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天影視精剪
-
2 # 八零後愛做夢
我的答案:不一樣,他們不一樣,不一樣!
原因
1、出身不同秦國相當於嫡子嫡孫,北魏就是庶出無名無分。A:秦國是周朝時華夏族在中國西北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始祖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之後。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並遂為諸侯。
周孝王時,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王封為附庸。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再次賜以秦(天水),即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B: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於宇文覺,北周建立,北魏歷史宣告結束。共歷20帝,國祚148年。
2、國家狀態A:秦國透過商鞅變法是國家變強,又有秦始皇調兵遣將,最終消滅了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完成了自周朝後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而且還修建了長城抵禦外族的入侵,在某種程度上說,秦始皇抵禦的就是北魏建立者這樣的少說民族,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度量衡,還規定了書同文車同軌,消除了中原王朝內部的分歧。
B:北魏本身就是少說民族建立的政權,只是割據一方的土地,沒有統一全國,國家主體也是分為鮮卑和非鮮卑,雖然北魏的孝文帝改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它還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
-
3 # 斷了絲連
其實他們在歷史中是各有特點的,不能說完全類似的作用。
政權的建立者的方面: 秦國:秦國創立者原本就是周王朝的人:秦國先祖早期是為周王朝飼養戰馬的,因古代戰車在戰場中的重要作用(就行現在的裝甲車一樣),而戰車的主要構成就是2-4匹優質戰馬和兵車組成,所以戰馬的數量在古時候就是一個國家強大與否的標誌;因為秦非子善於養馬,而得到了周孝王的賞識,封了一塊土地給他(及秦亭),並賜姓贏,從此秦人有了自己的家園,後經秦莊公幫助周王朝打敗西戎,封為“大夫”,西周滅亡,東周建立,周平王為逃避犬戎禍難,都城東遷洛邑時,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並說:"犬戎兇惡無道,掠奪我們岐、豐的土地,只要秦國能攻打併趕走西戎,就可以佔有那些土地。"至此秦國正式建立。 北魏:是由起源於北方草原的遊牧名族拓跋鮮卑人建立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名族建立的政權,因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淝水之戰失敗,前秦分裂成後秦後燕等幾個政權, 拓跋珪趁此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後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 ,史稱"北魏"。秦國在歷史中的貢獻 秦國在歷史程序中最重要的事莫過於統一華夏大地,結束了幾百年的戰亂,這是我們對秦國最廣得記憶,秦始皇在統一了七國後,對南邊發動了征服百越的戰爭,將兩廣及雲南等地納入了秦國的版圖,北擊匈奴,卻匈奴七百餘里,保證了北境的安寧,基本奠定了中國的版圖基礎。統一度量衡及文字,經過秦國十多年的統治,在全國已經形成了固定的一種文字及一種度量標準,人民已經形成並認可了這些文字及度量方法,這為後面朝代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統一思想,雖然出現了焚書坑儒這種悲劇,使很多先秦的記載失傳,但這是統一所必須要經歷的,只有思想統一才能建立長治久安的統一國家。建立了皇帝制及郡縣制,皇帝制讓國家官員形成了層級結構,能讓一個國家進行高速運轉,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避免了諸侯分封制帶來像商周時期的諸侯混戰場面。 雖然秦國只存在了10多年,但是以上治理國家的方式都得到了延續。秦國修建的長城為中原文明抵禦北方遊牧名族的侵擾也起到了很大的左右;有古代高速公路之稱的秦直道、馳道也是秦國首創。 北魏在歷史中的貢獻 北魏入主中原初期,為了改變少數名族與中原文化的差異,開始實行一國兩制,胡漢分治,此舉有效的緩解了胡漢矛盾,拓跋燾在位期間,為了記錄自己的豐功偉績,開始修國史 ,如實記錄的國史觸怒了貴族,致負責修國史的漢族官員遭到了誅殺,胡漢矛盾再次加劇,後經過孝文帝時期的太和改制,均田制讓拓跋鮮卑人開始漢化,經過6年改制,出現了太和盛世,孝文帝為孔子修建了獨立的廟宇,並祭拜孔子,再到後面的遷都洛陽,並且讓拓跋鮮卑貴族開始學漢文字,漢文字成為官方用語,皇帝也改姓元, 在洛陽的鮮卑族人不準回平城(以前的都城),死後只能安葬在洛陽。北魏為少數名族文化融入中原文明起到了引領作用。 -
