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年風雅

    以戰前趙國的實力,足以和秦國抗衡。坑殺四十萬人,只是消耗了趙國的元氣,戰後他的實力也要比像燕國這樣的國家強!

  • 2 # 凡客老梁

    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但是趙國自周赧王九年(前306年)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軍事改革以來,國勢較盛,軍力較強,對外戰爭勝多負少,長平之戰中,趙軍固全軍覆沒,秦亦傷亡近20萬,即雙方傷亡超過60萬。此役成為春秋戰國時代一次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誠如古人論及東周500年的戰爭時,唯推晉陽、長平兩役,所謂“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櫓”。事實證明,組織數十萬人在千里之外打仗,對秦趙兩國的負擔都太大了。趙國先被拖垮,最終輸掉了戰爭。但是秦昭王親自去河內郡各賜民爵一級,徵發15歲以上的河內男子增援長平軍。而且由於全力支援長平,連富裕的關中地區已經鬧饑荒,人口密集、經濟繁榮的河東、河內、上黨三郡被打窮打爛了,過了很多年才恢復。

    因此,雖然長平之戰中,秦軍前後共殲滅趙軍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同時,在滅國的威脅下,東方六國逐漸拋棄矛盾,開始合縱對抗秦國。戰後,秦軍東取武安、西取皮牢、北佔太原的時候,南韓、趙國都異常恐懼。趙國與南韓合謀,派使者攜帶重金赴秦,遊說范雎。范雎被趙國使者說服,便向秦王建議接受議和,秦王採納了范雎的意見,允許南韓割垣雍,趙國割六城,達成和議,於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一月下令罷兵。白起得知此事後與范雎產生矛盾。秦昭襄王沒聽白起的建議,在失去時機的情況下攻打邯鄲,結果在後來的邯鄲之戰中,秦國戰敗。

  • 3 # 碼字的蝸牛

    《過秦論》和地圖上,給人的感覺是沒有戰國七雄,只有龍戲六蟲。

    可趙國真的弱嗎?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的60年,趙孝成王即位,五年後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0萬軍力,彷彿間滅國是頃刻之間。

    可,不久後,燕國以為有利可圖,結果呢?被趙國聯合魏國揍得差點滅國。

    又過了十多年,史記記載著,趙國大將李牧大破匈奴十餘萬騎,降服林胡,從此林胡的名字便消失了。

    這意味著趙國還有軍隊,在趙長城那邊防禦匈奴,還是李牧統帥的上路騎兵部隊。

    用今天的話來說,趙國只是中路防禦塔沒了而已。水晶和上下兩路還在。

    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之後,就曾建議秦王,攻滅邯鄲。範睢以秦軍疲勞應休整為由,建議南韓割讓垣雍(今原陽縣)、趙國割讓六城請和,秦昭襄王同意。

    就在趙國準備割讓城池之時,趙國大臣虞卿說了句名言“吾國尚利”,然後趙國就把六城送給齊國(齊國也是可以的,竟然接受這樣一個飛地?)。

    秦昭襄王見趙違約不割六城,反而與東方諸國合縱,因此惱羞成怒,命令五大夫王陵率軍二十萬兵伐趙,直接從沒了防禦塔的中路,一路進攻去攻擊趙國水晶邯鄲。

    趙國呢?得到了齊國經濟支援後,聯合了楚、魏兩國的軍隊,加上廉頗統帥的十萬趙軍(這裡還有一波軍隊,下路的),同時平原君趙勝亦散家財於士卒,編妻妾入伍(女人也上了)。

    最終的戰果就是,趙國在水晶處拿了一波五殺——秦國五個校尉戰死(等於萬人長),沒辦法,秦昭襄王覺得實惠比臉面重要,然後去找因之前吵架後呆家裡的白起,想讓他再次復原長平之戰的獨拿五殺還連推兩塔的戰績出來。

    白起認為之前邯鄲這座水晶空虛,沒兵還沒廉頗這肉坦在,那時可以拿,現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氣瘋了的秦昭襄王一怒之下,就把白起賜死。

    總結

    其實趙國的實力還是很強的,在胡服騎射改革後,趙武靈王的想法就是讓兒子即位,他自己統帥騎兵部隊,從蒙古草原迂迴去攻擊秦國的長城,佔據上郡後,以此為基地,然後攻入咸陽,一舉滅掉秦國。

    再加上長平之戰後,趙國依舊還能出兵十萬抵抗秦國三十萬(後來又增兵十萬),秦國死了五個校尉,以秦律來看,這是五個萬人隊被全殲了。

    而後來又胖揍燕國,又滅了林胡。

    這意味著什麼?

