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客都美味

    譚姓是一個漢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3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65位。

    譚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

    據史書記載,周朝初年周武王姬發大封諸侯時,將先聖的後代中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孫封於譚(今山東章丘),建立了譚國,為子爵,因此稱譚子。

    譚子是帝禹的後代,因為大禹姓姒,所以有人稱譚氏“系出姒氏”。明朝時期的大儒蘇平仲曾編纂了一部《譚氏家譜》,他在譜序中寫道:“譚本姒姓,子爵。”帝禹,就是堯時中原洪水氾濫,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來,是因為大禹的母親修已“吞薏苡而生禹”。

    由於譚子國一直就不怎麼強盛,不久即淪為姜姓齊國的附庸國。到了春秋初年,齊桓公姜小白稱霸諸侯,乾脆就吞併了譚國。

    史書中關於譚氏的記載最早見於史籍《左傳·魯莊公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在典籍《詩經》中也有類似記載:“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詩中的譚公就是指譚國的諸王孫。

    譚國滅亡後,國君譚子逃奔到了莒國(今山東莒縣),留在故地的後裔子孫為了紀念故國,遂以國名為姓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譚氏族人尊奉大禹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籍談,屬於避難以先祖名字改姓為氏。

    據史籍《姓苑》記載:“晉大夫籍談之後有譚姓。”

    “籍”,本義是指國政典籍、文獻、史冊等。籍氏,就是西周時期設定的官位,專職負責掌管王朝的典籍,除了在周王室有籍氏以外,周王朝亦在各個諸侯國皆有派駐該類官吏,如同現今的中央檔案館館長以及各省派員,時稱“董督”,即諸侯下的大政太史官。

    在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姬伯厴(公孫伯厴、孫伯厴)曾任籍氏之官。姬伯厴就是周王室貴族中派駐晉國的籍氏,他知識淵博,學問很好,受時人尊敬。在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籍氏、董氏,後來被周景王姬貴斥責為“數典忘祖”的晉國大夫籍談,即是姬伯厴的後代。

    到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亦多有自設籍氏之官,除了晉國,在齊國、魯國、衛國、秦國、楚國、宋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以及到戰國時期的南韓、魏國、趙國和其他小諸侯國,也都有以籍氏官,該姓之源繁複,不可一論。

    在春秋時期的周景王姬貴十四年(公元前531年),晉昭公姬夷以大夫荀躒和籍談為使節出使周王室。周景王設宴款待這二人。

    在宴席中,大家所用的酒具是從魯國進貢的,周景王於是順嘴向晉國使臣問起:“各諸侯國都會進貢一些物品給王室,為什麼獨獨晉國沒有呢?”

    籍談當即回答:“每個諸侯國都曾領受王室的贈予,所以應當進獻寶貴的器物回饋王室的恩典。但由於我們晉國地處深山邊塞,與王室距離遙遠,王恩根本就無從顧及。而我們又窮於應付戎狄,哪裡有什麼東西可用來貢獻呢?”

    周景王聽了很不高興,於是便逐一細數了從晉國先祖開始,周王室歷來贈予晉國的種種賞賜,然後責問籍談:“你的先人就是專門負責掌管國家典籍的,為什麼你會忘了這些史實呢?”

    籍談聽了以後,滿臉通紅,無話可說。

    後來,“數典忘祖”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專門用來比喻一個人忘本。

    至秦朝末期,籍氏族人中有一位著名的籍鑲在西楚霸王屬下為大將,他為了避項籍(字羽,史書多稱項羽)的名諱,便改姓為席氏,其後傳下席氏一族;亦有籍氏族人避諱以先祖籍談之名改姓談氏、以及諧音字譚氏者。

    後來項羽戰敗自殺於烏江,籍氏族人不用改姓避諱了,於是有一部分恢復了族姓籍氏,但仍有人沿襲了譚氏、席氏、談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瑤族,出自瑤族始祖盤瓠,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瓠之後,望出弘農。史籍《姓譜》記載的“巴南大姓有譚氏”,在《萬姓統譜》中也有記載:“巴南大姓有譚氏,碌瓠之後,望出弘農。”望出弘農的意思是指譚氏的望族居住在弘農郡,弘農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區。碌瓠也可寫為盤瓠,又稱盤王,是流傳於湖南、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區瑤、畲、苗族等少數民族的英雄祖神。