4 # 澹臺史說
北魏和秦國的確有許多類似的地方,但二者之間的差異同樣不小。
不知從何時開始,流行起中華第一帝國和中華第二帝國的提法,這顯然是類比中世紀乃至近代歐洲國家所做的效法。其主要劃分模式是禪讓:
1、秦始皇一統天下建立秦朝——漢高祖劉邦受降秦子嬰——魏文帝曹丕受禪漢獻帝劉協——晉武帝司馬炎受禪魏元帝曹奐——南朝宋武帝受禪晉恭帝司馬德文——南朝齊高帝蕭道成受禪宋順帝劉準——梁武帝蕭衍弒殺蕭寶融稱帝——南朝陳武帝陳霸先受禪梁敬帝蕭方智——隋滅陳。
2、北魏統一北方開啟北朝——東西魏分裂——北周孝閔帝受禪魏恭帝元廓/北齊文宣帝受禪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周滅齊/隋文帝楊堅受禪北周靜帝宇文闡——唐高祖、太宗平定天下,重拾關隴門閥權勢——後梁朱溫受禪唐哀帝李柷——後唐李存勖滅後梁、列七廟——後晉石敬瑭篡後唐自立——後漢劉知遠反後晉自立——後周郭威篡後漢自立——宋太祖趙匡胤受禪後周恭帝柴宗訓——元滅宋。
如果從以上歷史分段進行劃分的話,自然可以說北魏和秦國分別拉開了中華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的開端。然而事實上,中國歷史的分段有很多種,如果以當時社會結構和統治階層構成進行劃分的話,還可以分為世家門閥和文人士大夫兩大統治階段,即:
1、西漢豪族崛起——莽新、東漢豪族世家掌控朝政——三國兩晉世家士族鼎盛——南北朝士族門閥分別操控國家發展方向——隋唐門閥時代——唐末黃巢起義、朱溫白馬之禍消滅門閥士族根基。
2、五代武將亂政——兩宋重文輕武——元朝戶籍桎梏與輿論寬鬆——明清士大夫、士紳——近代洋務、學堂制改變士紳階層屬性
如若按照以上歷史階段進行劃分,則秦國的作用在於建立中華首個大一統王朝、確立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央集權官僚制度。北魏的作用則要小許多,僅僅在於對五胡十六國之後的北方進行重新整合,卻依然被六鎮起義所打斷。
真正能和秦國法制類比的是西魏—北周的禮法制度,但兩者依然存在較大差異。秦朝基本沿襲了秦國法制模式,爾後漢承秦制(但隱匿了法家嚴苛,推崇起儒家忠君、道家無為);隋唐所繼承的卻不僅僅是西魏-北周的風氣,“南朝出口”和“北朝化”是隋唐社會的兩大表現。
所以,北魏和秦國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北魏孝文帝改革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和歷史意義也遠遠不如商鞅變法和秦滅六國那麼大。
-
5 # 北斗星3557
謝謝朋友邀請,說兩句吧!一個是千古明君,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而隋朝皇帝楊廣,昏庸無道,聽信奸臣,殘害忠良,民不聊生,最後,各地義軍,紛紛起義吧!這才推倒了,大隋朝吧!楊廣跟李世民沒法比,李世民是政治家,軍事家,文武全才,禮賢下士,愛護百姓吧!開創了千秋,興盛之地吧!給百姓帶來了福氣吧!創造了中華民族,古代復興,千骨少有,而隋朝楊廣,昏庸無道,吃喝玩樂,不管百姓活福,還被推翻吧,最後被殺了,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不能同日而語,李世民千古傳佳話,萬古流芳,而隋朝皇帝楊廣,沒有給百姓帶來福氣,只是歷史,一個亡國之君吧!謝謝
回覆列表
是的,確實起到了類似的作用。
秦國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本質上的共同作用是推動了封建化的歷史程序。
秦國商鞅變法:
1.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
2.在軍事上,獎勵軍工,達到了強兵的目的,為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改革廢除了舊制度,創立了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魏孝文帝:
1.他的作用對社會經濟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畜牧業,手工業,商業活動有了明顯發展。
2.促進了民族融合與交流,緩和了民族矛盾,促進民族大融合。
3.政治封建化加快,將都城遷到洛陽,對北魏社會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