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兔子的野史
-
2 # 青春不將就523
你好,很榮幸來回答這個問題,我來談一下我的看法。
眾所周知,清朝軍隊的武器裝備,在那個時代來說還是挺好的,就拿軍艦來說,軍艦是從德國進口的,鋼板很厚,抗打擊能力很強,再來說說火炮,火炮也是從德國進口的,那個時候,清政府的裝備還是挺不錯的,有很多武器裝備,都是進口的,但是因為慈禧太后治國不力,清政府軟弱無能,還有他們驕傲自滿,總以為自己很厲害,結果吃了敗仗,硬是把一手好牌打成了爛牌,成為了國家的罪人。
-
3 # 東斯坦因
滿清火器部隊的出現時間,無確切記載確認。不過,皇太極進攻北京城的時候,滿清軍隊中就已經出現了成建制的火器部隊。
清朝初期,滿清剛剛入主中原,統治不是很穩固,因此清朝統治者還是比較重視火器發展。特別是,康熙皇帝也比較開明,引入了很多西方科學理論使得,清朝的火器裝備有了很大的發展。火炮的射程更遠,威力更大,命中率更高,火炮種類也更加豐富。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軍與準噶爾在薩里克河邊的烏蘭布通之戰,戰爭雙方都大量使用了火器。噶爾丹軍作戰遠距離主要依靠火槍,貼身時才使用刀矛等冷兵器。但清軍卻缺乏應對火器的經驗,康熙帝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於第二年,在北京建立了八旗火器營。
這一時期,清朝火炮主要有一下幾中:
1.子母炮:改進自明朝的佛朗機炮,由一門母炮和若干子炮組成,故稱子母炮。又有純鑄鐵和鑄鐵鑲木把之分,前者利城防,後者便野戰。靖海將軍施公琅征討臺灣,的戰船上就裝備了,可以擊沉戰船的大型子母炮。
2.神威無敵大將軍炮:炮重1137千克,炮身長2.48米,口徑110毫米。筒形炮身,前細後粗,上面有五道箍,兩側有耳,尾部有球冠;火門為長方形,每次發射裝填1.5~2千克火藥,炮彈重3~4千克。具有,彈道低、射程遠、殺傷力大等優點。
3.武成永固大將軍炮:清康熙年間,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奉命為清廷鑄造火炮,武成永固大將軍炮便是其中最優秀的炮式之一。該炮重3公噸、炮長310 公分、口徑12.5 公分、用藥5 斤、生鐵炮子20 斤。
4.神功將軍炮:炮身長7.1尺, 口外徑2.7寸, 口內徑1.5寸,前後共五道箍,安有準星、照門、口箍,此炮置於平板三輪車上,尾部有螺旋鐵柄,用以調整和固定俯仰角度。
5.神威將軍炮:長約2.2米,炮管口徑約110毫米,重195公斤,屬於輕型大炮,通常裝在雙輪炮車上使用。射程大約是400~500米,可裝火藥250克。
6.鐵心銅炮:清前期制輕型火炮。銅鑄炮體,內鑲鑄鐵管心。前裝,滑膛,發射鐵彈。有瞄準裝置。鑄有炮耳,以支撐與平衡炮身,亦便於調整射擊角度。炮膛底部有火門,用火繩點火,載以四輪炮車,便於執行與施放。
7.制勝將軍炮:該炮重五百斤, 長五尺一寸,膛口二十四分,用鐵彈三斤,火藥一斤八兩;有重三百六十斤者二位,各長五尺,用鐵彈二斤,火藥一斤。
8.威遠將軍炮:類似現代的榴彈炮,射程遠、火力猛、威力大。且是輕型火炮,輕巧靈便,易於遠途征戰時拖運攜帶,尤其適用於地形複雜之處。
清朝中期,滿清的統治逐步穩固,再加上清朝統治者對漢人的猜防之心也對火器的發展產生了直接的不利影響。同時,清朝統治者實行文化高壓政策,大興文字獄,大規模毀書、禁書,明朝留下的《武備志》《火攻挈要》等一系列軍事書籍相繼成為禁書。
