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老師談認知
-
2 # 大曰情感驛站
何為烏合之眾?勒龐在全書最後寫道:“它僅僅是一群獨立的個人,因回到了自己的原始狀態——而成為一群烏合之眾。”這種原始狀態下的群體野蠻、組織結構鬆散。群體理性缺乏是勒龐在本書中用反覆強調的群體特徵,而群體理性的缺乏又恰恰發生在群體力量崛起的時代,由此引出這一不得不予以關注的重要問題。
烏合之眾,是一種組織化的心理群體,即群體有一定的共同目的。在這個群體中個性消失並形成作為個體時所不具備的新的特徵。個體受群體精神統一定律的支配而表現出無意識從眾,趨於平庸,狂熱且易受暗示。
精神結構與思維方式 首先是群體情感特點。群體情感特點的變化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群體衝動、多變又急躁。所有的刺激因素對群體都會產生作用,受情感的影響也會加劇,數量上的優勢使他們充滿熱情與自信。第二,群體易受暗示又易於輕信。期待注意而又時常處於無意識狀態之中,正所謂三人成虎,群體往往輕易將幻覺當做現實。第三,群體的誇張與單純。群體會受到感染而放大自己的感情,使自己輕易陷入極端並輕易被極端的感情所感染。第四,群體的偏執、專橫與保守。因為群體的極端,他們難以忍受懷疑與不確定,人多勢眾而專橫與偏執,對強權低聲下氣而保守與缺乏革命精神。 其次群體的道德觀也會發生變化。作為個體,人能夠保持理性尊重習俗,作為群體,群體的行為則代表了多數的習慣。群體衝動又多變不可能代表道德,正如情感的極端一般,群體的道德也會極端。人們不再為私人利益行動而情願為信仰獻身,無論這信仰是要他殺人放火還是慷慨赴死。 第三是群體觀念、理性與想象力的特點。群體的觀念有長期穩定的基本觀念和一時環境影響下形成的次要觀念,基本觀念和次要觀念即便矛盾也可以共存,勒龐對此的解釋是因為群體缺乏批判與推理能力。之所以觀念只有簡單明瞭才能為群體所接受,而與其是否是真理無關也正是因為如此。群體並非毫無理性但其推理能力十分低下,群體的推理只是表面有相似形與連續性的事物,所接受的判斷也只是不經推理的直接判斷。群體的想象力因推理能力的缺乏而強大活躍又敏感,它是權力和權威的基礎,越是來源秘不示人的神秘事物,越是形象鮮明引人注目,越能夠撼動群體的想象力。最後是群體宗教形式的信仰。宗教具有崇拜想象事物,畏懼其力量並盲目服從於該事物的特點。信仰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採取宗教形式,激發群體的想象力才能在群體中紮根,無論是對於無神論者還是有神論者。這種宗教形式的感情才是大事件發生的根源而非個人意志。
回覆列表
前段時間為同學專門分析了《烏合之眾》,可供參考。
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誘惑,也很容易抵制。但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並且會立刻屈從於這種誘惑。
嚴談:其實群體本身無過錯,畢竟法不責眾。但是極個別不懷好意,覺得亂中獲利的人,就會利用大眾這一點,社會有,企業也有。社會中新聞見過;企業中,也聽過見過。可惡不是大眾的盲目,而是孤立個體的不懷好意。所以說,遇到問題找主要矛盾,找主要博弈物件,畢竟鬣狗膽小,一旦老虎把帶頭的鬣狗撕掉,那麼其他便是做鳥獸散。
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嚴談:這幾個月新聞可見,現實中也可以見。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可能是受害者,為了不被孤立,卻成為作惡的一員,因為被欺侮者認為,進了群體,便可保護自己,甚至可以把怒火燒到更弱者身上。在企業中,我常說271,一旦缺乏優秀的20%,那麼剩下的70%便和10%的垃圾一起,惹事生非。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嚴談:個體會刻意降低自己的智商,以融入團體當中。所以,在任何組織中,容忍負面小團體的存在,不僅是文化的失敗,更是致命的。因為負面團體中的個體,不會考慮是非,只會被團體思維左右。並且會作惡而不自知。
群體不善推理,卻又急於行動。群體只會幹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群體的權力令人生畏,然而有身份團體的權力更讓人害怕。
嚴談:國民老公出問題了,網上笑聲一片,我想,笑聲一片中,應該有很大一部分是國民老公沒出問題時候的跪舔者。因為客觀的人,不會隨意發聲。當年史玉柱巨人危機,一片嘲諷,而當時嘲諷的人有多少是史玉柱風光時候的馬屁精?後來史玉柱東山再起,媒介又是一片跪舔亂捧。所以說,一個人要成大器,就要清楚知道,人們只會落井下石和錦上添花,雪中送炭的不多,遇見真是靠運氣。所以說,對人好要有限度,遇人壓要有氣度,見人捧要開心適度。畢竟你成功時候捧你越狠的人,遇到事情,踩你也會踩的最兇。
群眾沒有真正渴求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他們會充耳不聞…凡是能向他們提供幻覺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凡是讓他們幻滅的,都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嚴談:從當年的三株口服液喝死老漢,到如今網路新聞的以偏概全。群體總在一次次的新聞熱點中指點江山,慷慨激昂。對著螢幕,口水四濺,不斷敲擊著的鍵盤,點擊發送,大有皇帝批奏章的大氣與滿足感。至於這事說的對不對,並不管,至於是不是作惡,也不管,畢竟轉發五百才算數。久而久之,鍵盤俠們從被勾引到主動製造矛盾。正所謂,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可惜的是嘴長鍵盤俠嘴上,無能為力;腿呢又不需要鍵盤俠出。
