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哥侃大山

    蒙古兵善長野戰,機動能力強。騎兵的衝擊靈活多變。不過蒙古兵的軟肋就是攻城。況且蒙古人的意識形態是遊牧民族,進攻內地主要是掠奪資源。面對高聳入雲,防禦得當的北京城防體系蒙古人顯然沒有較好的應對措施。

    反過來看,明朝當時經歷重創。各路兵馬雖然不是精英但卻是同仇敵愾。加上于謙立新帝,親自督戰,北京城陷入背水一戰,所有將士都奮勇向前不畏懼生死。加上是防禦作戰兵員少不會影響戰鬥力所以才會有背水一戰以弱勝強的戰績。

  • 2 # 時事貓

    準確來說當時與蒙古人作戰的不只有10萬而是22萬左。經土木堡之變後大明王朝的精銳部隊基本喪失殆盡。京城附近各軍加起來不到十萬,朝野震動,人心惶惶!徐珵以星象有變為由,提議南遷,被于謙呵斥,說京都一動大勢去矣,並以南宋為列,止住南遷避讓之聲。然後要求郕王調各地駐軍勤王,才穩住局面。在蒙古人挾英宗來攻時,于謙親自帶兵分佈九門佈陣硬接,並令守城官兵關閉城門,不準任何人入城。官兵們見退卻無門只能死戰。這種境地下的明朝軍隊戰鬥意志是蒙古人不能比擬的。蒙古人本來就是想來打劫和敲詐勒索的,看到明朝這玩命的架勢,頓時喪失了很多士氣。而且蒙古人擅長的是移動戰,這種防守深嚴攻堅戰,蒙古人並無多大優勢。幾個回合下來討不到什麼好處,勒索又不成,掠奪一番過後就退去。

    這戰過後大明穩住了陣腳,也奠定個于謙在朝中的地位。

  • 3 # 咋還急眼了呢

    是德雲社的于謙嗎?那有可能,畢竟人家的岳父是蒙古國的海軍總司令,父親是大清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綠帽子王。媳婦是波斯的。阿依土鱉公主

  • 4 # 江東小白板的話事堂

    因為瓦剌主力也就三四萬罷了。土木堡覆沒的明軍也沒有五十萬,實際兵力在二十萬左右,即三大營(十七萬)+京城附近的數萬軍隊。因為王振掌權,整個明軍集結主力只用了不到一週的時間,十分倉促。所以說,瓦剌可以利用明軍指揮的失誤在野外擊垮明軍,但是並不足以強攻拿下北京城。當然,堅定主守的于謙沒讓投降派逃跑派毀了明朝,重蹈北宋南渡的覆轍。

  • 5 # 尹禾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想要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家園被攻擊,須臾亡國滅種,我們的父兄將被屠戮,我們的妻女將被踐踏,我們的財產將化作泡影……此時你會如何選擇?

    我想大多數人會想高吟一曲《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眼望,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然而現實確是無比的殘酷,無謂的犧牲是莽夫,力挽狂瀾方為英雄。于謙則正是在刀光劍影中扶大廈於將傾、回狂瀾於即倒的超級英雄。不過在此之前,我們要先了解,正值壯年的大明朝是如何一步步逼近危險的邊緣的。

    一個有理想的太監

    太監這個職業,在很多朝代都是很有前途的,尤其是漢唐,權柄之大駭人聽聞。因此太祖老朱在建國之初便命令禁止宦官專政,然而朱元璋實在是高估了後世子孫的能力。宦官這股勢力之所以在封建社會屹立幾千年不倒,是有其必然性的。宦官由於其特殊性,必須圍繞和依附在皇權周圍,且宦官又是制衡外臣最便捷有效的武器,所以明朝中後期開始,諸位皇帝便拋開祖制,開始重用宦官。