這導致清朝中期,清軍裝備的火炮依舊是:武城永固大將軍炮、神功將軍炮、制勝將軍炮、威遠將軍炮、奇炮等,種類雖多,但基本都是清初大炮的衍生型火炮,直至鴉片戰爭前仍然沒有大的改進,甚至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還出現了倒退現象。
嘉慶四年(1799 年),清廷下令將 160門明朝遺留下來的神樞炮改為得勝炮,結果改造後的得勝炮射程還不到百步,居然比原來的神樞炮射程還近。
清朝前期和中期,單兵火器主要裝備--鳥銃。鳥銃,又名鳥嘴銃;由槍管、火藥池、槍機、準星、槍柄等組成,基本結構和外形已接近近代步槍。使用時透過預燃的火繩和扣動槍機,帶動火繩點燃火藥池內壓實的火藥,藉助火藥燃氣的爆發力將槍管內鉛彈射出,殺傷敵方人馬。
到鴉片戰爭爆發前夕,清朝軍隊的火器裝備已遠遠落後於,甚至還不如明朝。根據《清實錄》和《籌海初集》等資料記載,鴉片戰爭爆發前的清朝水師還裝備有明朝初年的碗口炮,而這種裝備明朝晚期時明軍都已經不用了。
鴉片戰爭之後,落後中國則開始了一段黑暗的時光。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
4 # 福佑鼎盛
火器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火器的軍事用途應用也可以說是起源於中國古代,清朝中後期,當時的火器裝備在世界發展來看,也屬於走在先進行列,只不過當時統治者思想上的守舊和閉關自守,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導致錯誤的判斷火器運用的重要性,使火器在清後期越來越不被重視,從而讓火器的研製和使用發展受到限制。
-
5 # 小院之觀
清朝時期,是個很大的概念,如果從努爾哈赤起兵算起,接近300年,火器當然也在不斷更新發展。
後金軍起家之時,軍中火器極少,即使有些火器,也是靠從明軍繳獲。當然這個比例,隨著擊敗明軍的次數越來越多,也在上漲,不過總體來說,初期的清軍還是一支冷兵器軍隊。
轉折發生在皇太極時期。背明投金的明朝叛將孔有德為皇太極帶去了二十尊紅夷大炮和大量其他火器,更為重要的是帶來了精通技術的工匠,用現在的話來說,叫專業技術人才。
有了人才,加上孔有德等降將的手把手指導,後金的重炮營得以快速發展,並且在工藝上加以改進,超過了明軍的造炮水準,很快就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強到什麼地步呢,在崇禎十六年的時候,錦州、盛京已經成為了清軍的火炮生產基地,駐紮在錦州的清軍已經擁有大炮百門。由於“紅夷大炮”中的“夷”字犯了滿清的忌諱,所以改名為“紅衣大炮”。
甚至,清軍成立了專門的兵種——烏真超哈重炮部隊。
憑藉火炮的威力,清軍在與大順軍和南明的戰鬥中節節勝利。
清朝完成統一後,火器發展與普及變得緩慢,直到晚清,被列強打醒後,清政府開始換裝新式火器,國內的製造能力不行,許多都是直接從國外進口。
以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清朝軍隊和日本軍隊的陸軍單兵武器來做個對比。許多人印象裡可能認為清軍是一支武器落後的部隊,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在決定北韓命運的平壤戰役發生前,兩軍的武器對比是這樣的。
