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桌布HHDD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潛射導彈的發射和出水過程,首先潛射導彈一般包括兩種發射方式,魚雷管發射和背部的導彈井發射,發射原理都是先將導彈裝入魚雷發射管或導彈井,充氣靠氣壓將導彈推出水面,再進行點火,然後導彈靠自己的發動機飛行!目前基本都是距離海面50米左右進行發射,根據戰況和潛至100米左右發射!再深的話由於水壓增大及導彈本身結構影響,發射故障率會升高!

  • 2 # 風雪二頭

    不是所有潛艇都能潛深上千米,這其實是少數潛艇的專項技能而已,核潛艇確實能潛深可達上千米,然而實際上潛深超過一千米的潛艇也就只有前蘇聯的K28這一艘了。曾經的創造的極限記錄是1250米的深度。很不幸的是K28這艘潛艇是一艘實驗艇,它的全身完全是由昂貴的鈦合金打造而成,除了蘇聯應該沒人再會去打造這樣一個怪物。

    據報道,目前世界上的戰略核潛艇或者是攻擊型潛艇,主流潛深都在500左右,即使是北德的文斯克級與海浪級,它們的最大潛深也不過600米而已。

    我們先要留意的是潛射彈道導彈,這類導彈一般採用垂直髮射系統發射,垂直髮射分為乾式與溼式,但是不管採用何種發射方式,導彈想要在數百米深的水下發射,必須克服異常複雜的水下壓力與阻力,而複雜的水下環境也對導彈的姿態控制提出了異乎尋常的高難度要求,以目前的人類科技,還無法完成這個深度的導彈姿態控制,目前主流的垂髮導彈只能以每小時五海里左右的速度在水下數十米淺水發射。

    目前有名的屬於美國的三叉戟潛射洲際導彈用的是水下乾式蒸汽彈射發射方式,在發射筒內安裝可以產生高壓燃氣的燃氣發生器,當高壓氣體壓力達到發射要求時,筒蓋開啟,導彈就會被瞬間彈射至水面20米的高度,然後導彈點火,自主飛行。

    乾式發射在水下30米左右的深度發射,主要原因是燃氣發生器產生的壓力有限,導彈數十噸重,能達到二十米已經是極限。而法國自主研發的壓縮空氣彈射,產生壓力遠在燃氣之上,也只能在水下四十米深度發射,這已經是接近極限。

    潛艇屬於戰爭中的刺客,潛深對於潛艇意義上來說,是儘可能在埋伏的時候避免被敵方反潛艦隊反潛機先發現,一旦到達伏擊時間,就會根據作戰計劃對目標出其不意的攻擊,完畢後馬上潛到深海,也就是遁海跑路,其實要想在水下幾百米甚至上千米發射導彈,其實意義不大,需要多大成本來完成這一設想。太貴了!

  • 3 # 小油瓶侃歷史

    的確有少數潛艇的潛深可以達到近千米,但這也只是極少數潛艇可以做到的,如前蘇聯研製的685型核潛艇“共青團員”號,這艘核潛艇曾經創造了1250米的潛深紀錄,至今也沒有被打破。

    但是潛艇也並不是潛深越深越好,因為下潛的越深海水的壓力就越大,對潛艇的耐壓殼體要求就越高,同時對密封的要求也非常的苛刻,這樣就導致潛艇的造價會變得非常的昂貴,反而得不償失。而且潛艇潛深到達一定深度後,海底的噪聲就已經能讓絕大數的聲吶檢測不到潛艇的蹤跡了,所以純碎追求潛深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目前世界各國主流的潛艇潛深並不深,常規動力潛艇普遍在250-350米左右,核潛艇普遍在350-600米左右。

    那麼為什麼潛艇發射導彈的深度並不是潛艇潛航最深,而是在百米以內呢?

