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今趣聞軼事
-
2 # 宛東線上
烽火臺是古代作戰時用於傳遞作戰資訊的一種工具,用來提前預警或者軍情傳遞,比較有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目前長城上面烽火臺最多。
-
3 # 風雨人生3293
遙望烽火臺 、狼煙滾滾起
聽戰馬嘶鳴 、將士戰殺場
今天說說烽火臺的蒼桑千年
稍前些日子,興沖沖去到亞州地理中心點光顧,位置所處地在烏魯木齊市西南30公里處的永豐鄉包家槽子村。中心點上有政府修建的地理標誌物。恰好在必經之路旁有座烽火臺,遠遠望去,巋然屹立在一片突起的高地上,使人一下子想到數千年前封建王朝爭權奪位、刀光劍影、峰火四起、戰事頻報、邊關告急,嘶殺原野的場景。
返回時順便把車停在公路邊,踏著漫野白雪走近了峰火臺跟前。 “峰火臺”,在黃河流域中、上游尤其關中民間俗稱:“墩臺”、“煙火墩”。 我的家鄉一片土地上古代築有一座“墩臺”,人民公社時就用墩臺名字給那塊地的坐落命名。 古人修築“墩臺”的主耍用途,旨在迅速傳遞軍情,這在古代來說,是先人們發明的一種最快通訊方式,是古人的聰明與智慧。
墩臺的發明使用最早起始於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周天子滅商後,迅速分封天下多諸候國。為快速獲取朝庭與各諸侯王的資訊,煙火墩就在華夏大地星羅棋佈式的出現了。 這種情勢一致於跨過春秋戰國時代。 秦統一後,在修築、連通長城的基礎上,煙火墩又得到了一個新的發展與廣泛應用。 至西漢王朝建立,華夏疆域空前擴大,尤其向西域方向延伸之長,為克服路途遙遠,通訊困難,煙火墩的修築又空前的得以發展。 可以說,西漢時期是中國煙火墩發展史上最巔峰時期。
“墩臺”的修築方式,長城沿線通常用磚或石頭修築,黃土高塬沿線用土構築,大致採用就地取材。 “墩臺”在構築時的距離一般在視力能及範圍之內,通常選擇高突地段,視線開闊地帶可五里左右,有時還更遠點,但都必須在視力可見範圍。 根據古文獻記載,有了戰事,若白天均用煙霧為訊號,夜間均為明火為訊號,遙相互應。 “煙火墩”在古代通訊事業很原始的條件下,發揮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今天在祖國的各個角落,尤其北方、大西北地域,隨處可見,儘管經歷了千百年來風蝕雨涮,人為擾損,但主體輪廓尤存,足見先民們當年用心用功良苦! “墩臺”是先民們智慧與汗水的結晶。 是封建時代冷兵器軍事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在中國儲存遺留下來最多的烽火臺分佈在新疆境內。
建築在新疆地域的烽火臺,在歷史上具有延續時間長、分佈範圍廣、特點。從西漢時代興起,至清代終結,歷朝歷代統治者都很注重對西域的開發與鞏固,可見那些統治集團頂層的政客們,對捍衛華夏大好河山的完整,維護民族的安穩還是盡職盡責了。正謂毛澤東所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
建築在新疆地域的烽火臺路線走向,基本都是沿古絲綢之路的方向路徑佈列的。並與沿途城郭軍鎮相連線。 新疆地域的峰火臺糸統,是與河西走廓直接銜接,經隴西至蘭州通長安,反映了古時候西域與中原歷代王朝在政治、軍事經濟上的密切連帶關係。
兩千多年過去,歷史的戰火烽煙雖已飄逝,但曾是軍事報警設施的歷代烽火臺卻與各種古蹟一樣,沉積了下來,成為了華夏文明、文化的物質遺存。 烽火臺(煙火墩、墩臺)更多的內函留給考古家們去探索吧!風雨人生
2019.12.14.
