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書君
-
2 # 剩祖
謝邀!詩詞之美,因人而異!詩詞之美,乃意與境結合之美,如醇酒之香甜,似絲竹之悅耳,有浪濤之磅礴,同山巒之豪邁,兼幽谷之神秘。佳人莞爾,君子淡泊,是故有之。神清氣爽,心曠神怡之品,談笑往來,修身養性之資。亦能表心境之幻化,如悲歡喜怒之形,述人間之百態,如疾苦安康之狀,描萬物之靈秀,如古木頑石花鳥亭臺之色也!,種類繁多,不一一云爾!自古詩詞源起,素有青睞,賞析之人!詩詞者,老少婦孺皆可閒聊,鴻儒白丁俱能言歡!嗚呼!前人之智孰能比?今人之昧何其多!吾憂不能盡識詩詞之美好,故時而習之,聊當閒暇之樂!今日之與汝略言詩詞之美,乃慨之!又云:詩詞之美,美不勝收,當時讀之,細品之爾爾!
-
3 # 酌詞習格律
竊以為,詩詞的美,應是相應體裁形式和思想內容的完美統一。離開相應體裁形式,強調“意境”美,是片面的,不科學的。
故人西辭黃鶴樓,
仄平平平平仄平
煙花三月下揚州。
平平平仄仄平平
孤帆遠影碧空盡,
平平仄仄仄平仄
唯見長江天際流。
平仄平平平仄平
不難看出,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有“失替”出律之嫌,第三句“碧空盡”有“孤平”之嫌。有人以最後一句的“天際流(平仄平)”來“救”第三句的“碧空盡(仄平仄)”,即以“孤仄”來救“孤平”,終究未免“孤平”的存在,換湯不換藥,其實等於沒救。
因此,這是一首意境深遠的古體詩絕唱,而不是格律詩。詩詞與相應的體裁“尺子”不同,審美結果就不一樣。
意境深遠,情感健康,能以獨特視角,反映社會生活和個人喜怒哀樂生活實際,表達正確的是非觀念和愛憎分明立場,不作無病呻吟,是各種體裁作品共同追求的創作審美境界,而非格律詩詞單一體裁的追求。含蓄美、朦朧美給人以回味無窮的情感享受,形象美、哲理美給人以啟迪和鼓舞。多見諸於媒體,這裡不再贅述了!蘿蔔白菜,各有所愛。詩詞內容的審美,與讀者的閱歷、文化素養、社會階層、思想情感、年齡性別等因素密切相關。總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差異是詩詞審美的主觀“尺子”。除體裁形式規則是客觀“尺子”外,一個與作者“三觀”不一的人,是不會與作者產生審美共鳴的!
-
4 # 雲卷飛山
謝友邀。說詩詞之美,先得說什麼是詩詞。詩詞一詞,連在一起說的話,這裡的詩就單指格律詩;詞就是有固定詞牌的詞。這麼一說,詩詞外延就小了,不能說只有詩詞是美的,好的詩歌其實都是美的。
當然,詩詞是有其獨特性質的,格律詩詞的產生和發展繁榮,是中國古典文化發展的偉大奇蹟之一,在世界文學藝術史上是蠍子尾巴毒(獨)一份!雖然其他國家和民族也有類似的格律詩,但中華格律詩詞無論是內容和形式的嚴謹與完美,還是在數量上浩若煙海、燦若銀河之星都是其他語言文字的詩歌無法比擬的。是我們作為中華民族偉大、自豪、驕傲感來源之一,那些恥笑嘲弄格律詩詞的人,其實是不配作華人的。
格律詩詞只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小部分,也只是中華文化精華的一小段,我們當然不能要求人人都喜歡格律詩詞,人人都習練格律詩詞,畢竟可選擇的太多了!但是不懂、不識格律詩詞之美的人,至少不能號稱或冒充文化人吧?
