階而定。此時首相領昭文館大學士,次相帶兼修國史,末相領集賢殿大學士。

    【呂蒙正】

    元豐改制以後,以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為左相,行(元豐改制之後,寄祿官官階高出職事官一品的情況,帶行字)侍中;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為右相,行中書令。官品為正一品。

    【蔡確,元豐五年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政和二年九月(1112年),徽宗下詔改三師為三公,以三公官太師太傅太保為真相(也就是“實任宰相”的意思),以左輔、右弼為宰相。官品為正一品。

    靖康元年(1126年),又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官品為正一品。

    樞密使是樞密院的長官,他的職責是輔佐皇帝,職掌軍事,凡是邊防軍旅事務,和中書分班稟奏,由此可見樞密使並不是獨攬兵權。

    北宋在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就沒有設定樞密使這個官職了。

    元豐改制後,中書為三省,即中書門下,是宋前期宰相治事的地方。

    【狄青,仁宗朝曾任樞密使】

    宋代的相權還是很強的,雖然宋代設立了樞密院來分割宰相的兵權,設立三司使來分割宰相的財權,但是從總體來說,並沒有改變宰相輔佐天子總領百官的格局。

    宰相節制著樞密院政務和事務,行使著自己“事無不統”的職權,所以樞密院並不能甩開宰相獨立行動,在一些重大軍事決策上面,必須得到宰相的支援。有的宰相為了保證自己的軍事權力不惜辭官。

    宋初多宰相兼任樞密使或者宰相由樞密使升任的情況,所以當時樞密院的權力和相權某種程度上得到了統一,加上皇帝善於調配,也就相安無事。

    到了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入侵,當時的真宗每次得到邊地的奏報,都要先送到中書門下,並且對畢士安、寇準說,軍旅之事,雖然份屬樞密院管理,但是“中書總文武大政,號令所從出”。(《續資治通鑑長編》卷57),可見宰相軍事權力都是超過樞密使的,更不提其他方面了。

    【寇準,景德元年與畢士安一同出任宰相】

  • 2 # 香茗史館

    宋朝不設丞相,宰相的官稱是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則是參知政事。北宋時期,為了防止相權威脅皇權,透過設定樞密院和三司對宰相權力進行了分割,所以丞相權力相對來說已經小了很多。樞密院主要負責軍事,不過宋朝實行以文制武,除宋初外權力其實也不大。此外,宋朝的相權後期曾經歷了兩次變更,所以各時期相權大小有所變化。

    宋承唐制

    由於趙匡胤的北宋是透過陳橋兵變得來的,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他必須削減地方和朝中大臣的權力。其中一個重大調整就是相權,宋朝設立了中書、樞密、三司分掌政、軍、財三大務,宰相之權為樞密使、三司使所分取。

    而且,在宰相權力被分割的同時,還在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透過設立參知政事來牽制相權,導致了相權的進一步削弱,透過這種方式進一步加強了皇權。

    這一時期的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實際上是互不統屬的,所以宰相(中書門下平章事)、樞密使、三司使的實權也幾乎不相上下,且三者互不統屬。而且,宋初時期由於戰事較多,武將地位較高,這一時期的樞密院權力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大的。

    所以,我認為宋初階段的樞密使權力是要超過宰相的,例如趙普雖然為門下侍郎、平章事,但實際上並沒有行使宰相署敕之事,同時還有薛居正、呂餘慶等參知政事牽制於他。

    北宋的兩次相權變更

    1、元豐改制。這是從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開始推行的一次官制改革,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撤銷了中書門下,重新恢復了唐初的三生制度,設定了尚書令、中書令和門下侍中三個三省長官。不過雖然框架和唐朝時期相同,但實際上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宋朝的三省更像是虛職,且從不授人。二是仿照唐制,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代行侍中職權;以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代行中書令的職權。此次改革後,上書左右僕射實際上便成為宰相,同時也取消掉了參知政事,改為增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尚書右丞四位副宰相。這一時期的宰相權力和樞密使基本持平。

    2、政和改制。這是在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年—1118年)推行的改革,當時蔡京擔任宰相,自稱“太師”,總領門下、中書、尚書三省之事,改尚書左僕射為“太宰”,兼領門下侍郎;改右僕射為“少宰”,兼領中書侍郎。但在宋欽宗靖康年間,“太宰”和“少宰”又被廢除,重新改回了尚書左右僕射。這一時期的宰相權力是顯然要遠超樞密使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宋初的宰相權力沒有樞密使大,元豐改制後雙方基本持平,但在政和改制之後,宰相的權力開始加大,宰相再次開始統領朝政。