    在史籍《後漢書·南蠻傳》中有關盤瓠的記載,高辛氏糠是黃帝的曾孫,十五歲的時候因輔佐顓頊而建立了很大的功業,被封為諸侯,都城在高辛。後來他遭遇一吳姓將軍的侵擾,為此招募天下人,說誰能將吳將軍的頭斬下來獻給他,他就把女兒嫁給他。

    當時,糠喂有一條名叫盤瓠的狗,身上長著五顏六色的毛。盤瓠聽到後,竟出其不意地將吳將軍的頭叼了回來並放到糠的帳下。在眾目睽睽之下,糠沒有辦法,只好讓盤瓠帶走女兒。

    盤瓠帶著公主來到南方一座大山的石室裡,晃身變成了一位英俊威武的青年,公主大喜。後來公主生了十二個孩子——六男六女,盤瓠和他的妻子、孩子們,世世代代在該地繁衍生息,便發展成了被史書稱為“蠻”的少數民族。

    這個傳說雖然有些神奇,卻在諸多史籍如《山海經》、《搜神記》、《淮南子》、《水經注》等中都有描述。根據瑤族人的傳說,盤瓠的後代主要有十二個姓氏,分別是:盤、目瞫、包瞫、黃、李、鄧、周、趙、唐、雷、馮、胡。其中的暉氏家族,在歷史演變中逐漸變化為覃、譚、潭三姓,暉姓反而消失了。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盤瓠之後,盤、冉、譚、巴、李、田為巴南六姓。”

    近代考古學表明,神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信性,是口傳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學者認為,至於盤瓠是人還是是犬,亦或只是一圖騰象徵,且不必深究,但關於他的神話傳說,至少證明了在中國南方確實有譚氏的另兩個源頭。還有學者曾對盤瓠居住的“南山”加以考證,認為“南山”即為辰州盧溪縣西的武山,也就是今湖南省瀘溪縣境內,屬湘西地區。

    第四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塔塔兒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的世仇部族塔塔兒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塔塔兒部被成吉思汗剿滅後,一部分族人遷入遼東地區,分別融入滿族、鄂倫春族,滿語為Tata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譚氏、戴氏等。

    ⑵.蒙古族坦開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ankai Hala。請中葉以後所冠漢姓皆為譚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景頗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景頗族譚氏,源出景頗族中的勒羊氏部落,後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改為漢字單姓譚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譚木查氏,亦稱穆察氏,滿語為Muca Hala,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譚氏、穆氏等。

    ⑵.滿族他塔喇氏,亦稱他塔拉氏,滿語為Tatara Hala,漢義“特別多”,是滿族著姓之一,人口眾多,世居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安褚拉庫(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扎克丹(今遼寧撫順)、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部)、馬察(今吉林渾江西南部)、佔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烏蘇(今吉林伊通)、伊蘭木(今蘭州皋蘭)、海州(今遼寧海城)、十方寺(今瀋陽市西北石佛寺)、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長白山區等地,所冠漢姓為譚氏、唐氏、舒氏、勞氏等。

    第七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得姓始祖

    大禹、譚子、籍談、盤瓠。

  • 2 # 小武的superman

    出自姒姓。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氾濫,堯派鯀治水,鯀採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了。據說鯀的妻子夢食薏苡,醒來後有了身孕,生下了禹。舜即位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採用疏的方法,結果成功了。禹治水成功後,舜賜姒姓於禹。周初大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併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

    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古的後代,望出弘農,是為雲南、貴州譚氏。

    源於瑤族,出自瑤族始祖盤瓠,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瓠之後,望出弘農。

    史籍《姓譜》記載的“巴南大姓有譚氏”,在《萬姓統譜》中也有記載:“巴南大姓有譚氏,碌瓠之後,望出弘農。”望出弘農的意思是指譚氏的望族居住在弘農郡,弘農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區。碌瓠也可寫為盤瓠,又稱盤王,是流傳於湖南、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區瑤、畲、苗族等少數民族的英雄祖神。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塔塔兒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的世仇部族塔塔兒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塔塔兒部被成吉思汗剿滅後,一部分族人遷入遼東地區,分別融入滿族、鄂倫春族,滿語為Tata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譚氏、戴氏等。

    ⑵.蒙古族坦開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ankai Hala。清中葉以後所冠漢姓皆為譚氏。

    談氏有避諱改姓譚氏。又據《萬姓統譜》所載,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為覃,今嶺南(泛指五嶺之南,大致相當今廣西大部分地區。)

    源自偃姓。亡後,偃姓為避戰亂,其中一支遷徙至蜀,一支遷徙隊改姓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飛機行李託運不可以帶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