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景東影業
-
2 # 晃天下
猿糞們叫喚的是“冤死”袁崇煥。
複製貼上。
在袁吹子們心中,明朝氣數已盡,崇禎殺了袁崇煥,這是在阻礙歷史程序嘛。
細數袁崇煥的功勞:
功勞一,在明廷已得知蒙古部落在崇禎元年投靠後金的情況下,崇禎二年關外大飢,袁崇煥瘋狂賣糧給蒙古人,不能餓死了這些後金的協軍,說不定後金還可以通過蒙古協軍獲得明軍的糧草,這樣可以幫助敵人渡過饑荒!結果蒙古人把物資“市買與東”,袁大糞狡辯蒙古人是為了賺取差價便於買糧。《明清史料甲編》第八冊
寧遠搃兵滿桂塘報束伯二部三十六傢俱歸於大清——崇禎元年六月
功勞二,消耗明朝資源。袁崇煥上臺二築錦州,將朝廷大量資源砸在遼西走廊。想想遼瀋戰役,國軍的飛機大炮都打不通到錦州的路。
功勞三,削減關內防務。提出要精兵簡政,不過簡的是友軍的!崇禎二年薊鎮鬧兵變,連總督喻安性都下課了,後由劉策代替。關內各督撫清汰,制定了各鎮的兵餉(五月時由戶部尚書畢自嚴具)。薊鎮兵,分為舊兵和新兵。舊兵,由原九邊舊餉供給;新兵有三萬多(不是新入伍的),由新餉(遼餉)供給。由於遼事起,遼餉費用日益增加,也就挪用侵佔了不少九邊舊餉。六月,東江斬帥,東江定員二萬八千人(月錢七錢)。八月,袁崇煥假惺惺的要給東江增餉(增餉後反倒斷糧了),東江定員二萬二千人(表面上由月錢七錢提高到關寧軍標準,一兩五錢),但把薊鎮新兵(大概月錢一兩一錢)由三萬砍成一萬二(東拆西補做假賬湊成四百八十萬政績,崇禎愛錢嘛)!九月,劉策表示督師的經制太少,西協請求加編七千。最終東江定員一萬八千人(實際兵員並未減,還是二萬八),給薊鎮又加了六千新兵編制。這麼一折騰,最終薊鎮的瞭望臺兵幾乎清汰乾淨了!此外在崇禎元年底,天津也被清汰不少。對登萊,趁機以不設巡撫為由,由撫鎮改為協鎮(降級並減員)。《崇禎長編》、《度支奏議》
功勞四,縱容甚至貪餉。袁崇煥被殺後,立即被畢自嚴舉報“空月馬乾”,關寧軍缺員二萬三千,馬騾缺近三萬(其中查到入衛倒斃馬騾近二萬)。在崇禎二年五月畢自嚴的奏報中,馬騾實際數量有近五萬,而袁崇煥造冊卻是近六萬(畢自嚴以為,造冊多是為了將多餘的馬乾費用用於買馬)!此外,袁崇煥以市馬錢為由,挪用了十多萬的撫賞錢,下落不明由畢自嚴代為填補。斬帥後,以制正東江為名,欲將東江移鎮於遼南,於是在東江“擬設馬兵營十營”,其實島上馬毛都沒有(買馬既艱,海運不易),還報告給崇禎“合四鎮官兵十五萬人馬八萬匹”!功勞二三四,合起來就是加速明朝軍事力量的衰弱。《度支奏議》、《崇禎長編》
估計袁崇煥這人不喜歡顯富,什麼錢財都往東莞老家搬。《人民的名義》開頭的趙德漢抄家,住家很一般啊,吃得也一般。深挖,別人有豪宅,有一面牆一個冰箱一張床,深藏不露啊!
