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an易安

    無論家鄉還是其他地方,清明節的習俗都是延續久遠的歷史,大同小異。

    《東周列國志》言晉文公賞賜舊功臣,索介子推於綿山,子推終不肯出,子母相抱,死於枯柳之下。軍士尋得其骸骨,文公見之,為之流涕,命葬於綿山之下,立祠祀之,環山一境之田,皆作祠田,使農夫掌其歲祀:“改綿山曰介山,以志寡人之過。”後世於綿上立縣,謂之介休,言介子推休息於此也。焚林之日,乃三月五日清明之候,華人思慕子推,以其死於火,不忍舉火,為之冷食一月,後漸減至三日。

    至今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各處,每歲冬至後一百五日,預作幹糒,以冷水食之,謂之“禁火”,亦曰“禁菸”。因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遇節,家家插柳於門,以招子推之魂。或設野祭,焚紙錢,皆為子推也。

    《東京夢華錄》講宋時清明節,尋常京師以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大。寒食前一日謂之“炊熟”,因寒食禁火,節前一日必須燒好食物的緣故。又用面造棗飛燕,狀如燕子,柳條串之,插於門楣,謂之“子推燕”,自然是從前用來祭拜介子推的祭品。

    明朝人還會留下一部分的棗飛燕,到立夏時,用油煎給家中的孩童吃,據說吃了以後,可以不蛀夏。蛀夏這個詞很有意思。蟲蝕的木頭叫蛀木,蟲蝕牙齒叫蛀牙。什麼蟲會啃壞夏天呢?原來是懶蟲和瞌睡蟲,人至夏季,精神倦怠,胃納不佳,犯懶犯困,所以稱蛀夏。 蛀的意思同“ 疰 ”。 疾病賴著不走的意思。蛀夏又成苦夏,看來古人清明節已作好過夏天的準備。蛀夏這個詞很有意思。蟲蝕的木頭叫蛀木,蟲蝕牙齒叫蛀牙。什麼蟲會肯壞夏天呢?原來是懶蟲和瞌睡蟲,人至夏季,精神倦怠,胃納不佳,犯懶犯,稱蛀夏。 蛀的意思同“ 疰 ”。 疾病賴著不走的意思。

    子女及笄者,多在清明節日這日上頭。舊時女子未出嫁時梳辮子,臨出嫁時才把頭髮攏上去結成髮髻,叫做上頭。

    寒食後第三節,即清明日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皇宮中前半月派宮人乘車馬朝陵,皇族子弟近親,也分別派遣至諸陵墳祭祀,從人皆紫衫、白絹三角子青行纏,都是官府供應的。節日亦禁中出車馬,詣奉先寺道者院祀諸宮人墳,莫非金裝紺闤,錦額珠簾,繡扇雙遮,紗籠前導。士庶擁塞諸門,紙馬鋪皆於當街用紙袞疊成樓閣之狀。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接近傍晚才回去。

    我們家鄉清明節除了踏青,上墳,其餘寒食相關的習俗大多淡化。

  • 2 # 自煮式生活Life

    吃青團: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

  • 3 # 冰緣雪狼

    清明到了,我們家鄉有個諺語,清明前十來應兒後,這個說的是祭祖時間段。應題主提問,我們來扒一扒清明的風俗故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應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清明詩句,據說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也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樂“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那麼關於清明或稱寒食,是有這麼一個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而且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這時候一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以示對介子推的愧疚和思念。久而久之,人們便將清明留傳了下來。

    清明節在唐朝的時候很是重視,對於介子推典故,更成為清明節的重要內涵。它告訴後人,為人做官應如介子推一樣清正廉明,每到清明節,人們也應在緬懷故人的同時多反省自己。清明節插柳的風俗,有幾種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教民檣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柳條有預報天氣的作用,所以古諺: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農事活動與天氣密切相關,神農氏教人辨柳條來觀察天氣變化,安排農事活動。至今有的地方,人們還把柳條掛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安排農事活動,頗具古風。

    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辟邪,華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半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了防止鬼的侵擾迫害,從而插柳戴柳。這一習俗受佛教的影響較深。佛教中的觀世音嶧柳枝沾水濟世度人,所以人們認為柳條可以卻鬼。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就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的記載。不管從那個傳說,我們都可以看出,清明插柳的風俗由來以久。在以前,人們在清明這天不僅要插柳,還要把柳條戴在頭上。

