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茉蘭
-
2 # 親愛的麥子姐姐
世間最難還的就是人情了。
人情是看不見摸不著,但是讓人有心理負擔的一個東西。你無法衡量它的輕重,就是你還回去了同樣的人情,也無法衡量它是對等的。
熟話說,吃人嘴短,拿人手短,這也是體現了人情的難為之處。
人情這種東西,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動用。
一但欠了人情,你就會變得有心理負擔,開始多了很多的顧慮。
心理負擔會讓你有種不平等的關係,即使後來你還了恩情,但是很難還人情,在幫助你的潛意識裡,你永遠都應該記著他的好,一到做了什麼讓他不舒服的事,他就會想起曾經幫過你。
即使他沒有一點惡意,即使他是一個特別好的人,他的潛意識也會有這樣的反應。
而你,是應該永遠念著他的好,但是你們之間關係不再是平衡的。
你其實,你知道你動用了人情,之後你很難還上,你認為還上的意義也是不一樣的。
有人在生死關頭救了你一命,這是天大的人情,你值得記一生,而且,在往後的日子裡你要永遠記著他的好。
他也值得你記一生,但是這個人情也開始影響你的一生。
你知道,你可能永遠還不了這個人情的,因為,他永遠不會遇到和你一樣的處境。
即使這樣,你也要盡你最大的能力,在他需要你幫助的時候幫助他,別讓幫助你的人寒了心。當然,前提是對方別有太過分的要求,比如要你的命。
幫助你的人幫助你的人,就是你要還人情的物件。
你要客觀的明白一點,不是誰都會讓你有機會欠人情的,能夠讓你欠的人,都會很重要的人,或許是朋友或許是親人,總之,只有把你當成重要的人才會幫你。
他幫助你的時候,心裡沒有任何想法,只想單純的幫助你,但是,這世上沒有白幫的忙,他會一直記著,當然他該記著,只是這個人情關係太過微妙。
不到萬不得已,不要欠人情,你只要欠了人情,那就不只是欠人情,還會欠了關係。
如果欠了人情,那就儘量還回去,自己心裡達到平衡就好。
-
3 # 你好我是劉先生
人際關係中,在某些情況下,人情是借一次少一次,不到萬不得已時,不要欠別人的人情 .最近在讀蘇絢慧寫的《其實我們都受傷了》,書中講的是如何在關係中療愈傷痛,學會微笑面對成長中的是是非非。提到關係這個詞,意思為“人或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而作者蘇絢慧認為“在關係中,有我的立場,也有你的立場;有我的需要,也有你的需要;有我的感受想法,也有你的感受想法,以致情況才會如此複雜,如此困難。”其實,對於關係,說大,大到與整個社會的處世法則;說小,小到身邊一些尋常的關係。比如親情、愛情、友情、買賣關係等等。這是一個很浮躁的社會,很多人以為,只要處世圓滑世故、左右逢源,就能處理好複雜的人際關係,讓別人覺得自己“吃得開”。當然,也不否認“吃得開”是處世中很強的能力。。
我有個認識的人,畢業的時候家裡花了些錢,找了熟人,弄進他們當地市直某機關單位上班,混得還不錯。有一回,他打電話給我,聊了些。他說,現在混是混得不錯,可每天像牛馬一樣的生活喘不過氣。抽菸,給領導開車、擋酒,面對官場裡各種複雜的關係,膩煩了。但是若一不小心沒有維持好這些微妙關係,說不定分分鐘就能一落千丈。在談話中,他提到了很關鍵的一點,總是喜歡裝委屈又還不要臉的求人辦事,送禮請人幫忙,於是,才有了他表面的風風光光。我說,你總是向別人索取,欠別人人情,自己很少回饋給別人,一旦你在對方心目中的人情借完了,那麼以後辦事不好辦。除非你變強大變厲害了,對方認為不斷的幫你,是因為你有還得起對方人情的資本。所以,我認為,有些人願意一直幫你,一來是因為對方欣賞你,二來對方覺得你有他將來可以幫忙辦事的一面。不過紮實的友情面前不存在什麼“人情”關係。在這世上沒有單方面的幫忙,很多時候都互為利益關係。要承認這一點。所以我在開頭便說了人情是借一次少一次,這也是我讀完這本書立即想到的例子。。
這本書中一直在談的,是關於療愈關係的指導與建議,但更多地是你要學會從實踐中慢慢歸納出自己對待不同關係的方法經驗,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中慢慢找到自己的一套法則。因為作者是心理師,所以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充滿了溫柔的力量,這種溫柔彷如是讀書如見本人,作者輕言細語的與你談談生活中的關係,談療愈關係中的一些治癒意見,談關係要素。我很贊同作者說的這樣一句話:“當我們無法看見傷口的所在,始終沒有選擇照料傷口,無論我們身邊換過多少人,我們在關係中所發生的情節與所出現的感受,也都會重複。”所以,我們不光要學會處理社會中的各種關係,也要學會愛自己,學會處理情緒自身之間的關係。這樣,才能在每一段關係中,更好地感受、照顧對方反饋出來的情緒。。
在這個喧囂浮躁的時代,我們不必為了處理好各種不同的關係而委曲求全,或者死皮賴臉。當我們忙於迎合並扮演不同關係身份的時候,這會讓心很疲憊。關係需要維繫,但忙碌的心也需要療傷。以工作上的人際關係來說,沒必要總是去想著如何打理好關係,遇到事情馬上託關係求幫忙。要順其自然,別讓心累著。以一種謙卑、自信、感恩的身份去處理關係,比以謀求利益最大化處理關係好得多。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就是真誠。我們以各種不同的身份處理各種不同的關係,無非是為了在這一份關係中得到別人的肯定。就像之前所說,你想求人幫忙,但你是否想過,別人幫了你,你又拿什麼來還?所以,倒不如先讓自己有了資本,這樣,對方也願意一直幫你,也不會出現“人情借一次少一次”,因為彼此都有利益所需。
-
4 # 王洵785
我們這民間有句俗話:無事不擾人,擾人一頭情。我很贊同這句話!