清軍普遍裝備了步槍,使用的槍支則五花八門,有美國的雷明頓,英國的溫徹斯特,德國的1971式毛瑟,1888式新毛瑟,法國的施耐德,甚至還有自己製造的抬槍和快利步槍。
其中最先進的,是德國1888新式毛瑟和法國哈奇開斯六連發步槍。
日軍普遍裝備的槍支是單發的村田步槍。這是日本第一把自己設計並製造的制式單發後裝線膛步槍,起初發射的是1871年式毛瑟圓頭彈,初速435m/s,表尺射程1300m,全槍長1275mm,槍管長817mm,全槍質量4.06kg,配用十三年式刺刀,刀長710mm,質量0.79kg。
村田槍族系列眾多,當時裝備的主要是村田二十二年式,使用8mm子彈,稱為快槍。
這種步槍,後來被改進為著名的三八式步槍。
清軍擁有山炮28門、野炮4門、加特林機關炮6門。
清軍的山炮和野炮有許多進口貨,有英國阿姆斯特朗和德國克虜伯後膛炮,也有一些金陵製造局自造的黃銅山炮,屬於比較落後的火炮,比例差不多是一半對一半。
日軍擁有山炮44門。日軍的大炮是自造的75毫米口徑青銅炮,射程3000米,這是由於日本造炮水平較低,又缺乏鋼鐵,但日本國內有很多銅,於是選擇用效能偏低的青銅來鑄造大炮。
以上對比可以看出,清軍的武器要優於日軍,這也並不奇怪,因為入朝的清軍主要是淮軍精銳,配備先進武器也不足為奇。
可以看到,在平壤之戰發生時,清軍的武器要優於日軍。不過先進的武器並不能最終決定戰場勝負,從制度到訓練全面弱於日軍的清軍,充其量只是一支裝備了近代武器的中世紀軍隊,最終大敗,丟失平壤,狼狽撤回國內。
回覆列表
其實近代軍隊的精髓不是火器而是建制和紀律,清軍火器再怎麼牛逼也是一隻封建軍隊,體制註定他怎麼打也打不過與之有時代差的近代軍隊。
清軍從康熙年間起就是一直半火器化的軍隊。火器部隊在平定準格爾等戰役中建立不朽功勳。到了雍正時期清軍甚至有了冷兵器大約佔六層,火器大約佔四層的規定。到了鴉片戰爭前夕廣東清軍火器化程度超過七成,基本可以算是一支準火器化的軍隊了。清軍輕火器以火繩槍為主,重型槍支以臺槍為主(倆人操作的巨大火繩槍,可以裝填數量可觀的鉛子發射散彈,這種槍我們用到抗日戰爭),重武器主要以紅衣大炮改進版(各種大將軍炮,幾乎沒有可調的炮車,巨大且笨重)為主。清軍作戰遠則用火炮轟之,近則抬槍擊之,再近則鳥槍(火繩槍)和弓箭齊發(當時已經流行火繩槍的三段射擊,用彈幕殺傷敵人),最後刀盾兵上位收割。
可見清軍對於火器並不陌生,甚至視為國之利器。
在乾隆收藏眾多用來打獵的步槍中甚至有非常先進的氣步槍,各色火槍均有收藏,清朝統治者對於火器的瞭解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鴉片戰爭前夕清軍只是披著騎射外衣的準火器軍隊。更有開玩笑的說法清軍玩火器玩到都不會玩刀槍了。至於“騎射乃建州根本”有點忽戰局釋出會的味道,清朝起家靠重步兵(白甲兵)和火器,到了後期清軍火器是壓制明軍的。要不然早期清朝統治者也不會限制漢營使用火器。
清朝中後,乾隆皇帝發現八旗太依賴火器以至於失去了肉搏的精神,才提出,“騎射乃建州根本”這個我們看似荒謬的政策,但是這忽悠到了不少自己人,不但肉搏能力沒上來,火器也停滯不前,到了鴉片戰爭時期我們甚至還在使用順治和前明的火炮,幾百年的老貨,怎麼能和英軍戰列艦上的艦炮對射?八旗腐化,連最後一點尚武精神都沒有,就算拋開火器,肉搏也拼不過有嚴酷紀律的英國龍蝦兵的刺刀。所以後來鴉片戰爭慘敗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