    趙國雖小,但,實力上是可以與秦一起爭奪天下的(也意味著,坑殺是必然的)。

    趙國的改革基本就是秦國的翻版,只是更純軍國主義,只有戰功才能封爵,且一直對戰匈奴,從《史記.李牧傳》來看,趙國應該是二元政治體系,有農耕文明的同時,還有遊牧文明體系的存在。

    那四十萬降軍,估計是農耕文明的部隊,也就是戍衛軍,而李牧的長城軍團還在。後來也是李牧打得秦國大將全軍覆沒,只能外逃而不敢回國。

  • 4 # 未署名001

    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事實上已經是僅次於秦國的強國了,並且趙國以武力強國,實際兵力並不遜色秦國多少,只不過戰爭所比拼的不只是兵力武器,還有諸多的綜合實力,比如經濟底蘊,決策層的果斷。。。

    所以,在真正你死我活的對壘中,雖然秦國依靠強大的綜合實力戰勝了,實際上也是慘勝,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趙國雖然被坑殺幾十萬,但實際北部對抗匈奴的精銳部隊還在,並且到了亡國的時候,舉國死戰,秦國即使傾力滅了趙國,自身估計也拖垮了,難以再與其他五強對抗,而戰國諸雄紛爭中,誰能多得到個十幾二十年的平靜發展,不好說又再出來個趙國。

    所以,秦國沒有立即滅了趙國,有自身實力不夠,也有想儲存實力的原因。

  • 5 # 倔犟的蝸牛

    這個問題得從兩個方面來回答,一方面是秦國長平之戰後的失誤決策導致給予了趙國喘息之機;另一方面是長平之戰後趙國的全民同仇敵愾以及合縱抗秦。

    首先說秦國方面。

    第一,長平之戰後沒有趁勝追擊

    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一面派兵平定了南韓上黨全境,控制上黨,一面請秦王增軍和糧草,準備兵分三路一舉滅掉趙國。

    韓、趙兩國看到白起此舉大為恐慌,立馬派蘇代攜重金去秦國遊說秦相範睢。

    蘇代從個人利益得失來勸說範睢,範睢為抑制白起的功勞,就勸說秦王應允韓、趙兩國的割地求和。

    於是乎秦王下令撤兵,由此錯失滅趙良機。

    第二,曠日持久的邯鄲之戰秦國大敗

    白起撤兵後,趙國卻反悔,沒有割地給秦國,秦王大怒,發兵攻趙。由於白起認為已經失去了滅趙的最佳時機,抱病不出,秦王只得先派五大夫王陵出戰。

    王陵先戰受挫,秦王增兵,再戰又遭失利,五名軍校戰死。

    秦王欲用白起代王陵為將攻趙,白起拒絕,又讓範睢勸說白起,白起再次稱病,不肯應命。

    秦王是鐵了心要報趙國毀約玩弄之仇,就命王齕替王陵,增兵繼續攻打邯鄲。

    經過八九個月的作戰,秦國傷亡慘重,仍然久攻不下邯鄲。

    秦王惱怒,親自見白起,強令帶兵,白起不出。秦王削其官職,降為士卒,後聽範睢之言,殺白起於杜郵。

    後,秦王又派兵駐汾城以作聲援,又派範睢所舉薦鄭安平率軍增援邯鄲前線。

    只不過此時,魏、楚援趙之軍也趕到,秦軍遭到了內外夾擊。

    秦軍攻打邯鄲已經兩年之久,消耗巨大,已士氣不振,最終力不能支,潰敗於邯鄲城下。

    王齕逃回汾城,鄭安平被圍,率兩萬秦軍投降。

    第三,秦國對外政策的變化

    邯鄲之戰後,秦國放慢了兼併的步伐,改“鯨吞”為“蠶食”。

    幾年後,秦昭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雄才大略的秦昭王去世。

    直至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秦國趁趙國攻打燕國之際,以救燕為名,兵分兩路大舉攻趙,用時兩年,殺趙軍十萬,攻佔城池無數。