格律詩詞的美感來自她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二者不可分割,徒有華麗外表而裡面空無一物的東東是不配稱為格律詩詞的。內容可以為王,但形式也不能完全不顧,一兩處出律,微瑕不掩瑜。既然內容為主,就不必在意那並不存在的格律標籤了。
先說格律詩。格律詩形式較少,就五絕七絕,五律七律,還有少量的排律,排律就是五律七律的延長,多幾聯而已,遵循的規律都一樣。格律詩講究平仄、對仗、押韻,有些人還追求用典,認為沒典故的就沒深度(值得商榷)。平仄按現在的漢語四聲來說,就是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仄的意思就是不平。句內講究兩兩交替;兩句為聯,講究聯內平仄相對;兩聯為詩(絕句),講究聯與聯之間平仄相粘。這樣抑揚頓挫,形成特有的音韻之美。
絕句可對仗可不對仗。但在五絕中,首聯對仗式佔據了五絕大部,所以寫五絕,最好還是首聯對仗吧!七絕又大多采取首聯押韻式,不講對仗,因而更便於抒情。五律七律必須對仗,講究起承轉合,其中承轉聯是對仗聯。由於唐代是律詩的發展繁榮階段,對仗形式不那麼固定,有四聯全對仗的,有前三聯對仗的,也有後三聯對仗的,更有隻一聯對仗的,不一而足。對仗形式是在宋以後才固定下來的。對仗是中華文化特有的比興描寫手法,互相映襯、互相烘托,形成文采飛揚、熱情洋溢之美。
押韻是所有詩歌必須遵循的共同準則,但律詩的押韻近乎嚴酷,只能按韻書規定的韻部押韻。現在還流行的《平水韻》產生於七八百年前,隨著語音的不斷髮展和改變,以前認為不押韻的如東、冬,湘、江,現在是非常押韻的了;而以前認為是非常押韻的現在卻拗口了,所以平水韻也並非聖經,能不變革一下,也是一非常嚴肅的話題了。為什麼押韻能成為所有詩歌的共同準則?那是因為句子尾部如果有相同的韻腳,就能產生一種音韻迴旋,讀了上句,對下句就會產生一種和諧渴望,更能增強記憶,滿足人們對音韻迴旋之美。
詞主要脫胎於漢唐教坊曲,相當於現在的歌詞,主要是拿來唱的,文人們偶爾填填詞以作消遣,被稱作“詩餘”。但後來詞的迅猛發展讓人始料未及,其風頭有時還蓋過詩,其詞牌據說有一千多種,並逐漸脫離曲譜,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因此與格律詩一起並稱詩詞。
詞的平仄規律跟詩差不多,一樣有抑揚頓挫之美;有些也講究對仗,但比詩的對仗寬鬆得多,不再要求平仄相對、仄起平收、不能重字,但一樣收到比興映襯烘托之美,如: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等。但為了區別,詩的對仗叫對仗,詞的對仗應叫對偶才更確切。詞的押韻也更寬泛,很早就採取鄰韻近韻通押,清人在此基礎上,編了部《詞林正韻》,現在仍在流行。《詞林正韻》分平上去15個韻部,入聲5個韻部,共19個韻部,與《中華新韻》共14個韻部很接近,使用也很方便,能不能將詞的押韻推廣到詩裡面去,那是考驗專家們的巨大責任。
上面講的主要是詩詞的形式之美,內容之美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難有統一標準。但至少應該是有明確的主題,在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各方面至少有一方面有所突出。一首好詩詞當然應該寓教於樂,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更應該熱情洋溢,文采飛揚。不然還算什麼詩詞呢?當然,如何把握詩詞內在的美,才子們可以口若懸河說上一整天,我等只要能體味其內在美,心領神會,只能意會,不可言傳,達到怡心悅情也不輸他人啊!
-
5 # 幸福至上9251
有一種文體可以用最少的文字完成,最大限度的跨越,用最簡約的句式,表達最深的情感,是火,是瀑布,是激情的燃燒,是飛流的傾瀉,是難以抗拒的靈感之鳥,在盤旋,在飛翔。最燦爛的微笑,最憂傷的記憶,最難堪的失落,最深謐的愛戀,都在這個文體中找到,擁有對這個文體的不竭的清流,便是擁有文采飛揚,這種寫作就是寫詩!