    我們老家留傳避邪的樹木,一是桃樹,二是柳樹。桃樹枝是打鬼槍,柳樹枝是砍鬼刀。當時出門特別是帶小孩嬰兒出遠門,一定要在腳踏車上插柳枝或桃枝,避邪用。

    還有一說,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風俗逐漸被淘汰,只在雲南等少數地區還有遺留,只有插柳的風俗還保留保留帶現在。

    明清時代,插柳習俗已經遍及全國,對清明習俗比較講究的揚州一帶,每到清明這天,不僅插柳滿簷,而且男女戴柳。當時有民謠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到了近代,插柳戴柳的習俗以不多見,只有在江南地區還有些許殘留。

    另一個清明相關的是清明盪鞦韆習俗。關於打鞦韆的起源,也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一項習武活動嬗變而來的。據古今藝術載圖載:鞦韆,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者。齊桓公伐山戎,流傳如中國。一說是起源於漢武帝時代,最先是祝壽之詞,名為千秋,是漢武帝的後庭之戲,後世倒語為鞦韆。儘管說法不一,但鞦韆是一種長期流傳下來的娛樂活動卻是無可非議的。

    鞦韆於南北朝時傳入南方,到唐代時興盛起來。據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天寶年間,每到寒食清明來臨之際,宮中都要豎起鞦韆架,令嬪妃宮女們盡情玩樂。唐代大詩人韋莊對當時清明節打鞦韆的描寫尤為出色:滿街楊柳綠似煙,畫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簾紅杏裡,女郎撩亂送鞦韆。

    其實,遼代時最重清明節,清明節到來之時,上至朝廷貴人,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打鞦韆的興盛程度可見一斑,到了明代,鞦韆之戲的南方逐漸衰落,清代以後復又在北方興起,家家樹鞦韆為戲,頗具古風。

    還有是放風箏,清明時節,豔陽高照,春風徐徐,正是放風箏的好時候。唐代有人詩云: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早歸來,忙趁東風放紙鳶。可見放風箏遊戲在唐代的盛行,據說風箏不的漢初大將,淮陰人韓信所創,上面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聲音,猶如古箏,風箏的名字便由此而來。

    清明時節放風箏的習俗起源很早,而且經久不衰,放風箏即是一種娛樂,也是一種體育活動。放風箏時,還故意將風箏的線弄斷,稱之為“放晦氣,紅樓夢中賈府小姐們放風箏除晦氣便是這一習俗的表現。

    清明是一個擁有幾千年的歷史的節日,祭祖踏春,彰顯民族風範!

  • 4 # 春之木棉

    又是一年的清明節到了,在我的家鄉,這時候你要是去野外踏青的話,就會遇到很多掃墓的人。而山中的墳頭上,也會飄起一束束的雪白的紙錢!

    而在關於清明節的傳說中,有一個爺爺奶奶講的故事很耐人尋味!

    說是以前有一戶大戶人家,人丁興旺,產業眾多。一家人那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他們家的小孫子總是無故哭鬧,看了多少大夫也找不出來原因!

    又是一年清明節到了,這天,被孩子吵得焦頭爛額的老掌櫃,看到莊外春光明媚,鳥語花香!於是吩咐管家準備好祭祀用的物品。他想去後山父母的墳頭去祭拜,順便去散散心!

    一切準備妥當,當他滿頭大汗跟著管家找到自己父母的墳頭時,只見他父母的墳頭上長滿了野草荊棘。直到這時,老掌櫃才記起,他已經有五六個年頭沒有來祭奠過自己的雙親了!

    於是他們清理了墳墓上的雜草荊棘,然後擺上香燭果品,酒肉米飯,祭祀完了之後。可能是由於太過勞累的緣故,他們竟然在父母的墓碑處眯著了!迷迷糊糊中,老掌櫃的耳朵裡傳來父親呼喚母親的聲音。“快起來吃吧!兒子帶東西來給我們吃了,真不容易啊!幾年都沒有吃到了!”主僕二人一下子驚醒了,跌跌撞撞的下了山。

    而說來也怪,家裡的小孫子從此沒有再無故哭鬧過!而爺爺奶奶在給我們講這個故事時,完了總會叮囑一下;無論貧富,清明節都要去祭祀自己的祖輩!並且說,這是世代相傳的習裕!每代人都不應該忘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ota2》由完美世界代理是不是最大的敗筆,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