    後,趙國速調防禦匈奴的名將李牧率軍抵抗秦軍,又用時兩年,兩國陷入僵局。

    隨後秦國攻韓,滅之。

    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趙國發生嚴重旱災,國內人心不穩,秦國攻趙。

    兩軍相持一年之久,秦國利用間諜,收買郭開誣陷李牧、司馬尚,趙王聽信讒言,殺李牧,罷司馬尚。

    離間計成功之後,不久秦國攻佔邯鄲,趙王被俘,趙國滅亡(公元前228年)。

    再說趙國方面

    第一,總結長平之戰失敗原因,堅守邯鄲

    面對秦國大軍來攻,趙國採取堅壁不出,持久防禦的策略,同時不斷採取各種措施,激發軍民同仇敵愾、誓死抗秦的決心。

    平原君帶頭散財作軍費,還將自己的家人編入守城軍民之中,與城共存亡。

    同時,不斷排除精銳輕騎,騷擾秦軍,或劫糧草,或突襲奇殺。

    第二,對外積極合縱,聯合抗秦

    首先說服魏王派晉鄙帶十萬大軍前來增援。

    不過,秦王立即派人威脅魏王,說是拿下趙國下一個就要攻打魏國,魏王害怕,就令晉鄙屯兵於邯鄲以南的鄴,觀望不前。

    魏國信陵君聽聞後,盜取了魏王虎符,殺了晉鄙,奪取軍權,向邯鄲進發。這也就是著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

    隨後,楚王派春申君率軍北上救趙。

    合縱之勢既成,秦國腹背受敵,聯軍大勝秦國,秦軍撤退。

    第三,邯鄲之後趙國與諸侯各國

    在趙國面臨亡國之際,魏、楚與趙國唇亡齒寒,故出兵相救。邯鄲之戰後,秦國改變對外策略,諸侯各國沒有了亡國之憂,合縱之勢瓦解,相互之間又開始謀求各自利益,相互攻伐,干戈不斷。

    如燕、趙之間的戰爭持續十幾年,均是利益驅使。

    那是邯鄲之戰六年後,燕王派慄腹赴趙鞏固邦交,而慄腹回國後卻對燕王說趙國青壯年男子都死在長平了,國內空虛,可以趁機伐趙。

    這燕王也是貪婪之輩,一聽此言,便倚仗燕國的優勢兵力,分兵兩路攻趙,同時自己親率一路兵馬隨後。

    結果燕軍大敗於趙國,廉頗乘機追擊,進圍燕都,燕國割城求和,趙軍才退。

    三年後,趙國又派兵協助魏國攻打燕國。

    此後,燕、趙兩國相互攻伐不斷。

    魏國更是見利忘義,搖擺不定。

    期間諸國雖有兩次合縱攻秦,但秦國據守不出,又經常使用離間計,合縱大軍都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最後,六國只能被秦國一一吞併,趙國是第二個被滅亡的。

  • 6 # 千年風雅

    以戰前趙國的實力,足以和秦國抗衡。坑殺四十萬人,只是消耗了趙國的元氣,戰後他的實力也要比像燕國這樣的國家強!

  • 7 # 凡客老梁

    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但是趙國自周赧王九年(前306年)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軍事改革以來,國勢較盛,軍力較強,對外戰爭勝多負少,長平之戰中,趙軍固全軍覆沒,秦亦傷亡近20萬,即雙方傷亡超過60萬。此役成為春秋戰國時代一次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誠如古人論及東周500年的戰爭時,唯推晉陽、長平兩役,所謂“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櫓”。事實證明,組織數十萬人在千里之外打仗,對秦趙兩國的負擔都太大了。趙國先被拖垮,最終輸掉了戰爭。但是秦昭王親自去河內郡各賜民爵一級,徵發15歲以上的河內男子增援長平軍。而且由於全力支援長平,連富裕的關中地區已經鬧饑荒,人口密集、經濟繁榮的河東、河內、上黨三郡被打窮打爛了,過了很多年才恢復。

    因此,雖然長平之戰中,秦軍前後共殲滅趙軍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同時,在滅國的威脅下,東方六國逐漸拋棄矛盾,開始合縱對抗秦國。戰後,秦軍東取武安、西取皮牢、北佔太原的時候,南韓、趙國都異常恐懼。趙國與南韓合謀,派使者攜帶重金赴秦,遊說范雎。范雎被趙國使者說服,便向秦王建議接受議和,秦王採納了范雎的意見,允許南韓割垣雍,趙國割六城,達成和議,於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一月下令罷兵。白起得知此事後與范雎產生矛盾。秦昭襄王沒聽白起的建議,在失去時機的情況下攻打邯鄲,結果在後來的邯鄲之戰中,秦國戰敗。

  • 8 # 碼字的蝸牛

    《過秦論》和地圖上,給人的感覺是沒有戰國七雄,只有龍戲六蟲。

    可趙國真的弱嗎?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的60年,趙孝成王即位,五年後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0萬軍力,彷彿間滅國是頃刻之間。

