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京寧
-
2 # 薛白袍
一
港片中的殭屍為啥都穿清朝官府?
大約穿清朝官服的興起是從林正英的殭屍系列片子中開始的吧,港片拍攝時都是很趕時間,尤其是像殭屍片這種,給的預算經費本就很少,拍攝週期要求又短,有的十天半個月就要求拍一部片子。
但是將是這種片其實最適合趕這種進度了,找一幫人,其實都不用太多,港片的殭屍片連群演一般都不超過100人,佈景就更簡單了,陰森的樹林,荒涼的山莊就可以了。
但是最主要的其實是故事要好,好在中國自古不缺鬼故事,像《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子不語》等有大量的鬼故事,殭屍故事。
尤其《子不語》還給殭屍分了類,殭屍分為:紫僵、白僵、綠僵、毛僵,這幾種殭屍夜間出來,但是雞鳴五更的時候他們是要回到棺材裡的。
毛僵再進化就能在天上飛了,身上的毛變得很長,還發光,毛僵就可以不住在棺材裡了,毛僵再進化叫飛天夜叉,白天可以行走,不怕Sunny,但是怕雷,因為打雷能劈死他。
飛天夜叉還不是殭屍的最終形態,因為他還有進化的空間,叫犼,據說進化成犼的殭屍可以口噴煙火,能和龍爭鬥一較長短,這時候雷已經劈不死他了,只能靠神仙收服,觀音菩薩有一隻金毛吼在西天路上化身賽太歲擄走了朱紫國的金聖宮娘娘,給孫悟空添了不少麻煩。
二殭屍電影當然無法完全憑空想象,會參考很多資料,像子不語這中很詳細的殭屍分類方法其實也已經被寫進電影故事裡了。
但是港片中的殭屍肯定不是金毛吼這種級別的,一般都是紫僵、白僵、綠僵之類的,所以殭屍怕Sunny等有光的東西,要憑藉人的呼吸來找人。
子不語中還寫過一個很好玩的事情,後來被港片發揚光大,說殭屍怕鈴聲。我們看到很多港臺片的趕屍的道士會搖著鈴來趕屍,也是源於此。
殭屍穿官服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入戲手段,當你知道這是個鬼片,又看到一個穿著官服的人躺在棺材裡時,你會快速進入電影的故事中,因為你知道這位穿官服的老爺肯定就是個殭屍了,即使他這一刻躺著不動。
這個道理大約和郭德綱說相聲一說于謙的父親,人們會快速入戲道理一樣。
而且清朝官服是黑色,本身如果穿上這種官服就有一種陰森的氣場,如果再一跳一跳的,詭異氣氛撲面而來。
第一個用清朝官服的人也許是無心之舉,覺得既然好的鬼故事都是清朝人寫的,那就用清朝官服來裝一把殭屍,一試之下效果很好,就有更多的人來模仿,積久成習,也就沿用了下來。
-
3 # 粒粒七七
香港電影裡,為何殭屍總穿清朝官服?自然有它的原因。
我認為,殭屍之說,首先盛行於明末清初。而且,清代記錄殭屍的文人最多。其中袁枚的《子不語》和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可謂“殭屍大全”!
說到殭屍,不能不說湘西趕屍。趕屍是指趁屍體未腐時,由術士趕回鄉里安葬。據記載,趕屍的術士一般要三五人同行,有人負責用繩繫著屍體,額上要貼上黃紙符。另外有人打鑼響鈴開路,讓夜行之人避開,也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屍體若兩個以上,趕屍匠就用草繩將屍體一個個串起來,每隔七八尺遠一個。因為屍體用繩子繫著,所以走路時屍身會僵化地一跳一跳,港片裡的殭屍形象,就來源於此。
清代文人記錄殭屍最盛,港片裡的殭屍設定為清朝,將趕屍文化融入其中,形成經典殭屍形象,也可謂有淵源的嫡傳了!