於烏魯木齊
-
4 # 安好237972320
烽火臺主要用來軍事方面傳遞訊號用的,主要是中國防範北方的匈奴,蒙古族,延靠近一線堡壘修建,隔幾公里修建墩臺,以土築成高約十米,周築有圍牆,駐士兵幾十人,墩臺備有薪,有警,白天燃之煙高百米 夜晚火光沖天。望之,烽火相傳,日傳百里。邊塞可聞警而動。
-
5 # 老官坪農夫
烽火臺的故事,最為著名的,可能是“烽火戲諸侯”的典故。此典出自《史記-周本紀》。這是周幽王在近3000年前,向眾諸侯國開的一個“國際”大玩笑。在古代,烽火臺是絕對的軍事設施,是當時條件下的“軍用電臺”,專門用以遠距離傳遞軍事訊息、調動軍隊。
當時,烽火臺只在發生了軍情這一種情況下使用。使用方法是“白天放煙,夜間舉火”。烽火一旦燃起,就表示烽火傳來的方向一定有軍情發生,急需調兵馳援。
一旦“狼煙四起”,就表明大規模的戰爭將至;“烽煙滾滾”的景象則表示一場大戰正酣,戰事頻繁。可見,“烽火”之事,實乃“軍國大事”。軍國大事者,不可兒戲。
所以,烽火臺的使用,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嚴肅和嚴重的軍事動作。
可偏偏就有人視軍國大事如同兒戲。此人便是這個敢開“國際”玩笑的周幽王。
公元前8世紀初,周宣王病死,其子宮涅繼位,是為周幽王。周幽王有一寵妃,名喚褒姒。褒姒貌若天仙,卻十分高冷;她的表情整日如若霜凝冰凍,從無絲毫笑影。周幽王為此大傷腦筋。
為博得褒姒一笑,周幽王竟然專設“獎項”,賞金千兩,用以求計。
有朝臣獻“烽火戲諸侯”之法。周幽王用之。周幽王攜褒姒遊至驪山烽火臺,無故點燃烽火。眾諸侯乍見烽煙忽起,以為京畿有事,遂紛紛領兵馳援。望著眾諸侯被戲弄後灰頭土臉的呆萌表情和狼狽不堪的樣貌,褒姒的臉上掠過一絲笑意。
此法有效。於是又被周幽王使用了幾次。諸侯們被反覆戲弄,多次以後,心生怨恨,便不再輕易響應“烽火”招喚。
此故事與“狼來了”的故事異曲同工,結局也差不多。
不作死就不會死。
“烽火戲諸侯”後不久,為進一步取悅褒姒,周幽王廢申王后,削申王后父親申侯的爵位,並欲加害申侯。此舉引起申侯的極度不滿。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進攻鎬京。周幽王急令烽火臺點燃烽火。烽火臺上白天濃煙滾滾,夜晚火光沖天,但最終未能喚得一兵一卒前來救援。周幽王倉遑出逃,還未逃出驪宮,即被犬戎追兵殺死。西周滅亡。
以輕浮戲弄始,以悲涼慘烈終;自食其果,不嘆也罷!當以史為鑑耳。
往事越千年。如今的中華大地上,忽然某處,依稀可見當年古戰場上,白骨累累,烽煙餘味。
如今可見之古烽火臺,最為集中者,我以為在古老的長城上,及沿長城一線的古戰場周邊。善“思古之幽情者”,可往之矣。
-
6 # 飛進天空
“烽火臺”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吧,相傳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為博得愛妃褒姒破顏一笑,採納奸臣虢石父的建議,在驪山西秀嶺第一峰點燃烽火臺上的報警狼煙,招引四方諸侯奔來解圍救駕,結果卻看到烽火臺上一派燈紅酒綠,歌舞昇平的喧鬧場面,於是憤然離去,褒姒看到眾諸侯被戲弄的狼狽樣,果然破顏一笑。公元前771年,犬戎國入侵西周,當週幽王再舉烽火時,卻無人前來救援,幽王死於亂箭之中,褒姒被俘獻予戎王,西周王朝至此滅亡。
這僅是一個傳說,史書上根本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現在還有很多地方都還保留古代留下來的烽火臺,像陝西岐山一帶還保留許多完整的烽火臺,北京也有烽火臺。陝西臨潼縣境內的驪山是陝西最著名的旅遊景點,到臨潼,有讓人熟知萬千的驪山烽火臺。
