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的是一位媽媽喜歡旅行,某次她和家人在日本的最後一天,發生驚魂一幕。 他們一行人乘電車從大阪去關西機場,途中要在一個站轉車。下車時,她的兒子先出車門。他們就拿行李的幾秒鐘功夫,車門關閉了。 孩子一個人在站臺上眼睜睜看著列車開走。 作為父母你肯定可以想象這位母親當時的心情,害怕到了極點。10分鐘後她到站下車。又等了15分鐘,她才登上返程的電車。 到達站臺時,隔著玻璃,她看見兒子站在原地等她,她後來問兒子:你看到媽媽的電車開走的時候,你在想什麼? 『沒有想什麼。我就在這兒等,我知道媽媽一定會回來找我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公共場所和父母分開,一定要留在最後分開的地方,原地不動。只能是父母來找你,你不能去找父母。但實際生活中,留給父母的是焦慮,留給孩子的是等待嗎?恐怕事情會嚴重很多,那麼到底適不適合帶孩子出去旅行呢?
12
回覆列表
  • 1 # 雙寶老媽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經典除了小孩幾乎人人都耳熟能詳,如果有條件,當然要帶孩子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讓孩子親自去全方位感知世界

    不管你帶孩子走得是近是遠,只要孩子去了,就能身臨其境的感受一切事物,這是和在電視上 書本上完全不同的感覺,孩子經過自己親眼所見 親耳所聽,觀察到我們大人不能觀察到的景象,體會到我們忽略掉的情感,全方位的學習著身邊的一切

    在旅行中鍛煉出孩子的應變能力

    就如題主所說得案例中的孩子,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做到的,我們就算在家給孩子說得在多,孩子真正的遇到突發情況時,又有幾個還能記住你在家說過的話,緊要關頭還有本能決定了行動

    孩子的應變能力需要鍛鍊,要讓孩子身臨其境的去面對,從而學會應付各種情況

    在旅行中培養孩子的優良品質

    所見就會有所想,孩子看得多了世間百態,就能更清楚的分辨是非,何為好,何為壞,都能有自己的判斷。更能學會忍耐,學會獨立,學會理解,學會寬容,學會照顧自己

    我很想帶孩子去旅行,但苦於條件不成熟,現在還不能實現,但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整裝出發,因為我們都有一個旅行的夢

  • 2 # 小八戒愚論

    謝謝悟空小秘的邀請。十一國慶七天假期到了,好多人都在計劃著去哪裡玩,但是到底要不要帶孩子一起去呢答案是肯定要帶的,因為旅行的途中可以開闊孩子的眼界,更接近大自然,身心得到很好的洗禮,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可見旅行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就像故事陳述的那樣,孩子和媽媽在乘電車去機場的路上到達目的地以後孩子下車了,而媽媽因為要拿東西當誤了下車時間多坐了一站,後來媽媽又到下一站坐車回來發現孩子竟站在原地等著,媽媽瞬間的焦慮化為烏有。連忙問孩子怎麼沒去找媽媽,孩子卻說相信媽媽會回來找自己,所以就在下車的地方等候。

    其實這個事情就說明了平時家長的教導多麼的重要,旅行途中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特別是在景點人多的地方,如果走失告訴孩子一定要現在原地等候,不要盲目的去找大人,或求助身邊的工作人員。

    旅行也是鍛鍊孩子很好的機會,和家人一起旅行會更促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事和物,發現世界的美,孩子的心胸也會變的寬闊。

  • 3 # 靈感如泉湧

    以前的孩子知道死讀書,都是的書呆子,現在的媽媽都知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中國是幾千年的文明古國,列祖列宗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古城,古都,都值得孩子們去了解,祖國風光秀麗的大好河山會激發我們對生活充滿了嚮往之情。

    個人覺得出去旅遊要分年齡,6歲以上的孩子適合,而6歲以下的謹慎出行,帶孩子出去,什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而那些突發事件遠遠的超出孩子的心裡承受能力和身體承受能力,可能會對他的心裡留下陰影,況且出門旅行,事必打亂孩子有規律的生活,對他生長髮育極為不利。