    可,不久後,燕國以為有利可圖,結果呢?被趙國聯合魏國揍得差點滅國。

    又過了十多年,史記記載著,趙國大將李牧大破匈奴十餘萬騎,降服林胡,從此林胡的名字便消失了。

    這意味著趙國還有軍隊,在趙長城那邊防禦匈奴,還是李牧統帥的上路騎兵部隊。

    用今天的話來說,趙國只是中路防禦塔沒了而已。水晶和上下兩路還在。

    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之後,就曾建議秦王,攻滅邯鄲。範睢以秦軍疲勞應休整為由,建議南韓割讓垣雍(今原陽縣)、趙國割讓六城請和,秦昭襄王同意。

    就在趙國準備割讓城池之時,趙國大臣虞卿說了句名言“吾國尚利”,然後趙國就把六城送給齊國(齊國也是可以的,竟然接受這樣一個飛地?)。

    秦昭襄王見趙違約不割六城,反而與東方諸國合縱,因此惱羞成怒,命令五大夫王陵率軍二十萬兵伐趙,直接從沒了防禦塔的中路,一路進攻去攻擊趙國水晶邯鄲。

    趙國呢?得到了齊國經濟支援後,聯合了楚、魏兩國的軍隊,加上廉頗統帥的十萬趙軍(這裡還有一波軍隊,下路的),同時平原君趙勝亦散家財於士卒,編妻妾入伍(女人也上了)。

    最終的戰果就是,趙國在水晶處拿了一波五殺——秦國五個校尉戰死(等於萬人長),沒辦法,秦昭襄王覺得實惠比臉面重要,然後去找因之前吵架後呆家裡的白起,想讓他再次復原長平之戰的獨拿五殺還連推兩塔的戰績出來。

    白起認為之前邯鄲這座水晶空虛,沒兵還沒廉頗這肉坦在,那時可以拿,現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氣瘋了的秦昭襄王一怒之下,就把白起賜死。

    總結

    其實趙國的實力還是很強的,在胡服騎射改革後,趙武靈王的想法就是讓兒子即位,他自己統帥騎兵部隊,從蒙古草原迂迴去攻擊秦國的長城,佔據上郡後,以此為基地,然後攻入咸陽,一舉滅掉秦國。

    再加上長平之戰後,趙國依舊還能出兵十萬抵抗秦國三十萬(後來又增兵十萬),秦國死了五個校尉,以秦律來看,這是五個萬人隊被全殲了。

    而後來又胖揍燕國,又滅了林胡。

    這意味著什麼?

    趙國雖小,但,實力上是可以與秦一起爭奪天下的(也意味著,坑殺是必然的)。

    趙國的改革基本就是秦國的翻版,只是更純軍國主義,只有戰功才能封爵,且一直對戰匈奴,從《史記.李牧傳》來看,趙國應該是二元政治體系,有農耕文明的同時,還有遊牧文明體系的存在。

    那四十萬降軍,估計是農耕文明的部隊,也就是戍衛軍,而李牧的長城軍團還在。後來也是李牧打得秦國大將全軍覆沒,只能外逃而不敢回國。

  • 9 # 未署名001

    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事實上已經是僅次於秦國的強國了,並且趙國以武力強國,實際兵力並不遜色秦國多少,只不過戰爭所比拼的不只是兵力武器,還有諸多的綜合實力,比如經濟底蘊,決策層的果斷。。。

    所以,在真正你死我活的對壘中,雖然秦國依靠強大的綜合實力戰勝了,實際上也是慘勝,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趙國雖然被坑殺幾十萬,但實際北部對抗匈奴的精銳部隊還在,並且到了亡國的時候,舉國死戰,秦國即使傾力滅了趙國,自身估計也拖垮了,難以再與其他五強對抗,而戰國諸雄紛爭中,誰能多得到個十幾二十年的平靜發展,不好說又再出來個趙國。

    所以,秦國沒有立即滅了趙國,有自身實力不夠,也有想儲存實力的原因。

  • 10 # 倔犟的蝸牛

    這個問題得從兩個方面來回答,一方面是秦國長平之戰後的失誤決策導致給予了趙國喘息之機;另一方面是長平之戰後趙國的全民同仇敵愾以及合縱抗秦。

    首先說秦國方面。

    第一,長平之戰後沒有趁勝追擊

    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一面派兵平定了南韓上黨全境,控制上黨,一面請秦王增軍和糧草,準備兵分三路一舉滅掉趙國。

