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日金141
-
2 # 倮倮觀察員
我來簡要答一下:
孟子後世地位越來越高肯定是孟子嘍,北宋以後孟子被尊為儒家的亞聖,位次僅次於至聖先師孔夫子,排第二位;
荀子原本也是“先秦儒家三鉅子之一”,對儒家思想後續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無奈北宋儒家理學大行其道以後,主張人性本惡的荀子與理學格格不入,地位越來越低,最後連孔廟都沒有位置了。
儒家四聖現世的孔廟排位有四聖分別是:
至聖孔子(春秋)
亞聖孟子(戰國)
宗聖曾子(春秋)
復聖顏回(春秋)
-
3 # 浸淫之辭
此二人的地位本就不高,甚至包括孔丘,他們的地位都是後來儒生捧的。如果後世獨尊道術,那麼老子墨子莊子等人,會不會地位更高?
然而不思考思想,而只看誰地位高,誰說的就有道理,這才是儒家捧出聖人的原因。
-
4 # 吉祥三寶於姐姐
荀子是先秦儒家哲學的集大成者,而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創新傳承者。其實這個人的地位,在儒家的思想史上是一樣的,屬於雙峰並峙的狀態。如果從哲學史上的貢獻來說,荀子的貢獻比孟子更大一些。
-
5 # 師範小王子
謝邀。從漢代廢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思想在中國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孔子被尊為帝王之師。孟子為儒家傳承人被尊為亞聖,其地位僅次於孔子。而荀子雖然也從事教學,弟子眾多,因其思想未被統治階級認作正統,故其衣缽不能下傳,其地位當然不能與孟子相比了。
-
6 # 東方國學
在古代,孟子的地位一直高於荀子,而在當代,荀子地位正在回升。
按照先秦儒家思想的思想發展脈絡,孔子傳道與子思子,然後傳與孟子。就孟子而言,他一方面為孔子的“仁”的思想找到了先天的根基,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性善說,即,人性本善,人性天生就是善的,之所以有的人不為善,是因為他們沒有將善的本性擴充出來,平時不注意涵養。
荀子是繼孟子之後的有一位儒學大家,他的思想廣泛吸收了百家爭鳴中各家的思想精髓,將它們綜合到儒學之中,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就是說“勞而欲休,飢而欲食”是人的天性使然,之所有的人會行善,是因為“偽”,也就是經過了後天的改造,後天是怎麼改造的呢?荀子認為是“聖人制禮作樂”使然。
孟子地位的抬升,主要是宋代以後的事。宋明理學將天理與人性勾連起來,為人性善進一步尋找到根基,這與孟子的思路是一致的,所以從宋代開始,將孟子的地位抬得很高。
但是在現當代,時代的發展中,人的慾望不斷爆發出來,而先天的性善論是壓制慾望的,只有將荀子思想抬出來,才能將慾望進行合適的平衡。
-
7 # 朱八戒CC
孟子和荀子同為孔子之後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孟子是對儒家思想全面地繼承和完善,荀子是以儒家為主體,並融合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之眾長於一體,把儒家思想的發展推向了頂峰。
他們對於儒家思想的發展有著同樣的貢獻,可是兩者的地位有著千差萬別。孟子是僅次於孔子的亞聖,與孔子並列為孔孟之道,並進入孔廟接受萬民的祭拜。荀子什麼封號也沒有,更談不上他的牌位進孔廟。孟子的思想千古永傳留,荀子的思想受到後世的質疑和爭論,而且漸漸被人遺忘。
荀子為何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是因為荀子的思想在當時的儒家學派之中,獨樹一幟,標新立異,與孔孟的許多觀點相對立。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對立,荀子的人定勝天與孔子的天命論又難以形成統一。孔子嚮往堯舜禹三代明主禮賢禪讓的天下為公,荀子對此卻提出質疑。孔子提倡德治仁政,教化萬民,佈施天下。荀子注重內儒外法相合的以法治國,認為要做到國強民富,必須實行變法。
對荀子形成負面影響最主要的原因是:荀子身為儒家思想的傳承者,卻培養出兩位著名的法家人物,在當時令人不可思議,也令後來很多的儒學大者百思不得其解。韓非子受荀子的真傳,成為法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法家思想理論的集大成者。韓非子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吞併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的大秦帝國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居功至偉。
孟子的《孟子》並列四書五經之一,成為儒家經典,被譽為東方“聖經”。荀子的《荀子》同樣同樣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卻無人問津。歷史是公正的,時間也是最公平的,當歷史的時空穿越兩千多年後,荀子的思想得到了世人的公認,他的社會地位也日益提高。
當《荀子》的精華,在當今時代的借鑑和引用,人們才真正意識到荀子的思想遠比孟子更為先進,更有古為今用的價值。 -
8 # 飛天ZY漫雪
孟子、荀子,誰的地位高?論點,當然是孟子高。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學派,不同點,孟子主張,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相同點,倆者都主張以,仁政,為本。