群體因為誇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希望感動群體的演說家,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
嚴談:誰弱誰有利。保護弱者本是社會制度的根本。但是一旦運用不當,便會讓弱者自以為是,有沒有理,都可以亮出“弱者牌”。最後的結果,就是本來應該被保護被尊重的弱者,沒人願意幫了。因為懂得亮“弱者牌”的往往不是真弱者。想起一個故事。一位企業家在一地區租地養魚,心善把當地居民招了進來。結果是當地居民被幾個人挑唆的與企業家漫天要價,企業運營成本高,員工又混日子不努力,想考核又被帶頭員工惡意勞動仲裁。最後的結果就是,企業家撤資,村民沒了生計,又過回了靠天吃飯的苦日子。弱者強者,本質不是生活水平,而是格局和思維方式。殺雞取卵,可憐更可悲。
誇大其詞,不斷重複,言之鑿鑿,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是說服群眾的不二法門。不斷重複的說法會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的深層區域,而我們的行為動機正是在這裡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時候,我們會忘記誰是那個不斷被重複的主張的作者,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移。
嚴談:三人成虎,這個成語就是典型的大眾心理學,不斷的惡意中傷,假以時日,以假亂真。不過人最有意思的地方恰恰在此。那些喜歡說壞話的人總是樂於此,而那些被中傷的卻不喜歡總是解釋。所以說,那些言之鑿鑿看似有理的,不一定是正義的。
到了一定的時候 ,我們不會記得那個不斷被重複的主張的人是誰 ,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疑 ,廣告能有令人吃驚的威力 ,這就是原因。
嚴談:廣告重複的效果,在於強化意識,而不是誰在重複。你只被告知結果,而不一定能夠得到推理過程。而不斷的重複強化,替代了推理,因為人們對其深信不疑。
群體的疊加只是愚蠢的疊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淹沒。
嚴談:真理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正如馬老師所說,當一個idea所有人都說好的時候,那這一定是個壞主意。流行的只是商品,而不被大眾理解的才可能是真理。正如網上那些滿天飛傳的小妙招,妙不妙不重要,重要是大家都在傳。
昨天受群眾擁戴的英雄一旦失敗,今天就會受到侮辱。當然名望越高,反應就會越強烈。在這種情況下,群眾就會把末路英雄視為自己的同類,為自己曾向一個已不復存在的權威低頭哈腰而進行報復。
嚴談:《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實際上並不美麗。大眾都內心都有一個惡魔,就是期待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摔下神壇,因為對於大眾來說,他們爬不上去,但是他們可以看看摔下來的“神”是什麼樣的。所以一旦大人物出現負面新聞,部分群體總是激動不已。牆倒眾人推。所以說,真正的大人物是孤獨的,因為他們看透人性,那些一張張阿諛的臉,都期望有一天能看看金枝玉葉變成賤如草芥。
專橫和偏執是一切型別的群體的共性。
嚴談:高層人,人捧人;中層人,人幫人;底層人,人踩人。越是格局低下的,越是喜歡以命相博,不論對錯。我常說,在所有矛盾中,總是認為自己沒錯的人,往往是矛盾的根源。
影響民眾想象力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群體總是對強權俯首帖耳,卻很少為仁慈善行感動!在他們看來,仁慈善良只不過是軟弱可欺的代名詞。
嚴談:慈不掌兵。先嚴後松是好人,先松後嚴不是人。絕大多數人並不懂得仁慈的含義,他們對於寬容的理解並不到位。因此,要做好人,但不要做老好人。任何組織,領導者,沒有金剛怒目,永遠不會有你的菩薩低眉。
但凡能夠成就大業的領袖人物,他重要的品質不是博學多識,而是必須具備強大而持久的意志力,這是一種極為罕見,極為強大的品質,它足以征服一切。
嚴談:人中龍鳳,不僅僅是學識能力,更重要是品格和毅力。沒有什麼是一蹴而就,我們看到的英雄史詩和商業傳說,只是成功之後的總結。一個十年的創業傳說,不過變成一句想法有了去努力堅持下去就成就了自己。但是其中的為錢白頭,為事傷神,為人傷心,數千個日夜的煎熬,外人看不到。所以,真正的優秀,不是臺上的風光無限,而應該是十年飲冰,不涼熱血。
一位哲學家說過,絕大多數人是沒有使命的生存,因為沒有使命,所以道德感和自我約束能力不足,造成市儈而不自知。我們所看到的任何訊息,經常被我們所處的地位和狀態所左右,而在言語和行動中,總是被別有用心者誤導或者蠱惑,最後造成自己判斷失誤而不自知。因為對待很多事情的思維和想法的偏執,並不能影響我們的生活,甚至能夠為我們增加談資和笑料。