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於52080
-
2 # 縱湖秋色
什麼叫屯田制
屯田制就是國家強制農民或士兵耕種國有土地,徵收一定數額田租。屯田制有三種方式:軍屯,民屯和商屯。
屯田制起源
屯田制起源於西漢,到曹魏時期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西漢前元十一年(前 169),漢文帝以罪人、奴婢和招募的農民戍邊屯田,漢武帝調發大批戍卒屯田西域。但當時屯田主要集中於西、北部邊陲,主要方式為軍屯,且規模不大。
曹魏時期屯田制的發展
東漢末年,戰爭連年不斷,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糧食短缺,形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曹操在《蒿里行》中寫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便是最好的見證,描繪了當時社會凋敝的淒涼景象。
建安元年(196),曹操擊敗了黃巾軍,奪得了一大批耕牛、農具和勞動力。棗祗建議曹操利用這些農具,在許昌一帶開墾土地,實行屯田,以解決糧食問題。曹操採納了他的建議,並任命他為屯田都尉,全權負責屯田事宜。
棗祗首先將荒蕪的無主農田收歸國家所有,將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軍隊的編制編成組,由國家提供土地、種子、耕牛和農具,由他們開墾耕種,獲得的收成由國家和屯田的農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實施的第一年,就得谷百萬斛。
曹操於是下令郡國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大的郡國設典農中郎將,小郡設典農校尉。古代民屯典農官獨立於郡縣之外,是專為供應軍糧而設的機構,若遇有重要事項,如屯田地點的選擇及處理農民逃亡等,則由屯田官直接向曹操請示辦理。
由於民屯的順利實施,曹操後來又接受棗祗的建議,下令軍隊屯田,部隊積極地在交通便利的地區實行屯田制度,使曹操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
屯田制對漢末社會及曹魏政權的作用
東漢末年蝗災為患,社會十分動盪。黃巾軍起義,農耕設施受到戰爭破壞,黃巾軍被滅後,地方各諸侯也趁機做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更有壯丁被軍閥強徵入伍,農作收成大為減少,糧食供應十分短缺。
首先屯田制的推行吸收了大量的流民,把這些勞動力安置在國有土地上從事生產,起到了安穩社會的巨大作用。
其次大規模屯田帶來的經濟效益非常可觀,在組織生產的同時,也對其徵收賦稅,保障了政府財源的充足。
第三利用軍屯解決了軍糧供應問題,軍閥混戰,歸根到底打的是糧草。曹操軍團積極地在交通便利的地區實行屯田制度,不但糧草供應有了保障,而且大大減輕了農民運糧的沉重勞役負擔,減少了財政負擔。
最後從側面加強中央集權的效果,因為屯田均由中央政府控制管理,所以儘可能的減少了流民依附世家大族及諸侯軍閥的可能,實質上變相的加強了中央的實力。
袁紹、袁術的反面教材
袁紹和袁術是同父異母兄弟,袁術為弟,嫡出,東漢末司空袁逢的兒子。出身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紹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漢末亂世之初,最有可能成就霸業的,不是曹操劉備,更不是少年兒童孫權,而是四世三公家族的袁氏兄弟。初平元年就袁紹被各路諸侯推舉為聯軍首領討伐董卓,此時的曹操與之相比,相差很遠。後兄弟反面,官渡之戰袁紹大敗於曹操,袁術也先後被呂布、曹操所破,元氣大傷,最終卻落魄而亡。
曹操的成功絕不僅僅是屯田制,但是屯田制對於曹操集團打敗袁紹一統北方,後三分天下建立曹魏有著至關性的作用。反觀袁氏兄弟,出門名門,掌握最優質資源,佔據最富饒土地,漢末亂世之初,最有可能成就霸業,卻在眾諸侯中最先出局失敗落魄而亡。 袁氏兄弟不僅是曹操推廣屯田的反面教材,也是整個三國所有有實力有野心的諸侯的反面教材!
-
3 # 奕道君心
首先可以肯定一點,袁氏兄弟的起點要高於曹操很多,他們最主要輸在資源搭配上!物質資源,政治資源,人力資源都處於鼎盛的他們,並沒有能夠處理好資源搭配問題,而曹操雖然資源並不好,但是他非常高明的把並不是那麼好的資源用最效率最科學的辦法組合在了一起,於是發揮了更加大的功效。
曹操的屯田制,很好的安置了因為戰亂和災害而喪失家園的難民,人民安居樂業才能穩定社會,穩固生產供應鏈。他的一系列舉措,在當時混亂的社會背景下,是非常創新和人性化的。因為有效的實行了屯田制,底層人民獲得了生存的權力,又因為科學的人才選拔制度,真正有能力有才幹的人有了展示抱負的機會!所以穩定的群眾基礎和高效的人才隊伍,是曹操強化軍隊,發展軍事力量的堅強後盾!又因為槍桿子得政權,強大的實力讓曹操有資本,有魄力去改革落後的門閥制度,又牢牢的抓住了政治資源!於是曹操在人民,軍隊,官僚系統都牢固掌握的情況下,強大自身,反超袁氏也就自然而然了。
反觀袁紹袁術,初期佔有最優質的資源,但是他們依然沉浸在已經被時代拋棄的老舊制度中,並沒有充分的解放農業生產,建設創新型人才隊伍。即便佔據著最富裕,人口最多的地區,由於落後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得不到更新發展,整個社會管理和軍隊執行的效率非常的低下,面對著飛速提升的曹操,他們幾乎原地踏步。如此趨勢,也為他們最後被曹操擊敗走向滅亡埋下了伏筆!