  • 3 # 鐵板燒電影

    先回答一下問題,北宋無丞相官職,樞密使也是宰相(宰執、宰輔)。

    區別下丞相和宰相。

    丞相:中國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也即百官之長。 歷史: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才正式設定丞相。西漢也設丞相,至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為大司徒,這段時間有220年,是歷史上丞相這一官職設定最久的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除去曹操復設的幾年,東晉初年以及北朝有較短時間外,不設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時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開元元年,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北宋不設丞相,南宋乾道8年亦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 元朝於中書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透過胡惟庸案)廢丞相的1600年間,丞相的設定斷斷續續,作為官名的丞相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並不長。

    宰相: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的通稱,不是具體的官名。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實際上從隋朝開始,宰相就是一個群體。據史料記載,北宋共有宰相九十三人,其中仁宗一朝便有宰相二十三人。

    歷史上只有宋朝設樞密院,如北宋名相寇準(寇老西)就是樞密使,包拯擔任的最高官職就是樞密院副使。其實南宋韓世忠也做過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彼時樞密使已無實權)。

    北宋官職是極其複雜的。分列為政事、軍務和財政三大系統,相互平行,分別由皇帝直接統屬。中書省與樞密院號稱“二府”。同平章事與樞密使分別朝奏,彼此不相知,皇帝由此分別控制了文武。此外還有三司使,總管四方貢賦和財政,地位僅次於“二府”宰相,稱“計相”。

  • 4 # 簡慵齋主人

    當然是宰相的權力大。

    它沿用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尚書省,草擬政令,無執行權,中書省,無權草擬,但有否決權,也就是"稽核"權。那麼,門下省,應該是負責實施,事先,政令或法規、政策,需送皇帝過目後,而後"簽字"才能生效。那麼,具體事項,就是三省"負責與落實"的事了。這裡面,還有"皇帝的秘書",也就是"諫官",一般是由德才兼備的讀書人擔任,可以"彈劾百官",說錯話是沒關係的,雖官品(職務)不高,但權力很大。而樞密使,應該是管軍事方面的,官品比宰相低。它並不是御史大夫或御史臺,御史大夫是"副宰相",是協助宰相工作的,就像現在的"中紀委或監察委"。而具體管理軍事方面事務的,是兵部的行政長官~兵部尚書,兵部還有侍郎、郎中。所以,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明太祖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件"後,廢宰相,後來"殿閣大學士"(首輔),應是代行宰相職權。而清朝,是"軍機處",實際權力很大。

  • 5 # 葉之秋

      

      北宋的樞密使與丞相,誰的權力更大,地位更高?

      我們暫且不下結論,一起來看一則史料。

      庚寅,以樞密使趙普為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院大學士,宣徽北院使、判三司上黨李崇矩為檢校太尉、[案宋史宰相表作檢校太保。]充樞密使。上既除普及崇矩,乃無宰相署敕,上時在資福殿,普因入奏其事,上曰:“卿但進敕,朕為卿署字,可乎?”普曰:“此有司所行,非帝王事也。”……竇儀曰:“谷所陳非承平令典,不足援據。今皇弟開封尹、同平章事,即相之任也。”上從儀言。

      史料背景是,北宋太祖乾德二年正月,在宋太祖的強烈要求下,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一起上表請求辭職。這三位宰相都來自後周,屬於後周遺產。宋太祖為照顧後周舊臣勢力,繼續讓他們擔任宰相。一晃五年過去,宋太祖不但牢牢掌握了原後周故地,並且已開疆拓土。故此,後周三相也就到了功成身退的時候。

      不過,因為三位宰相一起辭職,於是就出現了從唐朝以來數百年從來沒有發生的怪現象:中書政事堂沒有宰相值班!

      史料中所說故事大意是:宋太祖任命樞密使趙普為宰相——宋朝職務中有“平章事”者即為宰相,“同平章事”則即享受宰相待遇。任命宣徽使李崇矩充樞密使(代理樞密使)。

      命令下達後,有關部門要去走程式,走程式時候發現出了大問題:

      按照隋唐以來數百年的規矩,凡事任命新的宰相,都必須有現任宰相簽字蓋章。可是,如今中書政事堂三位宰相都被罷免,沒有人能夠簽字。

      宋太祖不以為意,告訴趙普說:朕是天子,我親自給你簽字,你看如何?

      宋太祖本來以為自己簽字是給趙普長臉,沒想到趙普直接拒絕,道:“這可不好!此事乃是中書政事堂改做的事情,並非帝王該做的。”

      宋太祖無奈了,幸虧有個叫做竇儀的官員想出了一個折中辦法。宋太祖的弟弟趙光義現在擔任開封尹、同平章事。同平章事也是宰相,由趙光義簽字,也算符合規定。

      由以上故事可以看出,在北宋期間,宰相地位崇高,有時候皇權都要退讓。

      從趙普、李崇矩官職升遷也可以看出,宰相權力大於樞密使,樞密使權力大於宣徽使。

      當然,若是在五代戰亂時,軍權高於一切,樞密使的實權自然就比中書宰相要大些。但若論品級地位,還是宰相略高一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能達6180en如何安裝掃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