寧遠抄家“家無餘資”,只有皇賞物,有妾和侄兒,外加僕人15人(最後僕人全同罪流放);東莞老家不動產5000兩,還抄出鹽本!!!天啟四年,袁父死了,袁窮得連回家奔喪的路費都沒有,才幾年光景袁家就家產翻番當了鹽商!(鹽本一項,需要鹽課司追查)
功勞五,遣散援軍,放敵入京。薊州城在其縣誌以及陳仁錫的《無夢園初集.山海紀聞》中都有記載,北靠山(府君山)南臨河(漕運河——州河),後金只能從東北方向而來,必須經城南大道才能到達京畿的三河等地。本來劉策等已率援軍趕到了薊州城去堵截,結果袁崇煥一來,把劉策(劉策黑鍋背到斷頭)等通通打發到後方,為皇太極突入京畿掃清了障礙。後來弘光的吏部尚書徐石麒大罵袁崇煥在薊州城“牛酒犒勞”皇太極。這“牛酒犒勞”的解釋雖然不靠譜,但說明徐石麒也實在沒有其他靠譜的解釋來說明袁大糞在薊州城“遣散援軍”等奇葩行為。
“崇煥陽主戰而陰實主款也,甚至殺東江毛文龍以示信。嗣先帝之不許,遂嗾奴闌入脅款,仍戒以弗得過薊門一步,崇煥先頓甲以待。是夕敵至,牛酒犒勞。夜未央,敵忽渝盟,騎突薄城下,崇煥師反殿其後。”
——黃宗羲《弘光實錄抄》轉引自全家殉國的民族英雄徐石麒疏
大清兵以駐通州十里之外京師尚無偵探移書問兵部侍郎申用懋荅以[止聞在薊不聞在通]而莊戶蔣玉等四人親見——崇禎二年十二月
敵既過境,袁大糞自管自己繞道也不管後方是否知道。節制遣散各援軍時,連敵過境後如何相互通訊告知,壓根沒想!
功勞六,封鎖、餓斃東江。袁崇煥改餉司搞海禁,直接掐斷東江經濟命脈,由此引誘脅迫毛文龍。在袁的管理下,比如斬帥後命登萊發十萬糧“以濟冬春”,“買發遲誤”僅發了二三萬,最後僅有數千到(官僚集團在中間貪了不少嘛)。甚至搞得東江有的地方從九月就開始斷糧了,讓東江完全沒有戰力(飯都吃不飽打個剷剷戰),由此極大的配合了皇太極入關。對皇太極的協軍好吃好喝的供著,不能餓死;對於友軍,就是直接毀滅!袁大糞對歷史程序清楚的很!《崇禎長編》孫承宗上奏
功勞七,吹牛皮忽悠崇禎。什麼廣渠門大捷、左安門大捷,在一系列袁吹子的“大捷”下,後金一路“敗逃”,從京城東北,“敗逃”到南海子(北京南苑),再“敗逃”到更南的良鄉固安。清朝有個叫楊應琚的,在清緬戰爭中就忽悠乾隆一路報捷。結果乾隆翻地圖,咋越捷越深入!崇禎就該信袁崇煥,這樣皇太極可以早點把關內搞殘破大失人心!
總的來說,崇禎不識時務,苟延殘喘而已,早就上吊投降,讓後金早點入關!袁崇煥英明,種種作為順應天意,讓犬清早點入關。
-
3 # 江曉01
降清。袁崇煥的處境跟吳三桂一樣,關寧鐵騎成了孤軍,前有李闖義軍,後有多爾袞滿州韃子。吳三桂也不是天生漢奸,與滿人也有血海深仇。李自成不是毛澤東,不懂得統一戰線的重要性,對明朝的官員清算太急了,肅貪助餉,等屁股坐穩了再說!吳三桂能怎麼辦?手下六萬關寧鐵騎、三十萬家屬怎麼辦?袁崇煥遇到這種情況又能怎麼樣?投降李自成,這些人個個鼠目寸光,貪財好色,窮兇極惡,肯定沒好下場,手下將士未必願意;與李自成拼了,兩敗俱傷,玉石俱焚,也不值得;只剩下當漢奸了!袁崇煥心恨手辣,處事果斷;但也有好大喜功、見風使舵的作風,特別是他的親信祖大壽等,已投降了滿清;多爾袞愛才,雄才偉略,袁的份量遠超過吳三桂、洪承疇,肯定也會下功夫的。袁崇信降清是肯定的!
-
4 # 舉知
其實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假如袁崇煥沒有死繼續鎮守山海關,關寧防線,明朝會怎麼樣?
首先袁崇煥什麼時候死的,應該是皇太極繞過山海關,從內蒙古跑了幾個月,翻山越嶺,終於攻到北京城下,袁崇煥嚇出一身汗,趕緊從山海關領了幾萬鐵騎救駕,跑了幾天幾夜,才趕到北京城郊區,但是到了北京城袁崇煥卻沒有立即與清軍廝殺,而是追在清軍後頭,不遠不近的跟著,可能袁崇煥是想把清軍引到郊外在作戰按照他的計劃,但是這讓性格比較急躁,猜疑心極強的崇禎帝不爽了,他認為袁崇煥與清軍有勾結!