    帶孩子出門不能去太冷,太熱的地方,因為這些太冷的地方如果沒有長期生活在外省寒冷的環境,適應那裡的氣侯,偶然去就會咳嗽,很難好,這是我的經驗辶談,我孩子二歲多的時侯,老公就被調往外省,+月,在四川才有點涼,在外省巳是寒風蕭蕭,漫天飛雪,兒子在那裡不適應寒冷氣侯,風寒入肺,在四川時感冒吃點藥就好了,在那以後感冒就咳嗽,很久都不會好。不要去很熱的地方,孩子會過敏,長這樣,那樣的瘡。

    外出旅遊一定要準備各種的藥物,不要以為現在有錢什麼都可以買,那也不一定,有時確實買東西很不方便,你人生地不熟的會擔誤孩子的病情。

    家長不管去汽車站,還是飛機場,一定要給孩子講,遇到和父母走丟了,不要到處去找家長,笫一時間去找安檢,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一定要去找安檢,很多家長告訴孩子,去找穿制服,孩子能分辯得清楚誰是真的誰是假的。告訴孩子在超市丟],一定要去找收銀員。

    旅行一定看著自己的孩子,緊緊牽著孩子的手,以免被人流衝散,希望每一個家開開心心的去旅遊,再安安全全的回家。

  • 4 # 卡特兔Crtartu1

    《羅馬假日》有一句話: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在路上。

    無論年齡,無論男女,旅行是增長見識、開闊心胸和視野的重要渠道,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可是,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家長不願意帶孩子去旅行?理由大概有這幾類:

    1、記不住。孩子太小,看什麼都記不住,去了也白去,等他們大點吧。

    2、危險。這點就是題主提到的問題,確實,旅途中變數很多,尤其是小孩子適應性不如大人好,小孩子出去可能會生病,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安全,吃不習慣玩不好。

    3、麻煩。出去帶很多孩子的東西,大人還要照顧孩子,陪孩子太累,玩得不盡興。

    其實這些都不該成為你阻攔孩子去看更大的世界的原因。

    只要在路上,就不會“白去”

    很多父母信奉“有用論”,比如練琴是有用的,玩沙玩土是玩物喪志;學英語是有用的,去旅行是沒用的等等,並且會這套自認為對孩子好的認知標準,作為自己給孩子制定規劃的指引。

    實際上,孩子成長過程中,語數英的知識,鋼琴、美術、體操的技能,是硬功夫;性格、情操、眼界、心理等等,則是軟實力。就像一臺電腦,硬體固然重要,核心競爭力其實是軟體。軟實力,是最重要、最核心、最能影響發展、最能營造幸福人生的關鍵因素。想想我們的社交圈裡那些眼界高、心有丘壑、見多識廣的人,總是會讓人格外青睞。

    其實國外拖家帶口旅行的現象非常普遍,在旅行的過程中,孩子會感受當地的環境、空氣、飲食、家庭氛圍的變化等等,這些變化能為將來提升孩子的適應能力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

    關於旅途中的危險因素

    其實無論身處何處,都可能隱藏著風險,旅行只是將變數集中放大了些。旅途中可能有吃不習慣的飯菜、打不到的車,會有磕磕絆絆,甚至會生病……但也不能因噎廢食哦呀,在出發前做好計劃攻略、充分準備,基本能規避掉大部分風險。

    如果還是遇到不可控的變數,旅途中遇到了困難、變化,能夠讓孩子從小就培養堅強、危機應對的意識,對培養孩子的人格非常有幫助。

    幾乎所有的家長,在和孩子一起旅行之後,都會發現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孩子有了很大的變化,旅行,是一個實戰性極強的成長課程。