-
4 # 縹緲峰下一粒沙
首先明確一下,題主要表明的是袁紹、袁術的土地制度是屯田制的反面教材吧。
打仗打的從來不是戰役本身,而是綜合實力。實力若強,有可能因為一場戰役的失敗而影響大局;但實力若弱,絕不可能因為一場戰役的勝利而扭轉局面。
咱們先說曹操曹操打過勝仗,也打過很多次敗仗。他能開創曹魏基業,就是因為實力強,實力從哪裡來?從屯田制而來!在古代,所謂的實力最主要就是指糧草。
公元196年,曹操打敗了潁川汝南的黃巾軍,奪得了一大批耕牛、農具和勞動力。之後聽從棗祗的建議,在許昌(今河南中部)一帶開墾土地,實行屯田,以解決糧食問題。
先將荒蕪的無主農田收歸國家所有,再將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軍隊的編制編成組,由國家提供土地、種子、耕牛和農具,由他們開墾耕種,獲得的收成由國家和屯田的農民按比例分成。
這麼一操作,第二年就得了百萬斛糧食,曹操於是下令郡國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後來又在軍隊也開始屯田,沒有戰事和訓練的時候士兵們就化身農民種田,一有戰事洗了泥巴就上戰場。
曹操能今天打這個明天打這個,背後最大的支撐就是屯田。
接著說袁紹和袁術袁家是東漢後期勢傾天下的官宦世家,世稱“汝南袁氏”,從袁紹袁術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算得上一流世家。也就是說,他們的先天條件比曹操好太多了。曹操一開始都是跟著袁紹混的。
曹操家世普通,幹爺爺是太監,為世人所不齒。司馬懿當年死活不願給他幹活,後來是沒辦法了才入他麾下。
袁紹和袁術都是袁逢的兒子,兩人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袁紹是蔗出,過繼給袁成一房,袁術是嫡次子,嫡長子則是袁基(在紹、術討伐董卓時受牽連被殺)。
袁紹統一了河北,成為東漢末年最強的割據勢力。
袁術的地盤則在江淮一帶,非常富饒。
史書上沒有提到他們對土地制度有過改革,那就說明他們沿用的是東漢的土地私有制,土地集中在各方豪強手裡,袁家雖然是最大的豪強,對於土地的控制反而不如曹操。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私有制的缺陷會越來越明顯,袁家的勢力也會被其他豪強瓜分。
總之,不只是袁家兄弟的土地制度是曹操屯田制的反面教材,三國中所有沒有改革土地制度的都是。
-
5 # 歷史都付笑談中
屯田始於西漢的晁錯,晁錯的《論貴粟疏》講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
曹操是大規模推廣屯田的第一人,依靠屯田,曹操獲得了充足的糧草,為他統一中國北方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題主說袁紹、袁術成了反面教材,笑談君認為,這兩個人要分開看。
先說袁術,不管是南陽、汝南還是淮南,袁術佔據的始終是富饒之地,但袁術出身於名門,不懂得重視底層百姓,不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對治下百姓橫徵暴斂,再繁華的地方也經不住他這麼揮霍。臨死之際,想喝一碗蜜水都沒有。
再說袁紹,袁紹和袁術不一樣,袁紹對治下百姓相當不錯,冀州糧草富足,袁紹在和曹操相持時,糧草方面是佔優的,只要消耗下去,最後袁紹必能獲勝,但是可惜被曹操偷襲了烏巢,最終戰敗。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袁紹其實沒有必要去推行屯田。
-
6 # 空夢歷史
因為袁家出身名門,帶有自傲的天性,高估了自身的能力,也低估了這場漢末的戰爭,一旦看不長遠,那就是結局已定。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那先需要了解“屯田”這個制度,這個制度初步形成在西漢時期,當時只是一個簡單的雛形,不作為經濟和社會制度。到了三國亂世,人口和糧食迅速下滑,曹操麾下的棗祗、韓浩提出此制度,任峻、鄧艾等人不斷完善和實行。劃分為軍屯和民屯,在各個地方都設有專門官吏負責。
“屯田制”的最大效果就在於能夠加速糧食的產出,減少社會壓力。當時百姓苦到什麼程度呢,“路有凍死骨”就是最完美的體現,曹操實行之後農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進而不會發生進一步的暴動和人口流失,而在冷兵器時代打仗需要的就是人口和糧食,這兩樣必須做好儲備。
所以在戰爭期間看到曹魏一方沒有被糧食而發過愁,反觀劉備因為地理環境導致,糧食短缺,北伐中出現因糧食而退軍的情況。
反觀袁紹和袁術這邊,他們是被低估的人,真實的歷史上兩人極為兇悍,都是出身於名門望族,當時二十多個京城子弟就他們最出名。也因此是出身於貴族,又身處於富饒的地域,自身的土地是極為廣闊,沒有吃過苦的人怎麼知道苦的滋味?
曹操推行的是土地改革,而袁家兩兄弟覺得不需要進行改革,但是他們忽略的戰爭所帶來的傷痛和力量,只要戰火點燃,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全的。
此消彼長的狀態之下,沒有任何一方勢力能夠承受如此巨大的消耗,所以敗就敗在自身的自大和短見之中。
回覆列表
在三國演義這部鉅著描述中,袁紹、袁術心胸狹窄,驕橫拔扈,而且目中無人,本來就是不值一提的狂傲之人。兄弟倆人本就不是曹操的對手,而有怎能不成為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