這一戰後,袁崇煥被皇帝關押在大牢裡,不久被凌遲處死!
如果這次戰爭袁崇煥沒死,首先他會繼續回去鎮守他的山海關,和皇太極時不時的打一場攻城防禦戰。皇太極仍是那袁崇煥沒辦法,因為袁崇煥哪裡有個讓皇太極很是膽戰心驚的致命武器,紅衣大炮,只要每次皇太極攻打關寧防線,袁崇煥的大炮一響,皇太極立馬就撤,因為他傷不起!
第二,袁崇煥不死的話,他的部下,祖大壽不會投靠清軍,因為當初他最信任的領導,被皇帝處死後,祖大壽的心已經涼了,雖然皇帝對他進行安撫,說你的領導犯錯,和你沒關係,你放心守你的山海關,我絕對不會虧待你的!但是這次祖大壽從北京回去不久就投靠了清軍!
第三就是清軍依舊攻打不過來,而在流寇李自成在快攻打到北京城時,袁崇煥絕對不會像吳三桂那樣,猶猶豫豫,左右觀望,來救駕勤王的路上走走停停,看時機行事,他仍然會像當年皇太極打到北京城時一樣,火速帥兵十天左右趕到北京城,來保衛京師,而李自成絕對不是關寧鐵騎的對手,最後的李自成仍舊會兵敗回老巢!
最後就是明朝還會在延續個十年到二十年時間才會滅亡!但是歷史沒有如果,誰知道結果如何呢!
-
5 # 家鄉的楓樹林
歷史的規律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明朝近二百七十年的國運在崇禎帝時已經到了風雨飄搖內外交困的最後境界。大明的滅亡不僅是歷史的必然性。關鍵是內因與外因的極度重合。外圍清軍正是虎視眈眈邊陲戰亂岌岌可危。內部民不聊生李自成農民軍勢如破竹,官員貪汙腐敗透頂。在外在內守邊陲與平叛李自成的將領三心二意。即使崇禎帝不上吊。袁崇煥不冤死。吳三桂不叛也無法改變大明覆滅的結局。歷史沒有假設。更沒有重來。
-
6 # 惜-福
滿清僥倖得中原全賴闖賊,獻忠之亂和吳三桂降清!(袁崇煥一直鎮守遼東,崇禎安能吊死煤山,剛愎自用崇禎帝安能長久...)
-
7 # 其實我很淘氣
只要沒有經歷過那段歷史,換成歷史上任何一個農民起義領袖,甚至是開國元勳,放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後的環境,都是萬萬想不到一股窩藏在關在苦寒之地的幾萬土匪能夠在短短十幾年時間覆滅人口過億常備軍百萬的大明。事實上漢朝末年三國紛爭時北方遊牧民族的人員兵力都是滿足後金的十幾倍。但是遠的說戰國時代一個燕國就守住了北方,秦國和戰國也在對匈奴作戰時屢建奇功。三國時曹操官渡之戰失敗後仍然可以平定烏桓。這和當時少數民族的歷史觀地域觀有很大關係。滿清建立之初最大的謀求是獨立建國和大明平等互利。但是大明不許。而且大明舉國之力在北韓和日本幹了一仗,元氣大傷,這個時候正是最需要修養生息。原本一個關寧鐵騎就能解決的關在土匪,卻一轉眼吞噬了關寧鐵騎成為可以吞併大明王朝的猛虎。如果吳三桂沒有投降滿清最多算是一條狼,想要覆滅大明還是很難,相反等大明平定內亂,安定下來只有就會重演唐朝征服還高句麗的歷史。但是歷史沒有如果。我甚至一度懷疑如果沒有洪承疇等投降清朝的漢人官員一直給皇太極灌輸漢人天下一統的理念,滿清最多也就是割據黃河以北的一個北朝而已。明朝有太多反敗為勝的機會,都失去了。作為滿清先鋒的吳三桂,和洪承疇太瞭解大明瞭。和他們作戰的明朝軍隊打又打不過,投降了也不覺得羞恥,這才是明朝迅速失敗的XP原因。
回覆列表
降清的可能性大,他在死之前跟皇太極就有書信往來。如果不降清,投降李自成,一定沒好果子吃。如果跟農民軍拼個你死我活,最後就成了光桿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