    這得從潛射發射導彈的方式說起,目前潛射導彈世界主流的發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倡導的乾式發射,第二種是以前蘇聯倡導的溼式發射,

    (1)乾式發射

    乾式發射,顧名思義是指導彈發動機在導彈離開水面後點火的發射方式。

    那麼導彈又是如何從水中到達水面之上的呢?美華人採取的是利用水下蒸汽彈射發射方式,在發射筒內先安裝可以產生高壓燃氣的燃氣發生器,當高壓氣體壓力達到發射要求時,發射筒蓋就會開啟,然後導彈被高壓氣體彈射推動到水面以上約20米的高度後,導彈發射機再開始點火。但是由於導彈的重量較大,往往可達數十噸,發射筒內燃氣發生器產生的壓力有限,所以潛艇採用乾式反射時,只能在水下約30米的深度發射。

    (2)溼式發射

    溼式發射,就是指導彈的發動機直接在海水中點火的發射方式。

    導彈發射時首先要先往發射筒內注水,直到筒內外的壓力達到平衡時,然後打開發射筒蓋,導彈發動機直接在海水中點火,然後發射。雖然理論上說,只要導彈攜帶的燃料夠多,導彈的推力足夠大,導彈發射的深度也就更大,但是實際上,導彈發射時不僅要考慮水下阻力,而且要考慮導彈在一定水深時承受水下壓力的能力,發射水深越深,對導彈各種部件密封性和耐壓強度都是苛刻的考驗,一旦導彈發生漏水等現象,很有可能會導致導彈爆炸甚至引發潛艇被炸燬等慘烈事故,所以溼式發射時最深的潛深僅僅只有70米。

    此外導彈水深越深的地方面臨的水下環境也很複雜,例如海水密度差、洋流運動等等特殊情況,如果導彈的發射姿態控制出現偏差,導彈也很有可能會發射失敗,同時導彈出水的時候,將會面臨壓力急劇降低,彈體易發生抖動等現象,也會導致發射失敗。

    因此溼式發射的故障率非常高以至於,曾經大力倡導溼式發射的前蘇聯現在也已經投入幹射發射的懷抱,俄羅斯最新的布拉瓦潛射導彈已經改為乾式發射。

    綜上所述,潛射導彈發射時的深度主要由發射方式決定的,溼式發射方式相對於乾式發射方式發射深度較深,但受制於強大的水下壓力、海水阻力以及複雜的水下環境對導彈發射姿態嚴格的控制要求,即使是溼式發射其發射深度也不會超過70米水深。

  • 4 # 紅龍軍團長

    先了解一下潛艇的潛深,常規潛艇的潛航深度在300至400米之間,戰略核潛艇的更深一點,400至600米。前蘇聯的685級潛艇採用鈦合金打造的“金身”,潛航深度達到驚人的1200米。前蘇聯為此花費的90億美金,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600億美元,如此昂貴的玩意兒,蘇聯也玩不起了,隨著蘇聯的解體該專案也就沒了下文。

    目前,戰略核潛艇的水下發射深度一般為25至45米之間,最深不超過60米。隨著深度的增加,對導彈彈體強度要求越高。液體的壓強公式是p=ρgh,100米水深產生1000000帕斯卡,也就是10個大氣壓,1平方釐米承受10公斤壓力;1000米深度水壓達到100個大氣壓,1平方釐米承受100公斤壓力。

    潛射深度與彈道導彈彈體的承壓能力有直接關聯,導彈彈體主結構材料是高強度輕質鎂合金,承受不了100個大氣壓的壓強。工程師當然也希望潛射深度深一點,如果提高彈體抗壓能力,只能換用更加堅硬的材料,比如鈦合金。但是鈦合金密度更大、製造成本也翻了好幾倍。

    運輸1千克質量的物資到地球同步軌道,需要62千克的火箭重量。事實上,在潛射彈道導彈研發過程中,火箭死重必須得到嚴格控制,設計師更加註重控制彈體體積與重量,提高運載能力,而不去考慮彈體的抗水壓能力。為了提高隱蔽性,犧牲導彈的發射能力是及不划算的。