殭屍為什麼一定穿清朝官服,這和清朝官服的樣式有關。
大家想想清朝的官服的樣子就知道,頭上戴的是紅頂子,身上穿的是青灰色長袍官服,官服的領子,為方正而規矩方領角,顯得莊嚴肅穆。官服質地是挺刮而又僵硬的,配合著青灰冷色調,極其符合殭屍片的肅殺氣氛。
順便說一下,這樣規矩又低調的清朝官服,除了王剛老師傾情演繹的和珅一角,善於溜鬚拍,刻意保持笑容可掬,很有喜感之外,其他角色真是少有人能夠穿出那般活潑又詼諧的感覺來。
再一個原因,80年代的港片,以殭屍身穿清朝官服為標誌,一個片子紅了(比如林正英主演的《殭屍先生》),其他影片也會跟風投資。從控制電影的成本方面考慮,清宮戲很多,清朝戲服因為多所以廉價,再加上觀眾已認可這一著裝,於是清朝官服的殭屍形象,也就成了定式。
不管殭屍片拍得多好,說真的,我不喜歡看。即使我專注寫影評,在心理上還是比較排斥,只能說我對此型別的影片有所瞭解而已。
-
4 # 恆實說
殭屍,大家談及,總會第一個聯想到穿著清朝官服,雙手平伸,一蹦一跳向前尋找活人的殭屍。大家估計都看過林正英林老師的殭屍片,這種清朝殭屍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
世上有三大鬼:中國的殭屍、英國的吸血鬼、埃及的木乃伊。相關於它們的傳說,書籍、電視、電影都有不少精典作品存於世上。但是有一個問題一直在困擾我:為什麼殭屍片中的殭屍總是一幅清朝的打扮?中國那麼多朝代,為什麼就單單殭屍全部是清朝的啊。就沒有一個唐、宋、明時的殭屍,或者秦漢時期的殭屍嗎?
直到現在,慢慢明白了一些道理,現在我把我想出來的道理給大家說一說。看看是否是這個理:
一、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清代是距現代最近的一個朝代,任何時期、任何朝代的服飾也沒有清朝存留的多。所以可借鑑,參考的資料就多,而殭屍片一般又是低成本,低預算的專案,如果借鑑別的朝代的服飾的話,一是很容易歪曲那個時代的文化,二是服飾方面製作也費工費金。而清代服飾在以上兩點上佔有大大的優勢。再加上關於演清朝的片,大多都是宮廷戲。而殭屍戲加宮廷戲,是一種更加吸人眼球,增加票房的一種快捷做法。
二、從傳說資料角度來分析:殭屍的形成也不是一時半會就形成的。人死後剛埋進土裡,就成殭屍,那一看就是瞎胡扯!在傳說中,死後如果少於一百年,是根本形成不了殭屍的。死去超過五百年才有可能成為大魔頭、只有在死去一百年到五百年之間的才能稱為殭屍。好了,咱們現在對殭屍這門“科學”嚴謹一下。按公元2000年算(因殭屍片大概也是那段時期居多吧)。也就是說距現今公元2000年算的話,如果世上真的存在殭屍的話,也是在公元1500年到1900年之間入土變異的。這樣算來,大家估計都明白了些吧!有一段歷史時期正好是處在在清朝之間。再加上清朝人死後,喜歡穿著清朝官服入葬,風光下葬,顯得體面!大有衣綿還鄉的意味。如果是漢、唐、宋、等朝代的殭屍,衣服都爛完了,出來的估計全部都是裸體殭屍了!
三、從民族感情角度來分析:“紅花會”“反清復明”“陳近南”一直是香港繞不開的一個梗。因為當時特殊的歷史原因,香港被當時的清朝“割讓”給了英帝國主義。香港人當時就有一種被當做商品扔來扔去的感覺。這也是後來的文學作品也好、影視作品也好,都夾雜著一種隱隱的怨情。再加上清朝時期,是中國最屈辱、最黑暗的歷史時期。清朝的官員也腐敗無能,所以殭屍的模子就讓“清朝官員”來擔當了吧!