    王振便是明朝的第一代專權宦官。此人其實有一定的才華,略通經書,滿腹經綸,還做過教官,不過在科考一途,王振實在沒有多大建樹,無法以正途入仕,於是便自閹入宮。一個對自己下得去狠手的人,一個目的明確的人,是不應該去嘲笑的,因為他一定能達到外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巧合的是,明朝的最後一任專權宦官,也是自己動手入的宮,那人便是魏忠賢。

    王振有一定的才華,並且善於伺察人意,又有決心向上爬,因此很快便獲得了機會,負責服侍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成為了朱祁鎮的老師,英宗後期對他一直以老師相稱,一時間權柄滔天。

    按理說權奸做到這個地步已經很成功了,他已經用自身成就成功的挑釁了祖制,按理說就該好好的爭權奪利,殘害忠良,等待有一天老天看不過去了將他收走,然後遺臭萬年即可。但是我們的王大公公偏偏是一位有理想的太監,他想名留青史!

    因此在正統十四年(1499年),當聽到瓦剌大舉入侵的訊息時,王振做出了一個震驚朝野的決定,他慫恿皇帝御駕親征,而自己則是統軍元帥。

    王公公立功心切的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是他作為外行做出的很多佈置確是難以讓人理解的。他僅用2天時間就湊出了20萬人馬,號稱50萬,糧草尚未齊整便揮軍開拔,期間政令拼拼改變,路線經常更改,弄得兵困馬乏,還沒到地方就把軍士累個半死。如果不是沒有動機,我真懷疑王公公已經被瓦剌策反了。就這樣的人領軍與驍勇善戰的蒙軍對抗,我相信失敗的原因不用我再多說了吧。

    一個有魄力的大臣

    好在大明朝氣數未盡,雖然有一個糊塗皇帝和一個荒唐的奸宦,不過又安排了一位有魄力有謀略的大臣,不僅填平了王振挖下的大坑,還實現了王振曾經的人生理想--名垂千古。

    其實此時的京城早已人心惶惶,他們就面臨著我開篇提到的問題,然而諷刺的是,沒有人高吟《滿江紅》,沒有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絕大多數人都想到了逃跑。

    所以于謙第一步做的,就是穩定人心。他堅決反對南遷,也就是逃跑。他厲聲說:“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天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負責監國的朱祁鈺支援他的看法,於是守衛北京之策乃定。

    第二步是排除隱患。也就是清理王振餘黨,他老兄惹了這麼大的禍,雖然本人已經萬劫不復,但是餘黨猶在,不除不足以平民憤穩人心,於是將馬順等王振餘黨盡皆處死。

    第三步是正名義。這點很重要,皇帝都被俘虜了,不顧皇帝死活就開始抗爭實在說不過去。於是于謙等商議,為保國家安定,擁立新君。這本是一件大不敬之事,很多人會因為愛惜名節而不願意承擔責任,然而於謙畢竟是于謙,有大格局大魄力,國祚命運百姓生死與朱祁鎮的皇位相比,與自己一時的名節相比,還是前者重要。於是擁立朱祁鈺為皇帝,于謙為兵部尚書,勠力同心,開始了北京保衛戰!

    這些是前期準備,接下來我們就講一講于謙是如何率領軍民保衛北京的:

    首先,調南北兩京及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及運糧軍入衛京師,於是人心漸趨穩定。此時,糧食問題又浮出水面。通州為北京的屏障,同時又是京城糧食的儲存地。在敵人的進逼下,通州城勢難保全,糧食落入敵手,將會為敵所用。但是,短期內明廷難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將糧食搬運入京。為了不讓通州的糧食落入也先手中,于謙想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他奏請皇帝准許官軍預支通州倉糧,令人自取,能多運者還有物質獎勵。如此一來,通州的糧食很快就運入北京城內了。