    潛射深度真的越深越好嗎,其實不盡然。潛航深度越深,導彈在水中航行的時間越長,在爭分奪秒進行核反擊的關鍵時刻,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再說了,戰時的核潛艇就是一次性產品,哪怕是上浮水面發射,只要能把核導彈全部打出去,它的使命就完成了,其他那就聽天由命吧,畢竟人類大毀滅已經開始了。

    各國在潛艇發射深度、安全性、導彈發射效率之間一直在找平衡點,經過反覆權衡,發射深度保持在30米左右對潛艇與導彈最有利。

  • 5 # 李三萬的三萬裡

    因為這兩者不是一回事的啦。潛艇是可以潛到上千米的深度,如前蘇聯的試驗艇K278“共青團員”號核潛艇在1983年曾創造了下潛1250米的世界紀錄,但能潛那麼深並不意味著需要在那樣的極限深度發射潛射導彈,根本不可能也沒有意義。

    當前各核大國海軍的戰略核潛艇一般都可以潛到400米左右的深度,這個位置不受海浪的影響,再加上較高的航行速度,水面艦艇和空中反潛機很難攻擊到核潛艇。但是,400米深的位置水壓很大,潛射導彈發射艙蓋都不一定能開啟,導彈離開潛艇後的動能不足以穿過400米的水深,這是潛射技術難以克服的。因此發射導彈時必須讓潛艇上浮到安全水深,這個深度一般是30米至40米左右,最深不會超過70米。

    要知道潛射彈道導彈是所有導彈裡技術難度最大的。其中最大的難點就是要讓導彈從水裡發射進入到空氣當中,導彈在兩種不同的介質中都要保持工作穩定。這個步驟時間最短,尤其是突破水面的時候,是以秒來計算的,但是卻是潛射導彈發射成敗的關鍵。因為水的密度是空氣的800倍,在水中和空氣中飛行,物體受力完全不一樣,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子彈可以在空氣中穩定飛行很遠距離,但是子彈進入水中會瞬間失去穩定性,只能前進很短的距離。而水下槍械使用的箭形彈在水下彈道平直,一旦在岸上使用卻會亂飛。所以潛射導彈必須滿足在水中和空氣中都適用,為了保證在水中的穩定性,潛射導彈都是鈍頭,和普通的洲際導彈有所不同。

    當前的潛射導彈垂直髮射方式分為“乾式”和“溼式”, 乾式主要是在發射筒內安裝可以產生高壓燃氣的燃氣發生器,當高壓氣體壓力達到發射要求時,發射筒蓋開啟,然後導彈瞬間就被高壓燃氣彈射至水面約20米高度,導彈主發動機點火,然後開始自主飛行。溼式主要是直接往發射筒內注水,當筒內外壓力一致時潛射彈道導彈的筒蓋才會開啟,在海水的包裹下,導彈發動機水中點火,依靠自身動力飛出去。不管採用何種發射方式,由於水越深導彈需要的動能就越大,對蒸汽產生裝置、發射筒強度或者空氣彈射裝置的要求就越高,也會進一步擠佔潛艇的內部空間,為了攜帶更多的導彈,一般都不願意在發射深度上做文章。當前各核大國海軍的核潛艇的垂直髮射導彈都只能以龜速在淺水發射。

    到目前為止,潛射彈道導彈的可靠性還是不太理想,比如法國的M51潛射導彈曾發射後一分鐘就出現故障自毀。俄羅斯的“布拉瓦”潛射導彈發射經歷更是慘不忍睹,在最高峰時期,失敗率達到70%,其後21次發射,出現了10次故障,失敗率幾乎50%。美國的“三叉戟”導彈相對靠諳些,在2019年5月,“三叉戟2”導彈一共進行了第172次成功試射,算是發射次數多成功率比較高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末如何解決地主與農民之間的矛盾,既不失去地主的支援同時不失去民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