-
6 # 根言木語
詩詞之美有哪些?我認為首先得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一首好詩或詞必須是有實有虛,實是面對現實事物,實到老實最佳,老幼皆知。虛是指精神昇華,若沒有虛就是以事論事,沒有空靈感了;若沒有實全部是虛如同斷了線的風箏失去了控制,結果是不知所云。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立翁,獨釣寒江雪。前三句都為實,實到可畫成圖畫。而最後一句是為虛句。試問,現實中哪有“釣雪”的事兒呢?這就是作者的精神昇華。此詩如果將“獨釣寒江雪”這一虛句改為“獨釣寒江魚”這樣的實句,此詩就是廢紙一張。
現在,青年人特別是大學生寫新詩往往是實少或無實而虛多或全虛,結果東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換言之,讀者看不懂;而中老年人寫詩相反,實有餘而虛不足,結果是以事論事原地踏步,沒有昇華沒有詩魂。淺而言之,一首好詩無論是律詩還是現代新詩,必須是有“土句”又有“金句”,切不可單打一。
以上是好詩首要條件,還有不少必備要素因篇幅所限,另當別論。
以上是夲人多年潛心研究得出的結論之一,全國獨一無二,首先由我提出。論文很長,侍機在權威報刋發表。若說的不對,那就一概不算。
-
7 # 江湖菜小睿
我覺得詩詞能把一個人的情感,生活,心理狀態給表達出來,即便是朗讀的人也能透過朗讀詩詞把自己的生活狀況和心理狀態感受出來,就好像在讀詩詞的時候能在心理或記憶中體現出一種意境。或美或苦或喜。本人文采不好將就著看吧。
-
8 # 蘆薈79545
詩詞之美,在其意境之美,品味、格調、格律之美。總能讓人浮想聯翩,總會讓人有心動之處。美詩美詞讀來總能讓人感嘆“十里春風不如你”那種欲罷不能、依依不捨的感覺。
情感類詩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哪一句不是觸動人的心扉戳到人心最柔軟的那一處?
邊塞詩句“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句句都是將士戍邊鏖戰沙場的視死如歸悲涼壯闊的悽美。
田園類詩句“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黃鶯也愛清良好,飛過青山影裡啼。”“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的詩句,讓人滿眼都是田園風光美,春花秋月夜的浪漫。
不僅古典詩詞美不勝數,現代詩詞很多同樣唯美,戴望舒,顧城,余光中等現代詩人的詩,比如徐志摩的“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卞之琳的“明月裝飾了你的窗,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多麼唯美啊!愛詩詞,就讓詩詞走進心裡!
回覆列表
好的詩詞就像一道美味佳餚,色香味俱全,少了哪一個特點,就算作者再用力雕琢,都不免給人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我簡單地說一下。
詩詞的色就是對賬之美,給人視覺的享受。為什麼詩發展到格律詩就發展到頭了,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把中國古典詩歌的形式美整理到了極致。我們拿出來一首格律詩,整齊劃一,從形式上就給人以美感。再說詞,詞雖然是長短句交錯(當然也有通篇都是相同字數的詞牌,比如浣溪沙,但是此類詞牌比較少),但是古人填詞一般都是上下闕,上闕和下闕一般都是重複的,這也是形式上的美。
詩詞的“香”指的就是詩詞的韻律之美。
自從南朝沈約發現了平仄之後,對於韻律的強調越來越嚴格,到了盛唐,終於出現了格律詩的集大成者杜甫。韻律之美在形式上相對於“色”又進了一步,詩詞讀起來抑揚頓挫,適合吟誦,正因為如此,詩詞也非常的容易記憶。比如李商隱的錦瑟:“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在不考慮這兩句詩深層次的含義的時候,我們單是閱讀就已經喜歡上了。
上兩個特點都能夠學,單是“味”確實有些難度了。
在紅樓夢中,曾經進過語文教材的一節“香菱學詩”就告訴了後人學習格律詩,該怎麼學習。必然是從唐人開始學,並不是因為後來沒有好的詩歌,而是因為唐代的詩歌無論是氣象,還是章法上,整體水平都高出後來的宋詩、明詩、清詩一大截。而且宋代的詩人格局小,人工修飾的痕跡太重。王維的“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給人一種寂靜,是普世的寂靜,流暢的寫下來,就算今天我們看來依然能夠體會到那種寂靜,而到了宋代陸游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日賣黃花”,卻沒有那種感動了,陸游寫的詩好嗎?好,但是相較於唐人,有些境界低了。
以上就是所說的味了。近人寫出的近體詩,已經不能夠和古人相比,所以也不必苛求,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印記,對於古人,我們應該敬畏,但是不應該厚彼薄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