    接下來,制定戰略。如何守衛北京呢?是固守還是主動出擊?在戰守的策略上出現了不同的意見。成山侯王通建議挖城濠以拒蒙古騎兵;總兵官、武清伯石亨主張固守不出;于謙則認為堅守不出會示弱於人。在景帝的支援下,他分遣諸將率兵二十二萬分列於京師九門之外,自己則身披甲冑親赴石亨軍中督戰。石亨列陣於德勝門,都督陶瑾列陣於安定門,廣寧伯劉安列陣於東直門,武進伯朱瑛列陣於朝陽門,都督劉聚列陣於西直門,副總兵顧興祖列陣於阜成門,都指揮李端列陣於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列陣於崇文門,都指揮湯節列陣於宣武門。隨後于謙將兵部事務託付給侍郎吳寧,下令關閉九門,以示有進無退、背水一戰的決心。

    也先挾英宗直抵北京城下後驚異地發現,眼前的明軍與在土木堡被自己輕易擊潰的明軍迥然不同。他原本以為明軍不堪一擊,北京朝夕可下,現在見明軍嚴陣以待,軍紀嚴明,銳氣大為受挫。也先派遣數騎窺視德勝門。于謙事先在路邊空舍內設下伏兵,再派少量騎兵且戰且退,誘敵深入。數萬瓦剌騎兵追至,于謙命神機營火炮、火銃齊發,同時伏兵四起,前後夾擊,大敗瓦剌軍。也先弟弟中炮而亡,瓦剌兵死傷慘重。

    接著,瓦剌軍又在西直門和彰義門吃了敗仗。經過五天的激戰,瓦剌軍多次被擊敗。這時明朝各路勤王兵將至,也先恐斷其歸路,連夜拔營北遁,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北京保衛戰,在明朝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北京保衛戰,確保了明朝京師北京的安全,避免了宋朝南渡悲劇的再次發生。它粉碎了也先圖謀中原的企圖,此後蒙古很難再次組織起大規模的武力入侵行動。同時,北京作為抵抗蒙古的最為重要的堡壘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並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以宣府、大同、居庸關為屏障的整體防禦體系,有效地抵禦了蒙古軍隊的侵擾,確保了內地人民正常的生產、生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價值,我們也許覺得自己僅是為了生活,對於歷史來說微不足道,其實則不然,是我們每一個人前進的腳步,推動者歷史車輪的不斷前行。努力的豐富自己,認真的提高自己,總有一天,我們會實現屬於我們自己的更加強大的歷史價值。

  • 6 # 猴格大人

    于謙組建的團營並不是只有十萬人馬,而是二十二萬人。【時大軍二十二萬列城下,寇見大軍盛而嚴,不敢輕犯】。

    同時,土木堡事變被瓦剌消滅的明軍並沒有五十萬,明英宗御駕親征所帶的兵力,據後來統計不足三十萬人“曩睿皇帝北征,六軍官屬近三十萬猶且陷於土木”,這二十多萬人裡還包括有隨駕的官員、後勤民夫等,真正的戰兵估計不足二十萬。

    況且,土木堡之變明軍覆沒,並不是戰之罪,也先只是在一個合適的地點,伏擊了偏離路線,缺少水源以至於軍心動盪的明軍,如果說沒有後勤之憂,真刀真槍來打,瓦剌未必打得過,所以不要過分神化瓦剌的戰鬥力。

    至於瓦剌為什麼被于謙擊敗?因為瓦剌人窮的一匹啊!土木堡之變後,瓦剌人抓到潰敗的明軍,連衣服都扒了,“奔潰回京者,皆殘傷裸體。 ” 可見瓦剌人物質有多麼的短缺,也可以證明明朝半個多世紀對草原經濟封鎖的成效。

    所以,縱使也先在抓到明英宗後自信心膨脹,喊出了“令彼南遷,予我大都”的口號,但現實是殘酷的,也先大軍在北京城下被狠狠挫了銳氣,進退維谷,最後被迫北逃。

    到北京城下有八九萬人,北逃時只剩下五萬多人,這點人,讓他怎麼擊敗於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戀愛中對方做了什麼令你感動的事,讓你決定娶(嫁給)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