四、從影視美學角度來分析:清朝的官服“桶式”又“修身”,顏色屬暗系,加上官帽後一支孔雀翎,本身又大又可遮住大部分臉部,放在黑夜裡,這身裝扮會給殭屍系加分不少!如果你要想拍文藝範的殭屍片,那隻能用唐、漢、宋這類的服飾,因為什麼?它們的主色調以淺為主,穿上以後,男顯瀟灑、女顯飄逸。象張國榮先生拍的《倩女幽魂》一樣。那樣的片才能適合文藝範。象深夜殭屍暗黑系的只能採用清朝官服系的道具。
五、從中國民俗角度來分析:在清朝時期,道教中開始流傳一種職業:訓屍人!具傳,他們有著讓屍體活動的能力。在這裡就不一一詳細解說了。感興趣的朋友們可自行查閱“趕屍匠”去了解。
六、從文學史的角度來分析:因為清代民間流傳的筆記或故事,殭屍者很多,其中以袁枚的《子不語》及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最為詳細。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這二本著作可以堪稱中國的“殭屍”全書!現代香港大部分殭屍片的故事,很多都是導演參考它們得來的靈感。
那麼,咱們說,黑夜裡行路,如果碰到殭屍了,怎麼辦?不怕萬一,就怕一萬。“只要胸中有知識,遇見殭屍也不怕!”我就說說咱們祖先是怎麼對付殭屍體的吧:
一、鏡子:《本草綱目》說:鏡乃金水之精,內明外暗”可照妖邪。象我們過去的照妖鏡,不都是鏡子嗎?
二、桃木:《荊楚歲時記》:“桃者,五行之精,能厭服邪氣,制御百鬼。”象我們看到的,過去道士們收妖降鬼,全部人手一把桃木劍!
三、公雞打鳴:《子不語》:“鬼聞雞鳴即縮。”一見天色放曉,公雞打鳴。百鬼和殭屍聽到後就要各回各“家”,各找各“窩”了!
四、棗核:《子不語》:“棗核七枚,釘入屍脊背穴。”這個估計難度有些大。誰也不會沒事帶著七個棗核出門啊。就算是有棗核,也不可能出門就跟雷震子似的,拿個小捶子啊!那樣的話,簡直就是雷神出世了!
五、掃帚:反正只要是長棍狀的東西。它殭屍抱住,它們就以為是人,就會轉移注意力,趁此時你趕快跑,或者是把棗核釘到殭屍後背上。反正是由你自己選擇吧!
七、道士的符:有修為的道士仙長寫的鎮壓符,可以讓殭屍停止活動。防止屍變。
八、對付殭屍最終極的方法:《子不語》:“放火燒之,嘖嘖之聲,血湧骨鳴。”說簡單點就是“放火燒”!這種方法可以讓殭屍灰飛煙滅,一世修為毀於一旦。
回覆列表
下面,結合自己的理解,以及跟網友交流的結果,從多個方面來回答一下:
從歷史角度來說,清朝距今也就幾百年時間,在人們的印象中,死亡時間在百年之內的一般還不成精,死亡時間太長例如超過500年,那都是大魔頭了。所以死亡兩三百年更適合成殭屍。而這個時間,歷史上正是清朝。
從製片角度說,香港殭屍片興起的剛好是清宮戲火爆的年代,劇組或許一開始為了成本等考慮,直接拿了幾件清朝官服給殭屍穿上,發現效果不錯。後來就這樣用下來了。此話,別的劇組在模仿殭屍片時也照搬了這種做法。後來,就成了慣例。
其實,滿清的官方跟殭屍氣質形象還是搭配的,渾身上下冷冷的顏色,上面配上血紅的頂子,給人一種陰森壓抑的感覺。跟殭屍的氣質還蠻搭的。要是換成唐宋等官服,不一定有這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