魯番盆地的烽火臺遺址有 42 處,是吐魯番文物遺存的一大特點。這些遺址大多分佈在盆地的衝洪積扇區。這些烽火臺對於實地落實古代交通路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本上是按照吐魯番的交通警戒路線有序和規律排列的。
-
7 # 葉子寫實
在戰爭中“軍事情報”往往是決定成敗的最重要因素。即使到現代,情報系統依然軍方最關注的。
小時候曾經看過一個電影《永不消失的電波》,的地下黨員是透過電臺傳播情報的。後來有了電話,現在又有了網際網路絡,資訊傳送的越來越快也越來越精準。而在古代是沒有電的,如何將軍事資訊是以最快的速度傳播出去,在最有效的時間內組織軍力讓戰爭的損失減到最小呢?
古代戰爭也有的一系列的情報網。在戰爭中也有通訊兵,他們的任務就是獲取戰爭中的軍事情報。在得到情報後,情報傳輸速遞比較快的有飛鴿傳書,然後是用馬匹在驛站間傳遞,就是我們通常在古裝電視劇裡看到的“八百里加急”,即使是這樣也是有時間差的。信鴿的飛行速度是每小時150公里,但受到生存環境以及訓練方式、飛行途中的安全馮諸多因的影響,在中國古代的戰爭中並沒有得到軍方廣泛的應用。靠馬傳遞情報的時間差就更大了, 等得到資訊組織軍力到了事發地點時,情況很可能是老百姓常說的一句話了“黃花菜都涼了”,要麼就是城池陷落,要麼就是人家已經走了。
烽火臺其實就是古代戰爭中的資訊傳遞工具。在西周末年,曾經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周幽王為了博得美人褒姒的一笑,居然愚蠢的在烽火臺點燃烽火,各路諸侯見烽火起以為有敵人入侵,都紛紛派兵過來援助。來後才發現這是周幽王導演的一場鬧劇。幾場鬧劇過後,沒有諸侯再來援助。當西戎真的來打過來時,再點燃烽火已經沒有人相信了。
烽火臺,有的地方稱烽燧,當敵人入侵時,點燃在裡面放置的柴草,燃起火焰或冒起濃煙,資訊也就以光的速度傳播出去,讓距離最近的駐軍第一時間得到情報,組織軍力增援,並向中央軍事部門傳送軍事情報。在晚上天黑的時候,火光往往是最耀眼的,如果敵人偷襲,就燃起火焰;白天比較明亮,在空中不斷上升的狼煙,更容易引起注目,如果白天敵人入侵發出的訊號以煙為主。
在古代時,各個國家的邊境都設有烽火臺,現在已然差不多找不到蹤跡了。而在中國長城一線,烽火臺相對儲存的比較完好。自古至今長城一線是中國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分界線,遊牧民族在缺乏物資的情況下,常常越過長城到農耕文明處搶掠。長城以及烽火臺,在各個朝代也就多有修繕,相對來說儲存還算完整。
著名的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的一部分。作為中華文明的視窗之一,得到了有效修復,烽火臺相對比較完整。2019年,我曾經跟隨一個戶外俱樂部攀登北京北部未修繕的明長城。有的烽火臺還留有原貌,但也已經出現裂痕;有的已然倒塌,只留下城磚和部分地基。我也拍了一些照片,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回覆列表
烽火臺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墩臺。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訊息的高臺,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訊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訊息傳遞方式。最著名的歷史典故是烽火戲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