2013年,我準備在城裡買個房子,算一算,手頭的現金,首付還差5萬元,房子合同簽了,一個月後可以從公積金中心取回10萬元,把這缺口能補上,可眼下交首付差的5萬元,從哪裡來呢?
左思右想,沒辦法,只能找人借,我想到了一個好朋友,是個做生意的,他一定有周轉資金,可以借用一下,電話打給朋友,他也很爽快一口答應,下午叫我去取,我也跟她承諾了,時間一個月,利息500元,朋友再三推辭,不要利息。
借來了5萬元,加上我手頭的現金,交了首付,房子如期簽約,一個月後,我從公積金中心取回10萬元,剛從城裡到家,我就把錢送到了他的家裡。餘外準備好了500元利息,遞到朋友的手上,可他說什麼也不要這利息的500元。
靈機一動,我想起來了,朋友喜歡喝酒,不如買500元酒送給他,於是調轉車頭來到超市買了一箱價值500元的酒,立馬送到他家。並且跟他說:這箱酒放你這裡,下次過來咱們一起喝!朋友見我這麼誠心,也不好推辭收下了。
很感謝朋友把酒收下了,不然我的心裡會不好受,如果下次遇到類似情況,也張不了口!
-
5 # 秋日私語
有人說“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動用人情,如果用了,要儘量還上”,我認同這種說法。
自己能做的事,最好自己做。別總”動用人情“去麻煩別人,沒有多少人喜歡被麻煩。
動用人情”就是請人幫忙,請人幫忙,其實就是在麻煩別人。無論大事小事,只要是求助別人,都是在動用人情。即便求助的物件是比較親近的,比如至親好友,如果事情能自己解決,最好還是不要麻煩別人。生活中有那麼一類人,明明自己就可以做的事,無論大事,小事,總喜歡“差遣”別人。他好像覺得,那事兒就只是他自己怕麻煩,別人都很樂意為之。這種明明自己可以做、但還是要麻煩別人的人,次數多了,別人也會討厭的。比如,你請別人幫你買東西,一次,兩次他可能都痛快答應了,但不表示你一直麻煩他、他都不會覺得煩。也說不定他前兩次“愉快的答應”也只是偽裝,他只是不想讓你看到他“不情不願”的內心而已。
別隨便動用人情,因為當需要你還”情“的時候,你未必能輕鬆應付。
雖然不是所有幫過忙的人都想著要你回幫他,但是,當他有困難,而你又恰好有可能幫得上忙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求助物件、自然是他曾經幫過的你。但是,不是所有別人請你幫忙的事,你都能輕鬆解決,要不然人家也不會來請你幫忙,是吧?可是,如果對方開了口,再難你也得竭盡全力去幫別人解決啊。誰讓你曾經欠過別人的情呢。為了還這個的人情,你可能又會去請別的親友幫忙,這樣一來,你又多欠了幾個人的人情債了。
況且生活中還有一類人,只要他幫過你,他隨時都記著他的功勞的。隨時尋機找你還他的人情債。不然他會覺得自己虧大了。他找你還的人情債,說不一定還指望你還他點利息呢。
所以說,最好別輕易動用人情。
是否想著儘快還別人的人情,它從一個側面體現一個人品德。有些人,別人幫過他之後,他就把人忘得一乾二淨,一副再也不想與別人沾上邊的樣子。曾經報道過,有人被人從水裡救起後,悄悄的就走了,連謝謝都不對恩人說一聲。他是怕別人要他還情。這種人是應該被唾棄的。一個懂得知恩圖報的人,時時把別人為他做過的事情牢記心裡。一有機會就會去把”人情債“還了。這才是做人之本。
回覆列表
現在的人喜歡遇事先找熟人,覺得有一個熟人好辦事,但最後都覺得能用錢可以解決的事不要去欠別人的人情!一旦欠下來,就得記住,有機會就還了,要不後果真的很煩人!
1.欠別人的別人可記得清楚,時不時給你說道說道,你萬不得已的時候是你的低谷,天天被人念煩!
2.當他們遇到的有些事給你張嘴的時候,可能違背自己的的原則,幫忙是不行的,不幫就成了仇敵!
3.你找的人情也給別人帶來困擾,因為也違背了人家的原則,或者辦事有點難可你已經張嘴了!辦不辦也是個大問題!
不得不承認我們是生活在一個人情社會里,去找個熟人辦事真的很方便!但如果你方便了肯定有人會很不方便,就跟大家排隊買票一樣,最痛恨那些插隊的人,找人情託關係就是插隊,能顯示自己的優越性。
現在去辦有些事其實已經簡單許多,也沒有必要去找熟人,有過信熟人結果上當的事情,不違法不違紀不用找熟人,已違法已違紀找熟人也沒有用,就是再摺進去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