孟子認為,讀書明理的人,雖然生活不安定,但也不至於喪失良心。據說孟子曾拜子思(孔子之孫)的學生為師,接受儒家教育,後來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思想,所提創的都是基於,仁政,的王道政治,在和其它學派的思想議論中,強調儒家的學派。
荀子,戰國時代的卓越思想家,趙人,約生於公元前四世紀末,早年也曾遊學齊國,在齊頗受推崇,有一段時期,荀子也被人稱為,孫卿子。荀子言,從道不從君,人生不能無群,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他說,人的天性本屬於惡,後來所以會有善的一面,只是人為所致,荀子的立論基礎建立維持天下安定局面和維持良好的社會秩序上,他同樣繼承了孔子學說,他對於政治方面的主張,受當時新興時代背景的影響,大都是以現實主義為理論基礎,他將,理,視為外在的規範,否定天命,認為人才是宇宙萬物的主宰,所以,後人覺得荀子的這些政治主張,正是秦統一天下所持的最好根據。
-
9 # 舍知堂
學術觀點:性本善與性本惡
當然,這裡所說的學術地位,也只是為了表述方便而已,在古代是沒有這個詞彙的。也就是說,在今天看來,從文化貢獻上來講,孟子和荀子無疑都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那麼為什麼荀子始終入不了儒家學派的正脈呢?我想問題還是出在所謂“人性觀”這方面。
一方是儒家傳人主體性旗幟的高擎者,一方則是過分強調了人的客體性。
孟子主張”性本善”。但是孟子的“性善論”是倡導“人性向善”,而非被許多人錯誤解讀之的“人性本善”,這兩者看似一字之差,實則差別很大。
“性善論”是孟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也是他的仁政學說與王道理想的邏輯起點理論依據。
可與我們從小就會背誦的“人之初,性本善”不同的是,我們只知道性善論是孟子提出的,卻沒有認真地讀過《孟子》原文。
《孟子.告子》原文是這樣說的: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也就是說,人有善性,就如同水向下流淌一樣。人性都是向善的,而水都是自上而下流淌的。
荀子則主張“人性本惡”。與孟子的觀點恰恰相反,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需要後天來糾正,而正是因為要化性起偽,禮樂成了最好的制度。
《荀子·禮論》原文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儀與分之,以養人之慾,給人之求。使欲必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由此看來,荀子認為,究其根本,聖人也只是化性起偽的典範而已。聖人與百姓之間並不在於人天生的本性,而只是聖人對原始的粗卑,能用禮教加以施壓與管理而已。
這也是荀子之所以不如孟子一般被後人尊敬喜歡的原因之一。
道德體系:重仁儀與重禮樂
從歷史的角度看,孟子遵循孔子一脈,推崇儒家的仁義道德。
荀子則強調了儒家的禮樂道德。
孟子認為,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恆愛之。“仁”是人類的一種利他本能,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倍受推崇。對以民為本,保持民本意識,加快構建和諧社會步伐,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在僅有35,000字的《孟子》一書中,“仁”字就出現了150 次之多,足可見孟子對仁的重視。
《孟子·盡心下》有言: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可以看出 ,孟子認為仁與人互為表裡,合而言之即為“道”;人則是道的主體和歸宿。因此,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以“人”為根本出發點,只有以人為本,才是真正的“仁”,這也是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靈魂。
荀子則認為,要透過禮樂秩序來規範人的道德訓練。他認定人生而好利,會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而犧牲生他人的利益。又由於爭利,而不能和睦相處,紛爭四起。而為了打壓這種永不滿足的私慾,就需要用禮樂制度來約束。
荀子認為道德訓練不能僅憑著內省的功夫,而是需要經年累月的學習與實踐。
《荀子·勸學》中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則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可見在儒家經典的研習方面,荀子與孟子及其他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無異,只不過他更加看重禮樂而已。
《荀子·樂論》曰: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樂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不發於聲音,形於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故人不能無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樂……
荀子這番言論,雖不像孟子主張的修身治國平天下之君君臣臣的大正統,但他表達了帶有普通中國百姓特質的情感。
因此,也不可否認,荀子關於道德訓練的客體性方法雖然有偏頗,但總體來說,他在美好道德人格的塑造上,很多時候也相當有成效。
回覆列表
孟子,荀子,西漢時地位都不高,《史記》中為列傳,孟子荀子在《孟子荀子列傳》中並列,並與另十幾人一起,都是簡略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