    而且旅行是加強家庭凝聚力的最好時機,看過《爸爸去哪兒》的父母應該經常能聽到明星爸爸們參加這個綜藝的理由之一就是平時工作忙,沒有大塊的時間陪孩子,旅行就是讓父母與孩子加強了解、培養相互依賴的親子關係的重要方式。

    帶孩子旅行的好處

    有一次我組織公司的親子游,有很多拓展專案,小孩子們玩得很開心,許多表示以前沒有這樣的機會去玩這些挑戰專案,所以每個專案的參與熱情都很高。其中有一項是攀巖,我們讓孩子們分批比賽,其中有個小女孩爬得特別快,別的孩子可能在半空中就沒力氣放棄了,她不僅爬的快,而且成為唯一一個登頂的孩子,得到了在場所有人的掌聲與歡呼。

    正好和那孩子的媽媽閒聊,她就告訴我:這個對我家孩子來說比較簡單的,我們大部分週末除了上樂器課,其他時間都會出去的,小長假會去遠一點的地方,長假會出國,他很獨立也喜歡挑戰。

    我再看那孩子,確實在一班孩子裡顯得很突出。其實,帶孩子旅行的好處是非常多的,我們的教育課程,很多都在培養孩子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而旅行,能讓孩子形成多樣化、包容性的世界觀,培養獨立自主的人格。

    培養孩子的多元化價值觀

    《雙城記》的開頭特別有意思:

    那是最美好的年代,那是最糟糕的年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冬天那是失望的春天……

    每個人、每處風景、每個地方,都有美麗或醜陋兩面或多面。孩子若看過壯美的雪山腳下,自然的偉大能直接感受到,眼界開闊了,胸懷也會更廣闊,成為一個大氣的人。

    培養孩子多樣的世界觀

    很多時候,我們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東西,其實並不是天然就該如此的。旅行,是一種最好、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真實的世界、真實的生活。

    透過旅行,與旅途中遇到的一切的動作、眼神、內心的交流,孩子能親眼感知,親耳所聞,在我們居住的地方之外的遠方,那裡的山、水、房子、人和生活都是什麼樣的,這些是在書本上感受不到的。

    培養更健全的人生觀

    生命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有著無窮無盡的可能性。如果孩子們能將旅途所遇與內心的所思結合起來,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體驗了生命,改變了人生,這對孩子的未來是意義深遠的。

  • 5 # 格雷姐姐

    旅行可以,但是一定要弄清為了什麼目的去旅行!現在有太多人盲目跟風帶孩子去旅行了,以為出幾趟國就長見識了,寫幾篇遊記就心靈洗禮了,沒有探索欲和好奇心的旅行,都是家長自我滿足的盛宴罷了!

    許多大人在帶孩子游覽名勝古蹟時幾乎都會脫口而出“你能從中看出什麼?”“回去記得寫一篇遊記”拜託真的不要擁有這樣的心態。例如參觀一個歷史悠久的歐式教堂,你想孩子能從中看出什麼?宗教文化?洞鑑古今?先不說孩子對這個名勝古蹟感不感興趣,就算感興趣,以孩子的心性與現階段的理解只會有視覺上的震撼與欣賞。

    請回顧你自己在遊覽的當下心裡想的是什麼?“是醍醐灌醒,思考人生還是理想自由”我想大多數人的反應都是“好壯觀”這類的純感嘆吧。既然如此為何又要求孩子思想能駕馭你之上呢?也許你能幫他寫出讓老師歎服讚賞的遊記,但這並無法真正內化為孩子的精神財富。

    簡單的參觀遊覽,照照相不是真正長見識人生的旅行。等離開的那一刻,對於這個地方,留下的大抵只是“到此一遊”的足跡。

    你希望孩子能透過旅行開闊眼界,前提是孩子能獨立地思考,沒有探索慾望的旅行眼裡裝下再多也只是過眼雲煙。

    而孩子對於人生的體驗,觀察,思考不是急出來的,是循序漸進由一個個階段演變走向成熟的。符合孩子當下身心發展規律設計的出行,對她來說才是最佳的閱歷開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七夕表白送什麼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