    韓、趙兩國看到白起此舉大為恐慌,立馬派蘇代攜重金去秦國遊說秦相範睢。

    蘇代從個人利益得失來勸說範睢,範睢為抑制白起的功勞,就勸說秦王應允韓、趙兩國的割地求和。

    於是乎秦王下令撤兵,由此錯失滅趙良機。

    第二,曠日持久的邯鄲之戰秦國大敗

    白起撤兵後,趙國卻反悔,沒有割地給秦國,秦王大怒,發兵攻趙。由於白起認為已經失去了滅趙的最佳時機,抱病不出,秦王只得先派五大夫王陵出戰。

    王陵先戰受挫,秦王增兵,再戰又遭失利,五名軍校戰死。

    秦王欲用白起代王陵為將攻趙,白起拒絕,又讓範睢勸說白起,白起再次稱病,不肯應命。

    秦王是鐵了心要報趙國毀約玩弄之仇,就命王齕替王陵,增兵繼續攻打邯鄲。

    經過八九個月的作戰,秦國傷亡慘重,仍然久攻不下邯鄲。

    秦王惱怒,親自見白起,強令帶兵,白起不出。秦王削其官職,降為士卒,後聽範睢之言,殺白起於杜郵。

    後,秦王又派兵駐汾城以作聲援,又派範睢所舉薦鄭安平率軍增援邯鄲前線。

    只不過此時,魏、楚援趙之軍也趕到,秦軍遭到了內外夾擊。

    秦軍攻打邯鄲已經兩年之久,消耗巨大,已士氣不振,最終力不能支,潰敗於邯鄲城下。

    王齕逃回汾城,鄭安平被圍,率兩萬秦軍投降。

    第三,秦國對外政策的變化

    邯鄲之戰後,秦國放慢了兼併的步伐,改“鯨吞”為“蠶食”。

    幾年後,秦昭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雄才大略的秦昭王去世。

    直至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秦國趁趙國攻打燕國之際,以救燕為名,兵分兩路大舉攻趙,用時兩年,殺趙軍十萬,攻佔城池無數。

    後,趙國速調防禦匈奴的名將李牧率軍抵抗秦軍,又用時兩年,兩國陷入僵局。

    隨後秦國攻韓,滅之。

    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趙國發生嚴重旱災,國內人心不穩,秦國攻趙。

    兩軍相持一年之久,秦國利用間諜,收買郭開誣陷李牧、司馬尚,趙王聽信讒言,殺李牧,罷司馬尚。

    離間計成功之後,不久秦國攻佔邯鄲,趙王被俘,趙國滅亡(公元前228年)。

    再說趙國方面

    第一,總結長平之戰失敗原因,堅守邯鄲

    面對秦國大軍來攻,趙國採取堅壁不出,持久防禦的策略,同時不斷採取各種措施,激發軍民同仇敵愾、誓死抗秦的決心。

    平原君帶頭散財作軍費,還將自己的家人編入守城軍民之中,與城共存亡。

    同時,不斷排除精銳輕騎,騷擾秦軍,或劫糧草,或突襲奇殺。

    第二,對外積極合縱,聯合抗秦

    首先說服魏王派晉鄙帶十萬大軍前來增援。

    不過,秦王立即派人威脅魏王,說是拿下趙國下一個就要攻打魏國,魏王害怕,就令晉鄙屯兵於邯鄲以南的鄴,觀望不前。

    魏國信陵君聽聞後,盜取了魏王虎符,殺了晉鄙,奪取軍權,向邯鄲進發。這也就是著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

    隨後,楚王派春申君率軍北上救趙。

    合縱之勢既成,秦國腹背受敵,聯軍大勝秦國,秦軍撤退。

    第三,邯鄲之後趙國與諸侯各國

    在趙國面臨亡國之際,魏、楚與趙國唇亡齒寒,故出兵相救。邯鄲之戰後,秦國改變對外策略,諸侯各國沒有了亡國之憂,合縱之勢瓦解,相互之間又開始謀求各自利益,相互攻伐,干戈不斷。

    如燕、趙之間的戰爭持續十幾年,均是利益驅使。

    那是邯鄲之戰六年後,燕王派慄腹赴趙鞏固邦交,而慄腹回國後卻對燕王說趙國青壯年男子都死在長平了,國內空虛,可以趁機伐趙。

    這燕王也是貪婪之輩,一聽此言,便倚仗燕國的優勢兵力,分兵兩路攻趙,同時自己親率一路兵馬隨後。

    結果燕軍大敗於趙國,廉頗乘機追擊,進圍燕都,燕國割城求和,趙軍才退。

    三年後,趙國又派兵協助魏國攻打燕國。

    此後,燕、趙兩國相互攻伐不斷。

    魏國更是見利忘義,搖擺不定。

    期間諸國雖有兩次合縱攻秦,但秦國據守不出,又經常使用離間計,合縱大軍都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最後,六國只能被秦國一一吞併,趙國是第二個被滅亡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好書可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